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酵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材料及仪器原材料:红糁、汾酒大曲、FJ-5酵母菌(生香酵母)。仪器设备:Agilent7890N气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UV-5200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仪器有限公司;ENLOG-TMEX-T自动温度记录钮扣系统;傅立叶近红外光谱仪InfraxactLab。
1.2酵母菌培养基活化培养基:黄豆芽10g、葡萄糖5g、水100mL、琼脂1.8g、自然pH值。富集培养基:黄豆芽10g、葡萄糖5g、水100mL、自然pH值。
1.3分析方法总酯测定:按GB/T10345—2007方法进行。乙酸乙酯测定:利用Agilent7890N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色谱条件:进样口温度230℃,载气He(99.999%);恒流1.0mL/min,分流比50:1,进样量1uL;程序升温,初始温度60℃,保持1min,以5℃/min升至155℃,再以3℃/min升至180℃,保持10min。感官品评:按照标准感官分析方法GB10345-2007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3在制品(15对时)酒度、出酒数量对比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当中,7~15对时这个阶段,是酒精发酵的主要阶段,15对时之后,随着酒醅中酒度、酸度的积累,对大多数酵母菌生长代谢造成负面影响,一般酒醅中酒精含量变化不是很大。所以15对时的酒精度可代表酒醅发酵过程当中整体酒精生成量的多寡。图3中数据可以看到,实验组15对时酒精度均低于正常大生产。通过t检验显著性分析,其中实验1、实验2、实验3组分别与正常大生产15对时酒度在0.05水平下p值(0.23、0.45、0.28)均>0.05,差异性不显著。而实验4组酒醅15对时酒度与正常大生产显著性分析p值(0.03)<0.05,差异性显著。分析实验1、实验2、实验3组酒醅15对时酒精度略低于正常大生产的原因在于实验组在堆积过程中散失了部分水分有直接关系。而实验4组酒醅产酒精量较少可能是由堆积过程中过高的堆积温度杀死了一部分产醇酵母菌所引起的[10]。出酒数量方面,各实验组最终出酒数量多寡基本与15对时酒精度的对比情况一致,结果见图4。
2.4原酒总酯、乙酯/乳酯比值及感官品评结果
2.4.2实验组感官品评分析根据1.3方法对各实验酒样进行品评,结果见表7。结合表7描述,可以看到实验原酒普遍较正常大生产原酒表现出更明显的苹果香,清香风格典型。而且实验3所产原酒经品评放香、口感均比较理想。
3结论
3.1经中试实验可知,采用将3‰的FJ-5酵母菌液强化到正常汾酒配料当中,堆积发酵2d之后再进行入缸发酵的方法可较大程度地提高汾酒的总酯含量,提高幅度高达76.6%,能够很好地保证和提升汾酒品质。
3.2通过堆积发酵结合生物工程技术强化发酵体系中生香酵母数量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汾酒中乙酯/乳酯的比值,最高可提高至1.5,在提高总酯的同时,实现了“增乙降乳”的目的,可大大地提升了汾酒的放香和口感。
3.3通过实验发现,由于大多数生香酵母具有好氧繁殖、厌氧代谢的特点,通过人工强化结合堆积自然网罗微生物的方法大大地丰富了汾酒发酵体系当中生香酵母的数量,进而为发酵后期提高汾酒总酯含量和产品品质打下基础。
关键词: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课程
一、建立层次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
发酵工程学课程是理科生物技术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原料和菌种制备、发酵设备、发酵过程参数检测及发酵工艺控制、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等内容,贯穿了整个发酵工程学的主线。但理科专业开设的发酵工程及实验课程普遍学时较少,只能开设简单的基础性的实验,无法开展稍复杂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发酵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发酵工程实验课学时,修改实验教学大纲,扩充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在条件成熟时单独开设发酵工程综合实验课。
传统的理科专业所开设的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过于偏重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难以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和探索求新的愿望。同时,由于实验条件和设备的缺乏,实验教学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够,实验项目的设置缺乏将同一学科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实验培训,缺乏让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主线。这样实验内容难以有挑战性,学生难以发生兴趣或产生求索的欲望,从而不重视实验,达不到预期目标。传统的发酵工程单元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基的配制、接种技术、菌种活化、菌体染色及形态观察、菌种选育及保藏等。在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时,可考虑改变传统的单元实验教学模式,设置基础性综合实验和研究型综合实验,每个实验都涵盖发酵工程中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菌种的制备,扩大培养,发酵罐和培养基的消毒灭菌、接种技术、发酵参数测定、产物的分离纯化等,使学生能够对发酵工程的知识点综合运用,融会贯通,对发酵工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生物学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设置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
三种不同类型的实验,能使学生初步掌握一种完整的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对发酵工程实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另外,新型发酵产品综合实验,能使学生了解新的工业发酵产品的研发过程,学生在参与实验过程中,学习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对实验结果和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实验教学方法和过程管理
五、设计实验课程考核体系
对实验过程的考核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验体系中各种类型的实验项目和内容的实施特点,应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方位综合性考核。
对于综合性实验,在每个小实验结束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填写实验记录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讨论下一个实验方案,写出书面的实验计划安排。全部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撰写实验报告,格式按照正式生物科技论文写作的稿件要求,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实验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附录等内容,教师应在撰写之前对实验报告的格式和写作方法进行介绍,提供模板。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写出实验心得体会,同时制作幻灯片在实验报告会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实验成绩由实验出勤率、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质量、实验心得体会以及实验报告展示答辩等多方面组成。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以及练习科技论文写作方法。
六、建设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关键词裂褶菌;活性;研究进展
裂褶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食药兼用真菌,含有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裂褶菌多糖、提取物和发酵产物等作为极有开发前景的生物活性物质已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1裂褶菌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2裂褶菌提取液的生物活性研究
李洋等对裂褶菌蛋白粗提液进行了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活性测定,发现裂褶菌蛋白粗提液通过诱导抗病性和体外钝化作用达到了控制TMV和CMV的作用。
3裂褶菌发酵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李雪发现裂褶菌的胞内多糖可明显抑制小鼠肝癌H22和肉瘤S180的生长,从另一个侧面验证裂褶菌胞内粗多糖可以增强小鼠机体的免疫能力;裂褶菌胞内粗(外)多糖可以提高小鼠的免疫能力,可以明显抑制由于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肿胀。夏冬等发现裂褶菌多糖对延缓衰老有帮助,原因是它可以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集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并且在恢复老年动物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方面有良好表现。刘伟峰等裂褶菌胞内多糖(SPG1)、胞外多糖(SPG2)对环磷酰胺(CTX)化疗S180荷瘤小鼠的减毒增效作用,研究表明裂褶菌发酵多糖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提高CTX化疗作用的同时减轻其毒性,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刘伟峰[11]等通过动物试验对裂褶菌发酵胞内多糖(SPG1)的祛痰作用进行研究,发现裂褶菌发酵胞内多糖能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泌量(P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现在裂褶菌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裂褶菌多糖的部分,提取液和发酵产物的研究相对较少。发酵产物的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胞内多糖部分,没有添加其他成分观察发酵产物的活性,可以作为以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项目名称:2011年安徽省特色专业暨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建设”;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校级科研项目:裂褶菌发酵酸枣仁产物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邵伟.从野生担子菌筛选抗肿瘤多糖的试验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6(4):44-49.
[2]赖晓莺,彭大为.裂褶多糖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白细胞减少3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4):242.
[3]李兆兰.裂褶菌多糖的结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3):482-487.
[4]乃用.由裂褶菌发酵生产的乳酪状食品[J].工业微生物,2002,32(1):57-58.
[5]陈莹,才媛.王琦.裂褶菌胞外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及代谢产物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02:274-277.
[6]钟昕.裂褶菌多糖的固体发酵制备及辐照改性[J].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0.
[7]李雪.裂褶菌液体发酵条件及发酵产物的药理活性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8]李洋,周莹.李兴红,王红青.裂褶菌蛋白粗提液抗植物病毒活性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2(24):250-255.
[9]夏冬,林志彬,马莉,等.裂褶菌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药学学报,1990,25(3):161-166.
[10]刘伟峰,陈莹,王琦.裂褶菌液体发酵多糖对荷瘤小鼠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2(02):321-322.
[11]刘伟峰,于浩然,王琦.裂褶菌液体发酵胞内多糖祛痰作用的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09):19-20.
查看更多《药物生物技术》杂志社信息请点击:《药物生物技术》编辑部
无
(i0001)2011年《药物生物技术》第18卷第1~6期总目次无
研究论文
(471)α3β4乙酰胆碱受体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的表达李宝珠陈心朱晓鹏胡远艳于海鹏邴晖长孙东亭罗素兰
(475)p253r突变型fgfr2ⅲc胞外段的表达、复性及活性研究刘雪婷喻志红何水连陈安安王丁丁何颖张志成汪炬
信息
(480)聚焦rna分析技术无
(481)丹参酮iia对腹膜透析液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tgf—β1、vegf分泌及表达的影响于立杰蒋春明张苗
(484)肠病毒71型2b离子通道研究新进展无
(485)表面活性剂对eupenicillumsp.e—un58生物合成咪唑立宾的影响张祝兰唐文力杨煌建任林英
(488)peg修饰对尿酸酶酶学性质的影响郭原田高向东
(491)我国“饿死”肿瘤的抗癌药物研发水平世界领先无
(492)ni(ⅱ)对壳聚糖的配位控制降解研究盛贻林周志刚冯德明郭秋云焦勇杜赵鑫
(496)酵母葡聚糖硫酸酯化物的结构鉴定和初步药理活性研究王婷智开宁张亮王F
(501)actinoplanessichuanensis03—723发酵产物95—1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董国霞张玉琴王玉成贺晓波
魏玉珍李秋萍刘红宇余利岩司书毅张月琴
(504)蛹虫草fjnu—01高产虫草素的液体培养基优化雷坤柯轶毛宁
(508)新型狂犬疫苗上市打破进口垄断无
(509)人胰岛素b27k—dtri前体在毕赤酵母中发酵条件的优化郝黄志伟张兴群于铭文陈婷
其他
(513)2012年紫禁城国际药师论坛征文通知无
(514)一株扩展青霉生长特性及展青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江曙杨美华段金廒陶金华钱大玮
(519)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绞股蓝内生真菌的分离及研究尚菲魏希颖刘竹马彩霞
(522)整合素阻断剂hm-3联合环磷酰胺应用的抗肿瘤作用任印玲刘振东潘丽沈鸿徐寒梅
(526)亚麻油油渣中植物蜡的提取、纯化与基本性质李明媛王振爽张丰欧娜李舒然吴梧桐
(530)hplc
测定阿扑西林的有关物质邹巧根葛正祥韦萍
(533)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在甲状腺炎性疾病中的应用王全胜李骏刘晓丽倪卫慧吴静邵晓丽祝保艳
(535)复方嗜酸乳杆菌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万俊凌厉李虎
专家论坛
(538)酶的理性设计陈勇王淑珍陈依军
(543)陈执中教授的新书——蛋白组学研究的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王友同吴文俊
综述
(544)酶为标靶的前沿亲和色谱筛选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凌春英钱俊青
(548)半胱氨酸脱硫酶的生化特性及其脱硫作用机制彭加平韦平和周锡棵
(553)糖尿病状态下p-糖蛋白表达和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张璐璐刘晓东
(558)我国军队首家生物治疗技术医学转化研究中心成立无
(558)通过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解析旧药新功效无
(559)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蒽环类化合物研究进展马毅敏陆园园邢莹莹奚涛
(562)评《生物制药工业中生产规模的生物分离》王友同吴文俊
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我收获很大,首先,我知道了实习报告怎么写,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知道了毕业论文怎么写。这次实习使我明白走向社会工作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珍惜机会,争取将工作做得更好。以下是我的毕业实习个人总结:
这次实习对我来说收获非常大,真是学有所用,我可以把以前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我对我所学的专业技术有了更大的兴趣,也学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就应该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积极主动学习老师同学的优点和长处。本次实习相信对我以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是我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堂很有意义的实践课。
以上也算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最后,我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实习的机会以及精心指导和鼓励我实习的马金柱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摘要:《发酵食品工艺学》是一门涵盖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及发酵工程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课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育部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作者认为发酵食品工艺学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同步,结合行之有效的多形式考核,通过采取多样化、连续性及综合性考核方式可有效促进讨论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和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发酵食品工艺学;考核模式;改革;实践
一、实施《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紧迫性
二、开展《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工作实践
就课程考核方式而言,美国{校的课程考试常根据不同课程和专业特点采用闭卷、开卷、口试、答辩、论文及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9]。《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性质需在多样化考核形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根据《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传统期末一次考试相区别,采用多次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并辅以占一定比例的出勤成绩。在实施《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试改革的三年以来,将课程总成绩由5部分组成:出勤与课堂表现(10分)、平时章节作业与英文文献翻译(20分)、期中考试(20)、课程论文(20分)及期末考试(30分)组成。虽然已经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但仅依靠学生自觉,仍无法保证完全出勤。此外,如果学生不到课堂上课,所谓的教学改革效果必然大打折扣[13]。
首先,出勤是考核学生是否参与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若学生缺勤超过本课程四分之一课时,则取消该课程期末考试资格。另外,出勤结合课堂表现考评(如回答问题、小组问题讨论和课堂玩手机综合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参与回答和讨论课堂问题,每次可获得1~5分加分。对课堂上玩手机的学生,每次扣1分,扣分超过3次以上者此项成绩为零。这样,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论文摘要鸡腿菇作为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菌类产品,具有“天然、营养、保健”三效合一的功效,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从鸡腿菇的栽培场所、物料准备、栽培管理、采收时机等方面详细介绍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1生物学特性
鸡腿菇能广泛利用农产品的下脚料,如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籽壳、花生皮、木屑、畜粪等进行栽培。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35℃,最适温度为21~28℃。菌丝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70%~8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0%~90%。覆土湿度以20%~40%为好,即捏紧成团、触之能散的湿润状态。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在黑暗条件菌丝生长旺盛,较强的光照反而对菌丝有抑制作用。鸡腿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成都需要新鲜空气。鸡腿菇菌丝能在pH值为2~10的培养基中生长,以pH值为7最适。子实体的发生及生成均离不开土壤,若无土壤刺激,菌丝即使长满培养料也不会形成子实体,故在栽培鸡腿菇时覆土是不可少的。
2栽培工艺
2.1熟料栽培工艺
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养脱袋覆土出菇管理。
2.2棉籽壳生料床栽工艺
培养料配制堆制发酵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2.3稻麦草发酵料栽培工艺
配料预湿建堆发酵(6-4-3-2)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3栽培技术
3.1栽培季节
一般选择在秋季或春季,也可以地温降至20℃左右为准。
3.2栽培场所
选择土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无病虫害、水源充足、相对潮湿的地点。
3.3物料准备
(1)配方。玉米芯50%,废菌糠20%,牛马粪10%,谷糠10%,麸皮10%,石膏1%,石灰2%。
(2)备料。计划生产500袋,用料400kg,麸皮40kg,其中玉米芯200kg,废菌糠80kg,牛马粪40kg,谷糠40kg,麸皮40kg,石膏4kg,(22~24cm)×(55~60)cm的折角袋500个,菌种25瓶(500mL)。
3.4栽培管理
(1)堆积发酵。将称好的料,充分拌匀,加水,湿度控制在60%~70%,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料堆温度在60℃后维持12~24h,终止发酵。
(2)装袋。料发好后散堆降温,进行装袋。方法:底部先放一层菌种,装料至一半时放第二层菌种,装满后再放第三层菌种,用种量为培养料干重的10%,然后在20~23℃的温度下发菌20d,菌丝即可长满袋。
(3)覆土。所取土壤要肥沃,有一定粘度,拌入2%的生石灰和3%~5%敌敌畏、甲醛液边翻边喷雾,并用塑料膜密封3d后使用,覆土厚度3~4cm。
(4)入棚出菇。在露地荫棚内挖深5cm的畦床,将菌袋去掉薄膜,取出菌棒,截成两段,断面朝下,排于畦内并覆盖3~5cm厚的土,随即可现蕾。在出菇期间保持85%~95%的湿度,每潮菇采收后,及时清理床面,2~3d后喷1次重水,促使现蕾出菇,可连续出4潮菇左右。
3.5病虫害防治
(1)病害主要有绿霉、链孢霉、鬼伞、曲霉等,可以通过使用50%多菌灵200倍液拌料和环境消毒解决。
(2)虫害以地蛆、金针虫、蝼蛄为主,可用50%敌敌畏100倍液,地虫一包净、一撒灵等拌土或拌料杀虫。
4采收
鸡腿菇从原基到长大成熟十分缓慢,但临近成熟时,生长速度显著加快,菌柄不易松动脱落,菌盖易开伞,子实体易破碎,菌褶变黑而自动溶化,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只有将采收期适当提前,才能充分保证干菇的质量。实践证明:菇长到七至八成熟时采收,当菇颈变为梭型,菇杆伸长时,菇体结实不中空,采收质量最佳。可采大留小,也可整丛采下,削净根部,尽快上市。
(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岛266109)
摘要院发酵工程是将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学科,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研究以建设发酵工程课程的网络视频课程为目的,探析了该课程的建设目标、课程体系和网络视频课程网站建设体系,从而为其他课程的网络视频课程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参考,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性的指导。
关键词院网络视频课程建设;发酵工程;生物技术;网站建设;应用型人才
0引言
发酵工程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或为社会服务的技术,是将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学科[1]。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将本课程内容与其它课程的理论知识整合,实现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验和实践中转化和运用,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本研究拟从发酵工程课程的网络视频课程建设角度出发,探析网络视频课程建设的目标、课程体系和网络视频课程网站建设体系,从而为其他课程的网络视频课程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参考,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性的指导。
1网络视频课程建设的目标
发酵工程发展到今天成为生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是一个包括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的一个多学科工程,是用来解决按发酵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学问题的学科,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2]。因此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思想要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1.1以学生为中心,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优势和改革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课程教学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发酵工程的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录像以及其它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改革教学评价方法,依据网络视频课程学习进度,网络课程网站链接资料和文献的查阅程度以及依据这些材料抽取学生授课讲解并形成综述性的报告和进行课堂的讨论,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和授课报告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跟进、督促和评分,实现翻转课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2依据网络视频课程建设,建立发酵产品的发酵工艺的仿真实训系统和考核自测系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视频课程,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学习了产品发酵工艺流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同学们思考和运用理论知识,在网络视频课程建设中加入不同发酵产品(或不同发酵形式)的发酵工艺流程的仿真实训系统,使学生通过在线模拟和设计各个产品的发酵过程,同时考核自测系统实现学习知识的转化和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通过网络视频课程建设的互动板块,建立专题讨论区和工艺设计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课程体系
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匹配,同时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体系构建也要与目标相互呼应。该课程体系分为3面2主1线[3],3面指《发酵工程》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3个方面;2主指在3面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发挥学生和教师的能动性的同时又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1线是指以发酵原料的选择及预处理寅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及扩大培养寅发酵设备选择及工艺条件控制寅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方法和设备寅发酵废物的回收和利用为主线。在《发酵工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过程中,均以1线为主线,在各个内容讲授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相互交错的教学网络,使学生有线可抓,有线可依。理论教学依据1线设置为5个理论模块+1个实践运用,如图1所示,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授课过程的模块化内容。这个框架性的体系容易使学生宏观上掌控课程知识点,理顺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以及各个模块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使学生的讲解授课以及报告和课堂讨论等过程也会条理清晰,运用自如,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和运用。
3网络视频课程网站建设体系和实际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
大庆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立足于大庆、辐射东北三省,结合地方生物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规划,专业培养突出生物技术发酵方向,重点培养能掌握发酵工艺技术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知识,能在食品、酿酒、肥料、制药等行业从事发酵生产技术管理、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专业人才[1],学院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一直积极探索校企联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福瑞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庆志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大庆博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并在2013年与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第一个“订单班”。截至目前已有三届订单班学生,学院通过几年的探索努力,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科研合作、实习就业、毕业论文、教师培养等方面与企业全方位合作,使学生与企业做到无缝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本文就大庆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积累的经验和获取的收获进行探讨。
一、建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院级生物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重构产教融合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整理论实践教学比例,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针对“阜丰订单班”设置了阜丰班特色模块课程。“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培养模式是指以校内实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为依托,将实践锻炼渗透到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实验室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第二阶段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和模拟生产实习;第三阶段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订单班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实现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毕业即可上岗的目标。
二、重构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生产型实训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同时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中的学分比例,拓宽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校内实习实训和校企联合培养的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2]。重构后的课程专业课程针对性强,应用性突出、更符合专业方向的需要和市场需求。
三、建立认知实践、生产实践、毕业实习的“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部分实验课缩减基础性验证性实验项目,根据实际生产应用或者企业研究方向将项目整合成综合设计性实验,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企业对实验技能的需求增设了实验项目,例如《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发酵产品检验与分析》,改革实验课考试方法,以综合能力的考核为主,口试、操作、实验论文为辅。将理论课程延伸至企业生产车间,增加参观见习频率,注重认知实践。根据企业需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专业技能培训,例如《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技术》、《动物细胞培养》与《显微技术和氨基酸发酵及成分分析》。通过实验室开放活动、企业“项目依托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科研等多种形式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将企业的生产活动模拟进课堂。
四、全方面深入校企合作,实现“学做合一”、“校企合一”、“教研合一”的校企合作模式
五、全面培养能讲理论、能指导实习、能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全能型“双师”教师
六、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之间合作不够深入,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部分学生在企业只能参与流水线作业或简单的机械操作,无法全面深入了解生产工艺流程、仪器设备原理,其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受到限制。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所用知识技能脱节能普遍现象,所学所练不能被其所用,这是教师教学过程死板、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缺乏实践锻炼机会、与企业沟通不畅等多原因导致的。
2.双师型教师培养浮于表面。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仍存在部分教师以获得双师型证书或者评职称为目的,未体会到双师型培养的内涵和品质,下企业锻炼走过场,浮于表面,不了解企业文化,不懂得企业需求,个人能力未得到提升,成为“伪双师”。
3.监督评价和考核制度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虽然在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考核制度和评价监督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三方脱节,监管力度不够,考核不客观等现象,仍是三方缺乏沟通协调的结果。
总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还需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结合企业特色需求,突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使生物技术专业在立足大庆服务地方彰显地方特色的过程中,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生物技术基层应用型人才。
[1]王中林.基于“订单班”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关键词:厌氧消化水氨氮浓度乙醇发酵影响研究
全球对石油储备量的担忧以及化石燃料过度消耗造成的环境问题使得开发一种可再生和环境友好型燃料迫在眉睫。生物质燃料就是其中一种化石燃料替代品(Zietal.,2013)。而在目前,燃料乙醇是其中一种最重要的生物质燃料,主要可以用糖或淀粉原料发酵生产(Baietal.,2008)。在淀粉质原料中,玉米由于其淀粉含量高、产量大等优点,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燃料乙醇生产原料,在美国和中国主要以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黄宇彤etal.,2002)。但是,在木薯乙醇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COD、高固形物含量的酸性废水(酒糟)(吴建华etal.,2006),正在限制乙醇工业的发展。在国内的乙醇厂中,酒糟的处理工艺一般为“固液分离-厌氧消化-好氧消化-深度处理-排放”。但是好氧消化和深度处理能耗大,而且还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需要额外处理,造成该工艺成本极高,降低了企业的效益(尹军etal.,2001)。
为了解决木薯乙醇酒糟处理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将厌氧消化出水回用于乙醇发酵过程配料,而不再经好氧消化处理。这样既可降低能耗和水耗,同时可实现废水的零排放。但是,厌氧消化出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可能会对乙醇发酵产生潜在的抑制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分析厌氧消化出水中潜在的抑制性物质来验证厌氧消化出水作为乙醇发酵配料水的可行性。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菌种:安琪酵母。
玉米:购自南阳当地市场。
中温厌氧消化出水:取自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厌氧消化罐。
酶制剂:液体耐高温α-淀粉酶(20000U/mL)、液体糖化酶(130000U/mL),由无锡杰能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其他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实验方法
1.2.1种子培养
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20,酵母膏8.5,NH4Cl1.3,MgSO47H2O0.1,CaCl20.06,pH6.8,0.08MPa灭菌15min。
培养条件:30℃,200r/min下培养18h;
1.2.2发酵培养基制备与发酵。
将玉米粉和配料水按1∶3(w/v)的比例混合,拌匀后用硫酸调节pH至6.0,以10U/g木薯粉的量的耐高温α-淀粉酶,于沸水浴中液化1h;冷却后调pH至5.0。添加去离子水以弥补液化过程损失的水分。分装、灭菌(115℃,20min)。冷却后加入120U/g木薯粉的糖化酶、10%种子液、氮源(氮源的量有实验设计决定),于30℃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同步糖化厌氧发酵48h。
1.3分析方法
乙醇、总糖、甘油、乙酸、乳酸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DionexUltiMate3000,美国)测定,示差折光检测器为日本ShodexRI-101,检测柱为Bio-RadHPX-87H离子交换柱,色谱条件:柱温60℃,流动相5mmol/L硫酸,流速0.6mL/min,进样量20μL。酵母数量用血球计数板测定。氨氮的测定采用标准方法。(APHA,1995)
2结果与讨论
2.1厌氧消化出水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为了分析厌氧消化出水对乙醇发酵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将中温厌氧消化出水、自来水和氨溶液(添加与中温厌氧消化出水相等浓度氨氮的自来水)分别作为配料水进行乙醇发酵,比较三种配料水发酵的效果,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自来水配料发酵与氨溶液配料发酵比较,后者的乙醇度要低于前者,说明在氨氮浓度为476mg/L时,氨氮影响了乙醇发酵中酵母的代谢,使得乙醇产率降低。氨溶液配料发酵与厌氧消化出水比较,两者乙醇度相当,说明厌氧消化出水中除了氨氮外,其他物质对乙醇发酵无影响。另外,还可看出,配料水中氨氮还会增加甘油的产量。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氨氮会降低乙醇产量,因此,需详细研究氨氮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2.2尿素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在目前的乙醇生产过程,为加快酵母增殖和乙醇发酵速率,尿素被经常用来作为酵母生长的氮源,且尿素的添加量取决于酵母种类和原料类型。笔者研究了0~1100mgl/L尿素浓度梯度对乙醇发酵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尿素浓度为300mg/L时,乙醇产量最大(见图1)。如果按含氮量折算,300mg/L的尿素相当于140mg/L氨氮,这一结果和前面的最适浓度200mg/L并不一致,这是因为酵母对尿素和氨氮的代谢途径不同,因此简单地从氮的浓度衡量两者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2.3中温厌氧消化出水中氨氮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采用空气吹脱的方法制备氨氮浓度100~500mg/L的厌氧消化出水进行配料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厌氧消化出水中氨氮浓度为300mg/L时,乙醇发酵浓度最高。和图2最适氨氮浓度200mg/L的实验结果比较,乙醇发酵对厌氧消化出水中的氨氮浓度需求提高了100mg/L,这可能和厌氧消化出水中含有其他杂质有关。另一方面,相同浓度的乙醇产量,同样也可在尿素浓度为300mg/L的发酵中获得。因此,当厌氧消化出水中的氨氮浓度为300mg/L时,可以完全代替尿素作为发酵的氮源。而当厌氧消化出水中的氨氮浓度高于300mg/L时,需要采取技术手段脱除多余部分氨氮。中温厌氧出水回用,意味着可以节约300mg/L的尿素,按照吨乙醇需要发酵液8m3计算,吨乙醇可节约2.4kg,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膜,食品,工程,医学
1.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蛋白质是生物体最重要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础。γ-氨基丁酸即氨酪酸,是天然存在的、由非蛋白组成的氨基酸。它广泛存在自然界,由于其含量都很低,早期化学合成方式率较低、成本较高,而且在生产中使用了危险溶剂而无法应用于食品工业。利用生物合成法生产氨络酸,使其具有成本较低,使用较为安全等的优点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氨络酸发酵液的分离纯化是实现氨络酸工业化生产的关键环节。膜分离具有以下特性:操作条件温和、低耗能、无相变、分离选择性好等优点。因此利用生物合成法获得高产量氨络酸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对乳酸菌的筛选和优化,使发酵液中氨络酸的含量最多可达540mg/100ml,为较高的水平。论文大全。尽管如此,发酵液中氨络酸的浓度仍很低,通过分离纯化提高氨络酸的纯度仍十分必要。经过研究表明,采用超滤、稀释过滤和纳滤相结合的方法,能将发酵液中氨络酸的纯度提高至最初的3.75倍,总的回收率接近75%。若用壳聚糖絮凝加活性炭吸附预处理,再经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可使发酵液中氨络酸纯度提高到最初的4倍以上,总的回收率可达64.2%。
2.工程中的应用
丙烯腈为生ABS/SAN、产腈纶、已二腈的主要原料,腈纶占我国丙烯腈消费产品总量的50%以上,其次是ABS/SAN约占25%左右。丙烯氨氧化生产丙烯腈的工艺是1959年发明的。在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的工艺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废气污染,二是废渣污染,三是废水污染。由于丙烯氨氧化反应是在流化床中进行的,因此在反应过程中不可避免造成催化剂的流失,而这些催化剂都是由一些重金属组成的;另外,在生产丙烯腈过程中会产生含氰的大量废水,还有反应器急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氰废水,其中应器急冷过程中产生的含氰废水比本文研究处理的这股废水含氰量更高,COD含量高达40000mg/L以上,最高含量可达80000mg/L,处理起来也相当困难,现在也只能焚烧处理。
制药行业是最早使用膜分离技术处理含氰废水的,在制药行业一般产生的废水相对来说都比较“干净”,机械杂质较少,氰根含量也比化工行业低,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有利用膜分离技术处理制药行业含氰废水,处理后废水中氰根含量都小于1ppm,完全符合排放的标准。此方面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是德国一家制药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膜分离装置。在过程中发现,原水中氰根含量大约为120~180ppm,经过反渗透处理,排水中的氰根含量只有大概0.2ppm(欧共体标准外排废水中CN-的浓度必须小于0.2ppm)。基本工艺流程是采用两级超滤,然后经过4级反渗透,装置运行最长周期超滤为18个月,反渗透为36个月。
3.医学中的应用
高分子分离膜在医疗卫生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医药用纯水的制备和蛋白质、酶、疫苗的分离、精制及浓缩,到人工肝、人工肺、人工肾等人工脏器,都是--以高分子膜作为分离过程的核心组件。
高分子分离膜在人工脏器上的应用以人工肾的研究和开发最为广泛,是人工脏器临床应用最成功的例子之一。由于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排除血液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而必须特别强调膜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透过性及适合临床应用的机械强度。
纤维素类膜对水有良好的透过性,能有效去除血液中对人体有害的小分子物质如肌酐、尿素等,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又由于纤维素是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对人体基本上是安全的。论文大全。因而纤维素是研究开发最早、应用最广泛的重要血液透析膜。实际上纤维素类膜的商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血液透析成为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
聚丙烯腈是少数已临床使用的合成高分子膜之一,同再生纤维素膜相比,聚丙烯腈膜对中等分子量物质的去除能力强,超滤速率是前者的数倍,同时又具有优良的耐菌、耐有机溶剂等特性。论文大全。应用实例一:日本的Asahi医学公司,首先将聚丙烯腈膜中空纤维化,并用于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过滤。该膜为不对称膜,内径为200μm、壁厚50μm;应用实例二:中国纺织大学用聚丙烯腈纺制出中空纤维,组装成血液透析器,通过了临床应用。
随着膜科学的发展和医学的日益进步,人们对血液净化用膜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预计到下个世纪初,可能研制出埋入式的高功能人工肾。这势必将对现有的血液净化用膜的性能提出新的挑战。提高和扩大高分子膜在血液净化领域里的作用有两种途径:开发新的膜体系和对现有膜体系进行改性,力求接近或达到生物膜的性能。
关键词:技术创新;“融知发酵”模型;能力评价;机器人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8-06
作者简介:黄蕊(1987-),女,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张肃(1972-),女,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王含(1989-),女,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基于可拓评价模型的吉林省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60418042FG。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二、“融知发酵”模型、反馈机制及其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优越性
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从来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深入了解创新机理并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必须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做全面、完整、综合的考量。
(一)“融知发酵”模型
新知识、新技术的衍生、深化过程与培养基上的菌株孕育过程,可谓一脉相承。因此,本文沿袭和金生、张红兵(2007)所提出的有关概念,从“融知发酵”模型的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加以概括。“融知发酵”模型中包含七大组成要素,按生物学范式划分,它们为知识菌株、知识母体、知识酶、知识技术、知识发酵吧、知识创新和知识环境①。
(二)“融知发酵”模型的反馈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并非一次发酵活动就能完成。有时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发酵因素、内外环境的变化,相互之间发酵条件不匹配,导致发酵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很可能生成的发酵产物会偏离预期效果。因此,我们统称知识发酵的非正常状态为矛盾。发酵反馈正是以“融知发酵”模型为基础,将知识发酵生成的部分信息或全部信息返回送至发酵端,让管理者及时对反馈信息做出反应,从而完成对整个模型的控制与管理。发酵反馈基于可拓学原理,利用物元变化的思想,致力于矛盾问题的化解与解决。它严格遵循“融知发酵”模型的发酵路径与机理,对各项信息进行统筹分析,并与之理想状态相比较,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反馈结果,便于其进一步对矛盾要素修正、调整,最终实现发酵成果的完善与契合。可以预见,发酵反馈过程在最终成果满足预期之前,会始终保持螺旋式的动态过程――反馈、执行、修正、改进、再反馈,这一循环过程环环相扣,逐级推进。
(三)“融知发酵”模型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优越性
若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性整体来看待,它应该包括知识诞生,知识扩散,知识向技术转化,技术诞生,技术扩散等诸多环节。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每一个环节的转化过程中,要辅以相应的反馈机制,便于管理者观测创新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只有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创新流程设计,才能够涵盖整个技术创新的实现过程,从而便于管理者将其对应于自身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找到矛盾与症结所在。因此,基于以上理念,本课题选择“融知发酵”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瓶颈问题进行研究,便存在以下几点优越性:
首先,仿生视角下的“融知发酵”模型可以很好地诠释整个技术创新过程。本文将生物学菌株培育过程类比于技术创新实现。新物种的诞生亦同技术创新一脉相承,新知识与新技术的诞生、扩散、演变、延伸和渗透都可以通过“融知发酵”模型全面、细致地展现出来。这也使得整个技术创新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令技术创新问题的理论基础更加夯实。其次,可拓反馈依托物元变换的思想,可拓学下的发酵反馈过程可以较好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与症结所在。通过对该反馈机制的观测与对比,将有助于管理者找到企业技术创新瓶颈的症结所在。最后,评价模型的设计可以很好地量化技术创新转化效果。依照本文的思想理念,我们将通过发酵反馈过程所设定的反馈机制来确定技术创新过程中每一阶段的评价指标。继而,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量化评价结果,最终区分出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综上,将“融知发酵”模型应用于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不仅夯实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理论基础,也通过模型的发酵反馈机制为管理者定性地观测技术创新症结,提供了极好的渠道。
三、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发酵反馈阶段的划分
本文之所以在“融知发酵”模型的基础上继续对知识发酵反馈过程进行研究,主要用意在于寻找其中的矛盾所在。正是这些矛盾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瓶颈的出现。而在发酵反馈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可拓反馈阶段:
可拓反馈Ⅰ――位于新知识向新技术转化的过渡阶段。它利用反馈信息的指示,对最终知识发酵吧中的新知识成果进行校验,区别其是否符合创新知识的定界。若符合,则此类新知识成果便会顺利流向技术发酵吧,进行知识成果转化;若不符,则需要重新对其进行知识现状分析,区分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而后重复可拓反馈Ⅰ过程。
可拓反馈Ⅱ――位于技术发酵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过渡阶段。它利用该阶段的反馈信息指示,对最终技术发酵吧中的新技术成果进行校验,区别出其是否符合创新技术的定界。若符合,则此类新技术成果便会顺利流向市场,进行技术成果转化;若不符,则需要重新对其进行技术现状分析,区分有用技术与无用技术,而后重复可拓反馈Ⅱ过程。
可拓反馈Ⅲ――位于市场向技术创新战略转化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意味着,一项创新技术的诞生能否最终符合市场预期,形成良好的需求反馈。若符合,则此项新技术的诞生肯定了企业前期的知识、技术发酵过程,其产品指向性正确,市场接纳度达标,有助于企业以此为基础,确定未来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若不符,则此项新技术的诞生否定了企业前期的知识、技术发酵过程,其产品指向性欠佳,市场接纳度不足,不利于企业以此为基础,制定未来的技术创新战略。此时,企业需要利用市场的反馈信息和其强大的技术开发指向,追本溯源,审视现存的知识与技术现状,重新进行知识、技术发酵过程。
综上,本文需要综合“融知发酵”模型与发酵反馈过程所涉及的各种观测信息,完成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接下来,本文将基于此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并指明其现存的技术创新症结与瓶颈问题解析。
四、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以吉林省机器人企业为例
利用SPSS软件的辅助运算,本文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2.得到主成分特征值和贡献率(如表3所示)。按照方差累积贡献率超过85%这一标准,本文选择2个主成分替代原来的7个评价指标(Z1-Z7),故可得到新的主成分F1、F2关于原变量的线性表达式。
F1=034Z1+036Z2-034Z3+036Z4+045Z5+045Z6+032Z7
F2=-052Z1-04Z2+01Z3+049Z4-008Z5+008Z6+056Z7
3.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由于因子得分并不是主成分得分,因此,我们需要将因子得分转化为主成分得分,从而完成综合得分的计算。故,主成分得分是因子得分乘以相应的方差算数平方根,如表5所示。在这里,我们将主成分1得分记为FAC1,将主成分2得分记为FAC2。
4.由绩效评价模型得到各样本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结果。以每个主成分对应的贡献率为权数,对2个主成分得分值进行加权平均,构建所选样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绩效综合评价函数,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F为:
F=47994799+1562FAC1+15624799+1562FAC2
故,可以得到包括沈阳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在内的5家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绩效评价结果和排名情况,如表6所示。
5.主成分分析法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基于以上测算结果,从横向比较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总体的技术创新绩效水平十分不堪,平均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仅为-0599,远远低于国内龙头机器人生产企业2395的技术创新水平。而从纵向比较的视角来看,吉林省内技术创新能力排名最高的企业是北方罐装集团有限公司,这也和北方罐装集团在国内化学危险品设备制造领域首屈一指的行业地位紧密契合。目前,北方罐装集团是吉林省唯一一家加入国家机器人产业联盟的企业,共拥有57项核心发明专利,尤其是它的“复合防暴技术”与“机器视觉识别技术”更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而相较之下,吉林省其他机器人生产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技术资质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的稳定性、精准度与市场接纳程度仍存在大幅的改进空间。
与此同时,基于吉林省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7所示。
主成分1在技术人员数量、研发投入资金和硕士以上技术人员数等三个变量上的载荷均较大。而主成分2则在专利数量、科研项目结项数量两个变量上的载荷较大。而基于“融知发酵”模型下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主成分1涉及的变量性质都属于技术创新的静态评价指标,而相对应主成分2中所涉及的变量性质均属于技术创新的动态评价指标。因此,通过载荷矩阵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代表企业技术人员情况与研发资金投入的知识母体与知识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很大影响。同时,企业可以更加依靠发酵反馈过程Ⅰ(专利数)和发酵反馈过程Ⅱ(科研项目结项数量),对技术创新的瓶颈问题进行观测。
就吉林省机器人企业而言,静态评价指标提醒我们,知识母体供给不足,从事研发的高精尖人员欠缺,以及研发环境恶劣,研发资金有限是造成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而从动态评价指标来看,专利数量少意味着新知识向新技术的转化不利,科研项目结项数量少代表新技术成果被市场接纳的程度有限。因此,吉林省机器人企业可以先从这些方面做起,增强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多元化研发资金获取渠道,努力顺应市场的需求趋势,掌握更多专利与核心科技,从而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五、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综上可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精髓在于准确、客观、全面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而“融知发酵”模型便能够基于仿生视角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进行完美诠释。本文依托“融知发酵”理论,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划分为两类――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静态指标和基于发酵反馈过程的动态评价指标。静态评价指标可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客观刻画,而动态评价指标则可以通过发酵反馈过程,探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欠佳的症结所在。也正是鉴于“融知发酵”模型完整地还原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全貌,我们才可以基于这一原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静态评价指标层面的对策建议
静态评价指标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资质的客观反映,它代表了企业既有的创新资源与整合管理水平。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约束下,企业首先应该强化有关知识母体的培育。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最根本选择。没有技术人才的参与,新主张、新思想便无从诞生。所以,增强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与激励机制,是加速人才流动、更新创新观念的有效手段。其次,企业应充分重视知识酶的催化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参与行业内部的高峰论坛,主动选派员工出国进修,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持股比例,增强个体与企业间的连结性与利益纽带,深入行业与技术的最前沿,不放过每一个能够激发创新灵感的契机。最后,企业、政府、高校、金融机构应形成紧密的产学研与融资联盟,共同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当前,众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停滞不前,正是由于创新研发资金严重不足、扶持政策执行不力。对此,政府应该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做好相应引导,对不同资质的企业采取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在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也努力为企业降低融资门槛并削减部分税费。
(二)动态评价指标层面的对策建议
综上,在“融知发酵”理论下,企业可遵循仿生学下的知识发酵特性与客观规律,有的放矢,努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投入成本。
注释:
②同①.
[1]唐建生,和金生.基于知识发酵理论的组织知识共享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5):230-233.
[2]Cooper.BenchmarkingbestNPDpractices[J].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2004(47):50-59.
[3]Verhaeghe.Managinginnovationinaknowledgeintensivetechnologyorganization(KITO)[J].R&DManagement,2002(32):409-417.
[4]和金生.知识管理与知识发酵[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3):63-66.
[5]吕文娟,和金生.基于技术引进的技术能力发展比较研究――以我国高铁和汽车产业知识发展类生物模型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7):57-62.
[6]陆小成,罗新星.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产业集群知识发酵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2):61-64.
[7]熊德勇、和金生.“融知-发酵”模型中知识菌株的产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6-80.
[8]李承宏,和金生,唐建生.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关于知识管理的“融知-发酵”模型的哲学解读[J].科学管理研究,2004(6):85-89.
[9]张红兵,和金生.基于“融知发酵”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4):76-79.
[10]刘国亮,张蒙,王雅薇,等.基于融知发酵理论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路径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5):136-140.
[11]袁静.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组织知识需求、获取与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2]GeraldI.Susman,Researchissuesinknowledgemanagementandvirtualcollaborationinnewproductdevelopment:anintroductoryessay,Technol.Manage,2003:1-5.
[13]刘洪伟,和金生,马丽丽.知识发酵――知识管理的仿生学理论初探[J].科学学研究,2003(5):68-72.
[14]张裕稳,吴洁,,等.创新能力视角下基于双边匹配的产学研合作伙伴选择[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84-89.
[15]陈军,侯飞,孙曼林.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动态评估――基于广东2009-2011年数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53.
TheEvaluationofEnterprise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ybasedontheModel
of“KnowledgeFermenting”――TakingRobotEnterprisesasanExample
HUANGRui,ZHANGSu,WANGHan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