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在分类上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成员之一。病毒核酸为单股RNA。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大小为80~100nm,螺旋状对称。有囊膜,囊膜表面有长15~20nm的花瓣状或梨状的突起物。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
据文献报道,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仅能在活体内连续传代增殖。近年来发现,也可在猫肺细胞、腹水细胞等组织培养物内增殖。在人工感染的腹水细胞培养,或将感染脏器病料接种于猫的小肠器官的培养,可见病毒增殖。
本病毒对乙醚等脂溶剂敏感,病毒不稳定,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差,室温下1d失去活性,一般常用消毒剂可将其杀死。但对酚、低温和酸性环境抵抗力较强。
二、猫传染性腹膜炎流行病学
1.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2.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感染猫,不同品种、性别的猫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但纯种猫发病率高于一般家猫,以1~2岁的猫及老龄猫(大于11岁)易感。猫科动物中的美洲狮和美洲豹等也可感染发病。
3.流行特点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首次发病的猫群发病率可达25%,但从整体看,发病率较低。
三、猫传染性腹膜炎症状
患病猫共有的症状是少食或拒食,精神沉郁,体重下降,体温升高达39℃以上,并可持续14d以上。其他症状比较复杂,但可将其症状分为“湿型”(渗出型)和“干型”(非渗出型)两种。发病初期症状常不明显或不具特征性,主要表现为病猫精神沉郁,体重逐渐减轻,食欲减退或间歇性厌食,体况衰弱。随后,体温升高至39.7~41.1℃,血液中自细胞数量增多。有些病猫可能出现温和的上呼吸道症状。持续1~6周以后,“湿型”病例腹水积聚,可见腹部臌胀。母猫发病时,常可误认为是妊娠。病猫的病程可持续2周到2个月。腹部触诊一般无痛感,但似有积液。病猫出现呼吸困难,逐渐衰弱,并可能表现贫血症状,有些病猫则很快死亡。约20%的病猫还可见胸水及心包液增多,从而导致部分病猫呼吸困难。某些湿性病例(尤其疾病晚期)可发生黄疸。
“干型”病例,不出现腹水症状,主要侵害眼、中枢神经、肾和肝等组织器官。腹腔病变时,虽可触及腹腔内的肿胀物,但临床症状不明显。眼部病变时,临床特征有虹膜、睫状体血管周围有坏死和脓性肉芽肿性炎症,角膜上有沉淀物,虹膜睫状体发炎,眼房液变红,患病初期多见有火焰状网膜出血。中枢神经受损时表现为后躯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痉挛,背部感觉过敏;肝脏受侵害的病例,可能发生黄疸;肾脏受侵害时,常能在腹壁触诊到肾脏肿大,病猫出现进行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有时还见有脑水肿的症状。
实际上某些病例无法严格区分,有的以渗出型为主而有器官病变,有的以非渗出型为主而在腹腔中有少量渗出液,但以渗出型较多见,常为非渗出型的2~3倍。
四、猫传染性腹膜炎病理变化
湿性病例,病猫腹腔中大量积液,腹水清亮或浑浊,呈黄色或琥珀色,一旦与空气接触很快发生凝固,腹水量为25~700ml不等。胸、腹腔浆膜面无光泽、粗糙、覆有纤维蛋白样渗出物,在肝、脾、肾等器官表面也见有纤维蛋白附着。肝表面还可见直径1~3mm的小白色坏死灶,切面可见坏死深入肝实质中。少数病例还伴有胸水增加现象。
剖检干性病例,除可见眼部病变外,肝脏也可出现坏死,肾脏表面凹凸不平,有肉芽肿样变化,有时还有脑水肿的病变。
五、猫传染性腹膜炎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湿性”病例很容易确诊,检查腹腔或胸腔是否有液体便可,有时候液体也积聚于心包膜或阴囊;对于“干性”病例,由于常常缺乏必要的诊断依据,应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
1.渗出液检验
腹腔渗出液早期多呈无色透明或淡黄色,有黏性,含有纤维蛋白凝块,暴露空气中即发生凝固,比重一般较高,蛋白质含量较高(32~1189/L),并含有大量巨噬细胞、问质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
2.血清学检查
常用的有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血清学检查比较常用,但是存在争议。兽医用的血清检查只限于检测冠状病毒抗体,还不能分辨是否是有毒性的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
3.病原分离
目前还没有适用于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增殖的组织培养细胞。有人试用腹水细胞及猫肺细胞进行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
国外有学者认为,最有效的诊断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方法是确认组织病理和辨认脓性肉芽肿的形成与脉管炎。
本病的诊断要注意与弓形虫病、猫白血病病毒感染相鉴别。
六、猫传染性腹膜炎治疗
七、猫传染性腹膜炎防制措施
预防还应注重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猫舍的环境卫生,消灭猫舍的吸血昆虫及啮齿类动物。发现病猫后应隔离,对于污染的猫舍应用0.2%甲醛或0.59/L洗必泰或其他消毒剂彻底消毒。死猫要深埋,从而降低本病的发病率。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猫白血病病毒在猫群中存在有关,因此,净化猫白血病病毒将有助于控制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