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猪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它是常见多发的寄生虫病,分布广,危害大。猪蛔虫病多发于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恶劣和猪只过于拥挤的猪场;在营养缺乏时,特别是饲料中缺少维生素和必需矿物质的情况下,3~5月龄的仔猪最容易大批感染。对此,结合兽医临床中的猪蛔虫病病例,深入地了解猪蛔虫病的疾病特点和临床病症,做出科学的诊断,不仅能够降低猪蛔虫病的发生几率,而且还可以降低猪蛔虫病对我国养猪业的威胁,提高养殖户的养殖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病例的基本信息
1.1病例1的疾病信息
2022年7月28日,辽宁省某农户养殖的10头仔猪均相继出现采食量降低、腹泻、消瘦的症状,故前往当地的兽医站就诊。农户主诉:患病仔猪在发病初期,个别仔猪出现腹泻和体温升高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延长,所有患病仔猪会出现采食量降低、腹泻,并伴有腹痛等症状。当农户养殖的10头患病仔猪均出现采食量降低、腹泻等临床症状后,农户使用了兽用非处方药物公英散治疗患病仔猪的腹泻,并期望以此提高患病仔猪的采食量,但患病仔猪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且部分患病仔猪的腹泻、消瘦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个别患病仔猪出现死亡的情况。
1.2病例2的基本信息
2流行特点
猪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猪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是一种流行广泛的寄生虫病,几乎可能发生在世界各地的猪身上,具有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各个生长阶段的猪均易感染猪蛔虫病,特别是3~5月龄的仔猪,感染的概率特别高。猪蛔虫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蛔虫不需要中间宿主,生活史也很简单。(2)蛔虫的繁殖力很强,一次产卵数多达10万枚甚至上百万枚。(3)蛔虫的虫卵对外界环境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都非常强,但是对高温会比较敏感,在45~50℃的环境中30~60min就可以致其死亡;在使用针对性的消毒剂时,猪蛔虫也会出现失活的情况。(4)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猪圈卫生条件差,猪群营养缺乏,养殖户不重视驱虫。(5)猪群在采食受到蛔虫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用水后会感染猪蛔虫病。
(6)仔猪在吮吸受到蛔虫虫卵污染的母猪乳房后会感染猪蛔虫病。此外,猪蛔虫病虽然致死率较低,但猪蛔虫病会使患病猪只体质降低的同时,也会使患病猪只的机体免疫能力降低,进而导致患病猪出现其他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给养殖户造成养殖效益的损失。
3临床症状
患病猪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猪出现腹泻、营养不良、体质逐渐变差、身体逐渐消瘦、毛质变差且毛发凌乱等症状;部分患病猪还会表现为体温升高,最高体温可达42℃,排水样便,喜卧,不愿意走动,精神状态较差,啃食泥土或圈门,采食量降低,饮水量增加,呼吸急促,且每分钟最高呼吸次数可达125次,呕吐,腹痛等症状;患病猪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多在7~10d内出现死亡。此外,在猪蛔虫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患病猪在感染猪蛔虫病的早期阶段,会出现体温升高和肺炎的症状,这些症状与猪气喘病的症状相接近,故临床兽医应注意区分猪蛔虫病和猪气喘病的临床症状,以免误诊。(2)部分患病猪在感染蛔虫后会出现呕吐或水样便等症状,这些症状与猪胃肠疾病的临床症状相接近,故临床兽医应注意区分猪蛔虫病和猪胃肠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免误诊。(3)部分患病猪在感染蛔虫后会出现急性腹痛等症状,这些症状与猪急性中毒的临床症状相接近,故临床兽医应注意区分猪蛔虫病和猪急性中度的临床症状,以免误诊。
4病理变化
经养殖户同意,对病例1和病例2的养殖场的病死猪进行解剖。解剖可见,病死猪的小肠黏膜上可见广泛性的出血点,并伴有轻度水肿,肠道内存在大量的浆液性渗出物;剖检出的蛔虫成虫可见光滑的体表皮肤,形似蚯蚓,颜色为淡红色或淡黄色,虫体间相互扭转,形成团状。此外,病例2中的病死猪的肺部经过剖检后,肺部组织中存在大量的蛔虫成虫,肺部外观出现广泛性的出血点,肺泡中充满大量的水肿液。
5实验室诊断
猪蛔虫病的病原为蛔虫,兽医实验室诊断猪蛔虫病主要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测蛔虫虫卵和贝尔曼法检查蛔虫幼虫。
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其可用于检查粪便中是否存在虫卵,具有简便、快速、易操作、无创等优点。具体方法为:收集10g患病猪的新鲜粪便,并将其置于200mL的玻璃烧杯中,加入10倍的饱和食盐水将新鲜粪便混合均匀后,使用纱布过滤粪便残渣后,静置60min。使用接种环分别蘸取烧杯中不同部位的液体,并将其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使用低倍显微镜对载玻片进行观察。蛔虫阳性时,从显微镜中可见卵圆形、黄褐色、质地较厚、有波浪式整齐蛋白膜的寄生虫虫卵,虫卵中还能发现卵圆形卵胚。
6预防措施
6.1加强营养管理
加强猪群的营养摄入,提高猪机体的抗病能力,以此降低猪蛔虫病的感染发生几率。在猪群的营养管理上,首先,养殖户应保证猪群摄入充足的基础日粮,且基础日粮含有的营养物质及其水平应能够满足猪的年龄、体重、品种和生理阶段。其次,养殖户在猪的养殖过程中可使用黄芪多糖、枸杞多糖、甘草多糖和海藻多糖等中药饲料添加剂,这不仅能够对猪群的基础日粮的营养组成进行补充,而且中药饲料添加剂还可以作为功能性物质对猪群的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进行改善提升。
6.2定期驱虫
定期使用广谱的抗寄生虫药物,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或甲苯咪唑等,可以有效杀死蛔虫幼虫和成虫。通常在猪只第一次接种疫苗后开始进行,并在之后的每个月进行一次。
6.3保持猪舍清洁
定期清理猪粪,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蛔虫卵污染环境。粪便处理是控制蛔虫感染的重要环节。
6.4引入健康的猪
在引入新的猪只时,确保它们来自无蛔虫感染的猪群,以减少引入新的感染源,并进行适当的隔离和检查。
6.5避免过度拥挤
保持适当的猪群规模,避免过度拥挤,减少猪群应激的产生,可以降低猪蛔虫病的发病率。
6.6加强监测
定期检查猪的健康状况,包括粪便检查和体温监测,可以及早发现蛔虫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7健康教育
向养殖者提供有关蛔虫病的预防和控制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
6.8定期消毒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可以杀死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
6.9及时隔离和治疗
一旦发现猪感染蛔虫,应及时将其隔离并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可以根据蛔虫的种类和感染程度而有所不同,通常使用口服药物或注射药物。
6.10建立良好的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的适宜温度和湿度,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饮水,避免猪只过度疲劳,可以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机会。
避免引入外来动物和人员,减少感染的风险。
6.12做好饲料和饮水的管理工作
饲料和饮水是传播蛔虫虫卵的重要途径,加强养殖场的饲料和饮水管理,防止蛔虫虫卵污染饲料和饮水。
7治疗措施
7.1西医治疗
猪蛔虫病的西医治疗主要是使用抗蛔虫药物治本,使用抗生素治标。抗蛔虫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甲苯咪唑,15mg/kg体重,拌料给药,2次/d,连续用药4~6d。(2)氟苯咪唑,30mg/kg体重,拌料给药,2次/d,连续用药3~4d。(3)多拉菌素注射液,0.3mg/kg体重,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1次/d,连续用药4~6d。(4)阿维菌素注射液,0.3mg/kg体重,皮下注射,1次/d,连续用药5~7d。(5)伊维菌素注射液,0.3mg/kg体重,皮下注射,1次/d,连续用药5~7d。(6)噻嘧啶,30mg/kg体重,拌料给药,2次/d,连续用药3~4d。
7.2中医治疗
方剂1:取当归10g、桔梗15g、陈橘皮15g、桂皮5g、芒硝10g,粉碎后10倍水煎煮2次后,灌服,1次/d,连续用药4~6d。
方剂2:取苦楝皮10g、鱼腥草20g、附子5g、水芹菜10g,粉碎后10倍水煎煮2次后,灌服,2次/d,连续用药4~6d。
方剂3:取生南瓜子60g、使君子5g、山楂肉5g、槟榔10g、芒硝60g,粉碎后拌料,2次/d,连续用药4~6d。
方剂4:取苦楝皮10g、百部5g,粉碎后10倍水煎煮2次后,灌服,1次/d,连续用药5~7d。
方剂5:取石榴皮20g、槟榔5g、使君子5g,粉碎后10倍水煎煮2次后,灌服,1次/d,连续用药5~7d。
方剂6:取蜀椒10g、乌梅10g、黄连8g、藿香4g、槟榔4g、白矾2g,粉碎后10倍水煎煮2次后,灌服,1次/d,连续用药6~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