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河南信阳市潢川县双柳镇天桥村的黄先生反映,近日,包括他父亲在内的3位老人因患上“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俗称“蜱虫病”)”先后不治去世。另有1人正在接受治疗。黄先生说,同村有老人此前同样因蜱虫病去世,包括黄先生父亲在内的3位老人曾帮忙给逝者净身穿衣。
据黄先生介绍,年过七旬的同村老人黄城(化名)此前被确诊为“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回村后于5月5日去世。6日,应黄城家人的请求,黄先生的父亲黄骅(化名)等人前往黄城家帮忙。
11日葬礼结束后,66岁的黄骅出现身体不适。15日,黄先生母亲将丈夫送入信阳990医院就诊,经多项检查后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病情严重。5月26日下午不幸去世。
家住商城县的8旬老人杨老汉(化姓)是黄城的舅舅,此前帮忙给逝者净身穿衣,后因相似病症于5月20日去世。黄先生称,杨老汉去世后,黄城的兄长、黄骅相继去世,三人年龄都超过60岁。黄城的另一位亲戚正在接受治疗。
每年四五月是蜱虫咬伤的高发期
2020年5月,浙江宁波一家医院一个月连续接诊了十几例被蜱虫咬伤的患者。
蜱虫,究竟是种怎样的存在?
1.蜘蛛的“亲戚”
虽被叫成“虫”,但它跟昆虫没啥关系,它属蛛形纲蜱螨亚纲,所以是蜘蛛的“亲戚”。
2.绿绿的地方,是它的“地头”
蜱虫通常在草丛、灌木丛、森林、草原或者山地出没。
所以,那些喜欢去树林、草丛玩耍的孩子和宠物,更容易被蜱虫“赖上”。
3.不讲“武德”的阴险小虫
它专挑人们皮肤较薄又难被发现的部位“下手”,比如头皮、耳后、腋下、腹股沟、脚踝下方、脚趾间等部位。
更过分的是,它的唾液有麻醉成分,通常等你发现它后,它已经饱得打嗝了。
4.喜欢“暴饮暴食”
蜱虫不仅是“吸血鬼”,还是“饿死鬼”。
吸血时,它一头扎进皮肤,吸饱了血后,雄性蜱虫很少有膨大,但雌性体积会增大3-400倍。
蜱虫吸血前后对比
5.产卵不输小强,寿命堪比乌龟
硬蜱一生只产一批卵,产卵时断时续,连续十多次,总产卵量从千余粒至万余粒不等。
蜱类一般生命力较强,耐饥饿,其中非洲软蜱不吃不喝最多可以活30年。
6.吸血就算了,它还“放毒”
它携带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
人一旦“中招”,可能会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森林脑炎、巴贝西虫病、蜱传斑疹伤寒等等。
严重者如治疗不及时2周内可瘫痪或致死,死亡率高达30%以上。
最近气候温暖潮湿,
正是各类蚊虫出来“放风”的时候,
如果此时要外出郊区野外,
尤其注意
1.“武装”到脚指头
去郊区野外玩,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能把裤腿扎袜子里就扎袜子里,别穿凉鞋、拖鞋、露趾鞋。
2.涂驱虫产品
比如避蚊胺、避蚊酮等,喷在皮肤和衣服上就行,别喷伤口、眼、鼻、嘴、耳这些特殊部位。
但两个月以下的宝宝,不能喷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
3.少往草丛草地跑
4.回来后全身检查+清洁
重点检查胳肢窝、肘窝、脖子、耳背、腹股沟等,另外也要重点检查头皮,看看有没小红点和肿包。
如果身上突然多出“黑痣”,一定要反复确认是不是蜱虫。
5.定期给家里宠物驱虫
蜱虫的宿主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动物。遛完宠物,记得定期仔细洗澡、做检查、驱虫。
发现蜱虫后怎么办?
1.能直接拍死、捏爆身上蜱虫吗?
不能。
蜱虫的“嘴巴”有倒刺,嘴腹连接处也很脆弱。直接拍打或捏爆,头部可能会进一步扎入体内,释放更多毒素。
2.直接硬拔呢?
曾经有人这么干过,然后引发感染了……
硬拔很容易使它的口器折断并留在皮肤里。
处理不及时,轻则皮肤过敏、溃烂、发炎,重则引发感染。
3.用火烤总行了吧?
还是不能。
这样做不仅可能烫伤自己,还会刺激蜱虫分泌毒素。
满分操作是——
1.自行处理要这样做
先给蜱虫叮咬处擦上酒精
用镊子或钳子夹住蜱虫头部,不要夹腹部
别手抖,垂直向上拔出
取出后,用碘伏给伤口消毒
2.去医院
如果蜱虫叮咬得很牢固,或者钻入过深,建议直接请医生处理。
最后提醒,取出了也不是万事大吉。
仔细检查全身其他地方,蜱虫可能不止一只;
如果蜱虫携带了病原体,部分潜伏期可长达1个月。
接下来要留心观察,如有发烧、头疼、呼吸困难等症状,要赶紧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