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刘先生的第三个孩子阿梦(化名)降生。他替小女儿选择了268元一罐的圣元优博奶粉,买了12罐圣元,在吃完8罐之后,他发现,女儿的胸部似乎变大了。
因为没有母乳,奶粉是阿梦的唯一食物。今年2月,阿梦的奶奶觉得孩子有些不正常,“胸部变大了,摸上去还有硬硬的小块。但当时以为是孩子胖,就没有在意”。阿梦继续食用圣元优博奶粉,但奶奶觉得,她的情绪越来越不好。“常常莫名其妙哭,洗澡的时候她觉得不舒服。”后来,随着阿梦乳房的逐渐变大,刘先生才意识到有必要带孩子去医院看看。
5月7日,在妇女儿童医院,6个月的阿梦被确诊为性早熟,其体内泌乳素的含量达到成人水平。主治医生建议停止服用圣元奶粉。刘先生为女儿重新购买了另一品牌的奶粉,半个月后,阿梦的乳房明显变小许多。
刘先生试图联系圣元公司,但被告知奶粉绝无问题。“我们奶粉里有什么都写在罐子上的,你看看里面哪有激素。实在不相信我们也可以配合你检查。”圣元公司的负责人回应称。在刘先生与公司联系后,圣元曾派出工作人员到刘先生家取证,随后,刘先生便联系不到圣元公司了。
“我试图找检测机构检测,但被告知不能以个人名义送检,必须以单位名义。我一个打工仔,哪来的单位名义”刘先生不知如何是好,他前往购买奶粉的商店,希望能够退回家里还没吃完的圣元奶粉。几番交涉之后,商店同意置换成别的牌子的奶粉,拒不退钱。
如今,快7个月大的阿梦到了牙牙学语的时候,她开心地发出各种声音,并不知道父亲担心着她今后的成长。
CFSA专家解读食物到底会不会致性早熟
近年来,有关婴幼儿或儿童性早熟的报道屡见不鲜,经常会有媒体质疑这是由食物引起。孩子父母的哭诉、医生的诊断证明,配上小娃娃隆起的乳房和吃剩的食品或食品包装,似乎形成了不容置疑的证据链。食品到底会不会导致性早熟,是什么原理呢我就从新闻报道入手,一个一个的解释。
1、植物“激素”
通常人们对植物“激素”的描述就是“催熟”,最典型的是顶花带刺的黄瓜、催熟的热带水果(比如香蕉、芒果)、膨大剂催的西瓜、反季节蔬菜,还有最近媒体报道的无根豆芽。实际上严格来讲,产生这些效果的应该叫植物生长调节剂,只不过媒体给它们挂了个“激素”的logo。
关键是植物激素会不会导致人的性早熟呢其实这有点天方夜谭的意思。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两码事,两者的生理生化机制完全不同,植物激素和人类激素也不存在化学结构上的相似性。如果植物激素能让人性早熟,那你敢不敢吃点向日葵试试“面朝太阳,头晕眼花”那你怕不怕花粉让人怀孕因为花粉就是植物的“精子”。
2、奶粉性早熟
随着婴幼儿奶粉的普及(强烈鄙视各大奶粉厂商在产房抢“第一口奶”的邪恶做法)以及“奶粉焦虑症”的蔓延,媒体上时不时就要来一个XX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的报道,几乎所有品牌无一幸免。奶粉会不会导致性早熟呢奶是奶牛分泌的,毫无疑问会有牛的激素,这也是不少家长的疑虑。
标志性的事件出现在2010年的“圣元性早熟案”,当年卫生部组织了一批专家进行研究,对圣元样品的检测表明雌激素0.2-2.3,孕酮13-72。而国外报道的牛奶中雌激素为0.16-4.4,孕酮最高98。人奶中雌激素为7.9-18.5,孕酮为10-40。(单位:微克/公斤)
也就是说,圣元奶粉里的雌激素远没有母乳多,孕酮也和普通牛奶没啥差异,很多跟母乳孕酮水平相当。最后包括医生在内的专家组综合判定当初报告的几个案例都是个案,并不是由奶粉引起。这个事件后来倒是峰回路转,发展成“拍案惊奇”,实在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3、牛初乳性早熟
现在人民收入提高了,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各种营养保健品也进入寻常百姓家,这其中婴幼儿常会吃到的一种就是牛初乳,目的是为了孩子提高免疫力、少生病。牛初乳对提高免疫的有没有效,我不了解,但是它会不会导致性早熟呢
那为什么原卫生部在《关于进口牛初乳类产品适用标准问题的函》中提到,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牛初乳卫生部的解释是“物理性质、成分与常乳差别很大,产量低,工业化收集较困难,质量不稳定,不适合加工婴幼儿配方粉”,其实还有个原因是配方奶粉已经可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添加牛初乳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因为概念炒作误导消费者(多掏腰包)。
4、其他动物性食品导致性早熟
最常见的动物食品导致性早熟的典型说法包括避孕药喂养的鳝鱼和水产、打了激素的速生鸡、催肥的猪。关于鳝鱼喂避孕药或者激素的问题,谣传了很多年,后来人民网专门做了一期“求证”专栏进行的辟谣,结论是根本不可能喂避孕药或者激素,否则鳝鱼只会死得快。但有一点是真的,鳝鱼小时候是萝莉(雌性),长大了就变身糕富帅(雄性),而且不需要任何外源性激素。
关于速生鸡很多人脑补出了打激素的段子,还煞有介事的说少吃鸡翅根,因为那里是注射激素的地方。为啥一定是鸡翅根呢莫非是小时候种牛痘种多了要是经常做皮试、打吊针,是不是编故事的时候会说是鸡翅尖
实际上速生鸡属于“大快型白羽鸡”,速生是良种选育和科学饲喂的结果,央视曝光的速生鸡是滥用抗生素,跟激素没有关系。如果真打激素或者喂激素,鸡的健康状况反而不好,和黄鳝是差不多的下场。
排除和速生鸡类似的良种选育和科学饲喂因素,“催肥”的猪倒确实有可能存在激素问题,不过不是性激素,而是β受体激动剂,属于拟肾上腺素类药物,也就是常说的瘦肉精。它的作用是提高蛋白合成效率,提高饲料转化为肉的比率。
目前我国是完全禁用,但肯定有人偷偷的违法使用,美国可以合法使用莱克多巴胺(安全性比克伦特罗高得多)。我国以前多次出现滥用瘦肉精(克伦特罗)导致的中毒,但是主要是肌肉震颤、心率异常等问题,跟性早熟是不相干的。
5、环境污染
尽管不能排除这些物质引起性早熟,但截至目前为止并无明确科学证据给他们定罪。因为关于性早熟的证据主要来自动物实验,而且实验动物接触到的污染水平比人类可能接触的水平高得多。因此澳新食品安全局在对BPA评估后的结论是婴儿奶瓶中的BPA水平不必过于担忧,但作为一种不必要的风险,仍然禁止它使用在奶瓶中。至于当年出现的“台湾小鸡鸡”案例,基于同样的理由,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个案,无法说明塑化剂可以导致这一惨无人道的后果。
6、豆腐、豆浆性早熟
有的媒体引述专家的话,说豆制品里面含有类雌激素“大豆异黄酮”,或导致婴幼儿和儿童性早熟。这话听起来颇有道理,但仔细一想,这完全不符合普罗大众“吃了这么多年都没事,怎么可能有害”的逻辑。
实际上类雌激素也没雌激素那么神的作用,而且这玩意在豆制品中含量也很有限。真要是有那么大作用,岂不是可以拿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一些大豆异黄酮保健品喜欢吹嘘神奇功效,要提防它们“暗度陈仓”偷偷加真激素。
7、婴幼儿和儿童性早熟的机理
性早熟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的发生原因复杂,既可因颅内感染、外伤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也可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所谓特发性的中枢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的病因也很多,但生殖腺肿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或肿瘤是最主要的病因。所以不要胡乱怀疑食品,先要排除这些器质性病变。
除了疾病等原因,性早熟还可能与饮食不合理、营养过剩、能量过剩、乱吃补品有关。前面说到的性早熟孩子都吃了牛初乳,如果深究下去,也许会发现他们的营养状况太好了。临床上也确实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肥胖儿童激素水平异常的现象,甚至有的小男孩的雌激素水平胜过成年妇女。还有些家长给孩子乱吃补品,甚至是成人补品,有的所谓的保健品连“蓝帽子”都没有,吃出问题也就很正常了。
8、如何看待性早熟患儿的增加
如何规避性早熟风险看到不少国内医生建议不要吃鸡肉、不要吃反季节蔬菜等各种不靠谱建议,也看到外国医生的一些不靠谱的建议,比如素食主义。综合来讲,我觉得比较靠谱的有这么几点:
1、减少塑料制品使用。
2、尽量不给孩子吃营养保健品(包括牛初乳),没有“蓝帽子”标识的决不能吃。
3、从小培养孩子谷物、蔬菜、肉蛋奶的合理搭配,不要以为高蛋白才是好食品。
4、不要让孩子把果汁、饮料当水喝,口渴就喝白开水,避免能量摄入过多。
5、多陪孩子玩耍、运动。
6、家长如果有吃口服避孕药的,一定放好了,孩子的好奇心是什么都敢翻出来吃的。
7、如果出现性早熟迹象,要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盲目怀疑食物引起,首先考虑是否由疾病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