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猫咪不出门就不会感染猫瘟了吗?别忘了主人也能携带病菌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5.12

王大野的猫-第68期

文/王大野

配图/网络

猫瘟这种可恶的传染病,估计铲屎官们都不陌生。它传染性极强、致死率极高,让猫和主人都“谈之色变”。

对大部分新手铲屎官们来说,只是听说猫瘟很可怕,却并不了解猫咪是如何被传染上猫瘟病毒的,以及被传染后有哪些症状。尤其是年纪稍长一些的叔叔阿姨们,在养宠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宠物疾病防范意识,认为只要猫咪不出门就是安全的,从而导致猫咪被感染上某些严重疾病,到那时候才去自责没有把猫咪照顾好。

Part.1

猫瘟是什么?

猫瘟也被称为猫传染性肠炎,是由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一种病毒。病毒进入机体后,在肾脏可存活1年以上。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季和冬季多发。

传播对象:各年龄的猫均可感染,3-5月龄疫苗接种不全或未接种的幼猫更容易得此病。多数情况下,1岁以下的猫易感,感染率可达70%,死亡率为50%~60%,5月龄以下的幼猫死亡率最高可达80%~90%,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群养的猫可全群爆发或全窝发病。

除感染家猫外,猫瘟病毒还能感染其他猫科动物(如虎、豹)和鼬科动物(貂)及熊科的浣熊。

Part.2

猫瘟有哪些症状?

猫瘟的潜伏期为2-9天,临床症状与猫咪的年龄及病毒的毒力有关。幼猫多呈急性发病,体温升高40°C以上;6个月以上的猫大多呈亚急性临床,首先发热至40°C左右,1-2天后降到常温,3-4天后体温再次升高,即双相热型。

2、患病中期的猫咪除了初期的症状加重之外,还会出现拒绝饮食的现象,对主人的呼唤没有反应,体重迅速下降。

3、频繁呕吐。初期吐的是食物,随着病情的加重,呕吐物会呈现黄绿色胃液。

4、感染猫瘟的后期,猫咪会出现腹泻,排泄物呈咖啡色,严重脱水继发细菌感染,导致猝死。

5、母猫如果在怀孕期感染,会造成死胎、流产。初生小猫也会出现神经症状。患病初期不易察觉,主人应该仔细观察猫咪的状况,及早发现更有助于治疗。

Part.3

猫咪是如何被传染猫瘟病毒的?

从来不出门的猫咪也会被传染吗?

不乏有一部分人抱有侥幸心理:“反正我的猫咪不出门,能染上什么病啊?”

“不是都说猫有九条命吗?身体素质很强的,不打疫苗也没关系。”

这种想法真的是大错特错了。虽然猫咪不出门,但是主人会出门。每天挤公交、地铁,出入人流量大的地方,衣服和鞋子早就携带了很多病毒了。假如刚好猫咪没有接种过疫苗,或者小猫咪的疫苗接种不全,就很容易被染上猫瘟。

此外,健康的猫咪如果没有经过接种,一旦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器具等,即可染上此病。虱子、跳蚤等体外寄生虫也能传播本病。怀孕母猫可将本病传染给胎儿。抵抗力较差、1岁以下的幼猫以及从免疫过的猫咪是易感染群体。

猫瘟病毒极其顽强、低温状态下都可以长期存活。即使是康复1年以上的猫咪排泄物中,依然可以检测出猫瘟病毒。同时,病猫的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中也会含有大量猫瘟病毒。

Part.4

感染了猫瘟的猫咪该如何治疗?

1、当猫咪出现呕吐、发烧、腹泻等症状时,需要禁水禁食,及时就医;

2、确诊猫瘟后,尽快注射血清进行治疗;

3、配合使用止吐药、抗生素以及输液等,可以防止继发感染出现并发症;

4、家里还有其他猫咪的话,需隔离病猫,并对环境进行消毒(84消毒液即可);

5、母猫在怀孕期间感染猫瘟,需要进行引产。

当猫咪停止呕吐时,尝试喂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同时隔离病猫并且做好消毒措施。

1、当病情趋向缓解时,只要猫咪不再呕吐,主人就可以尝试灌食。以避免长期不进食对猫咪消化系统(尤其是肝脏功能)造成损伤。灌食动作不要太粗暴,由少到多。猫咪此时的身体还很虚弱,不能让猫咪因过度挣扎而虚脱。

2、猫咪在治疗期间会使用大量抗生素,致使猫咪肠道菌群紊乱。因此需要主人及时给猫咪提供有益肠道健康的药品或保健品。此类药品需与抗生素间隔半小时以上服用。

3、恢复期不要喂高蛋白的食物,不要喂食牛奶、鸡蛋和鸡肝,可以给猫咪喂食营养膏或者处方粮。

Part.5

如何预防猫瘟的发生?

预防猫瘟其实并不难:定时免疫和不放养猫咪。

虽说简单,但依然有很多主人做不到。

猫咪出生8周以后就可以注射猫三联疫苗(疱疹病毒、猫细小病毒、卡里西病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猫鼻支、猫瘟、猫杯状)。首次免疫的猫咪需要注射3次,每间隔3周一次,一年后加强一次,三年后再加强一次。

对已经感染上猫瘟的猫咪,主人也不要过多自责。刚买不久的小猫咪突发猫瘟死亡的案例不在少数,这种情况是新手铲屎官无法预料的。对品种猫有要求、却无法判断宠物店是否良心的情况下,可以先带猫咪进行体检,健康的猫咪应及时接种疫苗,以免悲剧发生。

THE END
1.养猫常见的几种病毒性疾病猫病毒性疾病常见的有几种,包括疱疹病毒(猫鼻支)、杯状病毒、冠状病毒、猫瘟等。 一、猫疱疹病毒 Rhinotracheitis (Feline Herpesvirus Infection)(猫鼻支) 猫鼻支是猫的上部呼吸道感染性非常强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为传染性鼻气管炎。该病的病原体是猫鼻气管炎疱疹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一般经呼吸道和消化道...https://www.isdpp.com/xq-4637.html
2.女子在宠物店买猫隔天检出猫瘟热等病毒,商家:将协商处理近日,来自深圳的彭女士反映,5月23晚她在深圳市龙岗区小宠迷宠物店以25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只矮脚银点猫,并签订《购猫协议》。当晚猫出现拉稀症状。次日彭女士带猫到宠物医院体检,发现猫携带猫瘟热病毒、猫冠状病毒等病毒。对此,宠物店工作人员称可将猫先放在店内由他们调理,一周后换猫。彭女士不同意该处理方式,...http://news.hnr.cn/shxw/article/1/1663077573044019202
1.捡来的猩爱猫瘟阳性还携带杯状,但完全没发病,必须送走吗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小三花有猫瘟,但是完全没有症状没有发病,医生说只能观察,如果发病了,治愈之后还有排毒期;流浪猫还有可能一直不发病,那也就是会一直携带猫瘟病毒。另外杯状携带是终身的。 我有原住民(原住民1岁,疫苗全,测过抗体,那次测的时候杯状和疱疹抗体都良好,猫瘟抗体有但是不是特别高,医生当时也没补打...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75893098/
2.猫瘟(细小病毒FPV)全面解读,含猫细小致病机理与常见问题解惑细小病毒是可以通过污染物(例如,鞋子,衣服)长距离运输并在体外存活一段时间,造成污染物→新宿主的二次传播。也就是说,猫瘟病毒甚至可以附着在衣服、鞋底、手机表面等跟着你进入家里,比如去宠物医院、宠物市场等遇到感染、发病或者病毒含量高的猫咪和环境,即使猫咪没有跟着去,也有可能造成感染。 https://www.pmshe.com/54900.html?highlight=%E5%8E%86%E7%A8%8B
3.降的猫容易得猫瘟吗在家养的猫咪也可能得猫瘟。因为人会携带猫细小病毒(但是不会被传染),把病毒传染给家中的猫咪。我家的猫咪就得过猫瘟,打血清打点滴吃药,花了一千多块才治好。我当时也觉得很奇怪,因为猫咪一直在家养,从来没放出去过,怎么会的猫瘟呢。后来想起来有几次从附近的宠物医院买猫沙,很有可能是这么把病毒带回家的。后来...http://m.boqii.com/article/369303.html
4.宠物受伤治疗费上万?换家医院300元搞定!过度医疗需依法破题针对小猫的死亡原因是否由宠物医院的不当行为所致这一争论焦点,鼓楼法院经审理查明,黄晶将小猫送至宠物医院时做过入院体检,结果显示小猫当时并未感染猫瘟,宠物医院的诊断也没有包含小猫携带猫瘟病毒等内容。 法院认为,宠物医院对小猫的病情应当知情了解,在治疗过程中应予以充分关注却没有做到,在小猫住院期间未提供有效隔...https://www.gzstv.com/a/892826b995b94240a6d6a7ced300518b
5.猫瘟症状有哪些猫瘟会传染人吗→MAIGOO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治愈后,猫体内可能仍会存留猫瘟病毒,这些病毒能存活一年以上,因此仍有可能传染给其他健康的猫。 猫瘟治愈后还会复发吗 猫瘟治好后一般不会复发,但是建议主人在猫咪出院半个月后,带猫咪去宠物医院复查一下体内病毒含量以及猫瘟抗体浓度。主人不要放松警惕,定期为为猫咪接种疫苗,且接种后检测抗体,预防...https://m.maigoo.com/goomai/314100.html
6.宠物送诊后感染病毒死亡宠物医院退还全部诊疗费根据宠物医院出具的小猫病历以及双方协商的聊天记录,黄女士将小猫送至宠物医院就诊,入院时体检结果并未显示感染猫瘟,宠物医院诊断亦未包含小猫携带猫瘟病毒等内容。小猫住院期间,宠物医院未提供有效隔离措施,应认定为宠物医院未尽到照管义务。 经法院调解,宠物医院退还了黄女士全部诊疗费用。(记者 林春长 通讯员 叶培欣)...https://m.fznews.com.cn/fzxw/20231105/47f03DN528.shtml
7.微信上问朋友买了一只猫,结果给了只病猫,有猫瘟,没到一个礼拜,能...在一家宠物店买了两只猫 不到一个星期 两只猫都生病了 就送去检查 检查出来是猫瘟携带 疱疹病毒 猫鼻支 第十天 其中一只猫突然死了 我就去找老板 问个解决方法 然后老板的解决方法是然后老板的解决方法是 让我重新买一只可以便宜点 2400的猫 让我给了1200 之后我就直接带猫去检查了 检查了三项 一个是 疱...https://m.66law.cn/question/2900064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