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上有同学和我们一起讨论网络民族志有关的话题,讨论的过程中,笔者觉得需要把几个概念和问题整理一下:
1.什么是田野调查?
2.什么是民族志?
3.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有什么关系?
4.什么是网络民族志?
1,什么是田野调查(FieldWork)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其英文名为Fieldwork、田野工作。它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2,什么是民族志
民族志通常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它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民族志呈现一个整体论研究方法的成果,这套方法建立在一个概念上:一套体系的各种特质未必能被彼此个别地准确理解。这种写作风格在形式上与历史上,均与旅行家书写和殖民地官员报告有所关联。某些学术传统,特别是建构论与相对论的理论典范,运用民族志研究做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许多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的本质。
民族志往往指称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其做为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的记录资料,可区分为“巨观民族志”:研究复杂社会、多样社区、多样社会机构或含有多样生活型态“单一社区”;“微观民族志”:单单描绘某个异国小部落、中产阶级社区中一小群人的单一社会情境,或单一社会制度却含有多样社会情境者。
3,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有什么联系?
基于以上二者概念的描述,笔者认为民族志和田野调查的交集在于:
民族志使用了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现场,实地调查,做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
4,什么是网络民族志
传统的民族志如今已经泛化,被很多领域使用来研究社会现象,比如语言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空间从现实转向网络空间,网络空间逐渐变成了一个重要时空。
库兹奈特(Kozinets)提出了网络民族志。网络民族志,又被叫做:虚拟民族志、赛博民族志、在线民族志、数字民族志等等,国内的网络民族志研究目前主要应用在亚文化、族群研究、流动人口、教育学、社会运动、性研究、传媒研究和虚拟现实等方面。
库兹奈特还做了一个网络民族志研究流程图:
网络民族志的特点:
一是虚拟性,调研区域讲的都是虚拟社区;
二是媒介,网络的田野调查必然需要借助各种媒介才能做到;
三是文化,民族志不是做来好玩的,它一定有一个我们研究的目的,比如表面目的是研究社会现象,比如“多头婚姻”,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但本质上一定是研究它背后的文化属性或者保护某些文化属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