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是无意识的经验积累,方法论是成体系的生产流程。前者有机会拔高作品的上限,后者则托底作品的下限。
本文中,我将基于自己写作时遇到的瓶颈,以及对长久以来形成的写作方法论的思考,和大家探讨我对效率与工具话题的新想法。通过非线性写作来改造写作流程的同时,还用了一些技巧来使老牌软件Numbers化身为当下流行的白板软件。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和需求,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说起来,我一度怀疑,既然《权游》烂尾是因为老马丁太鸽至今未完成全书,那归根结底,到底是他太懒了,还是Wordstar到这个量级的写作时力不从心了?
如果从软件层面赋予非线性写作的能力,是否能提高写作效率呢?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决定去尝试去年以来大火的白板工具。
可惜这次尝试未开始便已夭折。下载完Heptabase后,我发现软件没有试用功能,而订阅费达到了10刀/月或83.88刀/年。如此高昂的价格至少意味着我要放弃Craft的订阅。综合考虑后我放弃了入手。
白板的理念和卡片式的非线性写作,直接为此类软件带来了一个大问题:如何与传统的文档兼容?用户要抛弃过往的文件吗?要知道,此前数次更换软件时的文档迁移已经让我苦不堪言,而要在Heptabase里重构文档库几乎相当于重写结构,我无法接受。直到目前,我也是多个软件共用来管理自己不同的资料。而通过别人的视频体验来看,Heptabase还没有成熟到让我放弃其他服务、将自己的软件预算全部投入其上的地步。
但我很欣赏白板写作的理念。于是我开始寻找替代品。
理想中的写作软件是什么样子?先不谈论写作逻辑,光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我希望它买断制、断网可用、允许本地备份、UI耐看、可调整样式丰富、操作流畅、有移动端、保持更新。
最最重要的,出品方要靠谱,如果升级电脑系统就不能用了,或者碰到像印象笔记那样的运营方,那真是有苦说不出。
但能满足这些特点的产品实在是少之又少。单说买断制,绝大部分支持买断的软件几年前就不更新了,有的干脆不支持M1芯片。总不能像老马一样时隔几十年还在用DOS系统吧。然而寻寻觅觅一番后,我发现一个显而易见又总被忽视的答案:为什么不干脆用官方软件呢?
去年的WWDC22,苹果跟随市面上白板的潮流,推出了一款名为「Freeform」的白板工具,中文名「无边记」。
「无边记」主打团队协作,可以通过iCloud共享来和同事或朋友一起工作。兼容性极强,文件或网页都可以用卡片的形式添加进去。
永远随系统更新、原生、免费,看上去「无边记」就是我要找的那个答案。
但真正上手后,我发现用「无边记」写作的体验堪称灾难: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无边记」的交互逻辑就像一个纯粹的iPad应用,只是被简单移植到了电脑上。卡片、字体们的样式调节选项不仅被大幅阉割,还藏在多级菜单下,调整起来烦不胜烦。
我理解苹果要为了整合多平台体验做出割舍,但如此不优雅的设计我上次见还是在ApplePencil的充电上。
「无边记」显然有着巨大的潜力,但苹果这畏手畏脚的阉割可真令人不爽。这就像是在启动台里整理软件排列一样,我坚持一会儿后就放弃了。统一体验可以接受,可是在电脑上强行统一移动端的交互逻辑多少有点恶心到键鼠用户。
首先,Numbers当然是一个表格软件,而且比起Excel,它不能算是好用。近几年的苹果发布会常常谈起Office套件在macOS上运行有多么流畅,自家iWork反而只字不提,这恐怕也和大众眼里Excel等于生产力的印象有关。不过,Numbers倒是可以称得上相当好用的白板工具,可调节的参数非常之多,能做出的效果也十分出彩。
让我们看看如何将Numbers配置为白板工具。
打开Numbers,模板中选择空白模板。
新建后将表格删掉,就得到了一块以左上角为坐标起点、向右下角无限延伸的白板。
如果不喜欢白色背景,在「格式-背景-颜色」中将色彩模式改为「RGB」,输入颜色代码「#EEEDED」,就可以将背景色变为与Heptabase一样的灰色。
由于我们在使用Numbers时并不以表格功能为核心,也建议各位更改工具栏布局方便操作。在「工具栏」上右键「自定工具栏」,按习惯排布。
我认为最常用的是「拷贝样式」「粘贴样式」。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效率,可以在「系统设置-键盘-键盘快捷键-APP快捷键」中为Numbers设置独立的拷贝样式、粘贴样式快捷键。
倘若你的鼠标支持键位映射,还可以将快捷键映射到鼠标的功能键位上,让效率提高到极致。我的MXMaster即是如此操作。
设置完成后,我们来研究一下写作软件的核心功能:文本输入。
文本框自然是基本的输入方法。如果裸露在背景下缺乏美感,可以在样式中填充颜色。
不过直接的文本框输入在没有边际的白板里缺乏了秩序,文字稍多便会错乱无序,排列麻烦。所以我采用的方法是以形状为基础的文本块。
直接在形状上填充文字并不好看,好在可调整的参数足够多,简单配置后就可使排版舒服起来。「格式-文本-布局」将「文字嵌入」改为30,就可以使字段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始终与形状边界保持距离。「格式-样式-阴影」为形状添加投影,增加视觉美感;还可以改变文本框的背景等等。总之,能实现的效果数不胜数,这是其他白板软件不具备的功能。
确定好自己喜欢的样式后,可以在默认样式上替换保存。这样以来就能存储数种自己爱用的文本块样式。同样可以自定义的还有文字的段落样式。
为了日后写作时的方便,你还可以在「导航栏-文件-存储为模板-添加到模板选取器」中将所有自定义数据保留,以后打开Numbers便可直接选取。
如果想要像Heptabase一样通过连线为文字卡片之间赋予联系,也很简单,只要选择两张卡片,右键添加连接线即可。
连接线同样有多种参数可以调整,颜色、线条样式、阴影、透明度、曲线/直角……有无数种方法使它在视觉上更加匹配。即便是思维导图软件通常也没有如此多的可调参数。
简单的配置完成后,Numbers便从无人问津的表格工具,一步跃升为性价比无敌的白板写作利器。
这就是我用Numbers写作的方法。相比起过去坐在电脑前打开Craft开始闷头打字的直接,现在我的工作流更加复杂:首先用Numbers放置所有素材,再使用Craft这样的工具编辑、排版、发布。
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吗?它似乎不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我们来深入讨论这个话题。
回顾写作、笔记类软件发展史,有几个重要功能出现的节点不得不提:首先是打破了纸笔习惯的竖向无限化,这从没有图形化界面的代码时代就开始了,而后的Word、Pages为了照顾人们的办公需求,逆向适应传统纸张,再次出现了以「页」为基本单位的写作边界。这是妥协于现实的倒退,基于此发展出的对论文写作时字体、行距等参数的要求同样是一种为了标准化的束缚行为。所幸大部分写作软件没有遵循这类传统,像Evernote一类的笔记软件延续了竖向无限化的数字写作的优势。
再就是以Notion为代表的Block,块元素;以RoamResearch、Obsidian、Logseq为代表的双链笔记;Heptabase、milanote为代表的白板……当然还有目前正热的AI写作。
而这些改变仅仅发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这说明键盘写作已经是主流和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大部分的写作方法论依然以纸笔为基础。
纸笔和键盘,这两种载体对写作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很多人会觉得,反正都是输入和输出,将想法落实为行动。似乎不会有太大变化。
但至少有一个不可否认的地方是,键盘写作的文本量远多于纸笔,打字总比写字快。某种语境下你甚至可以说,键盘写作的普及是信息爆炸的诱导元素之一。
所以在我们习惯中的早期的键盘写作,和使用纸笔的作文写作方法相似:想到什么写什么。这当然是最轻松自然的写作状态,即便中间含有推敲、修正标点等步骤,总体也称不上繁琐,过程还算愉快。我把这样类型的写作称为写作的「原始姿态」。
正所谓「GettingThingsDone」,如果要翻译一下,倒是很适合用一个过气的流行词「GKD」表示,搞快点。
虽然成文速度流畅、一气呵成,但「原始姿态」很容易太过轻飘或陷入思绪冗余,要么写得太短难得要领,要么笔力脱缰离题万里。
而口头用语本就是思想的简化表达。由此来说,文言到白话的新文化运动,使文字不再像从前简练,解放了文字生产力;那么键盘增加了创作者的输出速度,所做的其实也是差不多的事情。
信息爆炸的背后,是信息民主化,走入千万家。
以上种种,倒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写作工具越来越复杂:因为写作这件事正在变得复杂。
纸笔诞生后,创作者们将「如何写作」这件事打磨了上千年。虽然今天的大家都以键盘写作为主,习惯上却也秉承纸笔写作的传统。生产力工具作为生产链上游,过去二十年来多次迭代的现象也证明了生产者正和市场一起打磨新的、更适合键盘输入的写作方式。
关于写作系统中「输入」「输出」的讨论时有发生,不过这大多与笔记系统融合。写作软件也是,人们往往并不刻意区分两者间的差别。的确,记笔记的习惯也是在现代教育中逐渐普及的,对于许多人来说,记笔记和写作可能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一体两面。但认真起来说,笔记系统中的「输入与输出」同写作系统中的「输入与输出」恐怕不是同一件事。在做笔记时,我们摄入的本就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而非「信息」或「数据」。而笔记所要求的输出也更偏向于基于已有知识和条件或问题给出的信息或答案,这与写作仍有不小的区别。因此,应当更颗粒化地拆解写作的「输入与输出」流程。我将其分为四个较为具体的环节:「输入」「灵感」「整理」「输出」。分配的依据是,这四个环节都有各自对应的场景与成熟的产品解决方案。
写作的「输入」不同于笔记的「输入」,不是指知识被键入进文件中,而是指我们平时的信息积累。从阅读公众号到浏览视频都是在进行信息输入。当然,在一切碎片化的现在,既然大家每天的摄入远远超越古人,那自然并不容易界定信息中实用和娱乐的成分。所以也不能简单地将一切信息接触都归类为写作的「输入」,更合适的划定范围是,那些我们感兴趣、主动剪藏的信息。这也是成为一个创作者首先要掌握的能力。
过去的人们用纸笔剪藏,信息时代,基础的剪藏方式是软件自带的收藏夹,但收藏夹依赖信息源所在的平台,体验并不统一,容易「进收藏夹即吃灰」;更升一级就是依赖某种服务的综合管理,这其中有古早的印象笔记、发送到Kindle、剪藏至Notion、备份到NAS等各种方式,更加方便管理。在这方面,我目前使用Cubox居多,另外推荐简悦。
剪藏的重点在于快速把新信息收纳进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不是像课堂笔记那样要把所有知识点彻底吃透。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其实都还不够成熟。比如视频、播客领域都还没有很好的剪藏工具。
想法、灵感或者memos,是目前最适合在手机上碎片化输出的内容,相比起重新阅读剪藏的内容,回顾自己原创想法对创作者来说可能更为重要。和信息剪藏类似,灵感的记录和管理可以称之为灵感剪藏。倘若是检索是信息剪藏服务最看重的功能,那么轻快便捷、易于回顾就是灵感剪藏类服务最重要的特质。
前文所描述的写作的「原始姿态」,其实就非常适合灵感的碎片输入。浴室沉思,文思如泉涌,很容易想明白一些事情。只是解释思路的时候复刻语境就比较麻烦。
另外,谈及便捷的输入,我最怀念的灵感输入产品其实是锤子科技的闪念胶囊。包含手机侧键的硬件级交互显然比任何软件都要快捷,就像乔布斯引用过的那句话,「真正爱软件的人会去做自己的硬件」。可惜老罗爱入疯魔,为TNT开发的大号安卓平板让市场完全摸不着头脑,以至于欠债收场。
遗憾的是,Numbers毕竟不是纯粹的白板软件,对富媒体的支持远弱于Heptabase、无边记。Heptabase可以插入PDF并及时预览的功能很是让我心水。
不过Numbers也有好处,由于可调节参数众多,你还能用它处理写作以外的工作,比如视频脚本和旅行计划。
假若说学生时代、纸笔做题时,对效率工具的研究聚焦于文具品牌和产品的选择,看重笔的握感、墨水的流畅性、纸张的耐写性等等;那到了电脑和移动设备上,相似的可选择项便出现了几何级的增长。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工具与效率无关。工具是用来生产的,生产自然讲究效率。如果产品不受大众欢迎,那应该由产品经理负责,而不是由生产车间负责。
选择新兴的软件、打磨生产流程、使创作质量更加稳定,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信息社会,消费端发生了变化,供给端也随之变化,写作的流程和目的都发生了改变。方法论自然也要顺应时代。
从Markdown到白板再到AI,工具帮我们提高了效率,但工具不能帮我们创作。更重要的是,这些来自生活之中的灵感,在潜意识里交汇融合的过程,因每个人的因缘际遇而纷繁迥异。别说让AI取代人类,就是人和人相互取代都不可以。否则谁都可以续写红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