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子负载阿苯达唑对不同生活周期旋毛虫作用研究
旋毛虫病(Trichinosis)由旋毛线虫属的旋毛虫(Trichinellaspiralis,T.spiralis)引起,
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类常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肌肉
幼虫包囊的猪肉而感染。旋毛虫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因此被列入我国肉类的
必检项目之一。旋毛虫生活史包括新生幼虫(Newbornlarvae,NBL)、成虫(Adultworm,
Ad)和肌幼虫(Musclelarvae,ML)三个阶段,可以在同一个宿主体内完成。因此,有效
治疗旋毛虫病,候选药物必须能满足在旋毛虫各个生活史阶段都达到有效驱虫。
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属于苯并咪唑类广谱驱线虫药物,对多种肠道寄生虫
有效,也是抗旋毛虫感染的首选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临床应用中,由于
ABZ在水中溶解度差,人体内吸收率仅为5%,生物利用度低,对包囊期感染性ML的杀
伤效果不理想,限制了该药的广泛使用。基于此,改善ABZ的水溶性,提高其在生物体
内的吸收率,是提高旋毛虫包囊期驱虫效果的关键。
本研究成功制备牛血清白蛋白-阿苯达唑纳米粒子(Albendazole-serumalbuminnano
particles,ABZ-BSANps),以期改善ABZ的水溶性,提高其在生物体内的吸收率。具体研
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ABZ-BSANps的制备。以ABZ和BSA溶液为原料,基于去溶剂法制备ABZ-BSA
Nps。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和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microscope,TEM)对ABZ-BSANps进行结构表征,结果显示ABZ-BSANps表面
光滑,呈大小均匀的球状粒子;动态光散射法(Dynamiclightscattering,DLS)检测结果
显示其粒径平均尺寸为217.5±11nm,具备纳米尺寸,达到实验用药要求;利用傅里叶红
外光谱仪(Fourierinfraredspectrometer,FT-IR)对ABZ和ABZ-BSANps进行扫描分析,
结果显示ABZ-BSANps存在ABZ的特征峰,证明BSANps成功负载ABZ。
2.ABZ-BSANps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安全性评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
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HPLC)检测由ABZ和ABZ-BSANps处理后的小鼠在
24h内经代谢产生的阿苯达唑亚砜(Albendazolesulfoxide,ABZSO)血药浓度,结果表明
ABZ-BSANps的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ABZ;选取人正常肝细胞(L02cells)、人肾皮质近
曲小管上皮细胞(HK2cells)和小鼠肝癌细胞(H22cells)三株细胞系,采用CCK-8检测
I
该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对正常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溶血实验证明
ABZ-BSANps的溶血率低于2%,生物相容性良好,可用于体内功能检测;将ABZ-BSA
Nps以口服的方式递送到小鼠体内,对小鼠的心、肝、脾、肺、肾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
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检查,结果证实ABZ-BSANps对内脏器官没有
造成组织结构病理性的变化,与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一致。
3.ABZ-BSANps的杀虫效果评价。将小鼠分为肠期、移行期和包囊期组,各组6只,
每只小鼠感染200条ML,分别于感染后第1、第9、第28天给药,连续5天,12天后将
小鼠处死并进行人工消化,计算减虫率,结果表明ABZ在肠期、移行期和包囊期的驱虫
率为80%、45%和20%,而ABZ-BSANps在肠期、移行期和包囊期的驱虫率为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