在夏秋季的时候,家里面的大米、面粉、面条等粮食,如果存储不当就容易长虫子,而这种虫子就是米虫。
小时候经常帮助父母煮饭,他们总是叮嘱我每次去米缸取米了,一定要把米缸的盖子盖好,不然就容易长虫子了。当时就有点逆反心理,大人越是这样说,孩子就偏不这样做。
后来有一天真的发现大米里面有黑色的虫子,开始只有少数的几只,可是几天之后就是好多只了。每次淘米的时候,总会在上面看到好多黑色的虫子。当时也十分好奇,这些米虫都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米缸没有密封好,所以它们跑进去了吗?
米虫的学名叫米象,它是一种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要经历过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阶段,而一般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米虫的成虫了。前面所说的米象的童谣:尖尖嘴六条腿,就概括的是米虫的成虫阶段之一,它有着像大象一样的长鼻子,这也是得名“米象”的原因。
因为米象成虫的最终阶段是长出来翅膀,然后它们就会飞舞到各个地方,并且把它们的卵产在粮食上面。米象是一种非常聪明又很善于伪装的虫子,成虫会在粮食上面产卵,由于产卵的颜色是乳白色的,就和稻米的颜色很相似,并且它们产卵以后还会对其进行伪装,所以一般是发现不了的。
这样当粮食被收割回来,经过了晾晒、脱粒、加工成为大米,然后包装好了运输到全国各地的超市里售卖。但实际上这些大米等粮食作物中本来就有米象的虫卵存在了。遇到了合适的环境,这些虫卵就会繁殖出来。
古人说米象是“光吃粮食不喝水”,这个是不太准确的。虽然米象不像其他的动物那样直接来喝水,但是水是生命之源,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离不开它的。
第一个就是在大米里面本来就有水分。别看我们所吃的大米晒得很干了,但是里面还是有少量的水分的。如果把大米的水分完全晒干了,那吃起来口感是非常差的。有数据统计,晒干的大米里面至少也有11-13%的水分,而米象主要是啃食大米,所以也就把大米所含的水分吃掉了。
还有第三个就是来自它们的排泄物。这个听起来有点恶心,但确实存在的。米象天天啃食大米,也会排泄的,而它们的排泄物中也是有水分的,这些水分进入到大米了,然后又被它们吃掉了。
其实吧,米象本来就个头很小,生命的周期也不长,它们一生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大,往往几粒大米所含有的水分就足够它们吃一辈子的了。所以并不是米虫不需要喝水,而是它们的生长环境一直不缺水。
大米如果长了米虫,当然也是可以食用的,只是因为这些大米内部已经快被米虫吃空了,所以用它们煮饭吃口感会差一些而已。
如果大米长了虫子,只要把它用水淘洗一下,这些米虫因为很轻,都会漂浮在水面上,这样仔细漂洗几次就可以了,之后再经过高温的烹饪,就算是有几只米虫在里面,也是可以食用的。因为米象不是其他的害虫,它们一生都在大米里面,也没有受到什么污染,而且还已经高温烹饪煮熟了,所以可以放心食用,就当是补充了蛋白质。
当然了,对米缸也要仔细地清洗,免得里面有虫卵。同时还能在米缸里面放一些花椒、大蒜等有气味的东西,也能起到很好的驱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