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妈妈数据显示,5月,@是可乐在美食带货榜上名列前茅,多次夺得日榜第一,日均销售额基本稳定在250W~500W之间。
@是可乐直播
观察发现,与以往我们认知中美食主播先靠内容涨粉,再多渠道变现的成长路径不同,@是可乐的账号内容相较于@小贝饿了等吃播“前辈”并无格外亮眼之处,点赞量也稀松平常,其优势领域一直在于直播。
美食赛道何以迸发出新生力量?@是可乐有何独特之处?我们来拆解其直播间。
在农村美食系列于第12集迎来终点后,@是可乐又转向了“外出觅食”等系列的尝试,最终形成了吃播达人的固定模板——将镜头对准美食,重点展示食物消耗过程,往往一口气“炫”完眼前美食,并无过多的台词与脚本。
抖音账号@是可乐
卡思总结了其直播三大优势。
其一,直播间呼唤好内容,而@是可乐所切入的吃播赛道,本身便具备一定的内容基因,一定程度上拉高了直播间用户停留时长。
其二是真实感。最近30天内,@是可乐共计直播了24场,每场时长在4小时左右,至少3个小时她都坐在镜头前,全程一边吃播,一边快速讲解、过品。对重视真实感的吃播账号而言,无疑为她的账号增加了信服度。
其三则是爽快的人设。走进@是可乐的直播间,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热闹与快节奏,主播爽利的口播与毫不拖泥带水的吃播,构成了最为直接的感官刺激。而夸张的吃相、标志性的倒八字眉也让她有了更多记忆点。
观察直播间的人员配置,除帮助上品、后台监测的工作人员外,主要人物包括主播可乐、一名主打“温柔风”吃播的助播,以及一位不露脸的辅助讲解员。
一定程度上,美食类直播间的销量取决于主播“吃得香不香”。因此在上品时,可乐会承担“狼吞虎咽”的吃播角色,并配合口播快速展示商品的核心卖点,比如纸皮烧卖的芝士拉丝、榴莲千层厚实的榴莲果肉等。坐在后排的助播小姐姐则会更慢节奏地吃,两人风格互相补充,满足直播间观众的不同观看需求。
在直播技巧方面,@是可乐采取的是一套“老套,但有用”的方式。卡思总结了其话术技巧,简而言之,便是通过比价与大量追加赠品,强化商品性价比高的特质,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卡思观察到,@是可乐的直播间选品并未追求零食产品的低价“薄利多销”,上架商品中不乏牛肋排、羔羊腿、榴莲蛋糕等客单价稍高的商品,大部分商品具备一定品牌知名度,在拉高其直播间GMV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信任度。
步入2023年,美食赛道也呈现出疲软的迹象。
整体来看,由于客单价较低等多方原因,单一美食直播的数据表现要逊色于综合型主播,而在直播电商快速发展的几年内,早期转型直播带货的美食达人,大多出现了影响力消退,或陷于舆论风波等种种问题。
@小贝饿了的“翻车”则更为复杂,早在去年11月,她便被爆料带货的一款藕粉声称“孕妇可吃”,但孕妇吃出了问题;在直播中,她将“原切静腌牛排”说成“原切牛排”,被罚款46万,消息公布当天,@小贝饿了掉粉1.6W。用户出于信任在美食主播直播间下单,但这种信任关系基于产品质量,一旦被摧毁,重建并不容易。
抖音账号@小贝饿了
一方面,早期走红的吃播博主们身上大多有着“大胃王”标签,尽管此后“大胃王限制令”生效,但对于吃播的一些刻板印象还是留存下来,不少从事于吃播的博主仍然以“能吃”知名,这类内容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受众。
另一方面,吃播的“原罪”依旧存在,而观众对吃播的要求也愈发严格,“吃得香”是关键之外,“真实”的重要性也被提了上来。被假吃、虚假剪辑骗过的用户,开始戴上显微镜质疑一切“吃播”:为什么没有吞咽镜头、为什么吃不胖、是否有催吐等。在@是可乐的直播间,“吃得太快了”“吃相难看”“录播”的质疑也不绝于弹幕。
当然,最重要的仍然是“货品”,只有搭建好完善的供应链,建立完善的选品机制和审查机制,确保产品质量不出问题,才能让达人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