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虫师”的专业名称是有害生物防制员,2007年就已被列入国家职业技能目录。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除虫服务快速走进家庭消费。美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平台提供“上门除虫”的商户较2020年增加12倍,同期订单量增加近28倍。
新的消费业态出现,也带动职业“除虫师”成为就业新选择。有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有害生物防制市场规模约在350亿元左右,每年增长率不低于25%,未来国内家庭虫害防治行业就业缺口或达百万,将带动更多就业。
95后小伙“上门杀虫”受青睐
“从粪便痕迹看,上个月是比较严重的,现在已经控制住了。”北京市朝阳区一小区,有3年工作经验的95后除虫师李猛良拿着一个注射筒,埋头往厨房柜子里“点”灭螂药。
“为什么大家从买药转到买服务,主要是蟑螂进化太厉害了。”李猛良说,他曾在80岁独居老人家里见到大量“美洲大蠊”,“药往地上一喷,几十只蟑螂像麻雀一样飞起来,我都吓坏了。”
作为职业除虫师,李猛良可以结合不同蟑螂的特性,迅速定位虫害多发地点,定制一套符合顾客需求的除虫方案,告知顾客保持怎样的生活习惯,重点维护哪里的卫生,让家里全年无蟑。他举例称,德国小蠊出现在北京,是因为从平房变成高楼,蟑螂的天敌蚂蚁不见了;“美洲大蠊”开始繁殖,是因为下水管道贯通,营造了南方一样潮湿的环境。基于这些原理,杀虫后,上述独居老人在厨房装一个地漏,保持干燥即可。
美团除虫商户3年增加12倍
在海外,害虫防治是一门成熟产业——有害生物防制业,此前主要面向工厂、餐饮等专业市场服务,而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旺盛增长,这一服务也快速走进家庭消费。
焦震已深耕此行业十几年。据他介绍,中国的生物防制员多为企业、政府工作,家庭市场仅占3%。近几年,市场上家庭虫害防治团队日益增多,消费者也开始寻找专业除虫团队,他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加入了“虫虫拜拜”。“虫虫拜拜”也在根据网友询问、评价等信息,筛出需求量最大的城市招募工程师,计划帮助更多家庭解决虫害困扰。
李猛良就是一名顺利跨界的“除虫师”。此前他是一家酒吧的调酒师,加入“虫虫拜拜”时,仅有居委会兼职消杀一个月的经验。经过专业培训上岗后,李猛良夏天一天最多能接十几单,冬天则可以接稳定的商业单,“每天不用坐班,全北京跑,自由又充实,收入也稳定”。
美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上已涌现数千家提供“上门除虫”服务的专业商户,较2020年增加了12倍,同期订单量增加近28倍。年龄分布上,30岁及以下从业者占38%。曾有机构测算,未来中国PCO行业的就业缺口会达到100万。
与此同时,本地生活服务类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行业带来更多盈利。目前,焦震的团队主要通过美团、大众点评等线上平台提供上门杀虫服务,一半订单来自线上平台,还计划推出价格更亲民的产品,激发租房一族的需求。
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星看来,数字技术引发了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催生了大量新兴职业群体:一方面通过数字平台撮合了海量过去无法达成的交易行动,并由此制造了依附在交易链条上的多种新兴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孪生持续放大和强化数据价值,不断推动技术更新和深化,进而增进了新就业岗位创造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