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猫最常见的病毒病,又叫猫传染性肠炎、猫瘟热或猫瘟。是由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接触性疾病。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DNA型(核酸成分中含单股DNA链),直径20~25纳米。FPV较稳定,对乙醚、氯仿、热(56℃30分钟)、酸、酚等大多数消毒剂都有耐受性,但可被0.2%福尔马林、漂白粉、甲醛和戊一醛等火活。在低温下或5%甘油中能长期保有传染性。
本病毒只能在猫肾细胞中繁殖,因此可用猫肾细胞分离培养,接种后于37C下培养4~5天可见明显的细胞病变,经染色后(如用苏木素一伊红染色)可查出Cowdry氏A型核内包涵体。
本病主要感染猫,但猫科其他成员(如虎、豹、山猫、豹猫等)、浣熊、长嘴浣熊、卷尾猫和貂对本病也有易感染性。狮、麝猫无易感染性。幼猫最易感染,特别是3~5月龄的猫中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发病率最高。
病猫和康复猫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经粪便、尿液、唾液、呕吐物等排出,污染食具、食物、笼子及周围环境,使易感猫接触后发病,其病毒主要由消化系统和呼吸道侵入。康复猫在儿周内甚至1年以上在粪尿中还带毒排毒。FPV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在病猫急性期,跳蚤和蚊子等吸血昆虫也可成为传播媒介。
该病潜伏期为2~9天,通常在6犬以内。有的病猫呈最急性经过,无任何前驱症状而突然死亡,死后仅见尸体呈脱水症状。
病猫一般表现倦息,食欲废绝,体温升高,呈现复相热型。
第一次发热,在几小时内可升高至41℃左右,持续24小时,然后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稳定36~48小时后又重新上升。此时症状严重,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头至前肢贴靠腹部,对主人和环境漠不关心。常见比较明显和典型的症状是呕吐,呕吐物开始是未全消化的食物,继尔是无色液体,以后变成胆汁色并带有泡沫。至病的后期,由于肠内细菌感染,可见下痢,肠质地呈“绳索状”,腹泻物水样带血,有特殊的恶臭气味,病猫迅速脱水,体重减轻,最终死于心力衰竭。怀孕母猫有时发生流产、死产;胎儿由于胎内感染,以至小脑形成不全,呈小脑性共济失调征候,出生后出现运动失调、旋转等症状。本病症病程一般3~5天,如能耐过7~9天,常能自行康复。
病猫的血相变化是本病特征性变化。发病第4天,由于FPV病毒抑制了白细胞的产生,白细胞几乎从血液中完全消失。
猫正常白细胞总数为5500~19500,降至2000左右即可对本病作出诊断。约有20%的病例,白细胞数仅为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