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化猪场的管理中,驱虫是保证猪群健康、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步骤。不过,驱虫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陷阱常常被我们忽视。今天,咱们一起跟随张伟光老师的经验,看看有哪些坑要避开,确保猪场健康又高效!
1.驱虫药的选择要慎重
避坑小贴士:在选择驱虫药时,要根据猪场常见寄生虫的类型,选择那些广谱、高效且安全的药物。还要避免频繁更换驱虫药,以免寄生虫逐渐产生抗药性。在使用新药前,最好先进行小规模的试验。
驱虫的时机也非常关键!对于仔猪来说,过早驱虫可能会对其健康造成影响,而太晚则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恶化。成年猪如果选择不当的驱虫时机,也无法彻底清除体内寄生虫。
很多猪场都会根据驱虫后成虫排出的数量来判断驱虫效果,认为成虫排出越多效果就越好。但其实这可能意味着驱虫方案未能有效控制幼虫阶段的寄生虫,成虫排出只是感染严重的表现。
4.驱虫后的跟进工作
驱虫后,若后续清洁和管理不到位,虫卵可能会再次感染猪群。例如,不及时清理猪的粪便,虫卵孵化后会引发二次感染;或者在驱虫期间未能补充足够的营养,会影响猪的恢复和成长。
避坑小贴士:驱虫后大约需要两周才能见到驱虫效果,期间要密切观察猪的情况。每天及时清理猪舍的粪便,定期进行消毒。同时,给猪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帮助它们恢复和成长。在驱虫后的一个月内,尽量避免引入其他药物,防止药物间相互作用。
5.别忽视环境因素
在驱虫时,很多人只专注于猪体内的驱虫,却忽略了猪舍内部环境中的寄生虫。寄生虫卵可能藏匿在猪舍的地板、墙壁、设备等各处,随时可能再次感染猪只。
避坑小贴士:定期对猪舍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地面、墙壁和饮水喂食设备。还要定期开展灭蚊、灭蝇和灭鼠工作,以切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6.引进种猪时务必严格检疫
引进带有寄生虫的种猪,可能会引起整个猪场的寄生虫感染。
避坑小贴士:在引进种猪时,一定要先进行隔离,仔细检查其粪便和健康状况,根据检查结果实施驱虫。确认无寄生虫或疾病后,方可将种猪转入生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