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除虫菊酯产品农药具有高效、低毒、易分解、无残留的特点。拟除虫菊酯按照用途可分为卫生菊酯和农用菊酯。其中卫生菊酯主要用于生产蚊香、气雾剂和喷雾剂。农用菊酯主要用于作物害虫防治,产品包括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菊酯)、联苯菊酯等。
农用菊酯产品的上游行业,主要是C5,乙腈等化工原料和水,电等能源。上游的原材料比较容易获得。但是中间生产体的生产比较复杂,由于合成难度较高、工艺流程复杂,行业内大部分企业以外购为主。其中重要中间体有贲亭酸甲酯、功夫酸、醚醛、联苯醇等。在环保高压之下,易产生较多高毒污染物的中间体生产企业被关停,中间体供应短缺,导致18年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增加。
下图是公司杀虫剂成本构成,可以看出菊酯类产品的主要成本就是原材料。基础化工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对于公司的利润变动影响很大。
除草剂
草甘膦有甘氨酸法和IDA法两种路线,国内主要以甘氨法为主,甘氨酸一半的产能又集中在河北和山东,供给持续受到限制,甘氨酸价格的长期坚挺给草甘膦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草甘膦生产采用的是国际主流的IDA法,工艺路线短,副产物少,产品纯度高,对环境影响低,而且公司草甘膦和客户采用长协价,利润更加稳定。使用IDA法生产的草甘膦上游原材料是二乙醇胺、三氯化磷、烧碱,主要下游应用领域用于大豆、玉米等作物除草,目前由于草甘膦不是公司的主打品种我也就不在过多讨论。
从杀虫剂的成本构成来看原材料占比很大,其中原材料是基础化工产品,价格波动很大,导致除草剂的盈利不稳定。
历史复盘
2003-2006杀虫剂时期,2007-2012开辟除草剂(这一时期开辟的除草剂主要是草甘膦),2013-2018进一步开辟除草剂业务(开辟新除草剂麦草畏,全球产能第一,麦草畏放量收入大增),2018年以后开辟杀菌剂多业务共同发展。
从公司的roe和roic来看存在这明显的周期性波动,2003-2006、2009-2012是低谷2007-2008是公司的景气周期,2012年之后公司的周期性减弱。同时期的利润率也呈现周期性波动。下面我们就结合当时的商业环境来简单说一下造成这些财务数据波动背后的原因。
2006年之前
2003-2006年,公司为了保证现金流他通过放宽信用期加快出货,使得存货周转率上升,从而拉动总资产周转率上升。放宽信用期带来的现金流压力向上游转移,推迟应付账款支付导致经营性负债增加,权益乘数上升。这一时期的存货周转率由3.69上升到6.09,应收账款周传率由17.61下降到10.68。公司通过这个策略使得这一时期的营收从2004年的5.4亿增长到2006年的10.1亿美金。其卫生菊酯的国内市占率达70%,农用菊酯的市占率也达到了30%,双双是位居国内第一。
2007年至2012年
2012年至2018年
2012年到2014年这一时期由于草甘膦的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的利润率回升。但是这一时期企业的roe是先上升后下降,这一时期公司新加了一个除草剂品种麦草畏,由于麦草畏的产能扩建(当年还无法投入生产)使得固定资产周转率下降。2014年产能5000t/年,2016年产能20000t/年
新建的产能1年后释放,他还是采用了和之前一样的办法抢占市场,这一时期虽然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但是存货周转率却没有上升,观察当时的存货结构就能发现是由于产成品的增加而导致的存货周转率下降,当年的除草剂库存增加量800%,由于公司在囤货导致那一年的利润与现金流背离。公司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在国内都是领先的,被动存货的可能性不大,当年很有可能是公司判断出了未来除草剂价格将要上升而进行的主动存货,果然2017年公司业绩大爆发。2017年的收入增加麦草畏产能释放居功至为,2018年收入增加是由于草甘膦,菊酯价格回升。
未来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的几个因素
估值
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网友所提供的信息这里给转述给大家
销售环节:办理农药登记证,一个产品一个证,很多企业100-200个证。从17年6月份的新的农药管理条例出台以来办证的费用翻了几翻,制剂证一个120-150w,原药要1000w+。
所以这个行业的门槛不是一般的高,扬农因为十几年前选择了一个好的品种,菊酯类杀虫剂。后来因为产能和环保的问题,这个产品不批了,所以竞争较小,议价能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