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对猪群的危害在我国长期被低估和轻视,这是与寄生虫病的发病特点有很大关系,也与大家对寄生虫的危害认识有关。寄生虫病对猪危害的认识,目前多数人还仅停留在会使饲料报酬率降低,影响猪的生长速度,造成饲料的浪费等方面。这是因为寄生虫病的发病特点是:群发性不典型,发病较缓慢,死亡率较低,容易被忽视,不易被发现等。寄生虫会产生毒素,会持续性对猪群造成应激,还会导致猪群的免疫抑制,特别是疥螨对皮肤的损伤、体内寄生虫的移行,会继发细菌性感染,将严重的影响猪群的健康体系。因此寄生虫对猪群的危害性是被严重的低估了。
误区二:蹭痒属于猪群的正常生理现象
长期以来,多数养猪者对猪的蹭痒认为是猪群的正常生理现象,很少意识到是猪体表寄生虫严重感染的呈现。猪群的蹭痒主要是由猪疥螨对皮肤的长期伤害造成的。猪疥螨终生寄生于猪。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均在表皮发育。雌虫在表皮交配后,通过在表皮挖掘隧道进入到表皮内的2/3处,在此产卵4050个,然后将卵留在此处,雌虫则继续前行。雌虫在表皮内挖掘隧道是通过消化表皮的角质层、颗粒层和棘层来实现的,并且隧道最深也超不过表皮的棘层。大约30天后,雌虫在隧道中死亡,3-5天后虫卵孵化为幼虫,幼虫又进一步蜕化为若虫,并发育为成虫,全部发育过程均在表皮隧道内进行。成虫通过隧道又回到皮肤表面,开始进行下一轮的交配,然后重复上述发育过程。从虫卵发育到孕卵雌虫的周期为1015天,并且全部发育过程都是在宿主猪体上完成。疥螨的体表长有很多刺、毛和鳞片,同时还能由口器分泌毒素,在猪的表皮内采食和活动时,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痒觉。因此猪的蹭痒特别是巨痒,是猪群遭受疥螨损伤的表现,而非是猪群的正常生理现象。
误区三:蛔虫仅仅危害猪群的肠道
蛔虫是猪最常见的、也是重要的体内寄生虫。俗语“肚子中的蛔虫”非常形象说明蛔虫会在猪的肠道存在。蛔虫的生活史表明:感染性幼虫的虫卵被猪摄入后,在小肠内孵化,然后钻入空肠壁,幼虫于感染后12天内即到达肝脏,47天时经循环系统到达肺部;幼虫在肺部停留几天进行蜕变,然后离开肺毛细血管进入细支气管,经咳嗽到达咽部,被吞咽进入小肠;1015天时到达小肠并发育成熟;43天时开始产卵。蛔虫成虫在迁移过程中会对肝、肺等造成严重损伤,成虫也可能移行至胆管,造成胆管堵塞并引起黄疸。幼虫在肺部移行时,穿过毛细血管,造成肺泡出血斑。同时,在幼虫移行过的区域会出现间质性肺炎、细支气管炎和肺泡水肿。在临床上表现为特征性起伏性咳嗽,即众所周知的“猪肺蛔虫病”,如果肺部的病变过于严重,将会是致命的。因此猪蛔虫对猪群的危害性要远大于肠道。
误区四:寄生虫难有科学评估体系
误区五:粪便虫卵阴性代表无寄生虫感染
虫卵检测是猪群寄生虫评估中重要的一项评价指标。虫卵的检测多是通过采集粪便进行显微镜检测。粪便虫卵检测结果阴性,在排查人为和技术因素外,并不代表无寄生虫感染。我们以蛔虫为例,从感染性幼虫的虫卵到成虫,大约需要43天以后才开始产卵。蛔虫从感染性幼虫的虫卵到成虫43天,猪是存在寄生虫感染的,而在此阶段,虫卵检测是阴性的,而剖检的感染猪,可能会在肠道、肝脏或肺脏等处发现蛔虫。因此猪场对于猪群的寄生虫诊断与评估,一定要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等进行综合性分析。
误区六:口服驱虫是最佳驱虫方式
口服驱虫是我国猪场最常见和最主要的驱虫方式,占到猪群驱虫的85%以上。口服驱虫主要是通过饲料里添加驱虫药物而实现驱虫。饲料禁抗之前,广受养殖场欢迎,而饲料禁抗后,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有些厂家在探索饮水给药方式,由于驱虫药物的溶解性、驱虫药物成分的局限性,难以达到理想驱虫效果。驱虫药物通过饲料添加的方式,多年应用表明:驱虫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种猪的驱虫效果更差。驱虫药物按照饲料量比例添加,通常是一吨饲料添加1公斤药物,母猪和商品猪按采食与体重比相差近一倍,实际母猪获得药物浓度远低于商品猪。另外拌料不均、适口性差、便秘等问题,也严重的影响了驱虫效果。目前口服药物主要是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的预混剂,该类药物对体内驱虫效果较理想,但对体表寄生虫的驱杀是依靠伊维菌素成分,而伊维菌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对体表驱虫效果较差,这也是猪群蹭痒的主要原因。因此,寄生虫的驱杀,口服给药并不是最佳驱虫方式。
误区七:所有“体表浇泼给药”都可做到内外全驱
体表浇泼给药是体外给药方式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新型的驱虫给药方式,自面世以来,因具有精准方便的给药而广受追捧。目前常用的体外驱虫药物有双甲脒、辛硫磷、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莫昔克丁。双甲脒和辛硫磷只对猪的体表寄生虫有效,对体内寄生虫是无效的,且属于短效型产品。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莫昔克丁属于大环内酯类驱虫药物。阿维菌素是第一代阿维菌素类驱虫药,伊维菌素是第二代阿维菌素类驱虫药,两者都不是单一成分,是混合物,其含有无法去除的有害物质对猪群危害性较大,而且体外给药,其生物利用度也有待提升。莫昔克丁是单一成分、高脂溶性的新型药物,其安全性和生物利用度极高,特别适合于体表浇泼给药。
体表浇泼给药对药物的组方和工艺极高。药物透皮吸收的过程是:透皮吸收促进剂溶解皮脂腺管内皮脂,影响皮肤角质层水合作用,进而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扩大汗腺毛囊开口,最终形成药物通道,药物向毛细血管扩散。为确保浇泼的药物到达脂肪层,进入血液循环,且较高的生物利用度,需要创新透皮吸收技术,筛选高脂溶性的药物。因此所有体表浇泼给药都可做到内外全驱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误区八:驱虫药物都具有安全高效长效
误区九:环境驱虫对防控寄生虫不重要
误区十:寄生虫的防控不需要立体驱虫
寄生虫的防控策略是由寄生虫的特点决定的。目前我国猪群的寄生虫,既有体外寄生虫,如疥螨,血虱等,也有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结节虫、猪毛首线虫、后圆线虫、冠尾线虫等。环境里还有蜱虫、蚊、蝇和虫卵。据报道每条雌蛔虫每天可产10-20万个虫卵,产卵旺盛时期每天可达100-200万个,每条雌蛔虫一生可产卵3000万个,因此蛔虫感染的猪场,虫卵污染十分严重。寄生虫的防控既要考虑体外寄生虫,也要考虑体内寄生虫,同时还要考虑环境中寄生虫和虫卵的防控。只有立体驱虫才能真正的把猪场的寄生虫控制在理想状态,猪群达到最佳健康水平,猪场取得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