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11”走到第16个年头,整个大促也展现出了诸多新的变化与挑战。2024年的“双11”,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作为头部图书电商平台,京东图书和当当也通过提前抢跑、延长促销周期等方式,力求用更长周期的刺激拉动图书消费。
据了解,京东于10月14日晚8点抢先开启“11.11”,当当则于10月16日启动“双11”,一直持续到11月11日。销售周期被拉长至近一个月,人们集中购物的热情也被分散,很多读者坦言,与以前相比,“双11”已经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从一个全民参与的热闹狂欢节转化为商家比拼促销的节日。
京东图书11.11多品类图书销售快速增长
聚焦多元阅读需求全渠道联动实现互惠共赢
为了让更多好书和优秀作者能够被读者看到,京东图书通过“线上+线下”“站内+站外”全渠道联动,从京东主站大促到小红书、B站、社群多场域种草,打破场景销售转化壁垒。如邀请刘慈欣、苏童、紫金陈、刘同、肖秀荣、冯唐等在内的近百位作家担任京东图书领阅人,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不同领域的甄选好书;线上邀请作家大咖做客京东图书直播间,线下携手作家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多个城市举行签售活动等,掀起读书热。
今年11.11期间,可以发现消费者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一是享受定期阅读服务趋势。例如,由京东图书制定的2025阅读计划,被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远超预期。该模式自今年4·23世界读书日试水以来就非常受欢迎,消费者订阅后即可享受每月上门送1本书的服务,书籍由京东选择,全部为当月重磅新书。11.11期间,杂志二级品类也实现增幅领先。
此外,对国际形势等政治热点的关心情绪也滋生阅读需求,带动了如《这里是中国3》《埃隆·马斯克传》《看不见的美国》等图书的销售。
优化自营、POP协同生态,助力多方互惠共赢。对京东图书来说,POP业务在丰富读者的选择和体验方面至关重要,自营和POP是一个有序分工、密切协同、合作共赢的有机整体。京东图书通过持续优化自营和POP的协同生态,打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平台生态和流量分发机制。在不断丰富京东图书品类的同时,通过开放自身的供应链资源和能力,推动图书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图书市场的共同繁荣。
今年11.11,京东带动了大量图书合作伙伴销售快速稳健增长。战报数据显示,中信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位列“最受欢迎出版机构”前三名;文轩网旗舰店、当当官方旗舰店、杂志铺旗舰店位列“最受欢迎POP店铺”前三名。未来,京东图书将持续聚焦“好书好价”,让更多读者能够轻松低价买好书的同时,帮助更多的出版行业合作伙伴取得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双11”销售稳健复购率实现翻番
满足读者高质量阅读需求当当练就独特打法
对图书电商而言,信心在,增长也在。无论是提前抢跑,还是主动调整销售、人群等运营策略,“双11”依旧是图书电商抓住势能寻找增量机会的重要阵地。今年“双11”,当当图书销售整体增长呈现出“健康、稳健”的特点,在平台促销优惠与节日氛围的双重加持下,当当APP的复购率是去年的两倍,单笔订单的图书册数也上涨了30%。一是在整体销售策略上有所调整,主要表现在人群获取用户的增长市场比往年稳健很多。二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重视用户体验和个性化推荐,在精准营销方面下大力气进行调整。
一步先,步步先,长周期的促销还有效地缓解了物流压力。以前由于大量集中购买,物流订单会出现积压,不仅延长了图书到顾客手中的时长,包裹的质量也不如平销期那般有保障。“如今销售周期延长后,不仅减轻了当当的物流压力,也为读者带来了更优质的购物体验。”
从“为读者”到“懂读者”,细分垂类满足高质量阅读需求。购书是读者个性化的需求,随着商业模式的不断迭代,读者的消费理念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悦己”和“理性”的消费观念逐渐占据主流,读者买书不再仅因为满减的折扣而凑单,买一堆书回家却束之高阁,而是更有针对性、更加理性地去挑选真正想要的图书,当当的读者对于高质量的阅读内容需求较大,也更加重视深度阅读。
重点布局,实现多渠道流量分发机制。除了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今年“双11”,当当还联合抖音、拼多多、天猫等平台,降低商家参与大促的门槛,实现精准促销。
此外,当当还在尝试直播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双11”期间,当当抖音积极探索无人直播间模式,借助当当的品牌心智和抖音的自然流量分配逻辑,“当当文学量贩店”纯自助式的直播间,不到一个月就实现了单日破万的成绩。
在平台与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当当也在主动破局,跳出无尽的低价内卷,向着“服务好读者需求”的理念突破,呈现出“以细节和专业打动读者”的新亮点,推动了图书电商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消费市场的持续向好,实现“用阅读丈量世界”的目标。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