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带孩子出去玩,尤其要注意避免草地的蜱虫。如果不小心被蜱虫咬到,请及时就医,不要随意自行处理,特别是儿童患者。
尽管往年也有不少关于被蜱虫咬处理不当导致威胁生命的新闻,但前几天又有一起#男子被蜱虫咬后染病毒进ICU#的新闻,所以千万小别看了蜱虫的厉害!
蜱虫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脚踝下方等部位,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开始的时候皮肤发痒,有一个不大点的小疙瘩,仔细看会发现蜱虫的头部在肉里面,过一会后身子也会慢慢进去:
需要注意的是:蜱虫的唾液含有一些物质,能使伤口几乎没有感觉。一旦发现宝宝出现莫名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且身上出现符合上述伤口,务必及时就医,并和医生说明怀疑是蜱虫叮咬的。
其实,蜱虫本身没毒。
但由于蜱是媒介生物,它身上携带了83种病毒、31种细菌和32种原虫,可导致森林脑炎、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所以被蜱虫咬到,除了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外,还有可能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但通常,存在以下2种情况才有可能被蜱虫携带的病菌感染。第一,蜱虫的身上带有可感染人的致病菌;第二,蜱虫所携带的致病菌达到了可感染人的剂量,且人体免疫力系统不能杀死致病菌。
若被蜱虫叮咬使用了错误的驱除方式,又或是若蜱虫破裂,皮肤沾染到液体,未及时消毒,也有传染疾病风险,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生命,所以合适的处理方法很重要。
蜱虫口器复杂且有倒刺,所以发现蜱虫叮咬后若忌强硬捏、拽等拔出,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造成皮肤感染;同时还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关于处理蜱虫这件事,我国《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提出:“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美国CDC提倡这样做:“首先尝试用完全浸湿肥皂水的棉球覆盖蜱虫30秒,由于抑制其呼吸,当拿开棉球时,蜱虫往往可以附着在棉球上一同取下。其次可以使用尖头镊子夹住其头部,不要摇晃或扭拽,直接取出蜱虫即可;取下后对创口进行消毒,也可使用外用抗生素软膏一次。”取出蜱虫后,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1.户外做好防护野外出行,全身武装夏季蜱虫活动,在草木茂盛之地游玩时最好着浅色长袖长裤,尽量不要穿短裤凉鞋,要减少暴露,增加防护,也便于蜱虫的寻找。
2.合理使用驱蚊产品涂上驱虫产品如不放心,可以使用DEET(避蚊胺)类制剂,但目前各个国家对儿童DEET的使用尚未统一。
使用注意:美国儿科学会推荐2个月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含DEET成分的驱虫剂,浓度需小于30%;加拿大卫生部建议6个月前的宝宝不要使用,2岁以下每天使用不超过一次;在我国则推荐2岁以上才可使用该类产品。
3.给家里宠物做好驱虫事实上,蜱虫的目标可不仅仅是人类,宠物也是受害者。所以家里有养宠物的家庭,要定期做好清洁工作,尤其是遛狗遛猫回来后,要多检查清洗,在萌宠的耳朵、脚趾间、耳朵外沿等地方也时常能看到蜱虫的身影,孩子和宠物接触后记得检查身上有没有蜱虫。【志玲提醒】
1.若蜱虫破裂,皮肤沾染到液体,要及时用75%酒精消毒,有传染疾病风险;
[4]《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