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体外寄生虫。无论是幼虫、若虫还是成虫,它们一生都在吸血。跳蚤和虱子等寄生虫感到自卑。
这种寄生虫可以寄生多种动物。可以说,陆地上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甚至是天空中飞翔的鸟类,都是它们的喙部目标。
这意味着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可怕的病毒携带者和传播媒介。
虽然他们喜欢有毛的动物,有利于隐藏自己,也能达到长期吸血的目的。例如,坚硬的蜱虫(背部有坚硬的甲壳)可以吸血长达数天之久。
蜱虫和蚊子一样。寻找宿主的方法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嗅觉捕捉宿主的汗液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来定位宿主。蚊子靠飞行,蜱虫靠良好的弹跳从树上、草丛中跳到宿主身上,或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
寄生在宿主身上后,就会寻找机会和位置咬人。
蜱虫通常会选择宿主身体比较隐蔽的部位,也就是不容易被抓到的部位,而且这些部位的皮肤往往比较薄;
蜱虫会把前颚活动的全身都扎进皮肤里,吸血后体型会增大数倍。最可怕的是,这种寄生虫被发现后不会像蚊子或跳蚤那样逃跑;
受到惊扰后会继续钻入皮肤。它会分泌更多的有毒唾液,如果用力拉扯,整个下巴都会在皮肤中破裂;
会对宿主造成更严重的伤害,而且这种寄生虫可以传播很多病毒,有些甚至是致命的。因此,被蜱虫叮咬后,最好先去医院进行局部麻醉,待其失去知觉后再取出。切记不要自己拉出来。
一般情况下,它们很少骚扰人类,但最近科学家发现,随着全球气温升高,这种可怕的寄生虫会变得对人类更感兴趣。
养狗的人都知道,狗最容易吸引蜱虫,但科学发现,当环境温度达到37.8摄氏度时,蜱虫对人的兴趣是对狗的2.5倍。
而且在低温环境下,他们更喜欢狗的味道。
而且蜱虫往往会传播一种称为落基山斑疹热(RMSF)的致命传染病,这种疾病会导致血管损伤、听力、肺部或大脑炎症以及肾衰竭。第一周内可用抗生素治疗,但一周后死亡率超过20%。
因此,科学家表示,气候变化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
如果天气越来越热,越来越频繁,人类会被更多的蜱虫叮咬。蜱虫带来的传染病会更加困扰人类。
那么研究人员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研究人员为此建造了两个盒子,一个装着一只狗,另一个装着一个人,两个盒子之间用透明的苏联管连接。
研究人员可以控制箱内的温度,然后在塑料管中间放20只蜱虫,通过改变两个箱内的温度来观察蜱虫更喜欢向哪个方向移动。
箱内温度分别设定为23摄氏度和37.8摄氏度。
经过10多次反复实验观察,研究人员发现蜱虫在常温下更喜欢狗,但温度升高时蜱虫更喜欢跑向人类。
这说明蜱虫的取食偏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更喜欢人类的气味。因此,未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以及普遍的高温将导致人类患RMSF的风险增加。
科学家们还不确定为什么蜱虫的进食偏好会随着温度而变化。
但这项研究解释了为什么北美、亚利桑那州和墨西哥北部的RMSF病例数量在过去20年中显着增加。美国的RMSF病例从2000年的不到500例上升到2017年的6200多例。
因为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气温上升非常明显,各地的高温还在持续。到那时,蜱虫更倾向于攻击人类。
因此,全球稳定性的增加不仅会影响气候和地球的生态安全,还会改变一些生物的习性。
所以,遛狗的朋友们,带狗去野外,防止被蜱虫叮咬,再把蜱虫带回家。爱钓鱼、爱户外的朋友要穿长袖长裤,袖口、袖口、领口要收紧,以防害虫进入。
切记不要被蜱虫叮咬后拔掉;这会压扁蜱虫或在皮肤上折断它的下巴,这更麻烦;不行,它受惊后会直接潜入水中,分泌更多的有害物质,只能尽快去医院治疗。
如果不能去医院,不要惊慌。首先,在蜱的头部附近涂上石蜡或甘油将其密封。如果感觉呼吸困难,蜱虫会张开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