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临床中发现,部分患儿反复发热,病程初期临床表现无特异,血常规检查提示细菌感染,流感、新冠、支原体均为阴性,经抗生素规律治疗后效果欠佳;再次就诊查体发现部分患儿扁桃体可见分泌物,复查血常规提示病毒感染,进一步完善病毒核酸检查发现是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感染后,
患者常出现高热不退、精神不振,
还可能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严重者可出现肺炎,
因此被称为“毒王”。
那么,号称“毒王”的腺病毒到底毒在哪?
一起来看看
01
什么是腺病毒?
腺病毒即人腺病毒,是一种无包膜的DNA病毒,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属于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腺病毒感染有高发季节,南方地区多为春、夏季,北方地区多为冬、春季。不同型别腺病毒,感染导致的症状不尽相同。
02
如何传播?
腺病毒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其次是接触传播及粪口传播,尤其是在密闭、拥挤和潮湿的环境常可引起暴发流行。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腺病毒。儿童作为易感人群,最常发于6月龄~5岁,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
03
有哪些临床表现?
腺病毒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刚感染腺病毒时,儿童无显著症状,一般在感染2~14天(平均3~8天)后出现症状。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体温多在39℃以上,退热后体温很快又升高。轻症患儿一般7~11天体温正常,重症患儿可持续2~4周。
腺病毒感染除了引起呼吸道感染症状,还可引起膀胱炎、眼结膜炎、胃肠道疾病及脑膜炎等。
如果患儿同时有发热、咽炎、结膜炎、颈部淋巴结炎等表现,则称之为咽结膜热,这也是腺病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04
如何治疗?
目前,尚无针对腺病毒感染的特效药。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腺病毒感染后,多呈自限性,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对一些重症患儿,可能会使用激素、丙种球蛋白,合并细菌感染会使用抗生素等。国内目前还没有针对腺病毒的疫苗。
05
如何预防?
市三院儿科
孙大庆主任医师提示:
1、腺病毒感染在儿童中相对常见,因为毒株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系统感染。
2、腺病毒感染虽然属于病毒,血常规白细胞可能正常,部分患儿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超敏CRP也可能升高。
3、腺病毒感染的早期识别非常困难,依赖于临床表现的警觉性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