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传染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感染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自然条件下,对本病易感的动物主要是犬,3~4周龄犬感染后呈急性致死性心肌炎的为多。此外,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犬,也是危险的传染源。感染犬出现症状后一般第45天左右粪便排毒量最高,900天后病毒含量趋于减少,传染性可持续1~8个月。犬细小病毒的抵抗力较强,用福尔马林、氧化物、紫外线等能杀灭犬细小病毒。病毒只能能在猪和恒河猴的红细胞凝集,不能在其它动物的红细胞凝集。犬肾细胞和猫肾细胞上能培养;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抗原性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
2临床症状
2.1出血性肠炎
2.2心肌炎型
3病例剖检变化
3.1出血性肠炎型
肠黏膜严重剥脱,颜色呈暗红色,肠内容物中常混有血液。可见肠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组织学检查,小肠黏膜上皮坏死和脱落,肠绒毛和隐窝萎缩,数量减少,肠上皮细胞内有核内包涵体。肝脾肿大,肝脏呈紫红色、红色,切面血液凝固不良。胆囊增大,内有大量绿色胆汁,颜色是黄绿色。心脏扩张,心肌颜色是黄红色。
3.2心肌炎型
剖检可见心肌有非化脓性坏死,心肌纤维有损伤,有出血性斑纹。肺脏的颜色是灰红色,有散在出血斑点。气管充满液体。肺切面触压有较多的血样液体。心室扩张,心外膜有黄红色与白色条纹,心肌呈白色条纹。诊断可依据的是心肌纤维有核内包涵体。
4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病理学变化特点,一般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最明显的特征是肠炎型。
临床表现是急性出血性腹泻的居多。而心肌炎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呼吸困难,可视黏膜苍白,相对于肠炎型腹泻的症状轻微。但对特殊病例,则必须要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等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此病时,要注意与犬瘟热和犬传染性肝炎等犬病进行鉴别。实验室较多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来确诊此病。
5预防
及时做好免疫预防接种,用犬细小病毒加犬瘟热+传染性肝炎+狂犬病+犬副流感五连弱度疫苗,于2月龄首免,间隔14天加强免疫接种1次,以后半周龄加强免疫1次。母犬则在产前3周免疫接种。发现病犬立即隔离,同时要防寒保暖等。
6治疗
治疗原则是特异性血清治疗,配合对症、抗菌、解毒、抗休克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
6.1特异性血清治疗
使用抗犬细小病毒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效果可靠。
6.2抗病毒治疗
用兽用抗病毒1号黄芪多糖注射或血清(1毫升/公斤),静脉或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
6.3对症治疗
6.4当有代谢中毒者治疗
可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50~150毫升,静脉注射;腹泻可口服硝酸铋等;出血性腹泻可注射维生素K、安络血等止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