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各异。本类疾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可见到,但以贫穷落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多。因此,狭义的热带病即指寄生虫病。非洲、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发病较多,感染的人群主要是接触疫源较多的劳动人民及免疫力较低的儿童。
2.蛲虫病
3.阿米巴病
4.钩虫病
5.姜片虫病
有腹痛、腹泻并有生食荸芥、菱角、藕等水生植物史者。
6.弓形虫病
血色素减少,去过疟疾流行区,间断性发冷、发热,有时体温高达39℃左右,持续一周以上者。
8.阴道毛滴虫病
凡有上述症状者,应进一步到医院检查。
1.病原学检查
在体液或分泌物中查找虫体,如粪便涂片或集聚法检查肠道原虫滋养体、包囊或蠕虫卵,末梢血液涂片找疟原虫等,寄主组织内的寄生虫则可通过活体组织检查或穿刺检查而确诊。
2.免疫学检查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皮内试验和血清免疫试验。
(1)皮内试验又可分为即刻反应和迟缓反应,肺吸虫皮试等属前者,可作为临床过筛或流行学调查。
(2)血清免疫学试验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T)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剂汇www.fane8.com],前者灵敏度较高,后两者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这些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寄主的特异性抗体,目前也已建立检测虫体循环抗原或排泄抗原的方法,以作早期诊断及疗效的考核。
3.分子生物学检查
DNA探针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部分寄生虫的DNA。
4.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检查、CT检查。
1.病原学诊断
2.免疫学诊断
3.流行学史
4.临床表现
各有其临床特征,末梢血液嗜酸粒细胞往往增高。
5.其他检查
分子生物学及超声检查、CT检查等。
1.药物治疗
2.支持疗法
在感染较重而寄主较衰弱时,可给予支持疗法。
3.其他
当有外科并发症时应及时进行外科处理。
应采取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对不同病种采用不同的有效方法。
1.大面积治疗患者,消灭贮存宿主,以消除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如消灭媒介昆虫或中间宿主。
3.加强卫生教育,以改变不良的卫生和饮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不熟的食物。
1978年冬,解放军108医院举办西学中班,负责教务之郭巍峰先生邀余讲痰饮。一晚,与三位军医聊天,某医提议,每人讲一寄生虫病例,余皆相许。刘军医:余天津亲戚之女,14岁,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方医治,终
寄生虫实验诊断是诊断寄生虫的主要依据,实验诊断包括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和其他实验室常规检查,详细见第二十一章。
寄生虫病能在一个地区流行,该地区必须具备完成寄生虫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也就是存在寄生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此外,尚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当这三方面因素有利于寄生
(一)传染源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指有人体寄生虫寄生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和储蓄宿主(家畜,家养动物及野生动物)。作为传染源,其体内存在并可排出寄生虫生活史中的某个发育阶段,且能在外界或另一宿主
(一)自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和生物种群等。气候因素影响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如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在土壤中的蠕虫卵和幼虫的发育;气候影响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孳
寄生虫的生活史因种不同,有的比较复杂,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要达到有效的防治目的,必须在了解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和因
建国以后,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才被提到议事日程,首先对流行严重,危害最甚的五大寄生虫病的防治付出极大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50年代初期,我国疟疾的年发病人数逾3000万,1990年降到17.5万
在全国基本完成了卫生部关于“七五”期间开展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决定的基础上,1992年8月1日卫生部又颁布全国寄生虫病防治“八五计划”和2000年规划的文件。文件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