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要求掌握各种线虫病病原的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重点]讲授病原的生活史、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难点]
1.病原的生活史
2.寄生虫病的预防
[主要内容]
第一节绪论:线虫的形态、发育和分类
第二节蛔虫病
1、猪蛔虫病2、犊弓首蛔虫病*3、马副蛔虫病*
4、鸡蛔虫病5、犬猫弓首蛔虫病*6、狮弓蛔虫病*
第三节尖尾线虫病*
第四节杆虫病*
第五节圆线虫病*
1、马消化道圆线虫病2、反刍兽消化道圆线虫病3、猪消化道圆线虫病
4、肺线虫病(网尾线虫、后圆线虫)5、猪冠尾线虫病
6、犬猫钩虫病7、禽比翼线虫、裂口线虫病
第六节毛首线虫病
1、猪、羊毛首线虫病2、猪旋毛虫病
第七节旋尾线虫病*
1、猪似蛔线虫病2、泡首线虫病3、西蒙线虫病
4、颚口线虫病5、禽华首线虫病6、四棱线虫病
7、牛吸吮线虫病8、马柔线虫病9、犬食道虫病
第八节丝虫病*
1、牛马丝状线虫病2、马脑脊髓丝虫病3、犬心丝虫病
4、鸭鸟龙线虫病5、其他
第九节龙线虫病*
第十节犬肾膨结线虫病*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上使用挂图、投影仪、幻灯及多媒体,实验课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掌握寄生虫的基本检查方法。
[思考题]
1.猪蛔虫病、鸡蛔虫病、异刺线虫病、旋毛虫病、猪后圆线虫病的临床症状和预防措施如何?
2.试述猪蛔虫、鸡蛔虫、异刺线虫、旋毛虫、猪后圆线虫的生活史。
3.猪蛔虫病、鸡蛔虫病、异刺线虫病、旋毛虫病、猪后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如何?
4.列出猪蛔虫病、鸡蛔虫病、异刺线虫病、旋毛虫病、猪后圆线虫病的治疗药物及使用方法?
3.掌握本章所述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寄生部位。
第九章兽医线虫病
动物线虫病是由线形动物门中寄生于动物的多种线虫引起的一类疾病。在畜禽蠕虫病中,线虫病占有一半以上。在线虫病中土源性线虫病又占有其中的大部分。土源性线虫不需要中间宿主,也就是说较少受地区性限制。所以线虫病分布广泛,几乎遍布于所有的畜禽存在的地区。大多数线虫营自生生活,广泛分布在淡水、海水、沙漠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据不完全统计,地球上营自由生活的线虫约有3万余种,其中包括海水中约有25000种,淡水中约有1000余种,土壤中约有5000种。寄生于植物的线虫约有4500种,寄生于动物的线虫约有1万多种,其中寄生于家畜、家禽而与我们有关的线虫约有数百种。据Chitwood和Chitwood(1937)统计,各种家畜的重要寄生线虫种类大略数目如下:牛51种,羊63种,马69种,猪33种,犬36种,猫33种。几乎没有一头家畜没有线虫寄生,也几乎没有一种脏器和组织不受线虫寄生;而且不是单一虫种,通常是多种混合寄生。虫体数量一般也很大,如猪蛔虫可寄生达1000条以上。
一、线虫的基本形态和构造
(一)一般形态
外部形态圆柱状或纺锤形,有的呈线状或毛发状。通常前端钝圆,后端较尖细。新鲜的线虫多为乳白色或黄白色,当虫体吸血时常为粉红色。虫体不分节,虫体表面有纵纹、横纹,整个虫体一般可分为头端、尾端、背面、腹面及侧面。虫体大小依据种类的不同差别很大,1mm~1m,不少小的线虫仅有1到数mm(如旋毛虫),而有的虫体长度可达1m以上(如麦地那龙线虫)。绝大多数的线虫是雌雄异体,雄性线虫多小于雌性线虫,后端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并有一些与生殖有关的辅助构造,易与雌虫区别。
体壁自外向内由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
⑴角皮层:由皮下层分泌物形成,无细胞结构。质坚具弹性、光滑,覆盖于体表及口孔、肛孔、排泄孔、阴道等部位。在虫体前、后端常具有由角皮形成的一些特殊结构,如头泡(Cephalicvesicle)、颈翼(Cervicalalae)、唇片(Lips)、叶冠(Leafcrown)、尾翼(Candalaalae)、交合伞(Bursacopulatory)、乳突(Papillae)等。这些结构除分别与虫体的感觉、运动、附着、交配等生活活动有关外,同时也常是鉴定虫种的重要依据。
⑵皮层:在角皮层之内,由合胞体组成,无细胞界限,含丰富糖原颗粒、线粒体、内质网及酯酶、磷酸酶等。此层在虫体背面、腹面和两侧面的中央均向内增厚、突出,形成四条纵索,分别称为背索、腹索和侧索。背索和腹索较小,其内有纵行的神经干;两条侧索明显粗大,其内有排泄管通过。两索之间部分称为索间区。
⑶纵肌层:在皮下层之内,由单一纵行排列的肌细胞组成,此层被纵索分成两个亚背区和两个亚腹区。肌细胞由可收缩的纤维部分和不可收缩的细胞体构成,前者邻接皮下层呈垂直排列,含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其协同作用使肌肉收缩与松驰;后者发达并突入原体腔,含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糖原和脂类,能贮存大量糖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根据肌细胞的大小、数量及排列方式,可分为三种肌型。在每一索间区内只有2~5个大肌细胞者,称为少肌型(meromyariantype),如钩虫;肌细胞多,且细胞体突入原体腔明显者,称为多肌型(polymyariantype),如蛔虫;肌细胞多而细小,细胞体不明显者,称为细肌型(holomyariantype),如鞭虫。
在体壁与内部器官之间为假体腔(pseudocoel),腔内充满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钠、钾、氯、锌、铁等多种元素的原体腔液,成为组织器官间营养物质、氧和代谢产物交换的介质。由于封闭液体的流体静力学原理,对于保持虫体的涨满及形状具有重要作用。线虫通过肌肉收缩及松弛的波动从而实现运动;肌肉的收缩及松弛交替作用于虫体背侧及腹侧。大部分内脏器官呈线状并悬浮在充满液体的体腔中。
(二)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
包括口腔、食道、肠和肛门。口孔位于虫体头端,口孔与食道之间为口囊。口囊的有无、大小和形状因种别而异。有的线虫口孔周围有唇片,上有感觉乳突,有的在唇片间还有间唇。无唇片的线虫,在口的周围有叶冠环绕。在口囊内有齿、口刺(Stylets)、切板(Cuttingplates)等构造。食道形状有圆柱状、棒状或漏斗状等,有的线虫食道有一个或两个球状膨大称食道球(Oesophagealbulb)。有些线虫的食道后端有小胃(Ventriculus)或盲管(Caecum)。食道的形状在线虫的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食道后为肠,一般呈管状,有的线虫在肠前端有肠盲囊(intestinalcaecum)。肠的后端为直肠,很短,以肛门开口于尾部腹面。雌虫肛门单独开口,雄虫则与射精管(Ejaculatoryduct)相连成为泄殖腔。肛门周围常有乳突,其数目、形状和排列随虫体种类而不同。
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是寄生性线虫最发达的系统,但雌雄生殖器官都呈简单的管状构造,各部分互相连通,眼观形态上无明显的区别。
雄性生殖器通常为单管型,由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和通到泄殖腔的射精管所组成,开口于泄殖腔。此外还有辅助生殖器官,包括交合刺(Spicule)、引器(导刺带,Gubernaculum)、副引器(副导刺带,Telamon)、性乳突和交合伞等。交合刺一根或两根,以两根者多见,藏在交合刺鞘内,能伸缩,在交配时起固定雌虫撑开阴道的作用。有些线虫没有交合刺。交合刺的有无及其数量、形状和大小都是分类的依据之一。引器位于交合刺的背面,起调节交合刺运动的作用。副引器位于交合刺的腹侧,有导引交合刺插入生殖孔的功能。有些线虫没有引器。有些雄尾端常有排列对称或不对称的性乳突,其大小、数目和形状因线虫的种类而不同。有些雄虫的末端有交合伞。交合伞呈对称的叶状。由一种肌质的肋(Rays)支持着。肋一般排列对称,分为三组:腹肋(Ventralsystem)两对,即前腹肋(Antero-ventral)或称腹腹肋(Ventroventral)和侧腹肋(Latero-ventral);侧肋三对,即前侧肋(Antero-lateral)、中侧肋(Medio-lateral)和后侧肋(Postero-lateral);背肋系包括一对外背肋(Externo-dorsal)和一个背肋(Dorsalray),背肋的远端再分为数枝。交合伞及其肋的形态差异是鉴别种的重要依据。
雌性生殖器官为单管型或双管型,通常为双管型;由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子宫、阴道和阴门等组成。有些线虫在阴道与子宫之间还有排卵器。阴门的位置因种而异,可在虫体腹面的前端、中部或后端。有些线虫的阴门覆有角皮形成的“阴门盖”。
排泄系统
线虫的排泄系统有管型和腺型两种。有尾感器亚纲的虫种为管型结构,无尾感器亚纲的虫种为腺型。管型的基本结构是一对长排泄管,由一短横管相连,形似“H”形,在横管中央腹面有一小管经排泄孔通向体外。有些呈倒“U”形或近似呈倒“U”形等。腺型则只有一个具大细胞核的排泄细胞,其位于肠管前端,开口在咽部神经环附近的腹面。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位于食道部的神经环相当于中枢,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连接的神经结组成,自该处向后发出纵行的神经干,均位于背索和腹索中,各神经干间有横连合。在虫体的其它部位还有单个的神经节。线虫体表有许多乳突,如唇乳突,颈乳突、尾乳突或生殖乳突等,都是感觉器官。在尾部有一对尾感器(Phasmids),为一对小孔或突起,内部膨大成一袋状构造。尾感器的有无是区分亚纲的特征之一。
线虫没有呼吸器官和循环系统。
二、线虫的发育
寄生性线虫在宿主体内经雌雄交配后雌性卵细胞受精发育,受精的雌虫可卵生、卵胎生或胎生。
多数线虫为卵生,即产生的是虫卵,但虫卵内的胚细胞因虫种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有的胚细胞尚未发生分裂,处于单细胞期,如蛔虫卵;有的胚细胞处于早期分裂阶段,如钩虫卵;也有的胚细胞处于晚期分裂状态,即处于桑葚期,如圆线虫卵。
如果排出的虫卵处于蝌蚪期,形成了胚胎,这种情况则称为卵胎生,寄生于猪的后圆线虫是属于卵胎生线虫。
各种毛形线虫及恶丝虫,雌虫直接产幼虫,这种情况称为胎生。
线虫的发育一般要经过4次蜕化,形成5个幼虫期,即第一期幼虫经蜕化形成第二期幼虫,经第二次蜕化变成第三期幼虫,如此经第三,第四次蜕化形成第四期及第五期幼虫。只有发育到第五期幼虫才能发育为成虫。
线虫的虫卵在外界环境中继续发育,在卵内形成第一期幼虫,经一次蜕化变成第二期幼虫,有些幼虫的卵在这时就具有感染性,这时的虫卵叫做感染性虫卵。
大部分虫卵发育成第一期幼虫要孵出,经一次蜕化变为第二期幼虫,再经一次蜕化变为第三期幼虫,这时就有感染性,这时的幼虫称为感染性幼虫。蜕化是指幼虫脱去旧角皮,长出一层新角皮的过程。有的蜕化后旧皮仍包裹在身体表面,称为披鞘幼虫。披鞘幼虫对外界有很强的抵抗力,也很活跃。
据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参加与否,将寄生性线虫区分为无中间宿主的线虫和有中间宿主的线虫。前者系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如粪便和土壤中直接发育到感染阶段,故又称直接发育型或土源性线虫;后者的幼虫需要在中间宿主如昆虫与软体动物等的体内方能发育到感染阶段,故又称间接发育型或生物源性线虫。
(一)无中间宿主参加的线虫的发育
蛲虫型雌虫在终末宿主的肛门周围产卵,并在该处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当宿主吞食后,幼虫在小肠内孵化,不经移行,直接到大肠内发育为成虫。如蛲虫。
毛首线虫型虫卵随终宿主的粪便排到体外,在粪便或土壤中中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被终宿主吞食后,幼虫在小肠内孵化,在大肠内发育为成虫。如毛首线虫。
蛔虫型虫卵随终宿主的粪便排到外界,在粪便或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被终宿主吞食后,幼虫在小肠内孵化。幼虫需要在宿主体内移行,幼虫钻入小肠壁,随血流经肝、心、肺,沿气管到咽,再随痰一起咽下,再回到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如猪蛔虫。
圆线虫型虫卵随终宿主的粪便排到外界,在外界发育为第一期幼虫时从卵壳内孵出,继续发育成感染性幼虫,当被终宿主吞食后,幼虫在宿主体内经移行或不经移行而发育为成虫,大部分圆线虫均属此类型。
钩虫型虫卵随终宿主的粪便排到外界,在外界发育为第一期幼虫,孵化后继续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幼虫主要通过终宿主的皮肤而感染,随血流到肺,沿气管至咽,再随痰咽下,到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亦能经口感染。如牛、羊钩虫。
(二)有中间宿主参加的线虫的发育
旋尾线虫型雌虫产含幼虫的卵或幼虫,在外界环境中被中间宿主——节肢动物摄食,或当中间宿主舐食终宿主的分泌物或渗出物时一同将卵或幼虫摄入。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阶段。终宿主因吞食带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或中间宿主将幼虫直接输入终宿主体内而感染。以后随虫种的不同而在不同部位发育为成虫。如旋尾类的多种线虫。
原圆线虫型雌虫在终宿主体内产含幼虫的卵,随即孵出第一期幼虫。第一期幼虫随粪便排到外界,钻入中间宿主—螺体内发育到感染阶段。终宿主吞食了带有感染性幼虫的螺而感染。幼虫在终宿主体内移行到寄生部位,发育为成虫。如羊原圆线虫。猪后圆线虫的发育与此相似,但中间宿主为蚯蚓。
丝虫型雌虫产幼虫,进入终宿主的血循环中,当中间宿主吸血时将幼虫吸入,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阶段。当带有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吸食健畜血液时,即将幼虫注入健畜体内。幼虫移行到寄生部位,发育为成虫。如丝状线虫。
龙线虫型雌虫寄生在终宿主的皮下结缔组织中,通过一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将幼虫产入水中。幼虫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终宿主吞食带有感染性幼虫的剑水蚤而感染。幼虫移行到皮下结缔组织中发育为成虫。如鸟龙线虫。
旋毛虫型这类线虫的成虫与幼虫在同一个宿主体内寄生。宿主感染时,先为终宿主,后为中间宿主。如猪旋毛虫。当猪吞食了含有幼虫的肌肉而感染,肌肉被消化后,幼虫在小肠中发育为成虫,此时猪为终宿主;旋毛虫雌虫在小肠内产幼虫,进入血循环,在横纹肌中形成包囊,此时猪已由终宿主转变为中间宿主。
三、线虫的分类
线虫是线形动物门线虫纲的蠕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寄生在家畜、家禽的线虫分属于下列两个亚纲、4个目、25科中。
尾觉器亚纲SECERNENTEA
(1)、蛔目Ascarida口孔周围有三片唇,食道呈圆柱状。属直接型发育。
蛔科Ascaridae大型虫体。有三片大唇,有的有间唇。食道圆柱状。雄虫有二根交合刺。尾部有很多乳突。雌虫阴门位于虫体中部之前。蛔属Ascaris,副蛔属Parascaris。
无饰科Anisakidae有三片大唇,食道与肠连接处有一小胃。新蛔属Neoascaris,弓首属Toxocara
禽蛔科Ascardiidae口有三片唇,食道简单。具尾翼和一个圆形肛前吸盘。阴门位于体中部。禽蛔属Ascaridia。
尖尾科Oxyuridae有三片小唇,食道有发达的后食道球。雄虫交合刺一根,泄殖孔周围有许多大乳突。雌虫比雄虫粗而长,且有长而尖的尾部。阴门在靠近头端。尖尾属Oxyuris。
导刺科Heterakidae有三片唇及后食道球。雄虫交合刺两根;有肛前吸盘。阴门在虫体中部。导刺属Heterakis。
(2)杆形目Rhabditida有些种类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世代交替。有些种类口囊构造复杂。食道呈圆柱状。雄虫有交合伞和两根交合刺。
小杆科Rhabditidae有自由生活的寄生生活和世代交替。自由生活世代有雌虫和雄虫,食道为杆虫型。即有前、后食道球;寄生生活世代只有营孤雌生殖的雌虫,食道呈丝虫型,即无食道球。阴门位于虫体后1/3处。类圆属Strongyloides。
圆形科Strongylidae口囊发达,背沟长;口缘内有内、外叶冠;口囊基部常有齿。交合伞发达,有典型的肋。圆形属Strongylus,三齿属Triodontophorus,喷口属Craterostomum,食道齿属Oesophagodontus,夏伯特属Chabertia。
毛线科Trichonematidae口囊不发达,一般较浅;口缘有二或一排叶冠;有或无背沟,如有也较短;有的有颈沟。毛线属Trichonema,杯口属Poteriostomum,辐首属Gyalocephalus,食道口属Oesophagosotomum,鲍杰属Bourgelatia。
冠尾科Stephanuridae口囊呈杯状,基部有齿,口缘有退化的叶冠。交合伞不发达,交合刺较短粗。雌虫阴门在体后部。冠尾属Stephanurus。
比翼科Syngamidae口囊呈杯状或亚球形,无叶冠,口囊基部有齿。交合伞短。雌雄常呈交配状态,呈“Y”形。阴门在体前部或中央。比翼属Syngamus。
钩口科Ancylostomatidae口囊发达,前缘有腹齿或切板。交合伞侧叶发达。阴门在体中部之前或后。旷口属Agriostomum,仰口属Bunostomum,球首属Globocephalus。
毛圆科Trichostrongylidae虫体呈线状,口囊小或无,齿或有或无。交合伞侧叶发达,背叶不明显或很小。交合刺短粗,有或无引器。子宫两条;雌虫尾端有或无端刺。毛圆属Trichostrongylus,血矛属Haemonchus,奥斯特属Ostertagia,马歇尔属Marshallagia,古柏属Cooperia,细颈属Nematodirus,似细颈属Nematodirella,长刺属Mecistocirrus,猪圆线虫属Hyostrongylus。
网尾科Dictyocaulidae口缘有四个小唇,口囊小。交合伞发达,肋不典型,后侧肋与中侧肋合并。交合刺短粗呈多孔状结构,远端有指状突起。有引器。阴门位于虫体中部。反刍兽呼吸道寄生虫。网尾属Dictyocaulus。
后圆科Metastrongylidae口缘有一对三叶唇。交合伞明显,肋短,不定型。交合刺细长。阴门位于虫体后端。猪呼吸道寄生虫。后圆属Metastrongylus。
原圆科Protostrongylidae虫体纤细。交合伞的背肋是单个的;交合刺呈膜质羽状,有栉齿。引器由头、体和脚三部分构成。雌虫阴门靠近肛门。反刍兽呼吸道寄生虫。缪勒属Muellerius,原圆属Protostrongylus,歧尾属Bicaulus,囊尾属Cystocaulus,锐尾属Spiculocaulus。
(3)旋尾目Spirurida口缘有偶数唇片(二、四、六或更多),通常有咽或圆柱状口囊。食道前为肌部后为腺部。雄虫后部呈螺旋状卷曲,有侧翼和乳突。两个交合刺不同。大部分雌虫的阴门位体中部,卵胎生。发育需中间宿主。脊椎动物消化道、呼吸道、眼、鼻和口腔的寄生虫。
旋尾科Spiruridae有侧唇两片。雄虫尾翼发达,肛前通常有四对大乳突、有柄。柔线属Hebronema。
吸吮科Thelaziidae缺假唇;外环乳突4或8个,内环乳突数少。有的咽壁有螺旋形或环形隆起。有的咽壁为螺旋形,雌虫后部膨大为球形。有的有尾翼,角皮上有纵列小板。有的无尾翼,前端角皮上有锯齿状横纹。蛔状属Ascarops,泡首属Physocephalus,西蒙属Simondsia,筒线属Gongylonema,吸吮属Thelazia,尖旋属Oxyspirara。
华首科Acuariidae头端有饰带或有背、腹角皮板和6个耳状突起。华首属Acuaria。
四棱科Tetrameridae两性异形。雄虫白色丝状,有四列体棘;雌虫有四条纵沟,体中部膨大呈球形。鸟类腺胃的寄生虫。四棱属Tetrameries。
颚口科Gnathostomatidae有两个大侧唇,呈三叶状。头呈球形,表面有横纹或棘。阴门在虫体后半部。颚口属Gnathostoma。
丝虫科Filariidae虫体丝状,体表光滑或有横纹,有的有螺旋状嵴,或前端有大量乳头状突起。食道短。阴门位于口附近或食道部。盘尾属Onchocerca,副丝属Parafilaria。
丝状科Setariidae角皮光滑或有横纹,口周围有角质环、肩章状或齿状构造。丝状属Setaria。
龙线科Dracunculidae虫体细长。内、外环头乳突均明显,口囊不发达。食道前为肌质后为腺体或全为肌质。阴门常退化。雌虫较雄虫长4~10倍以上。寄生于人、犬、马、牛和鸟类的内脏或皮下结缔组织中。胎生。龙线属Dracuncu,鸟龙属Avioserpens。
无尾觉器亚纲ADENOPHOREA
(4)毛首目Trichocephalida食道长。食道腺由单列或双列细胞组成。交合刺一根或缺失。
毛形科Trichinellidae虫体后部较前部稍粗,雄虫无交合刺。胎生。毛形属Trichinella。
毛首科Trichuridae虫体后部较前部粗得多,或稍粗。有交合刺。卵生。毛首属Trichuris,毛细属Capillaria。
第一节蛔虫病
蛔虫病是家畜家禽最常见的一种线虫病,流行和分布极为广泛。蛔虫病对幼小的畜禽危害严重。不同种的蛔虫各有其固有的宿主(专性宿主),如马副蛔虫只寄生于马、骡、驴而不寄生于猪;猪蛔虫也只能寄生于猪,而不能寄生于马或牛。有时某种蛔虫误入非专性宿性宿主体内,也能生长和发育。但不能发育为成虫。较常见的有猪蛔虫病,马副蛔虫病,犊新蛔虫病、鸡蛔虫病和犬猫蛔虫病等。
猪蛔虫病(Ascarissuum)
猪蛔虫病是由蛔科(Ascaridae)的猪蛔虫(Asuum)寄生于猪的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猪蛔虫是猪最常见的肠道线虫,呈全球性分布,感染普遍,分布广泛,危害养猪业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不卫生的猪场和营养不良的猪群中,感染率很高,一般都在50%以上。它主要侵害2~6月龄的仔猪,导致其发育不良、生长受阻,是造成“僵猪”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导致仔猪的死亡;是危害养猪业发展,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一种主要寄生虫病。
病原
猪蛔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内,是一种大型虫体,雌虫长30~35cm,雄虫12~15cm。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死后转为苍白色。虫体呈中间稍粗,两端较细的圆柱形,形似蚯蚓。头端有三个唇片,呈“品”字形排列,一片背唇较大,两片腹唇较小,每唇上有乳突。雄虫尾部向腹面弯曲,形似鱼钩,无交合伞,有两个等长的交合刺及尾乳突,泄殖腔开口距尾端较近。雌虫尾部尖而直,生殖器官为双管型,由后向前延伸,两条子宫合为一条短小的阴道。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的腹面中线上。受精卵为短椭圆形,大小为50~75×40~80um,黄褐色(胆汁黄染)。卵壳厚,有四层膜,外层为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第二层为受精膜,第三层为卵黄膜,第四层为内膜。新鲜虫卵含有未分裂的圆形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之间形成新月形空隙。未受精卵为长椭圆形,平均大小为90×40um,外面蛋白质膜不明显,虫卵内含油滴状卵黄颗粒及空泡,卵壳薄。
生活史
猪蛔虫属直接发育型,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其生活史可分为3个阶段:虫卵在外界发育、幼虫在猪体内移行和发育以及成虫在小肠内寄生。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潮湿、隐蔽和有充足氧气及适宜温度(21~30℃)条件下,经10d左右在虫卵内形成第一期幼虫。进一步蜕化发育,约经13~18d,卵内形成第二期幼虫。此时的虫卵尚无感染性,尚需要在外界发育成熟3~5周左右才能达到感染性虫卵阶段。
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后,卵内幼虫孵化出来后的两小时内,大多数幼虫钻入肠壁并陆续进入血管,随血流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少数幼虫可直接从组织中移行至肝脏。也有些幼虫可进入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而直接至心脏。幼虫在肝脏内继续发育,造成肝组织的破坏。5~6天内幼虫随血流经右心至肺脏。在肺脏的毛细血管中,经过两次蜕化发育为第四期幼虫,然后从毛细血管钻入肺泡,然后沿着细支气管、气管和咽喉进入口腔,咽下后经胃至小肠,再蜕化一次,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到发育为成虫约需2个月。成虫在猪体内寄生7~10个月后,自动离开宿主随粪便排出体外。
流行病学
1.分布猪蛔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在温暖、潮湿、卫生条件不良的地方,无论是集约化饲养的猪还是农村散养猪都易感染发病,极易造成地方性流行。一般农村散养猪的感染率高于集约化饲养猪的感染率。
3.感染季节猪蛔虫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温暖、潮湿的地区以及温度较高的夏季发病率较高;而在低温、干燥的地区以及温度较低的秋天、冬天、春天,发病率相对较低。
①猪蛔虫的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
②猪蛔虫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每条雌虫平均每天可产虫卵10~20万个,产卵旺盛期可产卵100~200万个,因此环境污染极重,极易引起猪的感染。
③猪蛔虫虫卵不仅卵壳厚,而且卵壳外有蛋白质膜,虫卵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
虫卵对消毒药品具有较强的抵抗力,15%硫酸和硝酸均不能杀死虫卵,即使在2%的福尔马林溶液中,虫卵仍能正常发育。卵壳的中间层具有隔水作用,能保护内部不受干燥影响;外层有阻止紫外线透过的作用,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使胚胎的发育不易受影响。由于胚胎发育的过程是在卵壳里进行的,胚胎及幼虫受到卵壳的庇护,使得虫卵在外界环境中能长期存活并不断积累下来,大大增加了猪受到感染的机会。例如猪蛔虫卵在湿土中可存活2~5年,在粪坑中可存活半年到1年。
④猪蛔虫具有粘性,可借助粪甲虫、鞋靴等机械性传播。
⑤猪场的饲养管理不善和卫生条件较差,有利于本病的流行。
致病作用
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有所不同,其危害程度视感染强度而定。
(1)幼虫阶段的致病作用幼虫对猪的危害源于体内移行,造成各器官和组织的损害,其中对肝和肺的危害较大,从而为病原微生物打开了侵入之门,如幼虫在肺内移行时,可引入猪喘气病支原体、流感病毒,使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大为增加,并使其症状加重。幼虫移行到肝脏时,造成肝脏小点出血及肝细胞坏死和变性等形成蛔虫性肝。幼虫由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时,使血管破裂,造成大量的小点出血和水肿病变;严重的病例,伴发蛔虫性肺炎,引起咳喘,持续1~2周;瘦弱仔猪,尤其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时,常引起死亡。
(2)成虫阶段的致病作用一般来说,蛔虫发育到性成熟阶段时,致病作用减弱。但在严重感染时,也可因虫体夺取营养,其游走特性所致的机械性刺激和阻塞,以及有毒物质的吸收等而引起严重危害,甚至造成死亡。蛔虫有游走习性,尤其是在猪只发热、妊娠、饥饿或饲料变化时,常使之活动加剧,凡与小肠相通的部位,如胃、胆管和胰管,均可能被蛔虫窜入,引起胆管或胰管阻塞、呕吐、黄胆和消化障碍等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病变和症状。仅有雌虫而无雄虫时,造成蛔虫误入胆管或胰管的可能性增大。寄生数量太多时,虫体常在小肠内扭结成团,造成肠阻塞,严重时可导致肠破裂、肠穿孔,并继发腹膜炎,引起死亡。
蛔虫分泌的有毒物质和代谢产物引起过敏症状,如阵发性痉挛、兴奋和麻痹等。由于上述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患猪一般呈现消瘦、发育不良和生长停滞。也常因抵抗力降低而引起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
症状
猪蛔虫病的临床表现,随猪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感染强度和蛔虫所处的发育阶段而有所不同。一般以3~6月的仔猪比较严重,成年猪往往有较强的免疫力,能耐受一定数量的虫体侵害,而不呈现明显的症状,但却是本病的传染源。
仔猪感染早期,幼虫移行期间,病猪可呈现嗜伊红细胞增多症,以感染后14~18天最为明显。较为严重的病猪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心跳加快,食欲不振,异嗜,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被毛粗乱无光,全身性黄疸,有的成为僵猪。感染严重者呼吸困难,呕吐,拉稀。可能经1~2周好转,或渐渐虚弱,趋于死亡。
成虫寄生在猪小肠时,若感染轻微,症状不明显,一般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机能障碍,磨牙,生长缓慢,发育不良,体重减轻,成为僵猪。蛔虫过多而阻塞肠道时,病猪表现疝痛,有的可能发生肠破裂而死亡。发生胆道蛔虫时,开始拉稀,体温升高,食欲废绝,以后体温下降,卧地不起,腹部剧痛,四肢乱蹬,多经6~8天死亡。
病理变化
剖检时,一般可在病猪小肠内找到成虫。
在肝脏,移行的第二、第三期幼虫可导致肝组织出血、变性和坏死,在肝脏表面形成直径达1.0cm的浑浊白色的星状白斑,又称“乳斑”。
蛔虫病初期,大量的幼虫移行至肺能引起暂时性肺炎。可见肺炎变化,肺脏表面呈斑点状出血,肺内有大量蛔虫幼虫。
成虫寄生于小肠能引起肠黏膜轻微损伤,可见肠黏膜卡他、出血、溃疡等变化。大量的虫体寄生将导致肠管阻塞,并有少量的虫体移行到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甚至引起动物死亡。
诊断
当发现猪群中多数仔猪表现消瘦贫血,生长停滞,成为僵猪,初期又发生过肺炎症状者,应怀疑为蛔虫病。对可疑病猪应用采用下列方法进行确诊。
粪便检查生前诊断主要靠粪便检查法,一般采用直接涂片或漂浮法发现蛔虫卵。在1克粪便中,虫卵数达到1000时,可以诊断为蛔虫病。
幼虫检查二月龄以内的仔猪患蛔虫病时,其体内通常没有性成熟的蛔虫,故不能用粪便检查法做生前诊断。在剖检时,采取肺脏,用幼虫分离处理,可发现大量蛔虫幼虫。
变态反应用蛔虫制成抗原,以其稀释液注射于被检猪耳部皮内。经5分钟,皮肤上出现红至深红色的丘疹时,即可判为阳性。
剖检发病初期,呈现肺炎病变,肺表面有大量出血点,呈暗红色,肺内有大量猪蛔虫幼虫。成虫大量寄生时,可引起肠粘卡他性炎症。肠破裂时伴发腹膜炎和腹腔内出血。
总之,蛔虫是否为直接的致死原因,必须根据虫体数量、病变程度、生前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以及有否其他原发或继发的疾病作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治疗
(1)精制敌百虫:每千克体重0.1g,最大量不得超过7g,以免中毒。可将敌百虫溶于水中,均匀地混于饲料内让猪采食,必要时隔两周再给药一次。对大群猪治疗时,应防止个别猪因吃得过多而中毒。对怀孕母猪应慎用,以防流产。
(2)左咪唑:剂量为7.5~8mg/kg,一次内服或肌肉注射。
(3)驱蛔灵(哌嗪化合物):剂量为200mg/kg,混入饲料内,一次喂给。
(4)噻嘧啶:剂量为20~40mg/kg,混入饲料内一次口服,对成虫及幼虫均有效。
(5)噻苯唑:剂量为100~150mg/kg,混饲料内口服。
(6)甲苯唑:剂量为10~20mg/kg,混饲料内喂服。
预防
对本病须采取综合措施,主要是:消灭带虫猪,及时清理粪便,讲求环境卫生和防止仔猪感染。
1.预防性定期驱虫在流行地区,猪场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两次全面驱虫。对2~6月龄的仔猪,在断奶后驱虫1~2次,以后每隔1.5~2个月再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这样可以减少仔猪体内的载虫量和降低外界环境的虫卵污染率,从而逐步控制仔猪蛔虫病的发生。
2.保持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尽量做好猪场各项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减少感染;增强猪的免疫力,供给猪只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这样可以减少他们拱土和饮食污水的习惯;饮水要新鲜清洁,避免猪粪污染。
3.保持猪舍和运动场的卫生猪舍应通风良好,阳光充足,避免阴暗、潮湿和拥挤;猪圈内要勤打扫,勤冲洗,勤换垫草,以减少虫卵污染。定期消毒。运动场面应保持平整,排水良好。
4.猪粪的无害化处理猪的粪便和垫草清除出圈后,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
5.控制引入病猪引入猪只时,应先隔离饲养,进行1~2次驱虫后再并群饲养。
犊弓首蛔虫病(Toxocariasisincalves)
犊弓首蛔虫病是由弓首科(Toxocaridae)的牛弓首蛔虫(Toxocaravitulorum)寄生于4~5月龄的犊牛小肠内而引起的一种线虫病。可引起肠炎、下痢和消瘦,严重感染者可导致死亡。本病分布较广,多见于我国南方各省的犊牛,特别是水牛感染普遍而严重,对发展养牛业危害甚大。
犊弓首蛔虫外形与猪蛔虫相似,虫体黄白色,体表光滑,表皮半透明,为两端较尖细的圆柱状大型虫体。头端具三片唇。食道呈圆柱形,后端有一个小胃与肠管相接。雄虫长11~26cm,尾部向腹面弯曲,有3~5对肛后乳突,有许多肛前乳突。有一对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长14~30cm,尾端直。生殖孔开口于虫体前部1/8~1/6处。虫卵近于球形,大小为70~80×60~66μm,壳厚,淡黄色,外层呈蜂窝状,胚胎为单细胞期。
犊弓首蛔虫的发育与其它蛔虫一样,幼虫要经过体内移行阶段。雌虫在小肠内产卵,卵随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当的温度(27℃)和湿度下,经7~9天发育为幼虫,再经13~15天,在卵壳内进行一次蜕化,变为第二期幼虫,即感染性虫卵。母牛吞食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穿过肠壁,移行至肝、肺、肾等器官组织,进行第二次蜕化,变为第三期幼虫,并停留在那些器官组织里。待母牛怀孕8.5个月左右时,幼虫便离开组织移行到子宫,进入胎盘羊膜液中,进行第三次蜕化,变为第四期幼虫。由于胎盘的蠕动,幼虫被胎牛吞入肠中发育。到犊牛出生后,幼虫在小肠内进行第四次蜕化后逐渐长大,经25~31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在小肠可生活2~5个月,以后逐渐从宿主体内排出。另一个途径是幼虫从胎盘移行到胎牛的肝和肺,以后沿一般蛔虫的移行途径转入小肠,引起生前感染,在犊牛生出时小肠内已有成虫,这时粪检可查到虫卵。
很多人试图将感染性虫卵人工感染犊牛,均没有得到成功。仅有一例犊牛出生后2小时内进行感染,获得成功。有人报导曾在母牛的初乳中发现大量幼虫。
本病主要发生于5个月以内的犊牛。其感染途径,除经胎盘感染外,还可通过哺乳母牛的乳汁感染犊牛。成年牛只在内部器官组织中寄生有移行阶段的幼虫。尚未见有成虫寄生的情况。
阳光中的紫外线和高温均可杀死虫卵。土壤表面的虫卵,在阳光照射下,经4h全部死亡。粪中的虫卵,在阳光下,经12~25天死亡。在干燥的环境下,虫卵经48~72h死亡。据试验,在100g粪便中的虫卵,在温度为27.5℃和相对湿度为100~90%时,经3周,有96%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在相对湿度为80%时,仅50%发育为第二期幼虫;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经一周,虫卵全部死亡。犊弓首蛔虫卵对药物的抵抗力较强,在2%福尔马林液中虫卵能正常发育。在2%克辽林或2%来苏儿溶液中的虫卵可以存活约20h。
致病作用及症状
受害最严重的时期是在犊牛出生两周后,其症状表现为消化失调,食欲不振和腹泻;幼虫损伤肠粘膜,引起肠炎、血便,具有特殊的腥臭味。腹部膨胀,有时呈现疝痛。畜体消瘦虚弱,精神萎顿,嗜睡,不愿行动,无力或停止吮乳。病的初期,幼虫移行到肺脏,破坏肺组织,引起肺炎,表现咳嗽,呼吸困难,口腔内呼出特殊的酸臭味。血检嗜酸性白细胞显著增加(可达26%)。大量虫体寄生时可引起肠阻塞或肠穿孔。据报导,本虫引起犊牛的死亡率很高。
一方面根据临床症状,主要是腹泻,有时混有血液,并有特殊腥臭味,病犊消瘦无力,被毛粗乱等,另一方面还须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分析;确诊须在粪便中查出虫卵或虫体。初生犊牛可在初生第二周开始,每周采取粪便用连续洗涤法或集卵法进行虫卵检查,以便早日做出诊断,及时治疗。
(1)驱蛔灵(枸橼酸哌哔嗪)剂量为200~250mg/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2)左咪唑剂量为8mg/千克体重,水溶一次口服,混料喂服或饮水服药,亦可配成5%注射液皮下或肌肉注射。
(3)敌百虫剂量为20~40mg/千克体重,配成水溶液,一次口服。
预防:对受弓首蛔虫感染的犊牛应早期驱虫,一般应于出生后15~30天进行驱虫,以减少虫卵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应注意牛舍及运动场的清洁,垫草和粪便应勤清扫,并发酵处理。有条件时,将母牛和小牛隔离饲养,减少母牛感染。
鸡蛔虫病(Ascariasisinchicken)
鸡蛔虫病的病原是禽蛔科Ascaridiidae的鸡蛔虫Ascaridiagalli寄生于鸡小肠内而引起的鸡常见的一种线虫病。除鸡外,还见于火鸡、珠鸡、孔雀及野禽。本病常常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大批死亡,造成严重损失。
鸡蛔虫是寄生在鸡体内最大的一种线虫,虫体呈淡黄色或乳白色,表皮有横纹。头端有三片唇围绕,唇片的游离缘布有小齿。雄虫长26~70mm,尾端有尾翼和10对尾乳突(肛前乳突3对,肛侧乳突1对,肛后乳突6对),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肛前吸盘,吸盘边缘有较厚的角质隆起。有一对近于等长的交合刺,长0.65~1.95mm。雌虫长65~110mm,阴门开口于虫体中部。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70~90×47~51μm,卵壳光滑较厚,深灰色,新鲜的虫卵内含一个卵细胞。
鸡蛔虫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参与。鸡蛔虫一天可产卵72500个。受精的雌虫在鸡小肠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到体外,在外界有氧及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约经17~18天,卵内形成幼虫并蜕化而成感染性虫卵,鸡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
卵内的幼虫在腺胃和肌胃内破卵壳而出,进入十二指肠内停留9天,在此期间进行第二次蜕化为第三期幼虫;而后钻进粘膜深处,进行第三次蜕化为第四期幼虫,再经17~18天后重返肠腔,进行第四次蜕化变为第五期幼虫,以后继续发育长大为成虫。幼虫在鸡体内不经移行,而直接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从鸡食入虫卵到发育为成虫,约需35~50天。成虫在鸡体内的寿命为9~14个月。
本病主要危害3~4月龄以内的雏鸡,超过5个月龄的鸡抵抗力增强,一岁以上的鸡多为带虫者。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有较强的抵抗力。感染性虫卵在潮湿凉爽的地方可以生存几个月,仍保持活力。但在阳光直射、沸水处理和粪便堆沤等情况下,可使其迅速死亡。
蚯蚓可以作为鸡蛔虫的贮藏宿主,鸡吞食了含有蛔虫卵的蚯蚓时,也可感染。
饲养条件与易感性有很大关系。饲料中含动物性蛋白质多,营养价值完全时,可使鸡有较强的抵抗力;如动物性蛋白质不足,或饲料配合过于单纯,饲料利用率不高时,可使鸡的抵抗力降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B的饲料,亦可使鸡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特别是维生素A与鸡蛔虫病关系尤为密切。试验证明:当雏鸡获得少量维生素时,其体内的蛔虫较正常营养的雏鸡数量多,虫体也较大。能正常获得维生素A的雏鸡,每只雏鸡体内平均有蛔虫11条,虫体平均长度为6mm;没有获得维生素A的,每只雏鸡平均有蛔虫50条,其平均长度为49mm。获得维生素B的雏鸡,每只平均有4条蛔虫;没有获得维生素B的雏鸡平均每只有13条。因此,注意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对预防本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品种的鸡对鸡蛔虫的抵抗力不同,肉用鸡较蛋鸡对鸡蛔虫的抵抗力强;本地鸡较外来鸡抵抗力强。
成虫和幼虫对鸡都有危害作用。幼虫侵入肠粘膜时,破坏粘膜及肠绒毛,造成出血和发炎,并易招致病原菌继发感染,此时,在肠壁上常见颗粒状化脓或结节形成。结节粟粒大,带微红色,结节内幼虫长约1mm。严重感染时,成虫大量积聚于肠道,引起肠的阻塞,严重时可引起肠管的破裂和腹膜炎。鸡蛔虫的代谢产物也有害的,常使雏鸡发育迟缓,成年鸡产卵力下降。
雏鸡常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常呆立不动,翅膀下垂,羽毛蓬乱,鸡冠苍白,粘膜贫血。食欲减退,便秘和下痢交替,有时粪便中含有带血粘液,以后逐渐衰弱而死亡。成年鸡多为带虫者,不表现明显的症状。感染严重的,表现为下痢、贫血和产蛋量下降等。
由于本病缺乏特异症状,故必须进行粪便检查和尸体剖检才能确诊。
粪便检查时要注意与鸡异刺线虫卵的区别,鸡蛔虫卵的大小为70~90×47~51μm,而鸡异刺线虫卵为50~70×30~40μm。对死亡鸡或在患病鸡群中找一只或几只作代表进行剖检,可以发现病变和大量虫体。
(1)驱蛔灵剂量为200~300mg/千克体重,拌入饲料喂服或配成1%水溶液让其自饮。
(2)噻苯唑剂量为500mg/千克体重,混饲料内喂服或饮水。
(3)硫化二苯胺(吩噻嗪)成鸡剂量为500~1000mg/千克体重,(总量不得超过2克),幼鸡剂量为300~500mg/千克体重,混饲料中饲喂,连喂两天。
(4)左咪唑剂量为20mg/千克体重,一次口服或混饲料中喂给。
(5)噻嘧啶剂量为60mg/千克体重,混饲料中喂给。
①丙硫咪唑剂量为5mg/千克体重,混饲料中喂给。
雏鸡与成年鸡分群喂养,以保护雏鸡免受感染。在蛔虫病流行的鸡场,每年应定期驱虫2~3次。雏鸡第一次在两月龄左右,第二次在冬季。成年鸡第一次在10~11月,第二次在春季产蛋前一个月进行。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鸡舍和运动场的卫生,经常清扫,粪便进行发酵处理,以杀灭虫卵。鸡舍内垫草应勤更换。运动场应定期铲去表土,换垫新土。场地保持干燥。鸡舍、饲槽、用具等经常清洗和消毒(用开水或热碱水)。在每千克饲料中加入25克硫化二苯胺,长期服用,可防止鸡蛔虫病的发生。
犬猫蛔虫病(Ascariasisindogandcats)
犬猫蛔虫病是由弓首科弓蛔属Toxascaris的狮弓蛔虫T.ieonina,弓首属Toxocara的犬弓首蛔虫T.canis和猫弓首蛔虫T.cati寄生在犬猫的小肠内而引起。其它宿主有狼、狐、狮、豹等犬科及猫科的野生动物。犬猫蛔虫分布极为广泛,全国各地均有报道。
狮弓蛔虫虫体黄白色,前端稍向背面弯曲,头端具有三片唇,体表有细横纹,颈翼较狭窄。雄虫长20~70mm,交合刺等长0.7~1.5mm;雌虫长20~100mm。卵壳厚。表面光滑,大小为75~85×60~75μm。
犬弓首蛔虫虫体黄白色,头端具三片唇,颈翼较长而宽。雄虫长40~60mm,后端卷曲,泄殖孔前后具短柄乳突数对及无柄乳突3对。交合刺长,左右不等。雌虫长65~100mm,阴门位体中部之前。虫卵短椭圆形,表面有许多点状凹陷,直径为75~85μm。
猫弓首蛔虫体呈淡黄白色,头端具三片唇,具有短而宽的颈翼,两翼展开,使虫体前端呈箭头状。雄虫长40~60mm,泄殖孔前后具有柄和无柄乳突数对。交合刺不均等,其长度为1.7~1.9mm。卵近似圆形,卵壳薄,表面有许多点状凹陷,直径为65~70μm。
犬弓首蛔虫卵随粪便排到体外,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经10~15天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当6个月龄以内的幼犬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幼虫钻入肠壁,经淋巴、血液到肝脏,再随血液到肺脏。约在感染后第5天,肺中幼虫达到高峰。以后幼虫经肺泡、细支气管、支气管、气管到咽部,再咽下到小肠后逐渐发育为成虫。一般从感染到发育为成虫,约需4~5周。另一种感染方式是通过母犬胎盘传染给胎儿。当感染性虫卵被成年母犬吞食后,幼虫随血液到达体内各器官组织中,形成包囊,其幼虫仍保持活力。当母犬怀孕后,幼虫随血液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再随胎儿血液循环到达肝脏时,蜕化为第三期幼虫。当胎儿出生时,第三期幼虫已移到肺脏,在肺中停留一周后,蜕化为第四期幼虫。然后通过支气管、气管至咽部。被咽下经胃入小肠。约在幼犬出生后3周,小肠内的蛔虫已发育为成虫。
猫弓首蛔虫的生活史与猪蛔虫相同。卵在外界约经10~15天发育为感染性虫卵,猫吃到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钻入肠壁,经肺、气管再回到小肠发育成熟。感染性虫卵还可能被蚯蚓、蟑螂、鸟类、啮齿类动物吞食,幼虫在上述动物体内组织中形成包囊,猫吃到这些动物时则引起感染。幼虫在胃壁上蜕化为第三期幼虫,6天后返回胃中,13天后蜕化为第四期幼虫,然后到小肠,逐渐发育为成虫。
狮弓蛔虫生活史简单。感染性虫卵被犬、猫等宿主吞食后,幼虫在小肠中逸出,钻入肠壁发育,然后再返回肠腔,经3~4周发育为成虫。此外,也可通过鼠体感染,被鼠吞食的虫卵,在其肠内孵出幼虫,幼虫侵入肠壁约一周后分散至各器官,被包裹在内脏的组织内,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待到被食肉兽吞食后,移行至肠管,发育为成虫。狮弓首蛔虫多感染于成年犬。
蛔虫在小肠内造成机械性刺激,夺取营养并分泌毒素。可引起卡他性肠炎,肠粘膜损伤、出血。有时可窜入胃中、胆管或胰管内,引起呕吐、腹痛、黄疸等症状。大量虫体集结,可造成肠管阻塞,更易引起肠套叠,以致肠壁坏死及穿孔。蛔虫幼虫在移行过程中,损伤肠壁、肺毛细血管及肺泡壁,可见有血便、咳嗽、气喘及肺炎症状。虫体在小肠内掠夺大量营养,导致机体消瘦、贫血。虫体分泌毒素,可使造血器官和神经系统中毒,出现贫血、神经症状及过敏反应。
感染蛔虫严重时,呕吐和粪便中常排出蛔虫,可确诊本病。也可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发现虫卵即可确诊。
(1)驱蛔灵犬剂量为200mg/千克体重,猫剂量为100mg/千克体重,一次口服,对成虫有效。
(2)左咪唑犬、猫剂量为8~10mg/千克体重,一次口服,日服一次,连服三天。
(3)甲苯咪唑犬、猫剂量为10mg/千克体重,一次口服,日服两次,连服两天。
(4)丙硫咪唑犬剂量为50mg/千克体重,日服一次,连服三天。猫剂量为15mg/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一般在用药前应让病犬、猫禁食10~12小时,对患有较严重胃肠疾病或明显消瘦、贫血的病犬、猫,在用驱虫药之前给予对症治疗,必要时可在两周后重复用药一次。
搞好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每年春秋两季进行定期驱虫,幼犬应在两月龄时驱虫;加强饲养管理,增加抵抗力;用具定期用火烧或沸水消毒,以杀灭虫卵。
鸡异刺线虫病
异刺线虫病又称盲肠虫病,是由尖尾目异刺科(Heterakidae)异刺属(Heterakis)的异刺线虫(H.gallinae)寄生于鸡、火鸡、鸭、鹅等禽、鸟类的盲肠内引起的一种线虫病。本病在鸡群中普遍存在。
异刺线虫细小,呈白色,头端略向背面弯曲,有侧翼,向后延伸的距离较长。食道末端有一膨大的食道球。雄虫长7~13mm,尾直,末端尖细;两根交合刺不等长;有一个圆形泄殖腔前吸盘。雌虫长10~15mm,尾细长,阴门位于虫体中部稍后方。虫卵呈灰褐色,椭圆形,大小为65~80×35~46微米,卵壳厚,内含一个胚细胞,卵的一端较明亮,可区别于鸡蛔虫卵。
成熟雌虫在盲肠内产卵,卵随粪便排于外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约经2周发育成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家禽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带有感染性虫卵的蚯蚓而感染,幼虫在小肠内脱掉卵壳并移行到盲肠而发育为成虫。从感染性虫卵被吃入到在盲肠内发育为成虫约需24~30d。
严重感染时,可以引起盲肠炎和下痢。此外,异刺线虫还是鸡盲肠肝炎(火鸡组织滴虫病)病原体的传播者,当一只鸡体内同时有异刺线虫和火鸡组织滴虫寄生时,组织滴虫可进入异刺线虫卵内,并随虫卵排到体外,当鸡吞食了这种虫卵时,便可同时感染这两种寄生虫。
患禽消化机能障碍,食欲不振或废绝,下痢,贫血。雏禽发育停滞,消瘦甚至死亡。成禽产蛋量下降或停止。
病变
尸体消瘦,盲肠肿大,肠壁发炎和增厚,有时出现溃疡灶。盲肠内可查见虫体,尤以盲肠尖部虫体最多。
检查粪便发现虫卵,或剖检在盲肠内查到虫体均可确诊,但应注意与蛔虫卵相区别。
防治
(1)预防: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做好鸡群的定期预防性驱虫,每年2~3次;发现病鸡,及时用药治疗。(2)治疗:驱虫可用下列药物:①丙硫咪唑:每Kg体重10~20mg,一次内服。②左旋咪唑:每Kg体重20~30mg,一次内服。③噻苯唑:每Kg体重500mg,配成20%混悬液内服。④枸橼酸哌嗪(驱蛔灵):每Kg体重250mg,一次内服。
一、马圆线虫病
马圆线虫病是泛指寄生于马属动物盲肠和大结肠中的一些圆形科Strongylidae和毛线科Trichonematidae的线虫所引起的一类线虫病,由于这些线虫都属于圆线目,故统称圆(形)线虫。这类线虫种类凡多,分布极广,几乎所有马属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寄生,而且往往在一个马体内有多种混合寄生。在兽医临床上对马危害严重的是圆形科的三种大型线虫,即马圆形线虫Strongylusequinus、无齿圆形线虫S.edentatus、普通圆形线虫S.vulgaris。其次是几十种小型线虫,统称为毛线虫。圆线虫的成虫对马的机体危害较小,但其幼虫对机体危害严重。
圆形科线虫在头端都具有相当大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口囊,口囊的顶部都具有发达的内、外叶冠,口囊内的背侧壁上有一纵的背沟。雄虫后端都具有交合伞和两根等长的交合刺。虫卵椭圆形,壳薄,内含16~32个卵细胞。
马圆形线虫虫体较大,呈灰褐色,形如火柴棒,雄虫长25~35mm,雌虫长38~47mm,口囊发达,呈卵圆形,口囊底部有两对齿,一对细长位于亚背侧,一对短粗位于亚腹侧。虫卵大小为70~85×40~47μm。
无齿圆形线虫雄虫长23~26.5mm,雌虫长32~40mm,与马圆形线虫不同的是口囊中没有齿。虫卵大小为78~88×48~52μm。
普通圆形线虫虫体较前两种细而短,雄虫长14~16mm,雌虫长20~24mm,口囊底部有两个耳状的亚背侧齿。虫卵大小为83~93×48~52μm。
毛线虫虫体细小,雄虫长5~10mm,雌虫长5~26mm。口囊短浅,其长度小于宽度。虫卵椭圆形,壳薄,但其大小比圆形科线虫卵略大。
毛线虫的幼虫在马体内不经移行,直接在肠壁组织内寄生,形成结节,经过一定阶段发育后,就进入肠腔内并逐渐发育为成虫。毛线虫由感染开始至性成熟需时2—3个月。
本病常年都可感染,但夏、秋比冬、春的感染率更高,尤以多雨年份更甚。感染性幼虫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含水分8~12%的马粪中能存活一年以上,在撒布成薄层的马粪中须经65~75天才死亡。在草饲料、干饲料上能保持感染力达二年,但在直射阳光下容易死亡。感染性幼虫喜欢沿着潮湿的茎叶和器物上爬行,对光有趋向性,但畏惧强光;对温度也有感应,在温暖的环境比寒冷的环境活跃。
由于感染性幼虫的抵抗力强和上述特性,所以马匹不论放牧还是舍饲均可得到感染。但是,由于常年在潮湿的牧场及温暖多雨的季节放牧,虫卵严重污染环境,使马匹感染的机会增多,这也是本病分布广、感染严重的原因。在年龄上除马圆形线虫有较明显的区别(3岁以下者感染轻,约为28.56%;3岁以上者感染重,约为94.6%)外,其他两种圆形线虫没有明显差别。
虫体以其强大的口囊固着在肠粘膜上并大量吸血,损伤粘膜和微血管,引起肠粘膜发炎和溃疡,同时还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成虫除大量吸血外,还能分泌毒素,有溶血作用,破坏血液的正常成分,嗜酸性白细胞显著增多,血沉加速。机体主要表现贫血、消瘦。
对机体的损害主要是在幼虫移行阶段。除在肠壁上形成结节,引起粘膜损伤和炎症外,各种幼虫因移行途径不同,致病作用也不相同。马圆形线虫幼虫在胰脏停留时,引起胰腺炎。无齿圆形线虫幼虫移行时,可在腹膜下形成结节,出血灶和腹膜炎。普通圆形线虫幼虫主要引起肠系膜动脉血栓和形成动脉瘤,有时可导致肠壁或其他器官的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马疝痛。若动脉瘤破裂,会因腹内大量出血而死亡。
毛线虫严重感染时,主要表现肠炎腹泻,粪便褐色带有血液,食欲不振或消失,消瘦,渐进性贫血,体温有时升高,轻度疝痛,病程可延续1~2个月。
患畜表现发育不良,体质瘦弱,贫血,以及长期反复地呈现慢性胃肠病甚至疝痛症状,用一般治疗效果不好时,即可怀疑为本病。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从粪便中检出虫卵,虽然可作初步诊断,但这类线虫的卵从外形上很难鉴别定种,同时虫卵检查只能证明有成虫寄生,而不能确定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对幼虫移行期所引起的疾病诊断比较困难,但对普通圆形线虫幼虫引起的血栓疝,可通过直肠检查触摸到肠系膜根处的动脉瘤加以确诊。
此外,在工作中常用药物驱虫的方法进行治疗性诊断,将驱出的虫体进行鉴定而确诊。
剖检病尸可在肠腔内找到大量成虫,以及由于幼虫移行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为了做到准确诊断,可采用粪便幼虫培养检查法。将培养出的第三期幼虫进行鉴定。三种圆形线虫幼虫的形态特征如下:普通圆形线虫的三期幼虫,肠管由32个肠细胞组成。体长0.45~0.75mm。无齿圆形线虫的三期幼虫,肠管由20个肠细胞组成。体长0.4~0.5mm。马圆线虫的三期幼虫,肠管由16个肠细胞组成,体长0.4~0.65mm。
(1)、精制敌百虫参考马副蛔虫病治疗。
(2)、噻苯唑剂量为25~100mg/kg体重,可混于饲料中喂服或配20%悬浮液胃管投服。
(3)、硫化二苯胺成年马20~30克,幼驹5~20克(或每千克体重0.1克),用面汤或米汤配成悬浮液,胃管投服,或混于饲料内喂服。
(4)、驱蛔灵剂量为220mg/kg体重,一次口服。
(5)、甲苯唑剂量为10mg/kg体重,配成悬浮液胃管投服,或混于饲料内喂给。
预防性驱虫。母马在产前和产后三周进行驱虫,能预防幼驹感染和牧地的污染。马驹应在放牧前、放牧后7~8个月和11~14个月各驱虫一次。成年马每年春、秋各驱虫一次。经常在饲料中加入小剂量的噻苯唑或硫化二苯胺,可以预防本病感染。
饲草、饲料和饮水要保持清洁卫生,避免粪便污染。厩舍要求干燥、通风、清洁卫生,经常清除马粪,堆肥发酵,以杀灭虫卵。避免到潮湿牧地放牧,不吃露水草,与反刍动物轮牧,可减少感染。
二、反刍兽消化道圆线虫病
寄生于反刍兽消化道的圆线虫,系属于毛圆科Trichostrongylidae、毛线科Trichonematidae、钩口科Ancylostomatidae和圆形科Strongylidae的多种线虫,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对反刍兽危害最大的有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和仰口线虫。
血矛线虫病
血矛线虫病是由毛圆科,血矛属Haemonchus的一些线虫寄生于羊、牛、骆驼和鹿等反刍兽的真胃(第四胃)内引起的疾病。我国已发现的血矛线虫有五种: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contortus、似血矛线虫H.similis、贝氏血矛线虫H.bedfordi、长柄血矛线虫H.longisitipes和普氏血矛线虫H.placei。其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是捻转血矛线虫。本虫在自然条件下常与毛圆科的其他属(奥斯特属Ostertagia、毛圆属Trichostrongylus、马歇尔属Marshallagia、古柏属Cooperia、长刺属Mecistocirrus)线虫混合感染,使家畜严重患病,甚至死亡。
捻转血矛线虫虫体纤细呈毛发状,雄虫因吸血而显现淡红色,雌虫由于白色的生殖器官和红色的肠管相互扭转,形成了红白相间的外观、故称捻转血矛线虫,又称捻转胃虫。虫体的头端尖细、口囊小,口囊内背侧有一角质矛状小齿,称背矛。距头端0.3~0.5mm处,虫体的两侧有一对向后伸出的颈乳突。雄虫长15~19mm,交合伞的侧叶发达,由细长的伞辐肋支持。背叶小而不对称,偏位于左侧,由一个“人”字形的背肋所支撑。交合刺两根,近于等长,约为0.36~0.50mm,末端具有不明显的小钩。导刺带呈梭形。雌虫长27~30mm。生殖孔开口于虫体后半部,开口处前方有一唇片状悬垂物,称“阴门盖”,有时阴门盖呈球形。有人以阴门盖的形状作为亚种的分类依据。虫卵椭圆形,灰白色,壳薄而透明,在初排出的粪便内含有16—32个胚细胞。卵的大小为75~95×40~50μm。
成熟的雌虫在宿主的真胃中产卵(一昼夜可产卵5000~10000个),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温度(26℃)和足够的湿度下,经10小时在卵内形成幼虫。幼虫经14~17小时从卵内孵出第一期幼虫。幼虫活泼,营自由生活。经过10~12小时第一次蜕化变为第二期幼虫。第二期幼虫仍营自由生活,约在4~5天后,再次蜕化变为第三期幼虫(即感染性幼虫)。由于第三期幼虫仍保留第二次蜕下的表皮,因此在其体表形成了“鞘”样的构造。第三期幼虫连鞘在内稀薄650~751μm。食道丝虫型122~150μm。肠管由16个长方形的肠细胞组成。
感染性幼虫活动于草地上,当动物来食时,将幼虫食入。幼虫在瘤胃内脱鞘,然后到达真胃,经30~36小时完成第三次蜕化,变成长达0.95~1.00mm的第四期幼虫。感染后第九天再一次蜕化变为第五期幼虫。约在感染后第2~3周,经过发育成熟而产卵,在感染后4~5周产卵量达最高峰,成虫的寿命约一年左右。
第一、二期幼虫营自由生活,其抵抗力较弱。干燥易使其死亡,30℃以上的温度和冷热交替也会促使其死亡。第三期幼虫因体外鞘和不采食,对外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的环境中,如温度适宜,则呈休眠状态,可维持生命达一年之久。对一般消毒药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第三期幼虫的活动是受温度、湿度和光线强弱的影响。温暖的季节、草叶上有较多的露水、微弱的光照等是促使幼虫向草叶上爬行的良好条件,但在夜晚和晴朗的白天幼虫爬向地面。因此,在早晚和雨后的初睛天,草叶湿润,阳光又不十分强烈,这时幼虫由于具有趋光性和背地性而大量向草叶上爬行,当牛、羊放牧时易将第三期幼虫吞入,成为牛、羊感染的最常发生时机。
羊对捻转血矛线虫有“自愈”现象,即初次感染时机体内产生抗体,和再感染时的抗原物质相结合所引起的一种过敏性反应。患畜表现为真胃的粘膜水肿,造成对虫体不利的生活环境导致原有的虫体被排除和不发生再感染。但这种自愈反应缺乏特异性,捻转血矛线虫的自愈反应,既可以引起真胃内其他种线虫的自愈,还可引起肠道一些线虫的自愈。这可能与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抗原有关。
大量的虫体寄生在真胃内,虫体以其头端刺入胃粘膜,引起损伤,造成真胃的大量出血和炎症。虫体大量吸血,引起患畜贫血和消瘦。虫体分泌毒素,被宿主吸收,扰乱代谢,妨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危害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抑制造血器官的功能,更加重了动物的贫血和营养不良,最后由于失血和血液再生机能被破坏,代谢紊乱,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一般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以肥羔羊突然死亡为特征。死羊眼结膜苍白,高度贫血,这种类型少见。大部分量亚急性经过,以贫血和消化扰乱为主要特征。患羊眼结膜苍白,下颌和下腹部水肿;身体逐渐衰弱,被毛粗乱,放牧时落群,甚至卧地不起;下痢便秘交替。病程一般在两、三个月以上,最后陷于恶病质而死亡,如不死亡,则转为慢性。慢性型的症状较不明显,体温一般正常,呼吸脉搏频数,心音减弱。病程约七、八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生前诊断应根据本病在当地的流行情况、患畜临床症状、粪便检查虫卵或幼虫、死后剖检等作综合判断,才能确诊。粪便检查可用浮集法,但捻转血矛线虫的卵不易和其他圆线虫卵区别。在实际应用中,很多羊只都是多种圆线虫混合感染,所以进行综合的虫卵计数,对判断寄生虫的感染强度和分析发病原因仍有很大参考价值。必要时可用粪便进行培养检查第三期幼虫,可与别属幼虫相区别。血矛线虫第三期幼虫长650~751μm,口囊呈球形,食道122~150μm,尾长54~68μm,鞘尾长124~143μm,长方形的肠细胞16个。
(1)、硫化二苯胺(酚噻嗪)绵羊每头10~30克,山羊每头5~20克,牛每头20~50克,用稀面糊做成悬浮液灌服,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用药后可见羊排红色尿,但无妨,数天内即消失。
(2)、左咪唑羊剂量为7.5mg/kg体重,牛剂量为4~6mg/kg体重,一次口服。也可配成注射液皮下或肌肉注射。
(3)、噻苯唑羊剂量为30~75mg/kg体重,牛剂量为100mg/kg体重,配成5~10%悬浮液口服。必要时2~3周后再重复给药一次。
(4)、苯硫咪唑牛、羊均按5mg/kg体重,一次口服。
(5)、噻嘧啶牛剂量为25mg/kg体重,羊剂量为40~50mg/kg体重,一次口服。
(6)、丙硫咪唑羊剂量为2.5~10mg/kg体重,一次口服。
定期驱虫,一般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在流行区,可于放牧期间将少量硫化二苯胺混于精料或食盐内饲喂,每只羊每天0.5~1克,预防效果良好。避免在低湿草地放牧,不在清晨、傍晚或雨后放牧,减少幼虫感染机会。不饮小坑死水,换饮干净的流水或井水。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轮牧。加强饲养,合理补充精料,增强畜体抵抗力。加强粪便管理,将粪便堆集发酵,消灭虫卵和幼虫。
实验证明用X射线和紫外线照射致弱的感染性幼虫(虫苗)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食道口线虫病
反刍兽食道口线虫病是由圆形科Strongylidae食道口属Oesophagostomum的几种线虫寄生于反刍兽的大肠而引起的一类线虫病。由于有些食道口线虫的幼虫阶段可以使肠壁上形成较硬的结节,所以常将本属的寄生虫通称为结节虫。本病在我国各地的羊、牛中普遍存在,并常引起发病;有病变的肠管,因不能制作肠衣而废弃,失去了经济价值。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牛、羊生产力降低,甚至造成死亡。
食道口属线虫的共同特征是:口囊呈小而浅的圆筒形,外有突起的口领。口缘有叶冠。颈部有颈沟,颈沟前方表皮有时隆起形成头囊。颈沟的后方两侧有颈乳突。有或没有侧翼。雄虫交合伞发达,有一对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阴门位于肛门前方,阴门开口处有肾形排卵器。在我国发现寄生于牛、羊的食道口线虫有五种,其特点分述如下:
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O.columbianum有发达的侧翼膜,虫体前部弯曲。头囊不甚膨大。外叶冠20~24叶,内叶冠40~48叶。颈乳突在颈沟的稍后方,其尖端突出于侧翼膜之外。雄虫长12~13.5mm。交合伞发达。交合刺长0.74~0.87mm。雌虫长16.7~18.6mm。虫卵椭圆形,长73~89μm,宽34~45μm。主要寄生于羊,也寄生于牛的结肠。
微管食道口线虫O.venulosum无侧翼膜,虫体前部不弯曲。头囊不膨大。外叶冠18叶,内叶冠36叶。颈乳突位于食道的后面。雄虫长12~14mm,雌虫长16~20mm。虫卵长85~107μm,宽50~58μm。主要寄生于羊,也见于牛。
粗纹食道口线虫O.asperum无侧翼膜,虫体前部不弯曲。外叶冠10~12叶,内叶冠20~24叶。头囊显著膨大,颈乳突位于食道后面。雄虫长13~15mm,雌虫长17~21mm。主要寄生于羊。
辐射食道口线虫O.radiatum侧翼膜发达,虫体前部弯曲。缺外叶冠,内叶冠也只是口囊前缘的一小圈细小的突起。头囊膨大,上有一横沟,将口囊区分为前后两部分。颈乳突位于颈沟的稍后方,约在食道的中部,雄虫长13.9~15.2mm,雌虫长14.7~18.0mm。虫卵长75~98μm,宽46~54μm。寄生于牛。
甘肃食道口线虫O.kansuensis有发达的侧翼膜,前部弯曲。外叶冠11~12叶、内叶冠22~24叶。头囊膨大。颈乳突位于食道末端,在侧翼膜内。雄虫长14.5~16.5mm,雌虫长18~22mm。
食道口属线虫分而全国各地,以东北、西北和内蒙各省区流行较为严重。在五种虫体中以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分布最广。一般食道口线虫在一年中对牛、羊可出现两次感染高潮,一是春季3~4月份,二是秋季7~8月份。幼畜在初次放牧时即开始大批感染而出现高潮(6~7月份)。在被食道口线虫污染的牧场上重复放牧,易得到感染。幼畜和引入的家畜易感性强,缺乏免疫力。患过食道口线虫病的成年家畜感染较轻,侵入的幼虫在肠粘膜内被包围形成包囊被杀灭一部分。
食道口线虫的致病作用,一般可分为幼虫期和成虫期两个阶段。幼虫阶段又因机体抵抗力而异,当家畜初次感染本虫时,因畜体没有免疫力,幼虫进入肠粘膜后引起粘膜损伤和溃疡,幼虫在损伤的肠粘膜下进行发育后返回肠腔,常常发生于幼羊,引起严重的带有粘液或脓液的下痢。当畜体已受过感染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时,再次侵入的幼虫,进入肠壁后,迅速被白细胞包围,其中以嗜酸性白细胞和巨细胞为主。外围被成纤维细胞包围,即形成包囊(结节)。而后结节中出现坏死组织,脓液,有些幼虫在其中发育后,穿过结节外层组织而返回肠腔。有些幼虫在结节中被包围而死亡,最后钙化。当肠壁形成多数结节时,肠壁变硬,肠蠕动障碍,以致肠的消化吸收机能发生扰乱。成虫阶段的致病作用不象幼虫阶段那么严重,成虫口囊小,损伤肠粘膜轻微,但可分泌毒素造成肠壁炎症,而且幼虫阶段形成的肠壁结节,长期遗留在肠粘膜上,因此在成虫寄生阶段,仍然会出现下痢为主的一系列症状。
首先是明显的持续性腹泻,粪便呈暗绿色,带有粘液、脓液或血液。腹泻常于感染后第6天开始。感染严重者站立时拱背,后肢向后伸展,尿频,不食,腹部按压有痛感。最后可能由于体液失去平衡,衰竭而死。成虫阶段病程延长,呈现顽固性下痢,或下痢与便秘交替,贫血,消瘦,被毛粗乱易断,生长发育受阻,有时下颌呈现水肿,最后虚脱而死。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结合尸体剖检进行综合诊断。食道口线虫卵与其他圆线虫卵很难区分,所以生前确诊较为困难。但可进行粪便的幼虫培养,根据培养出的第三期幼虫特征进行鉴定。如微管食道口线虫三期幼虫的肠细胞32个;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三期幼虫的肠细胞为20个;辐射食道口线虫三期幼虫肠细胞21个。死后剖检可在结肠内发现大量成虫,肠壁上有大量结节,有的结节中还有幼虫。
可应用硫化二苯胺、左咪唑、噻苯唑、苯硫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等芗,其用法和用量可参考血矛线虫病。此外,还可应用甲噻嘧啶牛、羊剂量为10mg/kg体重,一次口服。羟萘酸苄酚宁(酚乙铵、灭虫宁)牛、羊剂量为250mg/kg体重,一次口服。
预防可参照血矛线虫病。
仰口线虫病
反刍兽仰口线虫病是由钩口科Ancylostomatidae仰口属Bunostomum的牛仰口线虫B.phlebotomum和羊仰口线虫B.trigonocephalum分别寄生于牛和羊的小肠内而引起的。由于钩口科的线虫通称钩虫,故又称牛钩虫病和羊钩虫病。本病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可引起贫血,对家畜尤其是羊危害很大,能引起死亡。
仰口线虫的头端向背面弯曲,口囊大,口缘的腹面有一对角质的半月形切板。雄虫交合伞的背叶不对称。雌虫阴门位地虫体中部之前。虫体乳白色,吸血后的新鲜虫体为淡红色。
羊仰口线虫的口囊底部有一大背齿和两个较小的腹齿。雄虫长12~17mm。交合伞的外背肋不对称,右外背肋细长并自背肋的基部分出,左外背肋短,自背肋分枝处的略上方分出。背肋分两枝,每枝末端又分为三小支(一般有不同的分支)。交合刺一对等长,0.57~0.71mm,褐色。雌虫15~21mm。虫卵长79~97um,宽47~50μm,卵内细胞数较少,细胞较大,内含暗黑色颗粒。
牛仰口线虫与羊仰口线虫的外形相似,但口囊底部除有一个背齿外,还有四个较小的腹齿。雄虫交合刺长,约3.5~4mm。雄虫长10~18mm,雌虫长24~28mm。虫卵长88~104μm,宽47~56μm。
幼虫侵入皮肤时,可引起皮炎,幼虫移行到肺时,可引起肺组织出血,但一般临床症状不显著。引起较大危害是小肠寄生阶段,成虫以口囊吸着于肠粘膜上,以其切板和齿破坏肠粘膜,吸食流出的血液。同时虫体分泌抗凝血毒素,使血液不凝固,便于虫体大量吸血。100条虫体每天可吸食血液3毫升。由于虫体在肠壁上经常改换寄生部位,有时虽然寄生数量不多,但造成的损伤较多,发生大量出血。严重感染时,还可使红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
患畜表现进行性贫血,严重消瘦,消化不良,下颌水肿,顽固下痢,粪便带血呈黑褐色。幼畜发育受阻,有的呈现神经症状,后肢虚弱及渐进性轻瘫。最后陷于恶病质而死亡。
生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用浮集法检查粪便,发现虫卵即可确诊。死后根据在小肠内发现大量虫体及明显的肠道大量出血点等病理变化而确诊。
可选用硫化二苯胺、左咪唑、噻苯唑、噻嘧啶、苯硫咪唑、丙硫咪唑等药物,用法及用量参照血矛线虫病。
可参考血矛线虫病,但应考虑仰口线虫除经口感染外,还可经皮肤感染,因此不应让牛、羊在低湿牧地放牧和休息。另外,还应注意牧场排水。
三、猪消化道圆线虫病—食道口线虫病
本病是由圆形科Strongylidae食道口属Oesophagostomum的多种线虫寄生于猪的结肠引起的。有些种的幼虫能在大肠壁上形成结节,故又名结节虫。其中以有齿食道口线虫O.dentatum和长尾食道口线虫O.longicaudum最为常见,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1)有齿食道口线虫虫体小型,乳白色,无侧翼膜,口囊浅,口环上有6个环口乳突,外叶冠9叶,内叶冠18叶。头囊膨大,其后方有颈沟围绕腹面及两侧。雄虫长8~9mm,有交合伞,交合刺一对。雌虫长8~11.3mm,尾长0.117~0.374mm,阴门位于肛门稍前方,有阴道通向斜列的排卵器。
(2)长尾食道口线虫虫体外形、环口乳突、内外叶冠均与有齿食道口线虫相同,只是口领膨大,口囊壁的下部向外倾斜,食道后部更为膨大。雄虫长6.5~8.5mm,有交合伞,交合刺一对。雌虫长8.2~9.4mm。阴门在肛门稍前方,有阴道通向直列的排卵器。虫卵大小为46~52×28~36μm。
随粪便排出的虫卵,经24~48小时孵出幼虫,3~6天内蜕化两次,变为第三期幼虫,具感染性。这种幼虫随饲料进入猪体,钻入肠壁深处到达粘膜下层,形成了包囊,然后形成结节,再蜕化成第四期幼虫后钻出肠壁,在肠腔内进行最后一次蜕化,经过50~55天达到性成熟。
初次感染时,很少发生结节,感染3~4次后,结节大量发生,这是粘膜产生免疫力的表现。大量感染时,大肠壁增厚,有卡他性肠炎。结节感染细菌时,可继发弥漫性大肠炎。成虫阶段致病力轻微,有时可见肠溃疡。
一般临床症状不显,只有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才会表现食欲不振,腹泻或下痢,粪中带有粘液和脱落的粘膜,贫血,高度消瘦,发育缓慢。继发细菌感染时,则发生化脓性结节性大肠炎。也有引起仔猪死亡的报道。
诊断:用漂浮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虫卵不易鉴别时,可培养检查幼虫。幼虫长500~532μm,宽26μm,尾部圆锥形,尾顶端呈圆形。
(1)敌百虫剂量为100mg/kg体重,灌服,或溶水后拌饲料中喂给。幼猪出现中毒(全身痉挛,口吐白沫,卧地不起)时,可用阿托品解毒。
(2)左咪唑剂量为7.5~8mg/kg体重,内服或肌肉注射。
(3)驱蛔灵剂量为200mg/kg体重,口服或混饲料内喂给。
(4)硫化二苯胺剂量为300~500mg/kg体重,口服或混饲料内喂给。幼猪服用本药时易中毒,故在剂量上应严格掌握。
(5)甲苯唑剂量为10~20mg/kg体重,混于饲料中喂服。
改善饲养管理,给以全价饲料。避免到潮湿的和被污染的地方放牧,流行区应改放牧为舍饲。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保持干燥,及时清理粪便并进行生物热除虫。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避免幼虫污染。在流行区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若在每吨饲料中加入1200万单位的潮霉素B(hygromycinB),连喂五周,有抑制食道口线虫产卵和驱除虫体的作用。
四、肺线虫病
网尾线虫病
在我国发现的网尾线虫有四种。
丝状网尾线虫D.filaria寄生于羊的气管和支气管内,有时也寄生于鹿和骆驼等反刍兽。本虫的致病力最强,尤其对羔羊危害更严重。虫体白色,为丝状的大型线虫,前端有四个小唇及一浅的口囊。雄虫长30~80mm,交合伞的前侧肋是独立的;中侧肋和后侧肋合而为一,仅末端分开;背肋分为两枝,每枝末端又分为2或3个小杈。交合刺等长呈靴状,黄褐色,为多孔性结构,长0.4~0.64mm。雌虫长30~100mm,阴门位于虫体后四分之一处。虫卵椭圆形,大小为长120~130×70~90μm,卵内含有已发育的幼虫。
胎生网尾线虫D.viviparus寄生于牛、骆驼、鹿等反刍兽的支气管和气管内。本虫与丝状网尾线虫相似。雄虫长24~43mm。交合伞的中侧肋和后侧肋完全合并为一根。交合刺等长,亦为黄褐色,多孔性结构,长0.22~0.27mm。雌虫长32~67mm,阴门位于虫体后1/6处。虫卵椭圆形,内含幼虫,其大小为85×51μm。
鹿网尾线虫D.ockerti主要寄生于鹿,也可寄生于羊的气管和支气管中。虫体线状,乳白色。体表角质层无纹。雄虫长24~38mm;交合伞中侧肋和后侧肋合而为一,其末端膨大呈球形。雌虫长34~56mm。卵内含有幼虫,其大小为49~83×32~41μm。
骆驼网尾线虫D.cameli主要寄生于骆驼气管和支气管中。虫体线状,乳白色。体表角质层密布纵纹。雄虫长32~55mm。交合伞中、后侧肋完全愈合,末端稍膨大。外背肋最短。背肋一对粗大,末端有三个分支。雌虫长48~68mm。子宫内虫卵大小为49~99×32~49μm,内含幼虫。
网尾线虫的发育,都不需要中间宿主,而且四种网尾线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成虫寄生于反刍兽的支气管和气管中,性成熟的雌虫产出含有幼虫的卵,在宿主咳嗽时随同粘液进入口腔,再随唾液或食物吞入消化道,含有幼虫的卵在通过消化道时(主要在大肠)孵出幼虫,随粪便排到外界。在潮湿的环境和适宜的温度(21~28℃)中经4~7天,幼虫经两次蜕化变为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非常活跃,在潮湿的环境,特别在早晨有露水时爬到草上,当宿主吃草时被吞入,在肠内幼虫脱鞘后很快钻入肠淋巴系统,经蜕化变为第四期幼虫。再沿肠淋巴管和血管移行到右心,然后随血流到达肺脏,通过肺泡壁到达细支气管、支气管,完成最后一次蜕化,约在感染后26天发育成熟。
网尾线虫在畜体内的寿命,依宿主的营养的好坏而不同,由两个月到一年不等。
网尾线虫病主要在春、夏、秋等温暖季节感染,冬季停止发育或被冻死。网尾线虫适于在潮湿、温暖的条件下发育,所以在潮湿的草原上或水域附近的草场上发病较严重。网尾线虫也是一些野生反刍动物的寄生虫,可与家养反刍动物互相感染。网尾线虫对干燥很敏感,丝状网尾线虫一期幼虫在完全干燥条件下,不超过3天便死亡,在水和粪便的环境中可活30~90天。感染性幼虫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粪便中可保持活力30天,在完全干燥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5天。感染生幼虫对低温也具有一定抵抗力,在15℃情况下仍不死亡。一、二期幼虫在较长的寒冷中(10~16天)可死亡。温度在60℃以上时迅速死亡。
胎生网尾线虫幼虫在潮湿环境中,温度为18~24℃时,能活21~28天,10~14℃时可活2~3个月。感染性幼虫对干燥和低温都有较强的抵抗力。一期幼虫在20℃和60℃相对温度下干燥5分钟可死亡,感染性幼虫5天才死亡。一期幼虫在12℃下24小时死亡,感染性幼虫在-17℃下3天才死亡。
网尾线虫的感染性幼虫对一些消毒药品也有较强的抵抗力。丝状网尾幼虫在75%酒精中能活25~30分钟,在10%福尔马林和3%石碳酸内能活30分钟,在5%来苏儿液内能活5分钟。但在10%碘液中10秒钟即死亡。
网尾线虫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可引起肠粘膜、淋巴结、肺毛细血管、细支气管的损失和小出血点,但这种损害常不严重。成虫在支气管和气管内,引起典型的蠕虫性支气管炎。虫体刺激细支气管,引起支气管炎,使支气管壁失去弹性。大量虫体及其排泄物堵塞支气管引起肺组织萎缩,并可继发细菌感染,导致严重的肺炎。在萎缩区周围可发生代偿性肺气肿。
患畜表现强烈而粗厉的咳嗽,严重感染时呼吸浅表,迫促并感痛苦。患畜被驱赶和夜间休息时咳嗽最明显。镜检咳出的粘液,可见有虫卵和幼虫。患畜常从鼻孔流出粘液。病初体温正常,逐渐消瘦,精神萎靡,放牧时落后于畜群,喜躺卧,呼吸困难,听诊肺部呈现湿性啰音,最后因长期消瘦,食欲减退,有时体温升高,严重呼吸困难,而致死亡。
据一些工作者观察,牛感染胎生网尾线虫后,可产生免疫力。当再次感染时会使原寄生的全部或大部分虫体自行排出。呈现这种变态反应的牛表现肺水肿,呼吸次数剧增,呼吸困难而很快死亡。死后剖检,在肺中找不到成虫及幼虫,只见支气管周围炎和肺水肿。
根据特有的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结合粪便检查加以确诊。粪便应用幼虫分离法检查有无幼虫。有时也可在鼻腔的分泌物中发现一期幼虫。死后剖检在支气管、气管中发现一定量的虫体和相应病变时,亦可确诊。
丝状网尾线虫幼虫长500~520μm,头端有扣状突起。胎生网尾线虫幼虫长320—400μm,头端无扣状突起。
(1)、左咪唑牛、羊剂量为8mg/kg体重,一次口服;或牛按4~5mg/kg体重,羊按5~6mg/kg体重,配成注射液皮下或肌肉注射,均有较高的疗效。加倍量进行室内群体气雾给药,效果更好。
(2)、海群生(乙胺嗪)牛剂量为50mg/kg体重,羊剂量为100mg/kg体重,一次口服。或配成30%溶液肌肉注射,必要时可隔数日重复注射2~3次。
(3)、苯硫咪唑牛羊剂量为5mg/kg体重,可直接投服或配成悬浮液灌服。
(5)、可试用康苯咪唑牛羊剂量为20~40mg/kg体重,一次口服。
改善饲养管理,增加营养,增强家畜抵抗力。幼畜与成年家畜分群放牧,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轮牧。不在潮湿低洼地区放牧。放牧前和放牧后各进行一、二次驱虫。放牧季节可用小量硫化二苯胺混饲料内饲喂,可预防感染。注意圈舍、饲料及饮水的卫生,粪便生物热处理。
研究证明用X射线照射第三期幼虫制成的虫苗,能有效地预防牛、羊网尾虫病的感染。
猪肺线虫病—后圆线虫病
后圆线虫病是由后圆科(Mestastrongylidae)、后圆属(Metastrongylus)的线虫引起的。虫体呈丝状,寄生于猪的支气管和小支气管,故又称猪肺线虫。本病遍及全国各地,呈地方性流行,对幼猪危害很大。严重感染时,可引起肺炎,且能加重肺部其他疾病的危害。
病原特征
虫体细长,乳白色,口囊小,口缘一对唇,每唇又分三叶,中央叶大,每唇基部有一乳突。食道略呈棍棒状。雄虫交合伞不发达,有一定程度的退化,侧肋大,背肋小,肋有某种程度的融合。交合刺1对,细长,末端有单钩或双钩。两条子宫并列,至后部合为一阴道;阴道紧靠肛门,前方覆一角质盖;后端有时弯向腹侧。卵胎生。
我国常见的为野猪后圆线虫,又称长刺后圆线虫(M.elongatus)和复阴后圆线虫(M.pudendotectus),萨氏后圆线虫(M.salmi)很少见,均寄生于支气管,但通常多在细支气管第2次分枝的远端部分。野猪后圆线虫除寄生于猪和野猪外,偶见于羊、鹿、牛和其它反刍动物。也偶见于人。
野猪后圆线虫雄虫长11~25mm,交合伞较小;前侧肋大,顶端膨大;中侧肋和后侧肋融合在一起;背肋极小。交合刺呈丝状,长4.0~4.5mm,末端为单钩。无引器。雌虫长20~50mm,阴道长,超过2mm。尾长90um,稍弯向腹面。虫卵大小为51~54×33~36um,内含有幼虫。
复阴后圆线虫雄虫长16~18mm,交合伞较大;交合刺长1.4~1.7mm,末端为双钩。有引器。雌虫长22~35mm,阴道短于1mm。尾直,有较大的角质膨大覆盖着肛门和阴门。虫卵大小为57~63×39~42um。
萨氏后圆线虫雄虫长17~18mm,交合刺长2.1~2.4mm,末端为单钩。雌虫长30~45mm,阴道长1~2mm,阴门盖较小。尾长95um,稍弯向腹面。虫卵大小为52.5~55.5×33~40um。
后圆科线虫的发育是间接的,需以蚯蚓为中间宿主。
雌虫在气管和支气管中产卵,卵随气管黏液转至口腔被咽下,再随粪便排至外界,此时卵内已含有幼虫。此种虫卵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3个月,如在适宜条件下,卵内幼虫逸出。被蚯蚓吞食,在蚯蚓体内经两次蜕皮成为感染性幼虫,之后到消化道随粪便排至土壤中。当蚯蚓受伤或死亡时幼虫也可逸出,进入土壤。猪吞食了土壤中的感染性幼虫或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蚯蚓而引起感染。在肠内蚯蚓被消化释出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钻入猪盲肠壁、大肠前段肠壁和肠淋巴结中发育,经1~5d发育进行第三、第四次蜕皮为五期幼虫,并从淋巴管移行,随小循环到肺中。之后钻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再到细支气管、支气管和气管。约在感染后第23天发育为成虫。感染后5~9周产卵最多,以后逐渐减少。大部分成虫在感染后的前数周内被排除,只有少量虫体,主要是寄生在肺的深部呼吸道者得以存留,这些虫体是污染牧场和导致其它猪群感染的重要因素。
蚯蚓是后圆线虫的唯一中间宿主,疏松潮湿富含腐植质的土壤是蚯蚓最适宜的孳生地,为传播本病的有利条件。多雨年份,地面潮湿,本病流行也严重。干燥的砂质土壤中,不利蚯蚓生存,本病也就很少发生。
据报导我国可作为野猪后圆线虫中间宿主的蚯蚓有:湖北环毛蚓(Pheritimahupensis)、威廉环毛蚓(P.guillelum)、秉氏环毛蚓(P.carosa)、壮伟环毛蚓(P.robusta)、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日本杜拉蚓(Drawidajaponica)、天锡杜拉蚓(D.gisti)、微小双胸蚓(Bimastusparvus)等二十种,其中以湖北环毛蚓最为普遍。
蚯蚓的活动具有季节性,因而本病流行也有季节性。一般夏秋季节流行严重,冬春季节很少流行。但南方温暖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虫卵在外界能生存很久,在土壤上面的粪便中可活25天,但在被土覆盖的粪中可存活381天,在潮湿的土壤中可活2年,但在干燥环境中很快死亡。幼虫在蚯蚓体内可长期保存其生活力,对蚯蚓不引起危害,一条蚯蚓体内可达4000条幼虫,故猪只要吞食少量蚯蚓,就可引起严重感染。
幼虫移行对肠壁及淋巴结的损害是轻微的。主要损害肺,呈支气管肺炎的病理变化,引起的原因:幼虫移行时对肺部造成损伤、成虫在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寄生时的机械性与化学性刺激、大量虫卵进入肺泡、以及虫体代谢产物的吸收等,导致支气管肺炎。如继发细菌感染,则发生化脓性肺炎,多见于严重感染的幼猪,且死亡率甚高。
虫体阻塞细支气管,使局部发生小叶性肺气肿,患部苍白并稍隆起。这在肺的尖叶及膈叶边缘最为常见。剖检时可在支气管内找到虫体,其数量不等,多者可达千余条,有大量粘液,周围组织嗜酸性细胞浸润,有时见有化脓灶。慢性患者,支气管周围淋巴组织和肌肉增长。
肺线虫还可以给肺部其他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创造有利条件,易于并发猪肺疫和猪流感。猪流感病毒可感染肺线虫卵,这种虫卵在蚯蚓体内发育为幼虫时,即同时感染猪流感病毒。肺线虫幼虫还可以传播猪瘟病毒和蒂申(Teschen)病毒,传播机制和传播猪流感病毒相似。猪肺线虫感染还可加剧猪气喘病(猪支原体性肺炎)的病情。
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明显,但影响生长和发育。严重感染时,有强力的阵咳,呼吸困难(特别在运动或食后剧烈),肺部有罗音,体温间或升高,贫血,食欲丧失。即使病愈,生长仍缓慢。人工感染可以观察到:10天后开始咳嗽,自第32天起症状变明显,50天后常在就食后呕吐。
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外,结合粪便检查虫卵和尸体剖检,从支气管内找出虫体而确诊。检查虫卵
用饱和硫酸镁(1000ml水中加920g硫酸镁)漂浮法或剖检病尸发现虫体而确诊。
(1)左咪唑剂量为8~10mg/kg体重,口服或拌于少量饲料中喂服。
(2)海群生剂量为100mg/kg体重,配成30%溶液,肌肉或皮下注射,每天一次,连用2~3天。
(1)猪舍、运动场应保持干燥;舍内最好铺设水泥地面。
(2)及时清理粪便,并将粪便堆积发酵。
(3)对放牧猪,在夏球季节进行定期驱虫具有较好的效果。
五、猪肾虫病——冠尾线虫病
冠尾线虫病是由冠尾科Stephanuridae冠尾属Stephanurus的有齿冠尾线虫S.dentatus寄生于猪的肾盂、肾周围脂肪和输尿管壁等处引起。偶有寄生于肺、肝、腹膜及膀胱等处。本虫俗称肾虫。除猪外,也可寄生于黄牛、马、驴和豚鼠等。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是对猪危害性较大的寄生虫病,严重者可以造成死亡。
虫体肥大而粗硬,形似火柴杆。新鲜虫体灰褐色,体壁透明,其内部器官隐约可见。口囊呈杯状,壁厚,底部有6个小齿。口缘有一圈细小的叶冠和6个角质隆起。雄虫长20~30mm,交合伞小。两腹肋并行,其基部合并;三条侧肋从一主干分出,前侧肋细小,中、后侧肋较大;外背肋细小自背肋基部分出。背肋粗大,远端分为四小支。交合刺二根等长或稍不等长,具有引器。雌虫长30~45mm,肛门位于虫体尾端,阴门开口于肛门前方。虫卵长椭圆形,大小为99.8~120.8×56~63μm,灰白色,两端钝圆,卵壳薄,内含32~64个深灰色的卵细胞。
虫卵随猪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26~28℃)下经24~48小时孵出第一期幼虫。第一期幼虫活动力很强,体长460~480μm,宽24~26μm,头端钝圆,尾端尖细,肠壁由两行锥状细胞组成,每行16个。经15~20小时后活动力渐弱,经24小时后蜕化为第二期幼虫。第二期幼虫长540~587μm,形态与第一期幼虫相似,肠细胞每行也是16个。经34~36小时后行第二次蜕化,变成第三期幼虫。第三期幼虫长约580μm,口腔略呈矛形,食道呈长柱状,肠细胞两行,每行16个。体外有鞘膜,其尾端尖细。第三期幼虫(感染性幼虫)可以口感染,也可经皮肤感染。经口感染的幼虫钻入胃壁,脱去鞘膜,经3天后行第三次蜕化,变为第四期幼虫,然后随血流经门静脉到达肝脏。经皮肤感染时,幼虫钻入皮肤或肌肉,约经70小时进行第三次蜕化变为第四期幼虫,然后随血流经肺和体循环到达肝脏。幼虫在肝脏停留3个月以上,经第四次蜕化后,穿过肝包膜进入腹腔,移行到肾脏或输尿管壁组织中形成包囊,并发育为成虫。从感染性幼虫侵入猪体到发育为成虫,一般需要6~12个月。
猪冠尾线虫病的严重程度和感染季节随着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异。一般多在气候温暖(27~32℃)、多雨季节感染,而气候炎热(30~35℃)的干旱季节,阳光强烈,不适于幼虫的发育,感染机会就少。在我国南方,猪感染冠尾线虫,多半在每年4~5月和9~11月。
虫卵在8~11℃以下停止发育,在5℃的低温中会迅速死亡。在夏日阳光照射下,卵可于数小时内死亡。
幼虫多在猪舍墙根松土中及运动场排尿处。含水份12~20%的土壤里幼虫较多,并常在土壤表层2厘米深度。猪只常在墙根处掘土而吞食幼虫或在墙脚下潮湿地方躺卧,幼虫即能钻入皮肤而感染。
虫卵和幼虫对多种化学药品抵抗力较强,如用1%敌百虫、硫酸铜、DDT、六六六、氢氧化钾等均不能杀死。只有2%的漂白粉和石炭酸溶液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在海滨可用海水杀灭虫卵和幼虫。
在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清洁干燥的猪舍,猪栏及运动场的地面用石砌、水泥或三合土修筑的,猪感染冠尾线虫的机会就少,否则感染率就会增高。
无论幼虫或成虫,致病力都很强。幼虫钻皮肤,引起皮肤红肿,产生小结节,体表淋巴结肿大。幼虫在体内移行时,损伤各种组织,尤其对肝脏损害最为严重,由于移行使肝脏出血,常在虫体周围形成包囊或脓肿,在病变表面,发生纤维素沉着,肝小叶结缔组织增生,肝硬化,肝功能障碍,引起贫血、黄疸和水肿。成虫在输尿管壁形成包囊,由于管壁或包囊受损伤,尿液流入腹腔,可引起腹膜炎而死亡。成虫在肾盂,使紧盂肿大,结缔组织增生。如带入细菌,引起肾盂炎或脓肿。寄生在肾周围脂肪囊时,形成白色胶状的脓性糜烂物。由于虫体寄生肾脏和分泌毒素,可引起腰痿,出现后肢僵硬和走路摇摆等症状。
病初皮肤炎症,有丘疹和红色小结节。体表局部淋巴结肿大。随后食欲不振,精神萎顿,逐渐消瘦,贫血,被毛粗乱,行动迟缓。随着病情发展,病猪出现后肢无力,跛行,走路后躯摇摆,喜卧,严重者后肢瘫痪。尿中常有白色粘稠絮状物或脓液。食欲废绝。仔猪发育停滞,母猪不孕或流产,公猪性欲减退或失去交配能力。最后多因极度衰弱而死亡。
根据尿液检查、临床症状、流行情况和尸体剖检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尿液检查的方法是接取猪尿液,自然沉淀20~30分钟后,倒掉上层尿液,取沉淀涂片镜检,如发现大量虫卵或剖检患猪发现虫体时,即可确诊。在发病初期应用皮内变态反应进行诊断,效果更好。用新鲜的有齿冠尾线虫制作抗原,配成1:100浓度,皮内注射0.1毫升,经5~15分钟检查结果,若注射部位发生丘疹,其直径大于1.5厘米者为阳性;直径在1.2~1.49厘米范围内为可疑;直径小于1.2厘米为阴性。
(1)、精制敌百虫剂量为100mg/kg体重,拌入饲料中喂服,隔2天一次,三次为一疗程,停药一周后再进行一个疗程,对成虫有一定杀灭作用。
(2)、硫化二苯胺剂量为500mg/kg体重混于少量精料内,每天分三次喂给。连服两天后,继续每天三分之一量一次,连服五天为一疗程,半个月治疗一次,可杀死猪尿中一部分虫卵和孵出的幼虫,使其不能发育为感染性幼虫。
(3)、噻苯唑剂量为10~40mg/kg体重,拌入饲料中一次喂服。
(4)、左咪唑剂量为5~7mg/kg体重,一次肌肉注射。
(5)国产蝇毒磷剂量为20~25mg/kg体重,肌肉注射;或按40~50mg/kg体重,一次口服,疗效可达98.6%。
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首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针对病原体发育过程中各不同阶段,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搞好猪舍及运动场的清洁卫生,做到经常打扫,保持干燥。定期对猪舍及运动场地消毒,每隔3~7天用生石灰、3~4%漂白粉溶液、3%石炭酸或3%来苏儿进行消毒,食槽及用具可用沸水或热碱水浇撒,以杀死虫卵和幼虫。加强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全面,增强猪只抵抗力。发现病猪应及时治疗。仔猪断奶后应立即与病母猪分圈饲养,定期驱虫,以培育无病猪群。无肾虫病的猪场,必须坚持自繁自养,杜绝病原传入。若需要引进种猪,必须进行隔离检疫6个月以上,确系无病时,方可并群饲养。
六、禽比翼线虫病
禽比翼线虫
本病是由比翼科Syngamidae比翼属Syngamus的线虫寄生于鸡、吐绶鸡、雉、珠鸡、鹅和各种野禽的气管内引起的。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侵害幼雏,患者常因呼吸困难导致窒息而死。
虫体红色,头端大。口囊发达,底部有多个三角形小齿。雌虫粗大,阴门位体前部。雄虫细小,交合伞厚,肋短粗,交合刺小。雄虫以其交合伞附着于雌虫阴门部,永成交配状态,成“Y”字形。故本虫又称交合线虫。在我国流行有两种:
(1)斯氏比翼线虫S.skrjabinomorpha雄虫长2~4.08mm,雌虫长9~26mm。口囊底部有6个齿。卵椭圆形,大小为90×49μm,两端有厚的卵盖。
(2)气管比翼线虫S.Trachea雄虫长2~4mm,雌虫长7~20mm。口囊底部有6~10个(平均8个)齿。卵大小为78~110×43~46μm,两端有厚的卵盖,卵内有16个胚细胞。
雌虫产出的卵随气管粘液到口腔,被咽入消化道后,随粪便排到体外,在适宜的温度(25℃)和湿度(85~90%)下,在卵内形成幼虫。这种感染性虫卵或从卵中孵出的幼虫被终宿主吞食而感染。有的还可通过中间宿主(蛞蝓、螺蛳、蚯蚓、蝇及其他节肢动物)而遭感染。终宿主经口感染后,幼虫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肺,幼虫在肺泡内经两次蜕化后,经支气管到气管,雌雄虫开始交合,约在感染后的18~20天发育成熟产卵。本虫在鸡体内的寿命为147天。
本病主要在鸡舍、运动场感染,特别是大量幼鸡密集时,感染更严重。感染性幼虫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但在蚯蚓体内经四年多还对幼鸡有感染性;在蛞蝓和蜗牛体内,可生活一年以上。感染比翼线虫的野鸟和野吐绶鸡能引起鸡群流行本病。
严重感染时,因幼虫在肺部移行,引起肺出血、水肿和大叶性肺炎,成虫以其头部深入气管粘膜下层吸血,引起卡他性气管炎并分泌大量粘液。本病只对雏鸡造成严重感染,成年鸡具有抵抗力。严重感染的鸡对再感染有免疫力,约在感染后10天血清中出现抗体,再感染时抗体量增高,并且在虫体被排出除后仍有抗体存在。缺乏维生素A、钙和磷的鸡更易感染本病。
幼禽感染后症状严重,表现张嘴呼吸,摇头,有时在甩出的分泌物中有1~2条虫体。初期食欲减退,继而废食,消瘦,精神不振,口内充满多泡沫的唾液。最后多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成年或感染轻微的禽类症状不显。剖检尸体消瘦,贫血。气管粘膜上有虫体附着,粘膜潮红,出血,有肺炎病变。
根据粪便检查(有无虫卵)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判断。或剖检病鸡,检查气管内有无虫体。
(1)、0.1%碘溶液气管注射将碘1克,碘化钾1.5克,蒸馏水1000毫升配成。雏鸡每只1~1.5毫升气管注射。
(2)、噻苯唑剂量为300~500mg/kg体重,经口投服或拌入饲料中喂服。对幼虫及成虫均有效,而且在感染前后喂服有预防作用。
消灭蛞蝓和螺等中间宿主。及时清扫鸡粪,并进行堆集发酵消毒,杀灭虫卵。禽舍和运动场应保持干燥,经常消毒。发现病鸡应及时驱虫并立即改放牧为舍饲。烧毁病死鸡的头、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防止野鸟飞入鸡舍,在流行区可经常用药物预防。
毛首线虫病
毛首线虫病是由毛首科,毛首属(Trichuris)的线虫寄生于家畜大肠(主要是盲肠)引起的。虫体前端呈毛发,故又称毛首线虫;整个外形又像鞭子,前部细,像鞭稍,后部粗,像鞭杆,故又称鞭虫。我国各地都有报道,主要危害幼畜,严重感染时,可引起仔猪死亡,羊也有死亡的报道。
虫体乳白色,呈鞭状。前为食道部,细长呈丝状,内为由一串单细胞围绕的食道;后为体部,短粗,内有肠和生殖器官。雄虫后部弯曲,泄殖腔在尾端,有一根交合刺,包藏在有刺的交合刺鞘内;鞘上覆有小刺。雌虫后端钝圆,不弯曲,阴门位于粗细部交界处。卵呈棕黄色,腰鼓形,卵壳厚,两端有卵塞。
猪毛首线虫T.suis雄虫长20~52mm,交合刺长2~3.3mm,交合刺鞘短而膨大。雌虫长39~53mm,食道部占虫体全长的2/3,虫卵大小为52~61×27~30μm。本虫除猪外,还可寄生于人、野猪和猴。
绵羊毛首线虫T.ovis雄虫长50~80mm,交合刺长5~6mm。交合刺鞘末端向外翻转呈膨大的球形。食道部占虫体全长的3/4;雌虫长35~70mm,食道占虫体全长的2/3~4/5。虫卵大小为70~80×30~40μm。寄生于绵羊、牛、长颈鹿和骆驼等反刍兽。
此外寄生于羊的还有球鞘毛首线虫,其交合刺鞘末端向外翻转呈扁圆形的膨大。
成虫在盲肠产卵,每天约可产5000个,卵随粪便排出。在33~34℃时,经19~22d即发育为感染性虫卵。
感染性虫卵被宿主吞食后,在小肠后段孵出幼虫,钻入肠粘膜绒毛间发育,到第8天后,移行到盲肠和结肠内,固着在肠粘膜上,猪毛首线虫在感染后30~40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为4~5个月。绵羊毛首线虫在盲肠内发育为成虫需要12周。
仔猪寄生较多,一个半月的猪即可检出虫卵;4个月的猪,虫卵数和感染率均急剧增高,以后渐减;14月龄的猪极少感染。
由于卵壳厚,抵抗力强,故感染性虫卵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在清洁、卫生的猪场,多为夏天放牧感染,秋、冬出现临床症状,在不卫生的猪舍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染,但夏季感染率最高。
近年来研究者多认为人鞭虫和猪鞭虫为同物异名,故在公共卫生方面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轻度感染时,有人报道有时有间歇性腹泻,轻度贫血,因而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严重感染时,食欲减退,消瘦,贫血,腹泻;死前数日,排水样血色便,并有粘液。
毛首线虫以其头端刺入粘膜内,使肠粘膜损伤,引起盲、结肠的慢性卡他性炎症。严重感染时,肠粘膜有出血性坏死、水肿、溃疡和结节。组织学检查,可见结节中有虫体和虫卵。
用漂浮法集卵,以2~3克猪粪效果较好。粪检发现大量虫卵或剖检时检出多量虫体和相应的病变即可确诊。虫卵形态有特征性。
(1)、敌百虫猪剂量为100mg/kg体重,一次口服,羊剂量为100~120mg/kg体重,牛剂量为40~50mg/kg体重,一次口服。
(2)羟嘧啶为驱除本虫的特效药,羊剂量为5~10mg/kg体重,猪剂量为2~4mg/kg体重,溶水灌服,严禁注射用。
(3)、亚砜咪唑剂量为5mg/kg体重,一次内服。
(4)噻嘧啶牛、羊剂量为25~30mg/kg体重,猪剂量为30~40mg/kg体重,混饲料内喂服,或制成悬浮液灌服。
参照反刍兽消化道圆线虫病和猪蛔虫病的预防措施。
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是由毛首目、毛形科(Trichinellidae)的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spiralis)引起的
1974年在一具公元前1200年的埃及木乃伊古尸中发现了旋毛虫包囊,这说明旋毛虫至少已存在了数千年。但发现旋毛虫的历史还不足200年。1828年,英国伦敦的Peacock首次在人体尸检时观察到肌肉中的小白点,后来发现这些小白点是旋毛虫包囊。英国的JamesPaget于1835年首次发现人体肌肉中的旋毛虫。1881年,PatrickManson在我国厦门的猪肉中发现旋毛虫;1921年Faust首次报道我国人体旋毛虫病的病例。
成虫细小,肉眼几乎难以辨认,虫体愈向前端愈细,较粗的后部占虫体一半稍多。前部为食道部,食道前段无食道腺包围,其后端全部由一列相叠置的食道腺细胞所包围。食道后粗的部分为肠管和生殖器官。雄虫大小为1.4~1.6×0.04~0.05mm,尾端有泄殖孔,泄殖孔外侧有一对呈目状突起的交配叶,中间有两个小乳突,无交合刺。雌虫大小为3~4×0.06mm,阴门位于食道中部,肛门在虫体末端,胎生。刚产出的幼虫其长度为0.08~0.12mm,头端具小刺,幼虫在肌肉中可增长到0.1~1.15mm。幼虫在肌肉中形成囊,虫体在囊内呈螺旋状蜷缩。
成虫与幼虫均寄生于同一个宿主,宿主感染时,先为终末宿主,后变为中间宿主。
1.地理分布及易感动物全球七大洲除南极洲无人长期居住而无旋毛虫外,其余六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均已发现旋毛虫。我国已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发现动物和人感染旋毛虫,尤以河南、湖北、云南、西藏等省区动物及人的旋毛虫感染尤为严重。据调查,河南邓县及新业某些地方的猪旋毛虫感染率为18.5%及34.2%。哈尔滨地区的犬的感染率可高达50%。
旋毛虫的宿主特异性低,宿主范围广泛,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哺乳动物。不同动物对旋毛虫的易感性不一样,至少已报道150多动物可感染旋毛虫,常见的宿主包括人、猪、牛、羊、犬、猫、狐、熊、水貂等。
猪旋毛虫的主要传染源还是感染有旋毛虫的猪。旋毛虫感染猪通过屠宰、运输、销售、加工、烹调等环节,连同屠宰废水、肉及其副产品、抛弃的废肉、砍掉和锯掉的肉屑、洗肉泔水、污染的用具等把旋毛虫散播到各个地方去。由于人们习惯使用洗肉泔水、屠宰废水、抛弃的废肉及肉屑喂猪,从而使猪感染上旋毛虫。此外,跑养猪、放牧猪,因自由采食屠宰场、肉摊、加工场附近抛弃的旋毛虫、肉屑、骨头、洗肉泔水、屠宰废水等,同样可使猪感染旋毛虫。
3.流行因素猪旋毛虫的广泛流行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猪旋毛虫的宿主范围广泛;
②包囊中的幼虫的抵抗力很强在零下20℃时可保持生命力57d,盐渍或烟熏时不能杀死深部的幼虫,在腐败的肉内可存活100d。
致病作用与症状
旋毛虫病主要是人的疾病,不仅影响身体健康,甚或造成死亡。对猪和其它动物的致病力轻微,几乎无任何可见的症状。
人的旋毛虫病可分为由成虫引起的肠型和由幼虫引起的肌型两种。成虫侵入肠黏膜时,引起肠炎,严重时有带血性腹泻。病变包括肠炎,黏膜增厚,水肿,黏液增多和淤斑性出血,少见溃疡。感染后15d左右,幼虫进入肌肉,出现肌型症状,其特征为急性肌炎、发热和肌肉疼痛;同时出现吞咽、咀嚼、行走和呼吸困难;脸,特别是眼睑水肿,食欲不振,显著消瘦。病变主要见于横纹肌,偶尔有发生于肺、脑等处的。大部分患者感染轻微,不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多因呼吸肌麻痹,心肌及其其它脏器的病变和毒素的刺激等而引起死亡。
猪对本病具有很大的耐受性。猪自然感染时,肠型期影响很小;肌型期无临床症状,但可见有肌细胞横纹消失和肌纤维增生等。猪人工感染时,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腹泻,疝痛,发痒,运动僵硬,肌肉疼痛类似风湿。严重的则卧地不起,呼吸浅快,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牙关紧闭,眼及四肢水肿。
旋毛虫病生前诊断非常困难,大多数在屠宰检验时才能发现。方法是取膈肌左右角(或腰肌、腹肌)各一块,撕去肌膜与脂肪,先用肉眼观察有无可疑的旋毛虫病灶;然后从肉样的不同部位剪取24块麦粒大小的肉粒,压片后用低倍镜(40~50倍)检查。肉眼观察旋毛虫包囊,只有一个针尖大小,半透明,较肌肉的色泽淡;包囊钙化后变为乳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检查时应注意与住肉孢子虫相区别,前者囊内有幼虫存在,后者囊内有“南雷小体”。
此外,还可以采取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沉淀反应试验和补体结合反应试验等进行诊断。目前这些方法常用于人旋毛虫病的诊断。
对家畜很少进行旋毛虫感染的治疗。临床上常用广谱、高效、低毒的驱线虫药物如丙硫咪唑、噻苯哒唑等对人和猪的旋毛虫病均具有很好的疗效,其中丙硫咪唑是我国治疗人和猪的旋毛虫病的首选药物。
严格执行肉品检验制度,按照我国农业部、卫生部、对外贸易部和商业部联合颁发的“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的规定,在24个肉片中发现包囊幼虫中或钙化的旋毛虫不超过5个者,横纹肌和心脏高温处理后出场;超过5个者,横纹肌和心脏供工业用或销毁。以上两种情况的皮下和肌间的脂肪可炼食用油,体腔内脂肪及其他内脏可不受限制地出场。
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在旋毛虫病流行区,一律停止放牧,减少感染的机会。大力开展灭鼠工作。提倡熟食,严禁人吃生猪肉。发现病人应及时治疗。养猪有圈,不让猪吃到人粪便,加强猪舍的清洁卫生,防止鼠粪污染饲料。发现可疑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
第七节旋尾线虫病——猪胃线虫病
猪胃线虫病是由旋尾目、吸吮科Thelaziidae的似蛔属Ascarops、泡首属Physocephalus和西蒙属Simondsia的线虫寄生于猪胃内而引起。其中圆形似蛔线虫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主要表现为急、慢性胃炎,贫血消瘦和发育受阻。
圆形似蛔线虫A.strongylina虫体淡红色,雄虫长10~15mm,雌虫长16~22mm。只有左侧颈翼膜,咽壁由三或四层螺旋组成。雄虫右侧尾翼膜大约为左侧的两倍,有四对肛前乳突和一对肛后乳突,配置均不对称,两根交合刺不等长。虫卵大小为48×26μm,壳厚,深黄色,表面不光滑,内含幼虫。
有齿似蛔线虫A.dentata雄虫长25mm,雌虫长可达55mm。口囊前部有一对齿,其他构造与前者相似。
六翼泡首线虫P.sexalatus虫体前端咽部角皮稍膨大,其后两侧各有三个颈翼膜。颈乳突位置不对称。口小,无齿,咽壁厚,呈单线的螺旋形,其中部为环形。雄虫长6~13mm,尾翼膜窄而对称,有肛前乳突和肛后乳突各四对。交合刺一对不等长。雌虫长13~22.5mm,阴门位于虫体中部的后方。虫卵大小为34~39×15~17μm,壳厚,内含幼虫。
奇异西蒙线虫S.paradoxa有一对颈翼,咽有螺旋形增厚的环纹,口腔内有一个背齿和一个腹齿。雌雄异形,雄虫呈线状,长12~15mm,尾部呈螺旋状卷曲。孕卵雌虫长15mm,前部纤细,突出于胃腔,后部呈球形,嵌于胃壁中的囊内。虫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0~29μm,内含发育的幼虫。
圆形似蛔线虫的虫卵随猪粪排出体外,被食粪甲虫(蜉金龟属Aphodius,食粪属Onthophagus和裸肋属Gymnopleurus等属)吞食,幼虫在甲虫体内发育到感染期,猪吞食以上甲虫而被感染。虫体在猪体内的寿命约10.5个月。六翼泡首线虫的生活史与圆形似蛔线虫相似,食粪甲虫有金龟子属Scarabeus,显亮属Phanaeus,裸肋属,地孔属Geotrupes和食粪属等可作为中间宿主,幼虫在甲虫体内经36天以上发育到感染期。在猪体内,幼虫深入胃粘膜内生长,约经6周发育为成虫。当带有感染幼虫的甲虫被其它哺乳类、鸟类或爬虫类吞食后,幼虫在这些宿主的消化管壁中形成包囊。猪吞食这类宿主后,幼虫仍可在体内正常发育。奇异西蒙线虫的发育也需要食粪甲虫作为中间宿主。
致病作用和症状
轻度感染不引起明显症状,但在严重感染或因其他原因使仔猪抵抗力降低时,则引起胃粘膜发炎和溃疡。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胃炎,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消瘦,贫血,发育受阻等。剖检时,胃内粘液很多,寄生部位的粘膜红肿或覆以假膜。虫体游离在胃中或部分深藏在粘膜内。
根据临床症状,检查粪便发现虫卵或尸体剖检在胃中找到多量虫体而作出诊断。
(1)精制敌百虫剂量为100mg/kg体重,溶水内服或混饲料内喂服。
(2)二硫化碳剂量为0.2ml/kg体重,在绝食36小时后,用胶囊或胃管投服。
(3)噻苯唑剂量为60~150mg/kg体重,混料喂服或配成20%悬浮液灌服。
(4)噻嘧啶剂量为30~40mg/kg体重,混饲料喂服或配成悬浮液灌服。
(5)左咪唑剂量为7.5~8mg/kg体重,用法同上。
(6)苯硫咪唑剂量为5mg/kg体重,用法同上。
(7)氟化钠按1%的比例混于饲料中喂给。
预防每日清扫猪粪,并做生物热处理,杀灭虫卵。尽可能地防止猪吃到甲虫。在甲活动季节,应进行1~2次预防性驱虫。其他措施可参阅猪蛔虫病的预防。
第八节丝虫病
家畜丝虫病是由丝虫亚目Filariata丝虫科Filariidae和丝状科Satariidae的一些线虫寄生于家畜体内而引起。较为重要的有马、羊脑脊髓丝虫病、马副丝虫病。
马、羊脑脊髓丝虫病
马、羊脑脊髓丝虫病是由寄生于牛腹腔内的指形丝状线虫Setariadigitata和唇乳突丝状线虫S.labiato-papillosa的未成熟虫体寄生在马、羊脑脊髓腔内而引起。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后躯和后肢的运动机能障碍,因此又称“腰痿病”或“腰麻痹病”。此病流行较广,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沿海省份都有报道,对马、羊引起相当严重的危害。牛为上述两种线虫的终末宿主或专性宿,它们对牛的危害性较小,一般不表现症状。
成虫寄生于牛的腹腔,虫体白色丝状。指形丝状线虫的雄虫长40~50mm,交合刺两根,分别长130~140μm和250~270μm。雌虫长60~80mm,尾端为一小的球形膨大,其表面光滑或稍粗糙。头端有一围口环两侧突起为三角形,头乳突4个。唇乳突丝状线虫的雄虫长40~60mm,交合刺两根,分别长120~150μm和300~370μm。雌虫长60~120mm;尾端为球形的钮扣状膨大,表面有小刺。口孔呈长形,头端围口环的两侧向上突起成新月状,背腹面突起的顶部中央有一凹陷。以上两种线虫的幼虫(微丝蚴)均为白色透明,外面覆一薄膜,头端钝圆,尾端尖细,长240~260μm。
寄生于羊、马脑脊髓腔及实质内未成熟虫体(童虫)较成虫小,但其形态特征已基本近似成虫,为乳白色小线虫,长16~58mm,宽0.078~0.108mm。
指形丝状线虫和唇乳突丝状线虫均为胎生。雌虫受精后在牛腹腔内产下微丝蚴,侵入淋巴或血管,随血流到体表末梢血管,当中间宿主吸血蚊虫在牛体吸血时,将微丝蚴吸入体内,经15天两次蜕化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并移行到蚊的口器及唾液腺。当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蚊类叮咬牛体时,便得到了感染。约经8~10个月,幼虫在牛腹腔内发育为成虫。如果带虫的蚊叮咬了非专性宿主—马、羊时,幼虫则随血流侵入脑、脊髓腔或其实质中发育为童虫(在非专性宿主体内永远不会发育到性成熟)。
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7~9月份,即蚊虫最多的月份。本虫的中间宿主有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骚扰阿蚊(Armigeresobturtans)和东乡伊蚊(Aedestogoi)等。本病也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在地势低洼、潮湿、蚊虫密集、养牛较多的地方发病较多。
山羊发病率较绵羊高,急性症状者少见,主要表现突然倒地,全身痉挛,空口咀嚼,鸣叫。如不死则逐渐转为慢性,慢性者较常见,表现走路歪斜易倒,倚墙而立,犬坐姿势,无定向的转圈等症状,但体温、脉搏、呼吸均正常。但长久卧地不起时易发生褥疮,食欲减退,逐渐消瘦贫血。终于死亡。
检查牛腹腔丝虫,可行耳尖采血涂片做微丝蚴检查。羊、马可根据流行病学(季节性和当地有此病)、临床症状(腰萎),并用对症疗法治疗无效时,检查脑脊髓液发现大量嗜酸性白细胞,可以作出诊断。剖检尸体可在脑脊髓的硬膜下、软膜下、脑室内、脑脊髓液内、脑脊髓腔的骨膜下或脑脊髓实质内找到童虫及相应的病变。
用牛腹腔丝虫提纯抗原,进行皮内注射,可用于早期诊断。在前肢腋下毛稀处皮内注射抗原0.1毫升,注射后30分钟,丘疹直径在1.5厘米以上者为阳性;不足1.5厘米者为阴性。
(1)海群生剂量为50~100mg/kg体重,一次口服。马可分为两次给药,第一次为50mg/kg体重,第二次80mg/kg体重。羊可连续用药3~5天。在发病初期治疗效果好。
(2)酒石酸锑钾剂量为8mg/kg体重,配成5~10%溶液静脉注射,共用2~3次,对山羊脑脊髓丝虫病有良效。
(3)左咪唑马剂量为3~5mg/kg体重,羊剂量为8mg/kg体重,溶水灌服或混饲料内喂服。亦可制成5%注射液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
(4)丙硫苯咪唑羊剂量为5~10mg/kg体重,马剂量为3~5mg/kg体重,一次口服。
马厩、羊舍应建在高燥通风处,远离牛舍,在有蚊虫季节尽量防止马、羊与牛接触。有条件时可普查牛只,对带虫(微丝蚴)牛,应用海群生驱虫。在流行区发病季节,每隔15~20天,按40mg/kg体重,给马服用海群生,连用5天。羊按20~40mg/kg体重,内服,间隔二周,连服二天,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此外,还应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蚊虫孳生地,采用喷洒药物和熏烟等措施进行灭蚊。
马副丝虫病
马副丝虫病是由丝虫科的多乳突副线虫Parafilariamultipapillosa寄生在马的皮下组织和肌肉间结缔组织内而引起。病的特点是炎热季节马的躯干部位皮肤出血,如同“血汗”,故又称“血汗症”。我国养马地区几乎都有本病存在。
虫体丝状,白色,雄虫长25~28mm,雌虫长40~60mm。虫体表面布满横纹,前端有许多乳头状角皮突起,故称多乳突副丝虫。雄虫两根交合刺不等长,分别为680~750μm和130~140μm。雌虫尾端钝圆,肛门靠近末端,阴门开口于口孔之后不远处。雌虫产含幼虫的卵,其大小为50~55×25~30μm。
生活史本虫的中间宿主为一种吸血蝇类。成熟雌虫在皮下用头端顶破皮肤并损伤微血管造成出血。随后产卵于血滴中,经数分钟或数小时,从卵中孵出幼虫—微丝蚴。当吸血蝇类叮咬马匹时随血液吞下微丝蚴,在蝇体内经10~15天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当这种蝇类再叮咬健康马匹时,即将感染性幼虫,接种于马血液内,使马匹感染,约经一年虫体发育成熟。
本病呈季节性流行。从4~10月都有发现,6~8月达到高潮。夏季中午炎热时出血多,而早、晚、阴天时则减少或停止。第二天又重复出现,这种现象能延续很久。冬季症状消失,至下一年春季再度发生,如此反复达3~4年之久。
症状本虫在马体的髻甲部、背部、胸部、腰部和颈部等处形成6~20mm直径的结节,结节内聚积血液,其周围轻度肿胀。出血多在炎热的中午,平均持续2~3小时,如同“血汗”。出血停止后,形成血痂。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即可确诊。如有条件时,可采取流出的新鲜血液1~2滴于载玻片上,加10倍蒸馏水涂片镜检,可发现微丝蚴或含有幼虫的卵。
(1)1~2%酒石酸锑钾溶液100毫升,静脉注射,共注三次为一疗程,每次间隔1~2天。如有明显的食欲减退时,应停止用药。
(2)敌百虫配成5%溶液,取0.5~2毫升,在出血点周围进行分点注射。或用3%敌百虫溶液涂擦患部。
(3)1~2%石炭酸溶液,涂患部,每日涂1~2次。
保持厩舍内外的环境卫生,并定期消毒、定期向马体喷洒杀虫剂,减少蝇类传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