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老年男性,因“左下肢迂曲肿物20余年”于2020.4.23入住我院综合外科。入院诊断:左侧大隐静脉曲张双侧下肢动脉硬化、高血压病3级、冠心病、房颤、心脏支架置入术后、胆囊切除术后、颈椎病、腰椎病。
于4.29行“左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因“急性心梗”于5.4收入ICU。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30余年,房颤10余年,脑梗死病史30年,遗留左手活动欠灵活;10余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有颈椎病、腰椎病病史多年。2年前,患者因心绞痛行心脏支架置入术。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粗,可及湿性啰音,右下肢手术部位绷带包扎,会阴区皮下大片瘀血,有渗血。
5.12因病情需要予右贵要静脉留置中线导管,穿刺前肘上10cm处臂围29cm,穿刺过程顺利,置入30cm,于妥善固定,予接液静点,持续药物泵入。
5.1708:00交接班时发现患者右上肢肘部青紫,肘上10cm处臂围31cm,质地硬,通知护士长及医师,遵医嘱予超声检查,排除静脉血栓的形成,超声示右侧肘窝皮下软组织内可见范围约7.5cm×2.0cm不均质回声区,考虑皮下血肿形成。
处理:接班后立即予纱布绷带加压包扎,同时将患者手臂抬高,在肿胀处进行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利于止血,用笔做好血肿范围标记,在加压包扎期间密切观察包扎敷料有无渗血及肢体肿胀、疼痛,半小时后去除加压包扎,继续冷敷,超声显示皮下血肿在中线导管远端,咨询上级医师,皮下血肿对中线导管的液体输注无明显影响,予继续右贵要中线接液静点,嘱勤观察。24h后采用浸有50%硫酸镁无菌纱布进行局部湿热敷,在纱布上方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以便消肿消炎,减少感染、栓塞的发生。使用TDP照射血肿部位,在对硫酸镁纱布加以保温的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使患者疼痛减轻,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5.18患者转出,血肿部位皮肤青紫稍有改善。
病案总结分析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对于动脉采血后形成皮下血肿的原因有哪些呢?
1.按压方法不当。
肱动脉穿刺部位较股动脉浅而较桡动脉深,较易形成血肿,当时患者烦躁,右上肢活动度大,患者肢体的扭动会引起按压点移位未能准确压迫到实际动脉穿刺点,因此在动脉穿刺过后不可仅仅用棉签或棉球等常规的人工按压方法,且不能起到很好的按压效果。
3.采血技术不佳,反复穿刺。
4.按压面积不足。
分析病历,针对此患者导致皮下血肿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
1.患者高龄,血管比较脆、弹性差,护士进行穿刺时容易刺破血管。
3.针对此患者护士选择的采血部位不正确。
①患者右上肢贵要静脉留置一中线导管,如果选择输液的肢体进行采血时,检查结果将会受到影响,故采血时应避开患侧肢体。
②选择肱动脉进行采血时,易形成血肿,其一般肘部血管形成血肿机会比较大,由于伴行的血管、神经较多,其位置较深,不容易掌握进针方向,穿刺时容易殃及周围组织,但是本案例因自身血管条件的因素,无奈之下选择肱动脉穿刺,值得提示的是在非必需的情况下一般不建议行动脉穿刺,确定要行动脉穿刺的情况下,动脉穿刺点应首先选择表浅的桡动脉或足背动脉。
针对动脉采血的患者,我们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护理?
一、动脉采血的护理:
1.充分评估患者
2.选择合适的血管
3.视患者病情进行充分的按压
4.熟练掌握采集动脉血的操作流程
5.对于清醒的患者,取得患者配合,做好宣教
对于清醒患者应取得患者的配合,减少抽血侧肢体的活动度,从而减少出血的风险。
二、皮下血肿的护理:
1.24h内的血肿护理血肿的按压将纱块置于皮肤穿刺点上,以穿刺点为中心,以向心端呈条索状用食指和中指垂直按压于纱块上,压迫30min,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按压力度要适当,如病人主诉肢体麻木、胀痛等要适当减小按压力度。用黑色油笔做好血肿范围标记,在加压包扎期间密切观察包扎敷料有无渗血及肢体肿胀、疼痛与血液循环情况。
2.24h后血肿护理用50%硫酸镁溶液温热湿敷,使之处于湿热状态直至血肿消退。因硫酸镁可吸收组织中的水分,使毛细血管扩张,减轻疼痛及肿胀。同时可用消炎止痛膏温热软化后外敷,厚度2mm~3mm,8h换药1次,达到止痛消肿目的。局部肿胀部位用喜疗妥涂抹,防止浅表血栓形成,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再生功能,加速血肿吸收。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热能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肿胀,解除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松弛,从而缓解疼痛。
参考文献:
[1]邢鑫欣,刘秋云,王艳玲.经桡动脉采血后不同按压面积对止血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92-393.
[2]宋小宁,邵俊慧,王秀香.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穿刺方法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16-117.
[4]曾志力,宋利,符夏.一例血液透析病人肱动脉穿刺导致皮下血肿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6,14(26):2798-2799.
[5]林巧莉,莫李新,羊珊珊,等.远红外线治疗对动静脉内瘘血肿的治疗效果及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2019(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