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痘又称白喉,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体表无毛处皮肤痘疹(皮肤型),或在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黏膜形成纤维素性坏死假膜(白喉型)为特征。通常分为皮肤型和粘膜型两类。
一、临床症状
皮肤型鸡痘的特征是在身体的无羽毛部位,如冠、肉垂、嘴角、眼皮、耳球和腿、脚、泄殖腔及翅的内侧等部位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痘疹表面凹凸不平,结节坚硬而干燥,有时结节的数目很多,可互相连结而融合,产生大的痴块。
有些病禽皮肤、口腔和咽喉黏膜同时受到侵害和发生痘斑,称为混合型,有时还可见到败血型。病禽表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并随后发生肠炎,病禽可迅速死亡,或急性症状消失后,转为慢性肠炎,腹泻致死。
二、剖检变化
皮肤型鸡痘的特征性病变是局部表皮及其下层的毛囊上皮增生,形成结节。结节起初表现湿润,后变为干燥,外观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皮肤变得粗糙,呈灰色或暗棕色。结节干燥前切开,切面出血、湿润。结节结痴后易脱落,并出现瘢痕。
黏膜型禽痘,其病变出现在口腔、鼻、咽、喉、眼或气管黏膜上。发病初期只见黏膜表面出现稍微隆起的白色结节,后期连片,并形成干酪样假膜,可以剥离。有时全部气管黏膜增厚,病变蔓延到支气管时,可引起附近的肺部出现肺炎病变。
实质脏器变化不大,但当发生败血型禽痘时,可出现内脏器官萎缩,肠黏膜脱落。
三、类症鉴别
1、白念珠菌和毛滴虫
该两种病与黏膜型禽痘引起的口腔黏膜病变相似,但形成的假膜附着程度有很大差异。白念珠菌、毛滴虫的感染,病变是较松脆的干酪样物,容易剥离,且剥离后不留痕迹。
2、维生素A缺乏
维生素A缺乏时,眼和口腔黏膜也有与禽痘相似的病变,但全身症状较为明显,眼明显肿胀,有多量的干酪样渗出物,肾脏肿大,充斥着大量尿酸盐,成网状结构,输尿管肿胀,且食道有白色的小脓灶。
3、呼吸器官疾病(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鼻炎和支原体感染)其呼吸道症状与上述疾病类似,但剖检时喉头、气管黏膜上无痘疹,未形成假膜等。
四、防治措施
(一)预防保健
1.防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禽痘疫苗,在种禽场和经常有本病发生的养禽场,应对易感幼禽进行接种。
2.鸡场内要搞好兽医卫生和消毒工作。
(二)治疗方法
1、皮肤上的痘痴可用消毒剂如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用摄子小心剥离痘痴,然后在伤口处涂上碘、龙胆紫或石炭酸凡士林。口腔、咽喉黏膜上的病灶,可用摄子将假膜轻轻剥离,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再用碘甘油涂擦口腔。此外,以等量的棚砂和硫磺,加少许冰片配成散剂,或用冰片散、喉风散和醋酸可的松软膏涂擦口腔。病禽眼部发生肿胀时,可将眼内的干酪样物挤出,然后用2%棚酸溶液冲洗,再滴入5%的蛋白银溶液。剥离的痘痴、假膜或干酪样分泌物应集中销毁,以防病毒的扩散。
2、为防止并发感染可在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同时,改善禽群的饲养管理,在饲料中增加益生素,其剂量应是正常量的2倍,这将有利于促进组织和黏膜的新生,促进采食,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3、发生鸡痘后也可视鸡日龄的大小,紧急接种新城疫I系或IV系疫苗,以干扰鸡痘病毒的复制,达到控制鸡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