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昆虫 与美女橙周刊

2009年7月17日橙周刊策划《夏日昆虫》

一虫一世界·张扬·

B03版

大青叶蝉类别:同翅目,叶蝉科。别名:青大叶蝉、大浮尘子、菜蚱蜢、尿壶几等。形态:成虫青绿色,其中头部、前胸背板及小盾片淡黄绿色;头的前方有分为两半的褐色皱纹区,接近后缘处有一对不规则的长形黑地。前胸背板的后半呈深绿色。前翅绿色并有青蓝色光泽,前缘色淡,端部透明,翅脉黄褐色,具有淡黑色窄边。后翅烟黑半透明,足橙黄色,前、中足的跗爪及后足腔节内侧有黑色细纹,后足排状刺的基部为黑色。习性:成虫或若虫均喜弹跳,均以刺吸式口器吸吮寄主汁液。可传播多种植物病毒,为害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等。若虫喜群栖,成虫趋光性强。

斑衣蜡蝉类别:同翅目,蜡蝉科。形态:成虫体长14~20毫米,全身灰褐色;前翅革质,基部约三分之二为淡褐色,翅面具有20个左右的黑点;端部约三分之一为深褐色;后翅膜质,基部鲜红色,具有7~8个黑点;端部黑色。体翅表面附有白色蜡粉。头角向上卷起,呈短角突起。若虫体形似成虫,初孵时白色,后变为黑色,体有许多小白斑,一至三龄为黑色斑点,四龄体背呈红色,具有黑白相间的斑点习性:危害樱、梅、珍珠梅、海棠、桃、葡萄、石榴等花木,特别喜欢臭椿。成、若虫均具有群栖性,飞翔力较弱,但善于跳跃。栖息时头翘起,有时可见数十头群集在新梢上,排列成一条直线。

蜡蝉类别:同翅目几个昆虫科的统称。本科成员有多种名称,如樗鸡、光蝉、叶蝉等。形态:虫体额部延长,发亮易于辨认。有些种类体上覆有粉状物质或蜡质丝状物。习性:吃植物汁液并分泌蜜露(消化的副产物)。体长1公分(气候凉爽地区)~5公分(热带地区)。危害梨、枣、苹果、杏、李、桃、樱桃、桑和葡萄等果树,以及柳、槐、杨、榆等多种树木。

网翅蝉类别:同翅目,蝉科。形态:分布于四川、重庆等地。非常艳丽的蝉,体长40mm,翅展100mm;体黑色,复眼红色;前胸前缘为暗黄色带,后缘也为暗黄色;中胸中部带有两个大型黄褐色角状斑;腹部多有白色蜡粉;前翅赭色,翅脉绿色,分为两个区;后翅橙黄色为主。习性:栖于植被环境非常好的林区。

透翅疏广蜡蝉类别:同翅目,广翅蜡蝉科。形态:翅展33mm,透明。习性:停歇时,翅膀展开,善跳跃。

B04版

蜻蜓类别:蜻蜓目,差翅亚目。约有5000余种,在我国约300种,最常见的蜻蜓有3种:碧伟蜓、黄蜓和豆娘,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中型和小型蜻蜓。形态: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头部可灵活转动,复眼1对,约占头部的1/2,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动物。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习性:蜻蜓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是少数在民间文学及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昆虫之一。

六斑曲缘蜻

类别:差翅亚目,蜻科。形态:体长20mm,翅展42mm。习性:分布于江西、四川、云南、海南、广东等地。

豆娘

类别:蜻蜓目,属翅亚目昆虫的通称。种类多。全世界约有2800种。形态:眼向两侧突出,翅具柄。翅狭,膜质,翅脉网状,静止时翅沿身体纵轴垂直地立于背上,体纤细,飞行力弱。若虫生活于水中,腹部末端有3片叶状的结构,称为鳃,用以呼吸,又有鱼尾似的作用。习性:细长且软弱的飞行昆虫,类似小型的蜻蜓。交配时,通常会一前一后地飞行。它们将卵产在水中,而幼虫会有鳃状构造以利呼吸。交配时常排列成串而飞。民间传说豆娘会照顾病蛇至其痊愈,故豆娘有时称为“蛇医”。这是一类极美的益虫,国外有些昆虫爱好者对其痴迷的程度甚至超过了蝴蝶。

蝇类别:属双翅目。全世界已知10000余种,我国记录有1600余种。形态:成虫体长4~l4mm。一类体呈暗灰、黑灰、黄褐、暗褐等色,另一类多呈蓝绿、青、紫等金属光泽。全身被有鬃毛。头部近半球形。复眼大,通常雄蝇两眼间距离较窄或相接,雌蝇较宽,或雌雄复眼距离区别甚微,或无区别。头顶有3个排成三角形的单眼。前、后胸退化,中胸特别发达。腹部圆筒形,末端尖圆。习性:成虫羽化1~2天后进行交配,一般一生仅交配1次,数日后雌虫产卵。蝇类的活动、栖息场所因种类而异。大多数蝇类在白天活动,夜间常栖息在白天活动的场所。蝇善飞翔,通常以孳生地为中心的100~200m半径范围内活动觅食。

麻蝇类别:双翅目,麻蝇科。形态:胸部灰色而带淡黑条纹,腹部有淡灰和深灰格子花纹。习性:多分布于热带。多为腐食性,雌体将幼虫(而不是卵)产在腐肉上。有的寄生于昆虫。有的麻蝇生活于瓶子草中,食掉入的昆虫。

丽蝇类别:双翅目,丽蝇科。全世界已知约1000多种,中国已知约150多种。形态:成虫体中型到大型,体色变化很大,多数呈青、绿、蓝、褐等金属光泽,少数种类底色黑,覆淡色粉被。习性:飞行时发声。幼虫食腐败的肉,有时栖于伤口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利用消毒过的丽蝇幼虫放在伤口上以除去腐败组织。

食蚜蝇类别:双翅目食蚜蝇科的通称。全世界已知5000种,其中分布于新热带界的种类最多。中国已知300余种。别名:花蝇。形态:有黄色斑纹,形似黄蜂或蜜蜂,但不螫人。与其他蝇的区别,在于翅上有与第4纵脉平行的一条假脉。有的形小而细瘦;有的形大,似熊蜂,黄黑相间,多毛。习性:食蚜蝇成虫早春出现,春夏季盛发,性喜阳光,常飞舞花间草丛或芳香植物上,取食花粉、花蜜,并传播花粉,时或吸取树汁。成虫飞翔力强,常有各种拟态。是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蝉、蓟马、鳞翅目小幼虫等的有效天敌。

玉带食蚜蝇类别:食蚜蝇科。目前已知约6000种共200属的食蚜蝇,除了南极洲外,各大洲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形态:似蜂,但仅有一对翅膀。习性:它们经常会停留在花朵上,成年的食蚜蝇主要吃花蜜及花粉,而幼虫则吃不同种类的食物。

石蝇类别:全世界已知16科2300多种。亦叫石蝼。形态:触角长,咀嚼口器不发达;膜翅两对,后翅一般较前翅宽而短,静止时折成扇状。翅虽发达,但不善飞行。体灰、黑或褐色,与其环境相称。习性:若虫的寿命1~4年,成虫仅活数周。成虫多不取食,少数种类可危害农作物和果树。稚虫大多生活在通气良好的水域中,以水中的蚊类幼虫、小型动物以及植物碎片、藻类等为食,对维持生态平衡及水体净化具有一定作用。

B05版

灰蝶类别:鳞翅目,灰蝶科。形态:均为中型或小型蝶类,敏捷,纤细。雄蝶前翅表面色泽艳丽且显萤光,雌雄蝶翅的下表面均有斑点或条纹,后翅常有假眼斑及尾带,藉以骗捕食者。习性:食物包括树和灌丛,尤喜食一年生豆科植物。某些种类的幼虫为肉食性,吃蚜虫或蚂蚁的幼虫。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反应灵敏。

红翅尖粉蝶类别:粉蝶科形态:红翅尖粉蝶翅展60~70mm,翅面赭石色到深红色,雄蝶前翅顶角部分呈暗褐色,雌蝶前翅中域从前缘中部到臀角有1条不规则褐色带纹,翅反面为淡赭石色,前翅中室后方为桔红色。习性:该种多见于热带的丛林,雄蝶常栖息在溪流边,灌木旁,飞翔迅速,雌蝶很少见到。云南西双版纳较多。

豹纹蛱蝶分类:鳞翅目,蛱蝶科。又名豹斑蝶。形态:翅面桔黄色,有黑色斑纹和条纹。前翅中室有4条横线(中室端条纹)。翅展40~50mm。翅里淡褐色,有些斑纹带红褐色,外绿带紫色。前翅后缘有2黑斑(外大内小)。后翅中域有类似眼纹的黑斑列。习性:此蝶随气候变化而有迁飞的趋向。幼虫以垂柳等植物为食。还可为害栽培植物。

菜粉蝶类别:鳞翅目,粉蝶科。粉蝶科共1000多种,除白粉蝶外,还有黄蝶和橙尖粉蝶两类,世界性分布。别名:白蝴蝶、粉蝶、菜白蝶、菜青虫(幼虫名)、菜青虫。形态:成虫身体长15~20毫米,头、胸、背部为灰黑色,腹部白色。翼展45-55毫米,翅膀上面为白色,下面为淡黄色,前翅顶角和翅基为灰黑色,翅膀表面呈被粉状。雌蝶前翅上有两个黑斑,雄蝶只有一个。习性: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花椰菜、油菜等。

凤蝶分类:鳞翅目,凤蝶科。仅凤蝶,全世界多达850余种,我国约有近百种。形态:在蝴蝶家族之中,凤蝶是当之无愧的最美丽的一个品种。口器特化成虹吸式口器,平时呈螺旋状卷曲,吮吸花蜜时可伸直。习性:凤蝶在产卵时,一边飞一边用触角探测,测到合适的植物就落到叶子上,用能分辨气味的前足触摸,弄清它是否是芸香科植物。如果发觉气味不对,它绝不在这里产卵。据介绍,凤蝶当中珍稀品种中华虎凤蝶,为西双版纳和陕西华山特产,目前已经人工养殖成功,而采自自然界的该品种一对标本售价在4000美元。

弄蝶类别:鳞翅目,弄蝶科。全球分布,近3000种。形态:体小,肥短,飞行快速如跳跃。有的认为弄蝶介乎蝶与蛾之间。成虫的头和身体似蛾,但静止时前翅多数像蝶那样上举。触角似蝶,棍棒状,但多数末端呈细钩状。翅肌强大,飞行速度每小时达32公里。习性:幼虫以豆类及禾草类植物为食,常将叶子卷折结网,并在里边生活。在丝质茧或丝、叶交织成的薄茧内化蛹。

蛱蝶分类:鳞翅目蛱蝶科。亦称四足蝶。全世界约有5000个物种,属于中大型的蝴蝶。形态:前足退化,通常多毛,状似毛刷,因它们只有4条具有机能(或能行走)的腿,故称四足蝶。多数幼虫色泽鲜艳,有瘤状突角或分枝的刺。蛹裸露,头朝下倒挂。习性:幼虫摄食荨麻科之水麻、木苎麻、冷清草、水鸡油等植物,有群集性;成虫除冬季外皆有发现,飞行缓慢,喜爱吸食腐熟水果或湿地水分。

枯叶蛱蝶分类:鳞翅目。本种数量不多。形态:翅面褐色或紫褐色,有藏蓝色或蓝色光泽。翅腹面枯叶色,静息时从前翅顶角至后翅臀角有一连贯的明显的深褐色纵线纹,纵纹两侧有几条斜线纹,极似叶脉。该蝶为世界著名拟态昆虫,为所有蝴蝶爱好者所收藏。习性:在森林中飞翔,色泽艳丽,忽然静止,停息树干,树枝上则嘎然不见踪影,实乃静立时,翅竖立于背,全然一片枯叶而觉察不到所至。成蝶飞高且速,加之拟态不易捕获。

B06版

红蝽类别:异翅目,红蝽科。全世界约有300种。形态:体卵圆形,有些种分为有翅和无翅两型。它们没有单眼。成熟的红蝽长9~13毫米。在常见的红蝽种类里,其翅膀有着亮红色和黑色的花纹。另外,其颜色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红蝽的发育过程中(其间幼虫会五次蜕皮),翅膀的颜色也可以改变。习性: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群居性。红蝽是植食性的,主要吃落了的锦葵属植物,如椴树的种子。但有时候红蝽也会袭击其他昆虫或者吃昆虫的尸体。红蝽并不会对植物构成伤害。

负子蝽类别:异翅目,负子蝽科,水生昆虫。目前已知约100种。形态:体宽扁。常悬浮在池塘或湖泊的静水中,腹部末端穿出水面,卵圆形的褐色虫体悬挂在水里。前足适于捕食,后足扁,桨状,能划水。习性:捕食昆虫、蝾螈、蝌蚪、螺、小鱼。有趋光性,也称为电光蝽。受惊时有假死习性,有的从肛门射出臭液。

猎蝽类别:异翅目,猎蝽科。世界性分布,约4000种。形态:头窄,头后有细窄颈状构造。喙短,三节,弓形,纳入前胸腹面的纵沟内,以吮吸其他动物体液。习性:多数生活在户外,捕食其他昆虫,但有的吸哺乳类包括人的血液,并传播疾病。

蝽象类别:半翅目科昆虫的总称。中国已知约500种。俗称:放屁虫、臭板虫、臭大姐等。形态:此类昆虫有臭腺孔,能分泌臭液,在空气中挥发成臭气。习性:多数种类植食性。成虫、若虫将针状口器插入嫩枝、幼茎、花果和叶片组织内,吸食汁液,造成植株生长缓滞,枝叶萎缩,甚至花果脱落;小部分种类是肉食性,以鳞翅目、鞘翅目的幼虫和同翅目的成虫与若虫为猎捕对象。

蚂蚁类别:膜翅目,蚁科。种类很多,目前约为11700种。形态:一般体小,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习性:多在地下做窝成群住着。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最强的生物。蚂蚁的寿命很长,工蚁可生存几星期至7年,蚁后则可存活十几年或几十年。

赤条蝽类别:半翅目,蝽科。形态:成虫长椭圆形。体表粗糙,有密集刻点。全体红褐色,其上有黑色条纹,纵贯全长。头部有2条黑纹。触角5节,喙黑色,基部隆起。前胸背板较宽大,两侧中间向外突,略似菱形,后缘平直,其上有6条黑色纵纹。成虫及若虫的臭腺发达。遇敌时即放出臭气。习性:成虫白天活动,多产卵于叶片和嫩荚上。为害胡萝卜、白菜、洋葱、栎、榆等。

麻皮蝽象类别:半翅目。中国已知约500种。形态:此类昆虫有臭腺孔,能分泌臭液,在空气中挥发成臭气,所以又有放屁虫、臭板虫、臭大姐等俗名。习性:多数种类植食性。成虫、若虫将针状口器插入嫩枝、幼茎、花果和叶片组织内,吸食汁液,造成植株生长缓滞,枝叶萎缩,甚至花果脱落;小部分种类是肉食性。除了麻皮蝽象,中国常见的种类如稻黑蝽、稻褐蝽、稻绿蝽、稻小赤曼蝽,主要为害水稻;荔蝽、硕蝽、茶翅蝽,主要为害果树;菜蝽、短角瓜蝽、细角瓜蝽,主要为害瓜、菜。另外,如疣蝽、厉蝽等,则以猎捕其他软体昆虫为食。

星天牛类别:鞘翅目,天牛科。俗名:花角虫、水牛娘、铁炮虫、倒根虫、柳天牛、白星天牛等。形态:星天牛体翅黑色,每鞘翅有多个白点。体长26~37mm。体色为亮黑色;前胸背板左右各有一枚白点;翅鞘散生许多白点,白点大小个体差异颇大。习性:星天牛不怎么好动。成虫夜晚偶有趋光性;幼虫危害柑橘、柳树等植物,同时星天牛的幼虫还是一味中药,可治疗热病、咽痛、惊风、营养不良及心脏病等疾患。

桑天牛类别:鞘翅目,天牛科。形态:成虫体黑褐色,密生暗黄色细绒毛;触角鞭状;第1、2节黑色,其余各节灰白色,端部黑色;鞘翅基部密生黑瘤突,肩角有黑刺一个。习性:成虫喜食桑、构树等嫩枝皮,幼虫为害杨树等。白天取食,夜间产卵。每晚自8时半至次晨4时半左右产卵,天亮前复飞回白天的栖息木继续取食。

缘蝽类别:异翅目,缘蝽科。别名:叶足啄缘蝽、南瓜缘蝽。形态:成虫体长13~15mm,体狭长,棕黄色。头在复眼前部成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复眼大且向两侧突出,黑色;单眼突起在后头,赭红色。触角4节,前胸背板向前下倾,前缘具领,后缘呈两个弯曲,侧角刺状,表面及胸侧板密布疣点和刻点。头、胸两侧有光滑完整的带状黄色横条斑。后胸腹板后缘极窄,几乎成角状。习性:成虫和若虫白天极为活泼,早晨和傍晚稍迟钝,阳光强烈时多栖息于寄主叶背。成虫交尾多在上午进行。成虫和若虫均喜欢刺吸花果或豆荚汁液,也可为害嫩茎、嫩叶。

B07版

大蟋蟀若虫类别:直翅目,蟋蟀科。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别名:促织、趋织、吟蛩、蛐蛐儿。形态: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腔。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习性: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独立生活,以善鸣好斗著称。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现象屡见不鲜,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他同性,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蟋蟀一般在夏季的8月开始鸣叫,野外通常在20度时鸣叫得最欢,10月下旬气候转冷时即停止鸣叫。

蜾赢2008年4月合肥西楚拍摄类别:膜翅目,泥蜂科。别名:细腰蜂。形态:泥蜂族多为黑色,腹部有部分橙色或黄色。一般长2.5公分以上。腹部前端呈杆状。习性:常见,独栖,捕捉昆虫和蜘蛛时,先用针螫,再用钳状上腭揉捏其颈部使之麻痹,将之封入泥室,并在其体内产一卵。在洞穴中筑巢,为幼虫贮备毛虫。

蜉蝣分类:蜉蝣目。目前已知2000多种。形态:前翅膜质,三角形;后翅小,圆形。有三根长丝状尾须。停歇时翅直立。稚虫水生,咀嚼口器在成体时退化。雄虫成群飞舞以吸引雌虫。习性: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栖于水溪和池塘中。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成虫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绿尾大蚕蛾

类别:鳞翅目,大蚕蛾科。又叫水青蛾、燕尾蛾、长尾蛾。形态:体表具有深厚白色绒毛,翅粉绿色,前翅经前胸紫褐色,翅中央有一眼状斑纹,后翅尾状突起,初产时淡绿色,近孵化灰褐色。蛹体长45~50mm,赤褐色,额区有一块浅色斑。茧长卵圆形,灰黄或灰褐色。习性:该类大蚕蛾的飞行,犹如华丽的舞蹈。在夜色中,在星空中,凭借月光星辉,在高大的乔木树冠之间翩翩然来去。世界性分布。该虫主要危害桤木、乌桕、杨、柳等植物。由于此虫幼虫个体、食叶量大。

天蛾类别:鳞翅目,天蛾科昆虫。全球分布,主要在热带。全世界已知1000余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别称:蜂鸟蛾。体粗壮。形态:腹部纺锤状,触角末端成钩状。前翅狭长,后翅较小,翅展5~20公分。飞行迅速,并似鹰般盘旋,故俗名鹰蛾。喙发达,非一般蛾类可比,飞翔力强,经常飞翔于花丛间取蜜。大多数种类夜间活动,少数日间活动。幼虫肥大,圆柱形,光滑,体面多颗粒。习性:许多种类在吸花蜜时给花(如兰花、矮牵牛花)传粉。有的种类有迁移习性。北美的烟草天蛾和番茄天蛾为害烟草、番茄和马铃薯。天蛾绒茧蜂寄生在其幼虫体内,可用来进行生物防治。

斑蛾分类:鳞翅目,斑蛾科。中国已知140种以上。也称林务官蛾。与地榆斑蛾近缘。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形态:成虫颜色常鲜艳夺目。口器发达。翅多数有金属光泽,少数暗淡,身体狭长,有些种类在后翅上具有燕尾形突出,形如蝴蝶。幼虫身体上有毛疣,为害果树和林木,梨星毛虫(又名梨叶斑蛾)的幼虫是中国常见的梨树害虫,幼虫白色有黑星,把梨叶用丝包裹成饺子状,在其中咬食叶片。习性:成蛾飞翔力弱,仅在阳光下飞动,喜飞翔在花丛间。

萤火虫类别:鞘翅目,萤科昆虫的通称。全世界约2000种。形态:小至中型,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前胸背板平坦,常盖住头部。头狭小。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腹部7~8节,末端下方有发光器,能发黄绿色光。习性: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萤火虫夜间活动,卵、幼虫和蛹也往往能发光,成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幼虫捕食蜗牛和小昆虫为食,成虫仅仅进食一些露水或花粉等。

鹿蛾

类别:鹿蛾科。形态:小至中等大蛾类,外形似斑蛾或黄蜂。喙发达,但有时退化,下唇须短而平伸,长而向下弯或向上翻,头小,触角丝状或双栉伏。胸足胫节距短,腹部常具斑点或带。翅面常缺鳞片,形成透明窗;前翅矛形、颇窄,翅顶稍圆,中室为翅长一半多;后翅显著小于前翅。幼虫色泽鲜艳,具有4对腹足、1对臀足,体表常具毛瘤,其上生长毛簇,腹足趾钩半环形;蛹光滑、坚硬、有茧。习性:鹿蛾多为昼出,常在花丛中飞翔吮吸,休息时翅张开,因为鹿蛾体钝,加上后翅很小,飞翔力弱,人们常可用手去捕捉它们。幼虫为害虫。

豆野螟类别:鳞翅目,螟蛾科。别名:豇豆荚螟、豆卷叶螟等。形态:成虫灰褐色,前翅烟褐色,自外缘向内有大、中、小透明斑各一块;后翅近外缘1/3面积色泽同前翅,其余部分透明闪光,有不明显的褐色波状线。习性:豆野螟喜高温潮湿。主要为害豇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蚕豆、菜用大豆等蔬菜。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常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

蚜虫类别:半翅目,蚜科。目前世界已知约4700余种,中国分布约1100种。俗称:腻虫、蜜虫等。形态: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腹部有管状突起(腹管),吸食植物汁液,为植物的大害虫。习性: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分布很少。不仅阻碍植物生长,形成虫瘿,传布病毒,而且造成花、叶、芽畸形。繁殖迅速。

B08版

黄守瓜类别:鞘翅目,叶甲科。形态:体长6.5~7mm。体色单纯橙褐色,具亮丽的光泽。上唇栗黑色。复眼、后胸和腹部腹面均呈黑色。触角丝状,约为体长之半,触角间隆起似脊。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2倍,中央有1弯曲深横沟。习性:成虫除了冬季外,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地区,为害瓜类的守瓜主要有3种,即黄守瓜、黄足黑守瓜和黑足黑守瓜。黄守瓜食性广泛,几乎为害各种瓜类,受害最烈的是西瓜、南瓜、甜瓜、黄瓜等,也危害十字花科、茄科、豆科、向日葵、柑桔、桃、梨、苹果、朴树和桑树等。黄守瓜成虫、幼虫都能为害。

七星瓢虫类别:鞘翅目,瓢虫科。俗名:花大姐。形态:成虫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半个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一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习性:著名的害虫天敌。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称为“活农药”。较少群聚。

绿鳞象甲类别:象甲科的一种。又名绿绒象甲,绿鳞象甲,大绿象甲。形态:体肥而扁,略呈梭形,黑色,密被均一的蓝绿色鳞片,鳞片的颜色往往因观察角度不同而显示蓝色或绿色。雄虫鳞片间散布银灰色直立柔毛,雌虫散布鳞片状毛。鳞片表面往往附着黄色粉末。部分个体鳞片为褐色,暗铜色,灰色,个别为蓝色。习性:在中国南方分布广,数量大,食性杂。主要危害柑橘类果树,也危害棉花、小麦等。

猿叶甲分类:鞘翅目,叶甲科。猿叶虫包括大猿叶虫和小猿叶虫两种,成虫俗称乌壳虫;幼虫俗称癞虫、弯腰虫。形态:成虫为体呈椭圆形,蓝黑色略带光泽的硬壳虫子。大猿叶虫体长约5毫米,鞘翅上刻点排列不规则,后翅发达能飞翔;小猿叶虫体长约3.5毫米,鞘翅上刻点排列规则(每翅刻点8行半),后翅退化不能飞翔。习性:成幼虫日夜取食,均具假死性。小猿叶虫在南方与大猿叶虫混杂发生。其他习性与大猿叶虫相同。主要危害十字花科的白菜、芥菜、萝卜等蔬菜。

蜜蜂类别:膜翅目,蜜蜂总科的通称。全世界已知约2万种,中国已知约1000种。有产蜜价值并广泛饲养的主要是西方蜜蜂(以意大利蜂为代表)和东方蜜蜂(以中华蜜蜂为代表)。形态:成虫体被绒毛,足或腹部具有长毛组成的采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是昆虫中独有的特征。习性:蜜蜂完全以花为食,包括花粉及花蜜。雄蜂通常寿命不长,不采花粉,亦不负责喂养幼蜂。工蜂负责所有筑巢及贮存食物的工作,而且通常有特殊的结构组织以便于携带花粉。大部分蜜蜂采多种花的花粉。蜜蜂的口部是花粉采集和携带的器具,似乎能适应各种不同种类的花。

异色瓢虫分类:鞘翅目,瓢虫科。形态:异色瓢虫体卵圆形。色泽和斑纹变异甚大,大致可分为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鞘翅在7/8处有1条显著横脊,是鉴定该种的重要特征。习性:捕食同翅目的蚜虫和木虱等昆虫。异色瓢虫称得上是一种“超级杀手”,它能捕食多种蚜虫、蚧虫、木虱、蛾类的卵及小幼虫等,此外它还能捕食其他瓢虫。在我国,曾用异色瓢虫防治松树的大害虫。

叶甲类别:鞘翅目,叶甲科。约25000种,分布全球,但集中在热带。形态:体卵圆形,足短,触角长约为体长之半,体长不到12毫米。习性:许多种类为食叶的重要害虫,它们以谷物和观赏植物为食。昆虫体内色素的变换是相当神奇的,有时幼体的颜色会与成虫完全不同。

稻象甲类别:鞘翅目,象虫科。形态:成虫暗褐色,体表密布灰褐色鳞片。头部伸长如象鼻,触角黑褐色,末端膨大,着生在近端部的象鼻嘴上,两翅鞘上各有10条纵沟,下方各有一长形小白斑。习性:为害水稻、瓜类、番茄等。成虫早晚活动,白天躲在秧田或稻丛基部株间或田埂的草丛中,有假死性和趋光性。

B09版

中华负蝗类别:直翅目,蝗科。形态:绿色或褐色。头尖削,绿色型自复眼起向斜下有一条粉红纹,与前、中胸背板两侧下缘的粉红纹衔接。习性:喜栖于地被多、湿度大、双子叶植物茂密的环境,在灌渠两侧发生多。为害芝麻、麻类等各种蔬菜及药用植物和花卉。

蝗虫类别:昆虫纲,蝗科与螽斯科昆虫总称。别名:蚱蜢、草螟、蚱蚂、蚂蚱。形态: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在口内,触角上有嗅觉器。复眼主管视觉,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习性: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草食性,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

菱蝗类别:直翅目。形态:具有粗壮善于跳跃的后腿,以躲避敌害。若虫和成虫的外观形态差不多,只是没有翅膀。习性:平时栖身草丛间,有良好的保护色,若走进草丛里,常可看到受惊弹跳起来的蝗虫。背板成菱形。

螽斯分类:直翅目中的1科。世界已知约1万多种,中国现在仅知200多种。俗称:蝈蝈、哥哥。形态:触角丝状,通常超过体长。栖息于树上的种类常为绿色,无翅的地栖种类通常色暗。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习性:喜欢吃瓜果、豆类等。是昆虫“音乐家”中的佼佼者。其鸣声各异,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宛转。

中华稻蝗类别:直翅目,蝗科。形态: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经前胸背板两侧,直达前翅基部。前胸腹板有1锥形瘤状突起。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末端。习性:中华稻蝗每年发生一代,以受精卵越冬。卵在5月上旬开始孵化,跳蝻蜕皮5次,至7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再经半月,雌雄开始交配。中华稻蝗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甘蔗和豆类等多种农作物。

按蚊类别:双翅目,蚊科。形态:体多呈灰色,翅有黑白花斑,刺吸式口器。静止时腹部翘起,与停落面成一角度。雌虫吸取人、畜的血,传播疟疾和丝虫病等,又称疟蚊。习性:幼虫多喜在有水草、阳光照射的天然清水中孳生;成蚊多分散躲在室外洞穴中,部分在居室、畜舍内越冬。按蚊多白天活动。

大蚊类别:双翅目,大蚊科。别名:空中长脚爷叔。形态:大蚊看来像巨型的蚊子,但是将近6000种之中,没有一种是叮人或叮其他动物的。灰褐色至黑色。头大,无单眼。习性:陆生、水生或半水生。在稻丛中常见到大蚊的成虫用前足抓住叶片,后面的两对足伸得直直的垂吊着,摇摇晃晃的像在荡秋千。

中华螳螂若虫类别:螳螂科。已知2200多种。形态:头部宽阔如马首,前足形似弯月刀,静时好像在祈祷,动时迅猛如虎跑。螳螂头大,三角形;口器咀嚼式;触角长,形状各异,多为丝状,少数为念珠状或其他。习性:成虫与若虫均为捕食性,以其他昆虫及小动物为食,是著名的天敌昆虫。

水黾类别:水生半翅目类昆虫。形态:有6条细长的腿,足上有纤毛。水黾的种类不同,大小也不一样,一只中等大小的水黾重约30毫克。水黾不但对人类无害,反而能捕杀害虫或成为鱼类的食饵。习性:被喻为“池塘中的溜冰者”。常见于湖水、池塘、水田等,可在水面划行。水黾的高明之处是,既不会划破水面,也不会浸湿自己的腿。

蜗牛类别: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大蜗牛科。形态: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有25600颗牙齿。习性:蜗牛一般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在植物丛中躲避太阳直晒。

马陆类别:节肢动物门,多是纲。形态:双体节,除头节无足,头节后的3个体节每节有一对足外,其他体节每节有2对足,足总数可达200对。别名:千足虫。习性:喜阴湿。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

蜘蛛类别:蛛形纲,蜘蛛目。据文献记载,全世界的蜘蛛已知约有4万种,中国记载约3000种。形态:身体分头胸部(前体)和腹部(后体)两部分。头胸部覆以背甲和胸板。头胸部有附肢6对。习性:除南极洲以外,全世界分布。适应性强,陆、空都有蜘蛛的踪迹。

THE END
1.昆虫分类分类依据:口器触角足翅变态以及蛹的类型.ppt十二、具芒状 触角粗短,一般仅三节,第一、二节短小,第三节粗而长,上有针状的触角芒。观察蝇类的触角。 (三)足 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组成。 1、步行足 腿节、胫节和跗节均细长,适于步行。观察步行虫或蝽象的足。 2、跳跃足 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适于跳跃。观察蝗虫或蟋蟀的后...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7/1130/142217273.shtm
2.生在青岛真是我的福气!快看,有这么多虫子!我的第一个故乡是青岛,那气候宜人,有很多昆虫,这是我作为一个小虫子迷的最大福气。 七月的蝉鸣叫嘈杂热闹,各种昆虫神出鬼没。而学校、小区成了我的捕虫圣地。今天我就来说一说我有幸遇到的虫虫们。 1.天牛 天牛体呈长圆筒形,背部略扁;触角着生在额的突起(称触角基瘤)上,具有使触角自由转动和向后覆盖于...https://www.jianshu.com/p/0ba3a93fe9e7
1.这些虫子看上去有点恐怖(世界上最可怕的虫子图片)这只堪称最可怕的虫子虽然没有毒性,但身材相貌十分恐怖,身型与飞蛾相似,体色鲜艳,长有4条毛茸茸的触须,十分显眼,不知道为何物的人在晚上会被吓个半死。 黑条灰灯蛾的寿命一般比较短,一旦交配后,便会立马死去。而在生时,它们是殃及农作物的大害虫。https://www.sxhanhai.com/life/109668.html
2.请问这是什么虫子有两根触角,三对脚,一对翅膀,尾巴上有三根很长...请问这是什么虫子 有两根触角,三对脚,一对翅膀,尾巴上有三根很长的须,长的很像蚊子,大小也跟蚊子一样,但很肯定不是蚊子,土黄色.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蜉蝣,体小型到中型(约4公分〔1.6吋〕)的昆虫.栖于水溪和池塘中.近2,000种.前翅膜质,三角形;后翅...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f65ddc212bf623c5cbe373b63fbde44c.html
3.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6篇(全文)”《毛诗名物图说》中“螓”的图画,有一双细长并稍微向上翘的触须(如图2所示),加上在蝉和蜻蜓之间,蝉的额显然更为方、广,其特点也更为显著,所以从形体上说,蝉无疑最符合“螓首”的比喻,在日人渊在宽的《诗经》名物绘画中,也将螓画成绿色的方额大头的蝉类,而且画中的螓头上也有一对细而短的触须(如图...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qaud60z.html
4.狗狗最常见的有哪些虫狗的寄生虫有哪些狗身上有什么常见虫? 跳蚤 跳蚤是小型、无翅(由于长期寄生在宿主上翅膀已经退化)、善跳跃的寄生性昆虫(雌、雄都吸血,不像蚊子只是雌蚊子吸血),成虫通常生活在哺乳类身上,少数在鸟类。触角粗短。口器锐利,用于吸吮。腹部宽大,有9节。后腿发达、粗壮。完全变态昆虫。蛹被茧所包住。跳蚤有两条强壮的后腿,因而善于跳...http://m.boqii.com/article/83714.html
5.人身上被螨虫咬的图片被虫咬了一个个红块三、这是什么虫子咬的 1、没有这虫的照片图片,这跳虫不是跳蚤吧,跳蚤是咬人的,而且咬过的地方很痒。 2、跳蚤为属于蚤目(Siphonaptera)的完全变态类。俗称革子,跳蚤是小型、无翅、善跳跃的寄生性昆虫,成虫通常生活在哺乳类动物身上,少数在鸟类。触角粗短。口器锐利,用于吸吮。 http://www.yaolan.com/edu/taijiao/194941.html
6.假如我是一只虫子作文(通用16篇)看路的屎壳郎了,它整天为着个大粪球忙得不亦乐乎,不仅很臭还会撞伤你;蟑螂是个大馋猫,它总是想吃我,但我跑得比它快,所以它根本抓不到我;有的小虫子脾气不怎么样,比如天牛阿姨就是爱听好话,我叫她“天牛姐姐”,她就笑嘻嘻地和我打招呼,我叫她“天牛大婶”,她就会生气地追着我遍地跑,用硬硬的触角顶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8yvw9vg.html
7.《我是一只小虫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0405.docx出示虫子图片。说一说,()的触须,师解释触须就是触角,是虫子身上重要的感觉器官。出示词卡“免费”,指读,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免费的事情。(预设:免费乘车、免费试吃、免费游玩等)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带上动作,再齐读第四自然段。(4)读第六自然段过渡语:小虫子还有很多小伙伴呢,每一个都特别有意思。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2742074.html
8.虫子的样子或虫子的活动30字怎么写(昆虫的观察日记范文)–阿宝...10、小小的飘虫有一种自卫能力,就是休克。当其它东西突然触到它时,瓢虫便很快地收起触角和小足,一动不动的像死了似的躺着,但过2分钟左右,又爬起来或很快飞走。? 11、蟋蟀小巧玲珑,全身呈紫褐色,脑门上像细丝般的两根触须;一会儿向上竖起,一会儿微微交错摆动。? ...http://www.zssxy.cn/3202.html
9.针尖大小的虫子图片权威文章针尖大小的虫子图片 满虫归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的一类身型细微的小动物,人体尺寸一般都会0.5mm上下,一些小到0.1mm,大部分类型低于1mm。 满虫和搜索引擎蜘蛛同为蛛形纲,若虫有4对足,一对触角,无翅和触须,身体构造不同于虫类。虫体分成颚体和身体,颚体由口器和颚基构成,身体分成足体和末体。螨康...https://www.cndzys.com/renqun/teshu/2102459.html
10.(世界上最恐怖的虫子有多厉害)世界上十大最恐怖的虫子世上最可怕...这只堪称最可怕的虫子虽然没有毒性,但身材相貌十分恐怖,身型与飞蛾相似,体色鲜艳,长有4条毛茸茸的触须,十分显眼,不知道为何物的人在晚上会被吓个半死。黑条灰灯蛾的寿命一般比较短,一旦交配后,便会立马死去。而在生时,它们是殃及农作物的大害虫。http://m.zhuoyunkang.com/news/show-55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