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与动物药学的区别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医学与动物药学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1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1.2中药学优势分析

1.3中药学弊端分析

2.1西药学的基本概念

2.2西药学的优势分析

2.3西药学的弊端分析

西药的毒副作用是西药在使用时的最大隐患之一,西药在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也对机体的正常细胞有损害作用,对机体组织和器官也有较大的损伤。所以西药在服用过程中要按照严格的医嘱进行服用,避免因药物使用过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西药在使用过程中针对疾病治疗作用较为单一,当多种并发症出现时治疗难度较大,药物会产生拮抗作用,同时西药在进行治疗时只能对治病病毒进行杀灭,对机体的免疫能力没有增强作用反而会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经西药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疾病不能够做到根本兼治。西药在治疗使用过程中也会使病毒等致病因素产生抗药性,增加治疗难度,这也是西药的弊端之一。

3中药学与西药学的结合分析

中西药物的分类只是以药物的治疗机理不同和制备的方法不同而界定的,没有国界和地区之分,区分中西只是对药物的名称进行界定。在选用哪种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时要依据具体的疾病发生情况进行选择,也要依据病人的具体身体情况进行分析。现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形式是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药物制作和对疾病治疗,充分结合二者的优点,避免二者的不良反应,从而达到对疾病的良好治疗效果,增加对药物的利用率,减少毒副作用,使中西医药物完美结合。中药和西药的结合是当前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和重要方向。

4结语

参考文献:

[1]吴艳峰,曹雪涛.关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免疫学杂子志,2011,27(5):468-470.

[2]罗红,杨光,孙文平,刘辉.改革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三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84-85.

[3]王艳,杨静,冯承恩.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0,5(6):273-274.

关键词:《蒙药学》;野外实习;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

《蒙药学》野外实习是指在学生学习《蒙药学》理论基础上蒙药的基本理论、蒙药资源、蒙药采集、药味、药性、功效及其临床应用等系统地学习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蒙药学》的重要实践过程,系统结合了《蒙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地位。《蒙药学》野外实习是有利于重点进一步掌握认用药物的资源、药用部位、采集、鉴别、贮藏管理、药味、功效、应用等理论,也是利于掌握采收药物过程中蒙药基本理论规律。研究利用药物的十七性能什样来调整机体内部的三根特性的成分的平衡和协调,所以蒙医学所有课程的基础课《蒙药学》的补修课。

充分认识《蒙药学》野外实习在蒙医学的地位

2.培养学习爱好,激发学习兴趣

3.充分结合理论和经验、理论和实际

4.开发利用保护蒙药资源

通过《蒙药学》野外实习我们的蒙医班、蒙药班、药物制剂班学生们充分认识和学到了蒙药的基本理论、资源种类、采收、药物的味能、药性、性能、药效等知识,研究和普及种或培养药材技能,尊重保护中药材优性种子方法,研究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种子,发扬中药和草药的西部开发,打好培养教育新时代人才的基础。我们的故乡广阔,区域气候变化大,植物分布不同,首先地方性植物变为半家化,家化研究;培育种蒙医临床上常用药在我们地区少见或产量少、缺乏等药材;建设可以种、、标准化、质量好、无污染、产量稳定等蒙药材基地和工厂基地,研究选择性培养药物种类、种技能、种规范、质量监督等,是我们提供继续性发展蒙医药的方向指南。

参考文献

罗布桑.蒙药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8):17~18

白青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上)[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77

布和巴特尔.论述蒙药基础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医药学),2003.2:17~23

[关键词]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中医临床药学;应用分析

本课题组按照中药多成分同时显效并代谢的特点,结合中药在中医临床使用的实情,探索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与中医临床药学体系结合应用,尝试阐述中医药的科学性。

1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

多成分药物代谢可以界定为,以多成分中各成分间的转运蛋白及药物代谢酶相互影响作为核心,以多成分同时测定为原则,以多成分环境影响的代谢变化为重点的研究方向。

多成分药物代谢主要研究在多成分共存环境下,各种成分的代谢动态过程及不断变化的多成分组成特点。可将服药前的中药成分复杂配伍,延伸到体内代谢转化过程的动态配伍中。本课题组在科研实践中,采用化学成分指纹图谱技术全程检测多成分代谢过程,分别对多成分在肠代谢、肝代谢及肾代谢的总体多成分组成进行了对比,发现了成分组成的差异[8]。

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对药物代谢学中的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进行了实验探索和理论总结,形成了“时序横向并发、因果纵向关联”的,由序贯代谢(sequentialmetabolism)、并发代谢(concurrentmetabolism)和多重代谢(multiplemetabolism)3项基本内容组成的学术思想体系,并在此学术思想指导下,开发了以“消化循环双重灌流、血浆成分富集制备”为核心的关键技术;运用“动态跟踪、全程连续”的多成分即时分析监测手段构建研究方法。该学术思想指导的研究方法课题连续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正在执行中。

2中医临床药学中的多成分药物代谢问题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药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其多成分同时作用是已被公认的科学事实,但中药内含成分从口服进入机体,到发挥疗效经历的吸收、代谢、分布及排泄的各过程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却研究甚少,已经成为阐述中药成分发挥临床药效的短板问题,亟需有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对此开展系统研究。

同时,中医临床过程中,很多患者都有先期接受化学药物治疗的历史,化学药物的药酶诱导、抑制等作用对后期中医临床过程中的中药疗效产生极大影响,这种化药成分影响中药成分代谢的问题也是中医临床药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另外,中药成分进入机体后,不同成分经过不同代谢后产生的代谢产物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10]。

3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在中医临床药学中的应用分析

3.1中医整体观的学术思想需要多成分药物代谢整体思想的协调中医整体观认为人是统一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代谢上是相互联系的,在形态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是协调一致的,在病理变化上是互为影响的。中医认为人是精、气、神的统一的三位一体的整体[11],并从升降沉浮、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等角度利用中药治疗疾病;西医认为人是细胞、组织、系统的层次性整体,并从分子层面的受体、酶、蛋白等靶点机制寻找治疗疾病的化学分子。

因此,从采用药物治疗疾病角度审视,当多成分药物将多成分代谢性相互作用作为整体考虑时,更接近于中医学的整体理念,并也将分子机制层面的研究方法带入到了中医整体认知的涵盖层面。

3.2中医临床药学中实际用药方式符合多成分药物代谢思想中医临床药学在中药学的基础上,更加专注于中药临床作用效果及反馈。在临床中药应用中,多依据“君臣佐使”和“七情合和”的原则对中药进行配伍组方来使用,很少用单味药来治疗某一疾病,即便是单味药单独使用,一味药中包含的成分可以达到几十甚至几百种,其中的有效成分就是一个复杂的多成分组合,是依靠多种成分共同作用产生的疗效作用[12-13]。

另外,中药产生疗效作用的成分可能是中药原药材中并不存在的物质,这些真正有效的成分可能是在某些过程中,通过药物中各种成分相互作用产生的,也可能是药物进人体后,经过体内一些代谢过程产生的[14],所以基于中药在临床的使用特点以及本身多成分的特性,提出多成分药物代谢思想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

3.3中医临床药学中代谢的单成分研究积累已丰富,但亟需提升多成分整体研究化学成分作为药效物质基础是对中药疗效机制阐述的根本[15-16],每种单一的化学成分是在中医宏观整体观念指导下,遣方用药时,产生疗效的微观作用单元。

3.5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为中医临床药学发展提供支撑的可行性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以药物代谢学科稳定的理论体系、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依托,以成熟的单一化学成分代谢研究的新模型、新方法和新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前沿探索成果为带动,以化学成分代谢相互作用研究为指导,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和前沿,并在不断补充完善,尤其是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已被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所重视。

同时,根据中医临床药学的实际情况,笔者的科研团队就多成分药物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了系统性的切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中药多口服给药的现实,以序贯代谢和多重代谢方法开展多成分代谢研究,针对多成分研究中不同消化道和代谢部位的差异,对多成分的时序并发关联性研究及多重代谢序列及因果量化关联性研究方面,进行针对性优化,完全按照临床用药后的生理路径过程开展连续性探索工作。

4小结与展望

中医临床药学作为中医药学与临床实践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加强中医临床药学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21]。研究多成分的中药代谢问题是中医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但其不能只采用单成分药代动力学方法开展深入研究,需要进一步将成分间的相互影响下代谢过程充分考虑,形成符合中药多成分临床用药特色的研究方法。

总之,多成分药物代谢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对中药治疗疾病过程中动态的多成分代谢过程开展研究,在中医临床药学领域有别于中医临床药代动力学,并努力为中药临床疗效的现代科学机制阐述提供可靠的证据。当然,“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其本身仍待进一步完善提升,在继续加强理论支撑和技术开发的同时,也需要医药同仁多提宝贵意见,但依然坚信此方向是研究面向科学大格局,需要方法学创新[22]的直接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永炎,盖国忠,张志强,等.浅谈中医科学诠释的理念、规范与路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1.

[2]王永炎,郭蕾,孙岸弢,等.中医意象诊疗模式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4):221.

[5]贺福元,邓凯文,石继连,等.中药多成分体系宏观质量表征的数学模型建立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2):3096.

[6]刘洋,梁吉春,石任兵,等.SCI收录期刊发表中药代谢研究论文情况分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5):448.

[7]曾苏.药物代谢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21.

[8]刘洋,石任兵,刘斌,等.口服丹参饮片煎液大鼠体液化学成分变化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1):768.

[9]潘艳丽,董玲,刘洋,等.白芍的中药代谢特征谱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9):798.

[10]韩旭华,牛欣,杨学智.方剂药效物质系统与单味药成分之间的非线性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5):289.

[11]曹森,刘家强,顾佳,等.关于中医学的整体思想[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7):80.

[12]杜武勋,朱明丹,肖学风,等.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其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3):692.

[13]马春涛,雷燕.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3,9(3):46.

[14]张琦,张大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7,27(2):54.

[15]夏厚林,黄立华,曾南,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析义[J].中药与临床,2011,2(1):36.

[16]陈梅,赵鑫,沈舒,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概述[J].海峡药学,2010,22(3):11.

[17]翁小刚,朱晓新,梁日欣,等.中草药代谢与细胞色素P450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12):104.

[18]TassoMiliotis,LiaqatAli,JohanEPalm,etal.DevelopmentofahighlysensitivemethodusingLC-MRMtoquantifymembraneP-glycoproteininbiologicalmatricesandrelationshiptotransportfunction[J].DrugMetabDispos,2011,39(12):2440.

[19]IngmarLautenschlger,HeikeDombrowsky,InézFrerichs,etal.Amodeloftheisolatedperfusedratsmallintestine[J].AmJPhysiolGastrointestLiverPhysiol,2010,298(2):G304.

[20]赵慧辉,隗丽,张凯伦,等.五味降压方在药效反应时肠吸收多成分暴露特征探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9):804.

[21]翟华强,王燕平,王永炎.中医临床药学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3):459.

[22]王永炎.中医药科研形势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7):705.

Analysisofmulticomponentdrugmetabolismusedinclinicalpharmacy

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LIUYang1,ZHAIHua-qiang1*,ZHAOBao-sheng1,WANGJing-juan1,DENGQiao-hong1,

WANGGuo-peng2,ZHANGLei1,XIANGJia-mei1

(1.Bei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102,China;

2.ZhongcaiHealth(Beijing)BiologicalTechnologyDevelopmentCo.,Ltd.,Beijing100055,China)

[Abstract]Multicomponentdrugmetabolismcanbedefinedasaresearchareathat,ratherthanpharmacokineticsandpharmacodynamics,isaconcerteddynamicmetabolicvariationofonecomponentinseveralothercompoundscircumstancewiththeinteractionoftransportproteinanddrugmetabolizingenzymes,andthestudyofthedynamiccourseofmultiplecomponentsmustbesimultaneouslydetermined.Bytheuseofmulticomponentdrugmetabolismintheclinicalpharmacy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tcanbecomeausefultoolwiththeintegrationoftheoveralldialecticalmethodandtheconcretemolecularapproach.

1提高教师的临床专业素质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药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还要熟悉临床经常使用的药物,具备丰富的临床药学实践经验。信息时代的今天,临床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要保证临床药理学教学能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用药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临床专业素质。教师除通过医学文献、专业杂志、计算机网络等途径收集和掌握信息、更新自身知识外;还应定期到临床科室与各科临床医师交流,收集临床病例及临床用药中遇到的问题,并与医师和专家共同探讨,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或邀请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到教研室来,讲述临床常见疾病的用药问题,以便及时掌握临床用药的最新动态。例如,在糖尿病的初次治疗中,传统教科书指出一般应先使用口服降糖药,在胰岛功能不良的状况下才使用胰岛素;而临床中对于年轻糖尿病患者,强调的则是胰岛素的早期强化用药,以尽快控制血糖水平。由此表明,教科书上的用药知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只有通过参与临床实践,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药物知识,并针对病情掌握最新的药物用法、用量和用药观念,极大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从其定义来看,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药物评价,对象是健康人或/和患者,而临床药学则是通过药物或设计新的制剂和剂型实现用药个体化,以提高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主要目的,其对象仅是患者;临床药学的大量临床实践可为临床药理学的共性研究提供动力和实践依据,而临床药理学研究所得到的共性、关键性成果对于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又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针对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学两门学科的差异和共性,对于临床药理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就应着重讲授药物的临床评价以及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以多种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中,药学与医学教育相对分离,医学生不懂得怎样合理用药,药学生不懂得为什么用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法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际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医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临床药理学的教学中应以临床疾病的合理用药为中心,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在国内、外医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较好的教学模式之一。它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实际情景中,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3]。

4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与追踪

关键词: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主要任务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以科学研究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2],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3]。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4]。《中药学》以中药理论和单味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等知识为核心,是认识中药、使用中药的课程。《中药学》中药数量多、内容繁杂、关联性差、难记易混、枯燥乏味、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理论性较强。尽管大多数学生能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基于课程的特点,内容难以理解、难记易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所降低,学生不能及时的对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组成员就《中药学》教学内容、成绩考核改革进行了尝试[5]。

1教学内容

1.1增补中医学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原则

1.2精讲章节概述

由于课时限制,教学内容应该有重点的讲授,不能面面俱到,而精讲章节概述是关键。因为章节概述概括出了该类药物性能功效的共性特点,将章节概述讲精讲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各类药物的普遍规律,再学习每章具体药物时,只须掌握其个性,比较各味药物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了,这样有主有次、有常有变,可以避免重复学习和记忆,省时省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老师授课效果。

1.3精简章节及药味

中药学各论部分共有20余章,涉及500多味中药,如果逐章逐药的讲解,是不可能讲完的,即使勉强讲完,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学生一知半解很难对每一味药有清楚的认识。因此,选择重点章节(如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进行讲解,将重点药物讲透,而消食药、驱虫药、外用药、涌吐药、拔毒化腐生肌药可以不讲。重点章节的药物依据学习要求、临床使用率和后续课程内容衔接等进行精简。清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药味众多,上课时可根据主治病证的不同再将药物人为分成四小组,每小组药物各选择几味药精讲(如治疗温病的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治疗疮痈的鱼腥草、蒲公英、败酱;治疗咽喉肿痛的山豆根、射干、马勃;治疗痢疾的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小组其余药物学生课后自学并归纳总结,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且便于学生的学习。每组药味之间有很多共性,因此为便于学生记忆,要求掌握所谓的“要药”,如蒲公英是治疗乳痈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肺痈的要药等,这样记住简单的几个字就能将治疗疮痈的清热解毒药的个性特征牢记于心。

1.4适当融入代表中成药及中药调剂知识

2成绩考核

采取理论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闭卷考试成绩总分100分,占期末总评成绩的40%;平时成绩100分(作业———授课资料查找、PPT制作,占30分,授课情况占30分,阶段测试40分),占期末总评成绩的60%。成绩考核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仅为期末考试集中几天学习的局面;因为有了阶段性考核,学生每学完一阶段都要复习;因为有了直观教学备课授课作业的布置,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凡是平时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期末考试都能顺利通过,且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基本一致。

3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把中医学、中药学、中成药、中药调剂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提升了专业素质,开阔了思维,为毕业上岗打下了坚实基础,符合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1]罗蕴玲,李乃华,安建业.基于能力培养的数学教育工程建设的探索[J].大学教学,2014,30(04):41-44.

[2]徐海洪,赵庆凯.从科学技术发展谈职业能力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35-37.

[3]张欣平.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39-40.

[4]张乐平,黄跃雄.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结构及创新战略[J].人才与教育,2006,(05):151-153.

关键词:五味理论;中药;中医;疑难;功效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一直以来都是阐述中药使用功效、作用的基础,是指导中药临床诊疗的核心。在我国中药学药性研究中,五味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也不少。本文针对五味药性理论常见的疑难问题做了深入分析,旨在为同行学习提供指导。

一、五味理论概述

1、五味理论能直接反映出部分药物的功效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五味看作是药物的基本属性,事实也是如此。五味理论作为药物功能的阐述基础,其主要包含了“甘缓”“酸收”“苦燥”“苦泄”“辛润”五种不同味道,在具体的临床诊疗中有着“辛能散、甘能补、苦能泄、酸能涩、淡能渗”的说法。虽然药物的味道与功效之间的联系并非完全相符,但是在古代尚未有先进仪器对药物成分进行观察的前提下却很好的反映出药物的功效和临床目标,因此它对我国中医临床用药有着积极指导意义。

2、五味理论在方剂中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医药李林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五味理论由原来的单独的解释、单个药物运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综合的内容。目前,不少医疗工作者已经将五味理论应用到临床配伍当中,并且也创立了很多五味配伍的新方法。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常见的五味理论在方剂中的应用包含了:辛开苦降甘调法、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法、酸甘辛苦合用法、其它药味运用和配伍法等。

3、五味理论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五味理论是一个同中国传统唯物思想、中医诊疗方法、临床辩证思维相结合的内容,它对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素问》中就有着“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的说法,根据这一理论,后人逐渐将这些药味延伸成为一种全新的药物功能,也就是辛润。五味理论的出现是将五味中的各种药物直接功效进行总结与概括,它是对药物润养效果进行分析的,但由于润养并非一个简单、直接的内容,因而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将其纳入到临床治疗理论中,并加以研究。

二、中药五味与药物功效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给我国传统中医学的发展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也让我国医药学得到巨大的发展,并且逐渐成为中药功效的内在依据,其同功效的关联特性表现的十分强烈。甚至说,药味是药物药效的基础也不为过,这是因为多数药物的药味与药性有着统一的辩证关系。五味是对药物功效在某种程度上的归纳,但从味一效关系分析,又常常出现不统一的现象,往往味一效之间并非能够完关的一一对应,在某些具体药物的药味描述与其功效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尤令初学者感到迷惑不解。故此针对五味理论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予以厘清,以下就一些常见疑惑作以分析阐释。

1药味仅表示其真实滋味与功效作用并无关联

三、五味药性理论的局限性

五味没有属于自身而区别于它的显著特征,所以某些药物单独只看药味基本相同,如麻黄、半夏药味均为辛苦,而其作用迥异。另外,以真实滋味和功能类推两种不同方法对药味进行规定,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使得某些药物其药味描述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再者,对于某些药味作用特点的归纳与实际情况不十分吻合,如咸能软坚、泻下,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5中药学6中收载味咸的药物共44种,其中具软坚散结作用的仅9种,具软坚泻下作用的仅2种。五味所示效用为发散、行气、滋补、缓和、润燥、燥湿、泄降、收敛、固涩、软坚、润下等约10种,而药物多达数千,所以针对药物某一特定具体功效而言,并无一种特定药味能与其恰好呈对应关系,味-效间的规律性似乎难寻,这也说明五味药性理论尚存在着重大缺陷与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功效已经较好地总结出来的当今时代,可以用药物的功效来指导临床用药,因此五味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已有下降的趋势。

四、结束语

【关键词】中药;西药;中医;西医;结合

TrytoDiscusstheCombinationofWesternMedicinewiththeTCMMedicine

JINShao-hua.LanshandistrictNo.1People’sHospital,Linyicity,Shandong276002,China

【Abstract】Clinicallythemedicineshavebeendividedintowesternmedicine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anditisusedbythedifferenttheoriesofwesternmedicineandTCM.Butasmedicinestheyhavemanycommoncharacters,sotheyhavesomethingcanbetransferred.WewanttostudyandtransfertheTCMmedicineintowesternmedicine,butmanydifficultthingshavebeenfaced.Forthewesternmedicine,thestudyhasreachedthehighlevelofmolecule.InclinicalithasbeenfoundthatthewesternmedicinealsohassomecharactersastheTCMmedicine,anditcanbeusedaccordingtheTCMtheory,enhancethecurativeeffectsoravoidorreleasethesideeffects,maybeitisashortcutofthecombinationforthewesternmedicinewiththeTCMmedicine.

【Keywords】Westernmedicine;TCMmedicine;Westernmedicalscience;TCMmedicalscience;Combination

“中西医结合”的明确提出,至今已逾五十周年,尽管中西医结合早已被视为中国卫生界的三支重要力量之一,但从学术角度讲,中西医结合后的医学,其学科范畴和内涵,却尚处争议中,而作为治疗载体之一的药物,在众多的临床医务者心中,往往仍旧中是中,西是西,或一味追求中药西药化。中药西药化的难度在哪里;西药是否具有中药的某些性能,或西药的应用是否也应参照患者的寒热虚实而有所区别;当遇到某些患者应用某药物无效时,以耐药性等理由的简单解释是否合理。作为一名药学工作者,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悉心观察与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中药西药化,决不仅仅是现在所谓的“提纯”,不是简单的冲剂、口服液、或注射液能概括的。一方面,中药属动物或植物的组织或矿物质,其所含化合物的种类相当多;另一方面,每味中药的中医药学的性能、功效表述又往往为多方面,故其现代科学化的难度很大。就物质基础来讲,尽管从现代化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看,若将一味中药的全部组成的化合物种类和数量研究确定,是可能的,但工作量极大,尤其若涉及多糖类和蛋白质类化合物,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来讲,若将一味中药的中医药学术语所表述的性能和功效,均给予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的表述,其难度之大、工作量之大都超乎想象。尤为重要的是,有些中医药学术语表达,如阴、阳、气、血、精、神等,如何从现代科学角度理解,尚属探讨的内容,故更增加中药的性能、功效的现代科学表述难度。基于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如人参、丹参、黄芪等,尽管有多方面的现代科学研究,其结果仍与理想的现代科学化有很大差距。可见由现有中药获取现代科学化中药之途径,其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而即使中药的各种成分研究已经详尽,若离开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离开了中医的组方原则,中药是否会失去其特性尚值得探讨。

保健品运用高科技研制而成,在促进机体自我修复,增强免疫力,抗击致病源,促进康复等方面功不可没。

例如高脂血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目前在全国超重人群超过2亿,大中城市1/3肥胖,高脂血症是肥胖的必然结果,它又是导致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之一。西药采用他汀类、西非罗奇、藻酸双脂钠加以抑制,疗效不明显,对肝脏损害较大,服用两个月就要检查肝功能。而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的保健品有明显的作用,同时还有软化血管,溶栓健脑等多方面的功能。

蜂胶用于糖尿病的辅助作用,也已被众多病家认可,同时还可预防各种感染、辅助降脂降粘、改善微循环、软化血管,这些作用对于预防和辅助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阻止了高血脂,就阻止了动脉硬化,也就等于阻止了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稳定了血糖,也就阻止了心梗、脑梗、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莱纳斯鲍林在1960年创立了“调整分子营养学”。他认为通过向体内移入正确分子,大多数疾病可以被根除。他说道:“最佳营养学将成为未来的医学。”

例如蛋白质,分动物蛋白质和植物蛋白质两大类,每种蛋白质中都可能包含数千种的氨基酸,蛋白质缺乏除引起加速衰老、机能失调外,还可引发水肿、脱发、不孕等多种疾病。

均衡营养对于我们预防疾病和机体康复是非常重要的,营养学已被大家普遍接受,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重视。

西式快餐被称为“垃圾食品”,就是因为它重热量轻营养,常食用对健康不利。

消除疾病的起因,预防疾病的发生和阻止疾病的发展是当今多数保健品的主要作用。今天花100元用于疾病的起因和预防,远于1000元的治疗,更远于10000元的抢救。

以糖尿病一、二、三级预防为例,如果是一级预防,主要是控制危险因子,可使发病率降低35%―60%,如果是二级预防,阻断和延缓病情发展,可减少严重并发症40%―50%;等到进行三级预防的时候,就只能是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减少伤残和死亡了。因此,如果能把更多的工作放在一级、二级预防上,会对慢性疾病的控制产生最根本的影响。

保健品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全面综合了人体生理、病理、营养、生化等多种学科,是对目前西医一枝独秀的有力挑战。副作用和耐药性是西医让出主导地位,逐渐衰落的主要因素,未来医学将是西药、中药、保健品各占优势,形成互补的三足鼎立时代。

西医长期的直线思维,使他们习惯采用药物,以达到“立竿见影”之效。

保健品在疾病的康复中,间接地发挥作用,消除病因、预防和阻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其主要作用。

中药以辨证观、整体观为基础,以标本同治、消补结合、疗效长远、不良反应少为特点,兼上二者之长,弃上二者之短。

目前,保健品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还未能被人们普遍接受。单将康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化学药物上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而单方面注重外环境的改善(即症状的缓解)来决定保健品的“疗效”也是不科学的。

认清现在所处的社会变革和生活变革时期,尽快适应,积极调整心态和知识结构,为自己的康复制订“最佳方案”是作者撰写本文的初衷。

整体自洽理论是北京宣武医院的中西专家在对刘海若的抢救和康复治疗中,运用鱼腥草注射液、安宫牛黄丸、大蒜素和针灸,创造了医学奇迹,从中得到启示,创立了“整体自洽理论”。

该理论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可,称之为具有科学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的“最佳诊疗方案”。

然而干预的手段不应仅仅局限于化学药物和手术,应在双方不冲突的情况下,中医和(或)保健品针对全身情况,西医针对具体问题,在宏观和微观领域中齐头并进、共同合作。

现代医学不应是分科过细、各自为政、忽略整体,以单纯化学制剂为主要干预手段的医学,而应该由医学、药学、营养学、哲学、社会发展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再发展成为一种超越专业的调节科学的新医学。

临床医师也应成为拥有多种学科知识,以多种手段干预调节机体内稳定,以达到人体全面健康的机体调节师。

11名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有全盲的,有半盲的,有认识汉字的,有对汉字毫无概念,只识别盲文。所幸学校为每位学生配置一台电脑,有读屏软件可帮助学生学习,但只识别word文档。授课教师也配有电脑,可通过红蜘蛛软件给学生传word形式的讲稿、习题。授课完全靠教师语言描述,无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毫无用武之地。给普通学生授课,可授课过程中穿插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但给视障学生授课,讲授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反复讲解,授课进度较普通学生慢。只能靠生动的语言,一些传说故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2教学模式的探讨

针对以上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我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11人小班授课的优势,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有不明白的问题随时可提问,师生在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习。逐渐形成了集讲授法、比较法和讨论法“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THE END
1.部分常见中药功效分享部分常见中药功效分享 中药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中药种类、药性繁多,今天跟大家一起认识一些中药。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526363.html
2.曹迎迎:中药的奥秘:探索中医药材的种类功效与使用方法二、中药的种类 中药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我们将从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个方面来介绍中药的种类。 1.植物药 植物药是中药中最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药材,它们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经过采摘、炮制等加工过程后,成为中药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药根据其药用部位的不同,又可...https://www.hntv.tv/yshnzt/article/1/1794196421728759810
3.中药材分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除矿物药外,动物药植物...中药材分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除矿物药外,动物药、植物药的主要成分通常存在细胞内与细胞间质中,且以()为主。 A.细胞核B.细胞壁C.细胞内D.细胞间质 参考答案: 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单项选择题 工业上使用...https://m.ppkao.com/tiku/shiti/4b822c6ab9a1464bb55d420f209cd285.html
1.中药材就是中药设问句: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药材与中药的关系? 强调句:中药材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同于中药。 质疑句: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市场监管是否足够严格? 中药材就是中药饮片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是传统中医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药行业的繁荣。中药材是指从天然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中提取...http://www.zfo27.cn/zhongyaocai/2944.html
2.中药材种类中国传统药物的多样化资源动物及矿物产生物体中的宝藏 除了植物,还有一些来自动物和矿物界的地方也可以作为有效的人工制剂。一例子就是牛黄,由牛眼角膜提取而来,被用作止咳祛痰。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对这两者是否可食用甚至是否可用于医学上存在差异,因此在采集与使用时必须遵循当地法律法规以及医疗专家的指导。 https://www.xtssu.cn/mei-ti-bao-dao/540867.html
3.中国药之精华展现和理解100种典型中草药图像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中草药。它指的是从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物质提取成分用于治疗疾病的产品。这些成分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通过煎炒、蒸煮等方式提取出有效成分。在这百余年的历史长河里,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和观察,逐渐认识到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功效,这些知识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传统医学理论。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10119.html
4.中药分为哪三类权威文章中药通常分为三类: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1.植物药:这是中药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植物的各个部分。植物药因其丰富的种类和广泛的来源,在中药中占据主导地位。 2.动物药:这一类中药来源于动物的各个部位,如角、骨、皮、肉、内脏等。动物药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成分,在某些疾病的治疗...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_detail/1_2532377.html
5.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专业知识一》3.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 (1)植物药的采收原则 (2)动物药的采收原则 (3)矿物药的采收原则 4.采收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四)中药材的产地 1.产地加工的目的 目的、具体内容 2.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拣、洗、切片、蒸、煮、烫、搓揉、发汗、干燥 https://www.52pxw.cn/school-7737/document-id-100207.html
6.常见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等自然提取药物汇总1747年,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自葡萄干中分离出少量的葡萄糖。1838年,由法国化学家尚-巴蒂斯特·杜马正式命名为“glucose”。用于补充能量,调节渗透压。 Q 【芹菜素】Apigenin C15H10O5 从紫花洋地黄种子或伞形科植物旱芹、车前科植物车前子等植物中提取的酮,有希望用作抗癌药和抗炎药*。 https://www.kechuang.org/t/86436
7.中药知识介绍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究竟以采用那一种分类方法比较适宜,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药物功能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作用和用...https://www.med66.com/new/40a186a2009/2009929zhangy115255.shtml
8.2022年中国医学史汇编试题A、植物药 B、动物药 C、矿物药 D、以上都是 5、据现代对甲骨文的研究得知,殷商时期对人体部位已有基本认识、定位、命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象形字“心”表明当时已经观察到心的形状 B、骨、胫、肘等字说明对骨髓腔和关节的一定认识 C、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命名很多 D、发、髯等字是对人体生理现象和功...https://m.oh100.com/kaoshi/peixun/388682.html
9.熬中药必备的程序及规则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熬中药必备的程序及规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https://www.yjbys.com/edu/zhongyaoshi/243311.html
10.实习药剂总结14篇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良科等等。 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究竟以采用哪种分类方法比较适宜,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目的与要求。 总而言之,在药房实习的这段期间,我以认真的工作态度、热情的服务态度,得到了领导和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在以后的工作中,...https://www.liuxue86.com/a/4815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