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羊耳朵里发现十几只蜱虫!请大家跟随疾控专家下乡“抓蜱虫”
2023/03/29
浏览次数:
2069
气温回暖,植被茂盛,是出游度假的好时节,可是蜱虫也渐渐进入了繁殖活跃期,同时,由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蜱传疾病也随之进入流行期。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各位专家的脚步一起来“抓蜱虫”吧。
3月23日上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沿着蜿蜒的山路,蹚过潺潺小溪,专家们来到了某村半山腰一处羊养殖户家,也就是本次寄生蜱监测点。
专家们打开随身携带的大箱子,分发着“装备”。每人一副手套、一个口罩、一副鞋套、一把镊子、两三支标本管。
“全副武装”后,接下来就是蜱虫监测的重要环节——“抓”寄生蜱。
村民掰住羊角把羊固定好,将羊的面部、耳朵暴露出来,除了有色的皮毛之外,羊皮肤上一粒粒“豆子”,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标——寄生蜱。
蜱虫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暂时性体外寄生虫,没有吸过血的成虫小如芝麻、碎米粒,肉眼不容易发现;经过一两天的吸血过后,蜱虫可以涨到原体积的2、3倍,像一粒红豆般大小;吸饱血过后的蜱虫更是“不得了”,像是一粒黑豆、蓖麻籽一样饱满,并且油光锃亮。
它们对哺乳动物的体温非常“敏感”,一旦在野外接触到了目标宿主,就会爬到其身上,找到宿主身上细嫩且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后,将它们的“嘴部”一下子扎进宿主体内,开始吸血,直到吸得饱饱的、涨到一滴血都装不下了,才会从宿主身上脱落。它们吸血的过程,也是传播体内携带病原体的时候。
省疾控的专家们在演示捡拾寄生蜱的过程中,将形态不一的蜱虫从羊的身上拔下来,然后迅速地放进标本管内。不一会儿标本管里,已经有不少“抓捕成果”。仔细观察这些不怎么起眼的小虫子,简直让人心生恐惧,因为不少蜱虫的“嘴”上,还带着羊的皮毛和鲜血。
随后,我们开始了下一项工作——拖蜱。
“拖蜱”是针对还没有找到宿主、在户外游离的蜱虫的一项监测工作。
监测的过程有危险,也有所得,有辛苦,亦有感动。如此不起眼的疾控防控托起每个人的健康安全。这既是职责所在,亦是健康相托。
此次监测工作证明了我市是有蜱虫存在的。在此,也提醒大家,在野外劳动作业、休闲旅游、户外活动及野营时,注意人身安全,做好防护措施。
蜱虫防制知识科普:
一、那如何防止被蜱叮咬呢?
2.做好个人防护,专业的防护要做到“五紧”,将袖口、领口和裤脚等处扎紧。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在林中穿行应带帽子,以免蜱叮咬头部
3.户外活动后要检查衣服上是否有蜱,浅色衣服有利于发现蜱,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等部位。
二、发现身上有蜱该怎么办呢?
被蜱叮咬后可以用尖头镊子,镊子尖尽量靠近皮肤,然后紧紧夹住蜱头部或靠近头部的地方,缓慢用力,不要扭转或猛拉,不然蜱的头部就留着身体上了。蜱叮咬后皮肤可以用肥皂和温水清洗,同时洗手,如有条件,可以用碘酒消毒皮肤。
上一篇
没有了
进入登革热流行季节,防蚊、灭蚊不可少!
下一篇
蚊子为啥总咬我?这回明白了!
2024/11/14
包虫病也许就藏在你身边,预防很重要
2024/10/28
天凉好个秋!老鼠要进屋取暖取食生娃啦@各位亲秋季灭鼠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