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宝宝喜欢乱抓玩具,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都喜欢用手拿过来玩,有时候还会放进嘴巴里,这样就会导致寄生虫的感染。另外,这个阶段的小宝宝消化系统和免疫功能还没未发育完全,不卫生的饮食、凉拌食物等吃进宝宝的肚子里,都会导致肠道出现寄生虫。
小儿寄生虫病主要有蛔虫、蛲虫、钩虫、囊虫等,这些寄生虫会导致小宝宝的皮肤出现虫斑(面部、颈部出现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片)或者反复出现“风疙瘩”(红色片状丘疹)、夜间睡眠易惊醒(严重可伴有磨牙和流口水等现象)、肛门瘙痒等。
1、蛔虫
蛔虫是宝宝容易感染的肠道寄生虫,它的形状像泥鳅,长度一般在15~20厘米。如果宝宝的肚中有蛔虫,会出现腹痛、上吐下泻、偏食等症状。中医认为,蛔虫有“温酸而静,遇辛得伏,得哭则下”。所以,如果宝因蛔虫腹痛,喝点醋来缓解疼痛,当然,最后还是需要选择驱虫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宝宝的健康。
2、蛲虫
蛲虫也是宝宝比较容易感染的的寄生虫,一般长度是2~10厘米,常在夜间活动,有时会蠕动到肛门产卵。所以,如果宝宝肚子有蛲虫会用手挠屁股、也会导致宝宝夜间睡眠质量不佳,有时也会有不爱吃饭、遗尿等症状。
因为蛲虫的传播媒介非常广,玩具、枕头等均可传播,很多时候一个感染的小宝宝上幼儿园会使一群小宝宝感染,因此蛲虫感染也称“窝子病”,需要对宝宝们一起进行除虫治疗。
秋季是驱虫的最佳季节。这是由于夏天吃生冷果蔬,喝生水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导致感染虫卵的几率增加。我们都知道,虫卵发育为成虫,大约需要60~70天。因此,秋季驱虫可将成虫和虫卵一举歼灭,是最为理想的季节。
适时使用驱虫药物可改善儿童的健康、营养和发育情况。传统驱虫药为磷酸哌嗪,它可以麻痹虫体,使虫子不能附着在宿主的肠壁,这样可以借助肠蠕动通过宿主排便排出体外,但有一点不好,这种药仅对成虫效果好,且抗菌谱较窄,仅对肠蛔虫、胆道蛔虫除虫效果较好。
我们生活中目前常用的驱虫药主要是咪唑类。常用的包括四咪唑、左旋咪唑、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其中阿苯达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广谱驱虫药,可治疗蛔虫、钩虫、蛲虫等感染,高效、低毒,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应用的驱虫药,同时也为我国OTC甲类药物,患者可自行购买根据说明书来使用。
1、一般需空腹服用
2、剂量应适量
剂量不足时会出现虫体没有被麻痹的情况,此时,虫体受到药物刺激出现游窜,易引起腹痛、肠梗阻和胆道蛔虫等,加重症状。剂量过大时易引起药物过量中毒而损害肝脏,因此,要避免常服或过量服用驱虫药。
3.注意监测不良反应
使用咪唑类的广谱驱虫药,极少数宝宝会在服药后10~40天逐渐出现缄默少动、情感淡漠、思维抑制、记忆力障碍和计算力锐减等精神呆滞症状,严重的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国内曾发生一例服用两粒驱虫药导致半身瘫痪的。因此有咪唑类驱虫药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者儿童要慎用该类药物,并向医师说明情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