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光的臣著中,所记录的事件数不胜数,其中印象深刻的要数侯君集造反被抄家事件与安禄山和杨贵妃之间的流言蜚语。当然,司马光也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大肆渲染,只是浮光掠影,一笔带过,然后留给后人足够的想象空间。即便如此,后人给司马光评价并不高,似乎从小懂得砸缸的他并不靠谱、很八卦。如果放在豆瓣儿上,想必分数也高不了那去。确实,司马光在其著作过程中引用了许多笔记小说或野史传闻,比如《隋唐嘉话》就是他的参考资料之一,而“食人乳不饭美女”典故正是出自于此。但被奉为“正史”中的那些记载完全真实吗?其实也未必。因为没有摄像头的时代,所有历史记录都属于二手资料,这也是有人戏称“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缘故。
贞观十七年(643年),大唐朝第一谏臣魏征去世,李世民倍感忧伤。于是甄选出二十四位文臣武将,命画师阎立本为他们画像涂形,然后挂入三清殿旁的一座小阁楼,于是便诞生了象征大唐无上荣耀的凌烟阁。李世民缅怀过去,经常到凌烟阁追忆一番。但是就在同年,位列凌烟阁十七位的侯君集因谋反被杀,此后李世民便很少踏入凌烟阁。因为李世民在侯君身上倾注了许多心血,也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没想到侯君集如此心怀叵测。
侯君集是唐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李渊太原起兵不久,他就归到李世民麾下。虽然在唐朝的统一战争中侯君集也建功立业,但头上和光环远不如尉迟恭、秦叔宝等人鲜亮。而侯君集真正崭露头角是在决定李世民生死存亡的玄武门之变,事变成功侯君集功不可没,所以李世民视其为心腹,有意对其栽培。其实,当时的侯君集还是一张志大才疏的白纸,于是李世民将侯君集推荐给大将李靖,拜其为师,得以在战争中得以历练。因此在消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的战争中,侯君集成为了先锋主力。随着战争的胜利,侯君集声名鹊起。因此,侯君集成为了李世民眼中的顶梁柱,守土安疆李世民多用李勣,东征西讨多为侯君集。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在国家战略上做出重大调整,明确了经略西域的目标。当时的西域已经与中原脱离近600余年,远不是汉朝时期城邦林立的西域。唐朝时,西域大地上只剩下了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五个王国,外加西突厥汗国。其中高昌是在原车师故地上建立的王国,面积为五万平方公里左右。而正是高昌王国给了唐朝战略突破口。当时高昌与西突厥结盟,封锁边境,围堵唐朝,断绝唐朝与西域各国的交通。于是李世民决定对高昌王用兵。谁堪重任?李世民想到了侯君集。结果唐军披星戴月,历尽万难兵临高昌国都交河城,西突厥协防军望风撤退,国王麹文泰急火攻心、忧愤而死。儿子麹盛智投降,唐军入城劫掠,侯君集坐视不理,甚至浑水摸鱼、中饱私囊。据说,被抄家后发现的两个美女就源于此战的“战利品”。
回师长安不久,侯君集遭弹劾,李世民将其下狱,灭国之功的光环被声名狼藉的一地鸡毛所覆盖。所幸有人为侯君集说情,原本无心治罪的李世民见坡下驴,赦免侯君集。但于侯君集来说,他认为本不该受此“奇耻大辱”,于是不但不收敛感恩,反而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后来,太子李承乾担心嗣位不保,于贞观十七年发动宫廷政变,而幕后的操纵大佬就是侯君集。此时,感到万念俱灰的不是侯君集,而是李世民,因为他所信任的大臣如手中的一把沙,攥得越紧,流得越快。谋反罪就是灭门之祸,于是侯君集被杀,家人受株连。而就在抄侯君集家时,两个绝色美女如同农民一锄头下去刨出的宝藏一样被发现。
军士不敢私藏,赶紧交给李世民处理。李世民大浪行船、悦人无数,但还是被二位美女的容貌所惊艳。只见两位美女脸上透出的是清雅若空谷幽兰、明净若秋水天长的绝代风华,眉眼中透出的是比国风、楚辞、汉赋、唐诗还要美的风韵,皮肤如凝脂一样洁白无瑕。李世民脱口而问:二位何以如此容貌可人?答曰:常食人乳而不饭!意思是说以乳品代替食物,当然也有被理解为她们专为侯君集提供食物。因为汉朝历史上就有一位靠此为食而活了106岁的老人。那么,李世民最终如何处置两位美女?史书没有记载,后人浮想联翩,有人说被李世民享用,也有人说同侯君集一并处死。如果按李世民的作风看,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但真实情况不得而知,也许两位美女本身就是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