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阿维菌素师出何方?缘何备受青睐?又能风光多久?
阿维菌素师出何方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由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开发从广东揭阳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7051菌株,后经鉴定证明该菌株与阿维菌素化学结构相同;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立项研究并生产开发此药。1995年以来,我国生产的AVM出口量占30-40%,也就是说骨干AVM生产企业早已从事国际营销,已具有相应人员、一定的经验及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较稳定的细分市场和相对忠实的客户。
面世之后颇受欢迎
阿维菌素问世业内专家认为是继青霉素以来抗生素的又一次革命还在于以阿维菌素为母体通过半合成进行结构改造可以开发出一系列活性更高、选择性更强、安全性更优的衍生新品种。目前已商品化的有伊维菌素(ivermectin,简称IVM)、埃玛菌素(emamectin,又称甲氨基阿维菌素)、道拉菌素(dormectin)、埃珀利诺菌素(eprinomectin,又称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和色拉菌素(selamectin)等。早在1981年伊维菌素的年销售额就达10亿美元左右创单项兽药销售收入最高。
阿维缘何广受青睐
我国多用来防治虫体小、世代多、易出现抗药性的害虫,如梨木虱、棉蚜等,潜叶性的害虫如美洲斑潜蝇等,害螨如二斑叶螨、茶橙叶螨、山楂叶螨和寄主广、食性杂的害虫如小菜蛾等。
再次,具有高生物活性。阿维菌素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性,但有较强的渗透作用。药液喷到植物叶面后迅速渗入叶肉内形成众多的微型药囊,并能在植物体内横向传导,杀虫活性高,比常用农药高5-50倍亩施用量仅0.1-0.5gA.I。螨类成虫、若虫和昆虫幼虫接触阿维菌素后即出现麻痹症状,不活动,不取食,2-4天后死亡。
阿维还能风光多久?
因其高效、低毒、高选择性等优点,阿维菌素一面世就备受市场宠爱,至今已在农药市场风光十余载,成为了农民普遍接受的主流农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是否还能续写神话,风光依旧?
市场需求有所提升(二级)
2006年,随着各种新型专利全面到期,阿维菌素系列产品的全世界销售额达上百亿美元。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该产品的需求也正逐步上升,如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和泰国等国从我国进口阿维菌素有增加的趋势。
与此同时,出口持续增长,全球原料生产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外制药巨头因环境问题、人力成本等因素,转而向我国等具有成本优势的国家购买原料,如阿维菌素最大生产企业美国默克制药公司曾是阿维菌素、依维菌素专利发明人,现在转向我国采购阿维菌素。
经历几多动荡波折
在看到市场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阿维菌素的发展也波动很大。
前几年,阿维菌素原药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一降再降,从上市初的每公斤几万元迅速下降到每公斤3000元,2003年最低时跌至每公斤1000元,导致许多企业2004年减少了阿维菌素的生产。这样一来,2004年3月初,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状况,价格大幅回升,平均价回升到了1730元/公斤,市场甚至出现了有价无货的情况,很多企业受利润驱动,紧急上马阿维菌素项目,导致阿维菌素产量又迅速增加。
经历了一番无序竞争的价格战后,2005年阿维菌素价格再次回落,很多企业因为利润降低而停产。之后,阿维菌素价格在2006年春节后快速上升,原药价格达1300元/公斤,和2005年年底相比翻了一番。近两年,阿维菌素市场价格仍在持续攀升。
机遇与挑战共存
就国内市场而言,“十一五”规划意味着新工业时代的到来,强调绿色、环保、建立和谐社会,给阿维菌素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也给阿维菌素衍生产品带来空前发展机遇。
其次,经农业部组织科学试验后AVM作为替代高毒农药的品种推荐应用在水稻上将指日可待长期以来AVM的这块使用“禁地”将变成“绿色通道”。
阿维并非风光难续
鉴于上述原因,一些在农药行业有多年销售经验的业内人士告诉笔者,阿维菌素的产品生命周期即将走入衰老期,其市场前景不容乐观。同时,部分农民和销售商也反映,即使不断加大用药浓度,也难以有效杀灭害虫。
据了解,刚上市时阿维菌素农药的乳油含量为0.2%,而发展到今年已有厂家登记了3%乳油含量的阿维菌素产品。生产商如此不断增加乳油含量实属迫不得已,因为害虫“越来越厉害”,而究其原因,根源乃是由于农民用药水平太低而“自毁长城”。
相对于化学农药而言,生物农药毒性低、选择性强,但是抗性产生速度比前者快,这也是生物农药的一个致命伤。我国农民习惯于长年累月持续使用某一种农药,而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民用药相对科学,几乎不会常年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因此农药的产品周期要长许多;另一方面,我国农民的复配手段也不科学,常常将七八种农药复配到一起使用,而国外的农民一般只复配两种类型的农药。这种不科学的使用方法,加速了害虫对农药的抗性。目前,在长江以南地区,阿维菌素的使用效果已经大打折扣,害虫对其抗性非常强;在北方地区,害虫已表现出了抗性增强的现象。有专家认为,这种趋势只会加速阿维菌素产品的淘汰速度。
应该说,阿维菌素的风光难续,体现的是高质量农药在低质量应用面前遭遇的尴尬。但是,像阿维菌素这样的产品其生命周期不应如此短暂,如果能在使用上更加合理科学,完全可以像国外农药一样长期使用。
在阿维的风光再现之路上,下一步有关生产企业应在开发新品种、新制剂、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从而进一步打开阿维菌素的市场新空间。(山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