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本病由硬蟀传播。一旦感染,巴贝斯虫就会在红细胞内繁殖。该病还怀疑可经胎盘传播,且与幼犬的衰弱综合征有关。
1.犬巴贝斯虫:该虫虫体较大,一般身体可长4~5微米,最长时能够有7微米。双梨籽形是其典型的身体形态,在每一个红细胞中可以寄生约1-16个虫体。
2.吉氏巴贝斯虫:虫体比较小,而且多呈环形。它的卵多数为圆形,很少呈现出梨籽形。而在一个红细胞内最多可寄生的虫体个数可达30个。
3.韦氏巴贝斯虫:外形与犬巴贝斯虫相似,但是其虫体略大。它可能是犬巴贝斯虫的同义名。
犬巴贝斯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有以下几种蜱:边缘革蜱、血红扇头蜱、美丽革蜱、网纹革蜱、李氏血蜱和铅色璃眼蜱;而吉氏巴贝斯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有:血红扇头蜱、二棘血蜱和长角血蜱。以上两种虫都能通过虫卵传递,但也能通过变态阶段传递。
一、临床资料
二、临床症状
体温:39.7℃,精神差,无法站立,无食欲,喜饮水。全身莫名疼痛.大小便情况不明。该犬于三日前从流浪犬只收容所带回。张口呼吸,浅而急,心动过速,瞳孔反射变弱。触诊脾脏肿大,肾双侧肿大且有疼痛感。在其身上发现三十多只蜱虫。
三、临床病因
四、临床诊断
血细胞分析:WBC↑RBC↓HGB↓HCT↓PLT↓
血液生化检查:ALT↑ALP↑ALK↑TP↓ALB↓BUN↑CRE↑
血涂片检查:发现红细胞内有巴贝斯虫
X光检查:脾脏体积增大双肾体积增大
血虫净:5mg/\kg皮下注射
寄生于犬的巴贝斯虫(以前也叫巴贝斯焦虫)有两种:犬巴贝斯虫和吉氏巴贝斯虫。主要寄生于犬的红细胞中,主要导致机体贫血和血红蛋白缺乏,是犬的一种严重的原虫病。
巴贝斯虫的生活史必须要通过两个宿主来完成,而目前研究的结果是蜱虫是唯一其所知的终末宿主。其发育共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中包括: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
裂殖生殖:巴贝斯虫随蜱的唾液进入机体,然后寄生于红细胞中,并在红细胞内进行繁殖,这时进行的是无性繁殖,包括:二分裂生殖,由木头一分为二;出芽生殖或产生母体先产生一个小的芽,然后这个小芽继续长大成熟后即和母体分开。
配子生殖:这个阶段进行的是有性生殖,巴贝斯虫随蜱的叮咬进入到蜱虫的肠管内,大部分死亡,小部分发育成辐射体(纺锤形的具有鞭毛突起)。这个辐射体就是配子,当两个相似的辐射体结合后便形成合子。
孢子生殖:合子进入蜱的器官反复分裂后进入到雌蜱的卵母细胞,经子代蜱发育成熟和采食时进入唾液腺,并在唾液腺内进行孢子生殖。蜱吸血时又将子孢子传给动物。
巴贝斯虫的危害:
2、由于红细胞大量溶解,使得机体运氧能力下降,机体供养不足而出现呼吸困难,全身代谢障碍和酸碱电解失衡,因而对多种组织器官造成损伤。
3、巴贝斯虫体具有酶的作用,使动物血液中出现大量扩血管活性物质,如激肽释放酶,血管活性肽等,导致低血压性休克综合症。
4、激活动物凝血系统,导致血管扩张、淤血、系统组织器官缺氧,损伤器官
5、虫体毒素和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使得体温中枢调节功能障碍以及植物神经机能紊乱,从而出现高热和昏迷。
症状:
1、由于该病需要通过蜱虫传播,所以常能在动物的皮肤上找到蜱虫,如耳根部,前臂内侧,股内侧,腹部底部皮肤较薄被毛较少的部位。
2、莫名的发热,体温在40—41度左右,且多呈不规则的间歇热。
3、精神沉郁,喜卧,四肢无力,食欲下降甚至废绝,明显消瘦
4、结膜苍白黄染,从口、鼻流出具有不良气味的液体,尿呈黄色至暗褐色,且血液稀薄
诊断:
1、在动物身上找到蜱虫
2、有以上的一些临床症状,如发热,可视黏膜苍白黄染,血红蛋白尿等
3、实验室检查明显贫血(结合血涂片:溶血性贫血)
4、血涂片发现巴贝斯虫确诊
(一般有两条以上的符合即可怀疑)
治疗:
1、硫酸喹啉脲:0.5mg/kg皮下或肌肉注射。早期病例效果较好,如若出现兴奋为主的副作用,可减量到0.3mg/kg分多次给药
2、咪唑苯脲:5mg/kg配成10%溶液后皮下或肌肉注射,间隔24h一次
3、贝尼尔(三氮脒):11mg/kg配成1%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间隔五天用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