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猫咪的健康护理中,驱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驱虫就是利用药物清除猫咪体内及体外寄生虫的过程。即便是刚刚出生的幼猫也有可能从母猫身上感染这些有害的寄生虫,如果不及时驱虫,就会造成猫咪营养不良、免疫系统脆弱等问题,甚至为其它疾病的发生提供契机,所以驱虫对猫咪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
足不出户的幼猫也要驱虫吗
人们常说,刚出生的新生猫咪会从母体内“继承”一定的抵抗力,所以不需要其它特别的营养和免疫。其实这种说法是存在问题的。以幼猫为例,没错,刚出生的幼猫确实会从母猫身体上得到一些抵抗力,但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一些寄生虫,最常见的是蛔虫。母猫体内的蛔虫幼虫可通过胎盘感染幼猫。除胎盘外,哺乳也是幼猫从母猫身上感染寄生虫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即使是刚刚出生、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幼猫,也是需要做驱虫的。如果不及时驱虫,那么幼猫可能表现出各种临床病症,例如食欲不振、消瘦、发育迟缓、呕吐、腹泻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死亡。
猫咪身上常见的体外寄生虫有哪些
猫咪身上的体外寄生虫有很多种,但是主要以跳蚤、疥螨、耳螨和蜱虫为主,吸附在猫咪身体表面的各个部位,以猫咪的血液和皮肤组织为食,影响着猫咪的健康。
跳蚤
跳蚤是最常见的体外寄生虫,靠吸食猫咪的血液为生,常发于春季和夏季。跳蚤叮咬过的皮肤会发红、发肿,引起过敏性皮炎,严重时会出现贫血、脱毛、皮肤化脓等临床症状。另外,跳蚤属于人畜共患疾病,吸食血液,引起上述症状或传播其他疾病。
跳蚤的生活周期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个生活阶段,肉眼可见的成年跳蚤仅仅占全部跳蚤种群的5%。跳蚤在猫咪的被毛下产卵,随着猫咪走动,卵会掉落在环境中,污染家居环境。卵进一步发育成功幼虫并化茧成蛹。蚤蛹有壳保护,等到合适时机时会孵化跳蚤成虫,回到猫咪等动物的身上再次寄生。在跳蚤的总数中,有50%是跳蚤卵,这是防控跳蚤的关键。
疥螨
疥螨的发育需经过卵、幼虫、前若虫、后若虫和成虫的五个阶段。疥螨寄生在人体或动物皮肤表皮角质层间,疥螨是一种很讨厌的体外寄生虫,感染届满的猫咪病初在皮肤上出现红斑,接着发生小结节,特别是在皮肤较薄处可见到小水疱甚至脓疱;剧痒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中,当气温上升或运动后体温升高时,痒觉更加剧烈。主人常常会见到猫咪不停的“挠痒痒,啃爪子,烦躁不安”。疥螨也属于人畜共患病。
耳螨
耳螨也叫耳疥虫,是猫和犬常见的外耳道寄生虫,多数情况寄生于耳道,少数情况也会出现在头部、颈部和尾部。耳螨依靠口器破坏吸食淋巴液以及外耳道表皮的鳞屑为生。感染耳螨的皮肤会有严重的瘙痒和局部过敏反应,耳道内会有黑色蜡样分泌物,严重的可能回导致出现耳血肿,甚至会出现中耳炎、内耳炎或听力下降等症状。猫咪常表现为用后腿挠耳朵或甩头;由于耳部瘙痒和疼痛,就医检查时往往拒绝耳道检查。
蜱虫
又称吸血虫、壁虱或草爬子,它通过吸食动物的血液生存,蜱虫在吸食血液的过程中会将自身的很多病毒直接通过血液传染给动物,蜱虫最长可以在猫咪身体存活2年以上。
常见的蜱虫种属有:扇头蜱属、硬蜱属、革蜱属、血蜱属、璃眼蜱属及钝眼蜱属,其中国内比较常见的蜱种是血红扇头蜱。这种蜱一生要吸血三次,每次吸血都要从猫咪(或其它动物)身上掉下来,蜕皮后,再找个新宿主吸血,所以它是一种三宿主蜱。蜱一旦附着到猫咪的身上,就开始找最佳的吸血部位。一般来说,蜱喜欢的吸血部位有:耳部、脚趾间、面部、腋下,因为这些部位的皮肤和毛发都相对较薄,血液更丰富。蜱在接触到宿主之后,就会将触角打开,将口器插入皮肤,开始吐入唾液,然后吸血,在整个吸吐过程中,即会将携带的病毒传染给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