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平安镇水稻种植面积为4500ha,是吉林市水稻种植面积比较大的乡镇,八十年代吉林省成功的引进并发展了日本的水稻工厂化大棚盘育苗机插秧技术,当时平安镇的机械化育插秧水平达到了35%左右。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农艺改变、土地经营规模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水平一路下滑。2005年开始实施的吉林省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又一次带动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发展,到2009年年末全镇实现机械化育插秧面积600ha,占水稻种植面积13%。现有水稻播种设备10套,水稻插秧机24台,水稻联合收割机10台。近几年培育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点1个,水稻大棚盘育典型4个,农机大户5个。农机化作业面积达到5000多ha,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0%以上,是吉林市农机化水平较高的乡镇。
2.存在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平安镇金星村400ha水稻种植面积基本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水稻产品的深加工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而平安镇的其他村屯只是在机械化耕整地环节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机械化收获环节上实现机械化生产的面积还不是很大,有些村屯的农民因为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设备少且费工费时,还停留在小棚手工育苗和传统手工插秧阶段,作业质量差,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不合理。
2.2机械装备数量少
2.3国家购机补贴资金分配额度不足
平安镇享受国家购机补贴资金的比例相对较少,满足不了当地实际需要,同时民间资本投入相对不足。因此,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
3.发展方向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国家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未来几年是加快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期的好政策、好机遇,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购机积极性。
3.1抓国家购机政策的落实,争取更多补贴资金
落实好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同时把好机型关、质量关及农机农技结合配套关,为农民当好参谋。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更多的补贴金。
3.2抓好规划目标落实
积极培育新的典型,制定好未来5年农机化发展规划。要做到有计划目标,有落实检查,有总结。通过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广。同时抓好机械化育插秧的好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3.3抓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搞好农机技术服务,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生产要求的机插秧育苗技术模式。
一、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参加局里组织的会议和培训班,并对会议精神深刻理解,认真参照执行,在学习中认真做好笔记,把专家、教授所讲的新的农业科技学深学透,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了为农民服务的本领。
二、按程序化工作要求,按规程操作
三、抓好中心工作,搞好示范培训工作
四、物化技术补贴落实到位
将上级发放的物化技术补贴喷雾器等及时发放到示范户手中,促进示范户优先采用新技术,如化控技术,使示范户感受到从示范县项目中受益的优越感,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五、积极入户做好玉米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
通过进村入户与示范户开展座谈,了解真实情况,并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指导方案。在玉米生产管理关键时期,深入地块进行调查,提出不同的管理意见,及时进行技术指导,使所包示范户实现增产目标。
临江镇位于鹿城区西北部,瓯江中下游,因濒临瓯江得名,总土地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约17500人。距温州市区26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临江地形呈“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地带分布。临江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秀丽,但农业技术及农民收入相对落后。现将近4个月在临江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结如下:
1、学习“十七大”精神,了解富民政策
农村发展和农民生存状况牵动着中国人的心。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各级政府和领导做了大量的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为进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确保创业行动取得实效,推行选派科技特派员制度。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我和大家一起聆听、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报告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华考紧张中度过。第二天一早在办公室稍事休息,又和大家一起去查看各个村的受灾情况,组织救灾,慰问抗台救灾的干部群众。虽说辛苦,但能和大家一起奋战在抗台第一线,也颇感欣慰了。十七大精神,亲自将党的十七大精神传送到农村党员干部群众中去。我有幸参加了座谈会,从中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和内涵,使我受益匪浅。
2、主动参与政府工作,了解民风民俗
来到临江镇首先接触的是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难”的计生工作。入夜后,我们来到各个计生对象家中了解情况、宣传计生政策、动员其配合计生工作、组织接送孕环检……总说计生工作难做,此时我真正体验了一把,由此,我对镇政府的工作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年的9月,台风仍是个不速之客,“韦帕”还没走远,“罗莎”又紧跟而止。大家纷纷从会议室里、培训班上、假期里匆匆赶了回来,奔赴自己所驻村庄进行人员转移,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随着大家一起到了自然灾害点较多的沙头村,“挨家挨户总动员,全心全意做安置”,于是一个“不眠之夜”便在忙碌与紧张中度过。第二天一早在办公室稍事休息,又和大家一起去查看各个村的受灾情况,组织救灾,慰问抗台救灾的干部群众。虽说辛苦,但能和大家一起奋战在抗台第一线,也颇感欣慰了。
3、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农业课题项目
鹿城临江镇地处温州市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境内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共有耕地面积4000亩。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加之农产品收益有限,农村土地抛荒严重,尤其是冬季。为进一步优化临江镇的农业产业结构布局,避免土地抛荒,提倡绿色过冬,改善人居环境,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是田间地头,与农业技术人员一起探讨适宜当地种植与推广,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农作物。了解到当地农民冬季收成差,土地抛荒严重,于是决定从冬作物着手,提高冬作物的收成,减少剩余劳动力。“双低油菜”——健康的食用油,即可以让大家吃的健康,又能提高农民的劳动所得,还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低油菜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便在紧锣密鼓中产生了。选种、育苗、整地、施底肥、间苗等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1月23日,在临江成人学校召开“临江镇双低油菜种植技术培训班”,针对近70余户油菜种植户进行指导、培训,反响颇好。12月14日下午,特邀温州市农科院吴振旺老师针对临江镇“四大特色农产品”之一——杨梅现存在的问题作了“杨梅种植冬季管理关键技术”的讲座。在临江镇江南上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20余户杨梅种植户参加了培训。
关键词:管理技术;农民合作社;操作;营销
1管理技术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组织起来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也是近年来培育发展起来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因此,如何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技术,显然就是一件大事。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模式,特别是那些协会型的合作社,大部分依托一些乡村的基层站所,管理人员或者负责人也基本上是一些乡村工作人员或者离任的乡村干部等,凭借一些传统的经验和办法来管理和运作新生事物,管理技术的缺失是可想而知的,倘使管理跟不上,谈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技术。而要提升管理技术,应该从管理人员的培养上入手。一是加强现有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培训,二是引进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技术人员,三是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可以解决管理技术问题。
2操作技术
3营销技术
4农艺技术
农艺技术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把握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是难以实现健康发展的。然而,往往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艺技术上不是很成熟,以致必须借助外力,承担较大的生产风险。例如现在有些土地经营合作社,把握土地流转政策,实行集约经营,这本是一种很好的经营形式和发展方向,但由于农艺技术不成熟、产品计划不合理而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要解决农艺技术问题,农技部门应加强指导,积极服务,并且要立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其出谋划策、科学规划、合理搭配,充分预见各种风险和不利因素,实现农艺流程的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科学实用积极的农艺技术服务。
关键词常规稻;金农丝苗;种植表现;高产;栽培技术;广东肇庆
金农丝苗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常规水稻优质新品种,由金华软占与桂农占杂交选育而成。2008年晚造参加广东省水稻区域试验,2009年晚造复试并参加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鉴定现已推广为超级常规水稻品种,并且于2012年早造参加了国家南方稻区域试验。2010年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区试组正式引种金农丝苗并作为当地主要品种推广应用。金农丝苗的综合性状好、抗性好、产量高、米质好、适应性广,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效益。
1种植表现
1.1农艺性状优良
该品种移植后回青稍慢,长势中等,分蘖力中等,整齐度好,株型好,剑叶短、中、直,综合性状表现好,全生育期107d,比对照种粤香占迟熟4d,属于中熟组,株高92.5cm,穗长20cm,每穗总粒数140.4粒,每穗实粒数108.1粒,结实率77%,千粒重17.3g。属于农艺性状优良的常规稻品种。
1.2米质优,抗性好
该品种经鉴定米质为国标和省标2级,整米率73.6%~75.3%,垩白粒率4%~20%,垩白度1.5%~7.6%,直链淀粉16.1%~18.5%,胶稠度70~73mm,食味品质81~82分,属软香米,米饭软,口感好。抗病及抗倒能力强,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
1.3产量高,丰产性好
该品种于2008年晚造参加广东省区域试验肇庆市农科所试点,示范推广应用至今,2008年晚造初试,产量达6637.5kg/hm2,比对照增产9.1%,增产达显著水平;2009年复试,产量6600.0kg/hm2,比对照增产4%,增产达显著水平;同时进行生产试验,产量6870.0kg/hm2,比对照增产2.3%。5年以来综合平均产量6487.5kg/hm2,最低产量6105.0kg/hm2,最高产量6870.0kg/hm2。
1.4熟期较适中,适应性比较广
经过2年的品种比较试验,金农丝苗均表现为抗性好、适应性广、产量高、耐寒性强、抗倒能力强、品质优。这3年以来在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里示范并大力推广应用,每年推广面积大约为133.33hm2,该品种株型好,生育期适中,各方面综合性状表现好,熟色好,米质优,受到当地农民的青睐,丰产性好,为农民增产增效带来很大的利用价值,是一个早晚两造均可种植的优良品种之一。
2高产栽培技术
2.1培育壮秧
培育适龄带蘖壮秧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早生快发、抗逆性强、抗病能力强、成穗率高等优点。培育壮秧应该从种子、秧地、秧苗管理等方面着手,种子应该先筛选晒种并扣种稀播,秧地要整平起垄,秧苗要达到矮秆粗壮、带蘗、整齐、无病菌。考虑到当地季节气候特点,以免受台风和寒露风的影响,造成结实率低和减产,因此应该适时播种,早造于2月下旬播种,晚造于7月上旬播种。一般水秧秧苗在16~20cm,盘秧12~18cm,早造秧龄为23~30d,晚造13~18d。秧地应该选择向阳背风的田地,提早1~2d整地,播种前施复合肥150kg/hm2作为基肥。种子要提前1~2d晒种,促使酶活化,提高发芽率,使出芽整齐一致,浸种时应该加多菌灵浸种,播种水秧用种300kg/hm2,盘秧75kg/hm2,稀播对培育壮秧更有效果,移栽前3~5d应该追施尿素150kg/hm2作为壮秧肥(也叫送嫁肥),并用25%的扑虱灵和50%的乐果(或杀虫单)喷施秧苗,防治稻飞虱和钻心虫随秧苗进入大田[1]。
2.2准时移栽,合理密植
短期移栽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早造于3月下旬移栽,晚造于8月初移栽,移栽前田块应该深耕细耙,推平,水秧秧苗应现拨现插,不插隔夜秧苗,秧苗不能插太深,一般在2~3cm为宜,这样就能够充分利用低位分蘖成穗,促使早生快发,提高成穗率,提倡抛秧最好,抛秧生长较快,低位分蘖多,分蘖力强。插太深易形成高位分蘖,易出现早穗穗少[2]。金农丝苗分蘖力中等,适当种植能够提高产量,经过试种,采用17cm×20cm移植方式最好,以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效能,每穴栽4~5根苗,保证基本苗在112.5万~135.0万根/hm2,有效穗数在255万~375万穗/hm2。
2.3科学施肥,合理排灌
根据肇庆地区常规施肥方法,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办法,以前促、中控、后追补的原则。首先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肥。犁耙田时施有机复混肥300kg/hm2作为基肥,早造加施磷肥375kg/hm2,追肥分4次施,返青肥在移栽后5~7d用尿素75kg/hm2+除草剂(稻芜草)225kg/hm2+丁草胺750mL/hm2,分蘖肥分2次施,第1次施尿素112.5kg/hm2+氯化钾37.5kg/hm2,第2次施复合肥112.5kg/hm2+氯化钾75kg/hm2。穗肥在幼穗分化初期施复合肥112.5kg/hm2+氯化钾75kg/hm2,粒肥在喷药时加磷酸二氢钾7.5kg/hm2进行叶面喷施,防止叶片早衰,促使籽粒饱满。
以浅水移栽,薄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蘗晒田,深水孕穗,干湿壮籽等交替管理方式,以保证植株叶青茎秀,谷黄秆绿,穗大粒多的高产生长势。移栽后1~2d应该灌水,以保证秧苗回青所需水分,这样促使秧苗快生快长,进入分蘖期时要浅水促分蘖,当达到分蘖高峰期时,就要撤水晒田,当田间地面出现微微细裂时,灌跑马水,以达到减数分裂的目的,当进入幼穗分化期至扬花时应该保持田间深水,以提供水稻结实所需的大量水分,但是也应该干湿交替进行,以防治稻秆软化,致使抗倒能力下降,这样才能保证籽粒饱满,充实度好,结实率高,在蜡熟后至收获前10d左右要撤水晒田[3]。
2.4综合防治病虫鼠害
重点做好稻瘟病、白叶枯病、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虫、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动态和病虫预报进行综合防治,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区试组喷药每年主要分3次,分别在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进行,3次用药均为金泰宝2250mL/hm2+冷酷2250mL/hm2+展功2250mL/hm2+井冈霉素6000mL/hm2均匀喷施,防治效果较好。根据所在地不同环境因素,在分蘖期前期、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投放防鼠药,以防鼠害,影响产量。
2.5适时收获
把握好收获期也是提高产量的有效环节,早收、迟收都对水稻收获不利,都会使产量不同程度的减少,应做到黄熟适时收获,当谷粒变黄、变硬、穗轴上下变黄时应及时收割,这样才能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4]。
3参考文献
[1]肖雄,李花艳,幸让新.兴宁市超级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3):32,35.
[2]倪忠泽,李建明,刘艳.优质常规稻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