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体制,企业活力不断增强。根据集团公司组织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继续规范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集团公司决策层、执行层部门进行调整,设立集团公司董事会4个辅助委员会,完善了集团层职能,加强对主业外经营活动的管理和监控。各烟厂基本实现主、辅业分离经营。烟草主业不再向多元化投资。是年,卷烟生产规模达到全国第二位,进入烟草行业36家重点企业,全国521家重点企业行列。“十五”时期(2001~2005年),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理顺管理体制,培育强势品牌,强化资源整合,打造优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连年增长。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将“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推向深入,卷烟年产量连年超过百万箱。
1995年,青岛卷烟厂更名为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图为更名后的公司大楼
2005年,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共生产卷烟150.71万箱,销售卷烟151.89万箱,实现销售收入78.5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47.1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34亿元。其中,青岛卷烟厂全年卷烟产量113万箱,销量114.2万箱,产销基本平衡。实现销售收入59.4亿元,单箱收入达到5200元;实现利税总额36.5亿元,单箱利税3199元;实现利润总额7.38亿元,单箱利润646元。拥有总资产66亿元;固定资产原值22亿元,净值8.8亿元。产品品牌主要有“泰山”“壹枝笔”“红锡包”“哈德门”“宏图”等。
〔注:烟草专卖内容见《青岛市志1978~2005》经济卷(下)第十五篇〕
第一节设备改造
1979年,青岛卷烟厂拥有卷烟机专用设备134台,其中制丝线设备15台、卷烟设备79台、包装设备34台、滤嘴包装机6台。卷烟机多为1924年制造的标准型和1942年制造的中研型,包装机主要为70年代制造的4-5型和4-5A型,另有5台1925年安装的老式快装锅炉,生产设备陈旧落后。
1980年青岛卷烟厂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改造的大型企业后,开始引进国外制丝生产线、滤嘴成型机,设备改造步伐加快。1981年9月,青岛卷烟厂投资12.5万美元从日本引进4台二手H-5滤嘴成型机。1982年9月,投资32万美元从日本引进2台MPC-22滤嘴输送机。1983年,安排基建、技改项目29项,完成全厂凝结水回收系统等技改项目。是年,青岛卷烟厂拥有主要设备514台。其中,卷烟设备284台,印刷设备28台,金属切削设备76台,电气动力设备69台,木工机械6台,生产运输设备52辆,设备完好率98%以上。
1984年,经国家计委、中国烟草公司批准,青岛卷烟厂被列为国家老企业改造重点单位,计划第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1985年,先后投资257万美元从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引进SASIB包装机组(每分钟300盒)1组、RC4切丝机4台、MK9-5卷接机组(每分钟5000支)2组、MK8卷接机组关键件10台(套),并新安装2台带冷却的每小时3000千克烘丝机,并将滚筒式蒸梗机改为螺旋式,同时增加储梗系统,完善整个制丝车间2条生产流水线,加强企业生产和市场竞争能力。完成英国LEGG公司每小时2000千克烘丝机、意大利SASIB横包机组和2台日本MMC卷接机组的安装调试并投产。是年,青岛卷烟厂在制丝生产中将贮丝柜取消,改为用塑料周转箱盛装烟丝,搞单箱计量(每箱12~15千克)。
至1985年,青岛卷烟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666万元,净值3770万元;设备总台数825台,在用电机340台(5339.6千瓦),其中主要设备595台(卷烟生产设备有73台、主要维修制作设备70台、20吨锅炉4台、7.5千瓦以上电机169台)。设备完好率95.65%,利用率93.65%,有效利用率93.99%。1986年,青岛卷烟厂全部完成“六五”技改结转项目。
“七五”期间,青岛卷烟厂投资15820万元进行较大规模技术改造,建成了面积为25200平方米的新厂房。引进的设备有联邦德国虹霓公司5000千克/小时制丝线主机设备,中速卷接机10组,MC、MMC各5组,高速卷接机4组,昆船公司1000千克/小时白肋烟生产线38台(套)等,使设备、技术、工艺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八五”期间是国内烟草行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5年。青岛卷烟厂在这一时期增加设备177台(套),其中引进英国莫林斯(Molins)公司MK9-5卷接机组3台(套),购置3000千克/小时制丝线1条、YB21-6000型横包机3组、KDF2滤嘴成型机4组、滤嘴棒输送机4组、HLP硬盒包装机1台,并进行滤嘴棒成型车间改造、空压站改造、机修车间改造。
“八五”末期及“九五”期间,青岛卷烟厂采用向银行租赁和“黑字还流”政府贷款的形式,大规模引进国外同期高水平卷接包机组设备。1998年,在继续购置装封箱机、引进卷接包设备的同时,搬迁改造3000千克/小时制丝生产线。1999年,更新改造制丝线(购置切片线、加料机、烟梗处理线、5台切丝机),在全国烟草行业中第一家采用西门子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取消打叶机,开始片烟投料生产。2000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5000千克/小时制丝线改造(引进英国DICKINSON公司HXD超高温干燥设备,2005年在新厂安装)。2002年,企业易地搬迁改造工程(选址青岛市株洲路137号)正式破土动工。之后,老厂区没有再引进、购进新设备。
至2005年,青岛卷烟厂有主要烟机设备94台(套),全部为1990年后引进设备,其中包括5000千克/小时、3000千克/小时制丝线、576千克/小时二氧化碳烟丝膨胀线、1000千克/小时白肋烟生产线、500千克/小时制丝实验生产线各一条,5000支/小时以上的卷接设备29台(套),400包/分钟的包装机组29台(套)。企业设备利用率从1992年的60%提高到2000年的87.7%,2005年提高到90.95%。
第二节生产工艺
1996年后,青岛卷烟厂停止烟叶人工发酵,改用自然醇化烟叶。使用HXD在线膨胀技术,STS梗丝膨胀技术,滚筒式松散回潮技术,集中控制加香加料技术,膨胀梗丝、膨胀烟丝和烟草薄片丝的掺兑技术等,促使卷烟生产工艺不断创新。2001年,成立在烟草行业内首批建立的国家级技术中心——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2002年,青岛卷烟厂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按照品牌发展规划,加强配方研究设计和质量改进,对高端产品进行片烟挑选试验,对中档产品进行原料重点保障,对低端产品进行原料库存平衡,提高原料综合利用水平;研发改造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升级转换。进行单料烟理化指标、烟气指标、感观评吸指标3个数据库建设。卷烟生产实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良性循环。根据国家三次制定的《卷烟》标准,先后相应修订《卷烟工艺规程》,并制定《卷烟内控标准》,使卷烟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增加金拉线、封箱工艺标准。2004年,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第三版《卷烟工艺技术规范》制定实施细则,圆满实现各项工艺技术指标。2005年,青岛卷烟厂易地搬迁新厂后,制定《新厂卷烟工艺规定》,促进企业工艺指标显著改善,卷烟质量进一步提高。
制丝
70年代,青岛卷烟厂开始用机器打叶代替机器抽梗,效率明显提高。其他设备也开始向大型、高效、连续化发展。由于设备制作粗糙,卷烟生产增长幅度过大,机器大多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工艺加工水平出现较大波动。叶片造碎多,整丝率下降,烟末增多,致使卷烟空头、烟丝中梗签增多,烟支在燃吸时易出现爆口现象。
2000年7月,青岛卷烟厂5000千克/小时制丝线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料、糖料厨房先后投入使用,该系统实现集中配料的自动化控制,具有计量精确、配料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达到国内一流的香料配料水平。2003年,青岛卷烟厂在制丝线增加叶丝在线膨胀工艺。烟支重量平均下降0.3~0.5克/20支,焦油降低0.3~0.5毫克/支,烟碱降低0.02~0.05毫克/支,烟丝使用质量明显改善。自叶丝在线膨胀设备大规模应用后,当年6~11月份青岛卷烟厂原料单耗达到34.95千克/箱,较1~5月降低0.9千克/箱,年节约成本约1500万元(按年产量82.5万箱,原料平均单价20元计)。200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印发《关于调整焦油限量要求的通知》,要求2004年7月1日后生产的卷烟焦油含量不得超过15毫克/支,青岛卷烟厂通过降焦减害技术(如三纸一棒技术、物理降焦技术和化学降焦技术等)的综合运用,如期完成此项工作。
卷制
70年代,卷制过程是人工将烟丝装入卷烟机料斗,均匀地落在打好商标印记的卷烟纸条上,由帆布袋托送烟枪,裹卷成型,搭口黏合,烙铁烘干,分切成烟支;切分后的烟支人工装上卡子,放进烟车,送焙烘室,焙烘24小时,平衡水分;光烟直接进行小盒包装、条盒包装,最后人工装箱;嘴烟先进行滤嘴接装,然后进行小盒包装、条盒包装,最后人工装箱。
80年代,卷烟生产仍以光烟为主,主要使用落丝式“新中国”卷烟机,该种机型只能使用高水分的烟丝,无法提高卷烟速度,且不能进行烟支重量的精确控制。1982年,引进日本MMC卷接机组,使卷烟、接嘴一次完成,车速达每分钟2500支。1986~1990年,引进吸丝式MK-8卷烟机,从工艺技术上提高了卷制速度,车速为每分钟2500支,可以使用低水分烟丝。又引进英国MK9-5卷接机组,车速每分钟5000支。这期间卷烟工艺主要变化是:卷烟机的落丝装置改为吸丝装置;实行低水分卷制,烟支不再烘焙,直接包装;车速提高,卷烟纸拉力增强,浆糊改为高黏度胶液;人工卡烟改为自动装盘。新的生产工艺降低了烟丝消耗,提高了烟支松紧均匀度。
1993年,为提高生产能力和卷包工艺水平,先后引进德国PROTOS卷接机组,车速7000支/分;英国MK9-5卷接机组,车速5000支/分。1994年10月,最后一箱无滤嘴“大前门”烟封箱,青岛卷烟厂结束了生产无滤嘴烟长达70余年的历史。1995~1996年,为进一步提高卷烟的卷制,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青岛卷烟厂从德国、英国等引进一系列高速卷、接设备。主要有德国虹霓公司的PROTOS70卷接机组(每分钟7000支),PROTOS80卷接机组(每分钟8000支);英国莫林斯公司的PASSIM70卷接机组(每分钟7000支)。通过一系列的设备引进,青岛卷烟厂卷包工艺水平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至2005年,卷烟卷制质量包括熄火、端部落丝量、吸阻、硬度、质量、长度、总通风率(仅采用滤嘴通风技术的卷烟)、含末率、含水率和外观,共11项。
第三节原辅材料
烟叶供应
辅助材料
第四节品牌培育
至1978年,青岛卷烟厂以生产烤烟型卷烟为主,曾注册和生产过的卷烟牌号近百个。1985年,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的要求进行牌号整顿,保留11个牌号。1987年,增为13个牌号。1990年,实际生产8个牌号(10个规格)的产品。1991年,对卷烟产品结构进行3次大规模调整,过滤嘴生产比例约占50%,甲级烟、名优烟结构提升。1992年,研制推出老品牌新产品,共生产12个牌号(17个规格)的产品。90年代,青岛卷烟厂落实国家“控制总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增加效益”的要求,相继改造了滤嘴“大前门”等牌号,开发了烤烟型、淡味混合型等4个“双马”新品种,以及“红金”“老刀”“红印”“泰山”等新牌号,卷烟产量均衡增长,产值、利税稳步增加,结构更加合理。进入21世纪后,企业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品牌经营思路,将产品开发定位于追求新、奇、特,在市场上有卖点,在技术上有专利,要求内在质量具有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注重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加大产品开发和维护力度,确定以“泰山”“壹枝笔”“红锡包”“哈德门”作为高、中、低档烟的旗舰品牌。
1979~2005年青岛卷烟厂生产新产品牌号(规格)一览表
年份
牌号(规格)
1979
红福
1980
香兰
1981
紫罗兰
1982
金扇、玉鸟、扇贝、海滨
1983
*混合型双马
1984
鹿驼
1985
*薄荷香型雪花、*青岛美
1986
1987
*混合型彩波、芙蓉、*崂山泉
1988
金星
1989
1990
1991
*薄荷型鹿驼、*混合型鹿驼、*(黑)双马、*(条)双马、联谊、统帅
1992
*(紫)双马、*(金)双马、哈德门、红金
1993
*(红)双马、黄锡包
1994
红锡包
1995
老刀、*哈德门(精品)、红印
1996
壹枝笔
1997
*红金(精品)
1998
*海牛、*红金(银)、*大团圆
1999
*泰山(红)、*(世纪)宏图、*壹枝笔(红)
2000
*泰山(东岳)、*红金(经典)、*红金(醇香)
2001
*壹枝笔(华贵红)、*壹枝笔(华贵绿)、*哈德门(醇香)、*哈德门(芬芳)、哈德门(清香)、蓝金鹿
2002
*红锡包(新品)、红锡包(康贵)、*大团圆(特醇)、大前门、*红金(红福)、*哈德门(精品80版)
2003
*壹枝笔(华贵三元)、*壹枝笔(华贵)、*红锡包(喜庆)、*红锡包(软康贵)、*哈德门(新品)、*哈德门(软新品)、*哈德门(软80版)、*哈德门(软清香)、*红金(红福)、*蓬莱阁
2004
*壹枝笔(新贵)
2005
*壹枝笔(软珍贵)、*壹枝笔(软宏图)
说明:标*为新开发牌号(规格),未标*为老牌号重新生产
第五节产品选介
“壹枝笔”牌
“哈德门”牌
“泰山”牌
“红锡包”牌
为一、二、三类烤烟型卷烟,是青岛卷烟厂重要卷烟品牌之一。其香气清雅,吸味醇和,口感舒适,余味纯净,回味甘甜。在青岛初产于1925年,原名RUBYQUEEN(红锡包),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卷烟品牌。1994年,青岛卷烟厂恢复“红锡包”卷烟的生产,获得好评。1997年,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在1996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中,认定“红锡包”品牌价值9.16亿元,在中国烟草类中居第三位。1998年,“红锡包”卷烟成为山东省名牌产品。2001年,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2002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2003年,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
“双马”牌
为国人研制开发成功的混合型卷烟品牌之一,其中有甲一、二、三级。“双马”牌卷烟创牌于40年代。1973年11月在过滤嘴烟装接试车成功(此系山东地区第一台装接机)后,恢复“双马”牌卷烟。90年代中期,青岛卷烟厂利用“双马”的品牌效益,除原来生产的3个品种外,先后开发、生产出金“双马”、红“双马”、紫“双马”、黑“双马”、条“双马”等“双马”系列卷烟。1979年,81毫米“双马”牌混合型卷烟被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局评为优质产品。1988年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证书,同年,被评定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90年,被中国烟草总公司评为1989年度畅销牌号,并在同年的西湖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92年,获首届山东省著名商标提名奖。
“大前门”牌
原名“前门”(CHIENMEN),是英美烟草公司于1916年推出的产品,在中国风靡一时。解放前,“前门”是畅销产品之一,在上海、青岛、天津等地均有“前门”牌卷烟生产,产品遍及全国。1952年1月,经转让和承让协议,“前门”被收归国有。后仍为上海、青岛、天津三烟厂共同拥有,改名为“大前门”。“大前门”品牌深入人心,品质精良,烟味醇和浓郁,适应大部分消费者。其规格有70毫米光烟、80(后改为81)毫米嘴烟、84毫米嘴烟。“大前门”牌卷烟是青岛卷烟厂接管后至80年代主打品牌之一,曾获1978年山东省名牌、1980年轻工业部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1991年,获山东省优质食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