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耳朵里都是“油”,一天不掏就难受!这是身体出毛病了吗?会影响听力吗?
“油耳”的人真的太太太难了!
一旦气温高一点
睡一觉起床后
不仅满面油光
甚至摸一下耳朵
都感觉黏糊糊的
耳朵“流油”、“耳屎”潮湿粘稠
每次摘下耳机
上面黏黏的
让人尴尬地想当场去世
到底为啥会有“油耳”
这种“人体最讨厌的bug之一”?
“油耳”是耳朵发炎了吗?
为什么有的人耳朵干干爽爽
有的人耳朵天生“油”呢?
耳朵里的“油”其实是湿性耵聍(常称为“耳屎”),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油耳”。
它由大汗腺分泌产生,主要成分包括60%的皮屑、12%-20%的饱和及不饱和长链脂肪酸,以及6%-9%的胆固醇。
由于湿性耵聍含油脂较多,所以摸起来湿润、黏稠,呈暗黄色油状。
干性耵聍(也称为“糠耳”)所含油脂较少,因此呈干燥、毛屑状,较薄脆,颜色从浅灰色到棕灰色不等。相反,湿性耵聍通常是潮湿粘稠、颜色深。
虽然许多朋友觉得“油耳”令人烦恼,但无论“油耳”还是“糠耳”,都是正常的。
成为“油耳”或“糠耳”主要是基因决定的,并不是因为耳朵有健康问题。
有学说表明,东亚人祖先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发生了基因突变,减少出汗,降低大汗腺分泌。耵聍腺分泌能力随之降低,于是才有了“糠耳”和“油耳”之分。
不少人有疑问
总感觉“耳屎”黏乎乎的
不掏会不会堵住耳朵?
其实与想象相反,“耳屎”是耳朵天然的保护伞:
它们富含油脂,能在外耳道表面形成一层酸性保护膜,抵抗细菌和病毒的侵害;
能挡住外界的尘埃颗粒、昆虫和水滴,避免耳朵被感染;
对传入的声波发挥过滤和缓冲作用,保护鼓膜不被震伤;
会形成一种特殊的酸臭味,这种特殊气味具有驱虫的功效。
正常情况下,外耳道借助上皮的移行功能和下颌关节的自然运动,如吃饭、喝水、咳嗽等张口运动,可以将大部分耵聍排出体外。
湿性耵聍也有流动性,平时多做张口运动,它就会掉出来。所以,“油耳”一般不会堵住耳朵。
有一种说法认为,“油耳”的人就一定有狐臭,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我们的汗腺可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大汗腺集中分布在腋下、胯下、乳晕、外耳道里。
在腋下,大汗腺排出来的汗,含有各种蛋白质和脂肪酸。这些分泌物被体表的细菌分解后,会生成各种不饱和脂肪酸,这时就会有臭味。所以狐臭的直接原因是体表细菌作祟,间接原因是大汗腺提供了细菌的“食物”。
“油耳”和狐臭都和大汗腺有关,主要受第16号染色体中部的ABCC11基因调控。
总的来说,有狐臭的人群不一定就是“油耳”,“油耳”人群也不一定就有狐臭。
1.尽量不要掏耳朵。
用棉签、挖耳勺等,不仅不能将耵聍清洁干净,还容易把耵聍推进深处,导致耳垢嵌塞。
2.自行清理要讲究方法
如果实在想清理,用棉签轻轻地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让耵聍自行出来;尽量不要使用指甲和铁签等尖锐物掏耳朵。
3.特殊情况让耳科医生处理
有少部分人,如外耳道狭窄、畸形,老年人下颌关节运动无力,会影响耵聍向外脱落,可能会导致耵聍堆积形成栓塞。这些特殊情况应让耳科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