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挖掘:没想好做什么品,借助数据库挖掘
2)验证:发现了一个款,借助数据分析机会
另有去年用鸥鹭选出来的一些产品案例,今年大家一起重新看下数据,分析分析。
核心思路:先找出相对高流量、低产品数的高供需指数的品类,再在此品类中寻找畅销榜单以及新品榜单中上升较快的产品。
进入鸥鹭品类调研,进行品类初筛,参考条件如下:
品类listing数量:最大不要超过50000,5万以内整体竞争没那么激励
1年复合增长率:最少10%,按照每年10%的速度在上升
供需指数:小于0.1
平均价格:价格不要低于20美金
不考虑季节性的因素,优先选择“同比增长率为正”的品类,进入品类详情,分析品类具体数据,并选择潜力产品。
这里,我们以FaucetParts(水龙头零件)为例进行讲解。
类目无明显季节性趋势,整体2021年下半年出现下滑,到2022年开始复苏。
除非这个类目是被头部严重垄断,导致“吓跑”了其他卖家上新,一般情况,我们从供需指数的下降趋势,就能初步判断这个市场进入时机是OK的。
TOP100竞争指数来看,这个类目新品牌进入的门槛不算高(新品牌机会指数高,70左右),但是头部的市场格局比较稳固(波动指数低,20左右)。
TOP100产品中亚马逊自营占34%,第三方卖家尚有生存空间。
从品牌占比来看,30%的TOP100产品来自TOP3的品牌,后续需要重点调研这些头部品牌的产品,能否从他们手里逐步抢到市场份额。
分析热卖榜每天的热卖产品,根据需求挑选出合适的同类产品或替代品,短期内上升较快的产品品类更容易进入。
这样能筛选出更多新品,效率也很高。从中可以筛选一些FBM做得不错的产品,分析哪些产品可以切入做FBA,快速“抄作业”。
关键词选品是当前一大主流选品方式。数据源丰富,广大卖家视角各有侧重,细分类目选品、季节性选品都可适用。
首先需要定位出热搜词,这里有2种路径:
直接筛选大类目下近期增长明显、竞争较低的搜索词,参考条件如下:
月搜索量环比变化:>10%
3个月复合增长率:>10%
ABA月搜索排名:10万-30万(不建议追头部大词,查10万之后的长尾词)
查对标产品的词库,其中筛选优质的搜索词
反查出的流量词,分析周、月搜索量趋势预估市场容量。
挖出有潜力的搜索词,进入亚马逊页面,用鸥鹭插件分析以下三方面数据:
看具体搜索结果下有什么产品,了解存量市场的分布
如下图,boxingequipment(拳击器材)这个词,品类、价格带分布较广,低端、高端产品都能上首页。
点开鸥鹭插件的悬浮球,查看页面全部产品明细,分析每个细分品类下的直接竞品,定款同时评估推新时的竞争情况。
亚马逊卖家后台也在重点深耕这个方向,官方的“选品指南针”、“商机探测器”,都有提供关键词维度的趋势数据,结合着看,分析单品未来潜力会更有底。
核心思路:因为是精铺,推广力度会较小,基于公司实力和能投入的资金量来考虑,也要保证一定的毛利,选择价格区间适中、市场相对小一些、平均评分较低的产品切入。
进入鸥鹭【产品筛选】,进行产品初筛,参考条件如下:
价格:25-50美金
月销量:200-500之间
增长率:50%-100%
评分:3.8-4.2之间
这因为意味着,这类产品是很难通过关键词选品被卖家挖掘出来,通过类目下钻也不容易挖出来!你假如发现了,那就是很好的商机!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细分类目热卖品,用鸥鹭【反查关联流量】,查询它的关联位产品。
这里,优先看【搭配购买】类型的产品,这是listing详情页最大的关联流量之一。
挖掘出的这些关联产品,可以分析两方面问题:
哪些关联产品,目前竞争比较小?有些冷门小配件,就是这么选出来的
哪些关联产品,可以做组合搭配?很多差异化选品,都是做套装、做组合
产品属性:季节属性,销售季节每年在5-8月。夏季到来,国外室外泳池的清洁是个很大的需求,相对的清洁用品成本较低,需求旺盛,物流方便。
类目节点:Patio,Lawn&Garden>Pools,HotTubs&Supplies>CleaningTools&Chemicals>Rakes,Skimmers&Nets
类目整体增长比较平稳,亚马逊自营垄断比例很低,仍有切入机会。
产品属性:冷门品类配件,市场竞争度低,采购成本低,小体积,实际毛利高。
选品方式:用鸥鹭产品搜索,筛选月销量200-500、评分>4.3、产品尺寸<5。
类目节点:Automotive(汽车)>ReplacementParts>Sensors>Oxygen
类目市场容量不大,但是TOP100竞争度较低,新品牌机会指数日均90以上
产品属性:日常属性。主要卖点还是易于安装,且可以清晰看到后排婴儿的动态,安全驾驶下还能看顾孩子的情况,目标受众很明确,相对于同类型产品价格适中。
类目节点:Baby>CarSeats>Accessories>RearFacingMirrors
类目市场亚马逊自营垄断比较低,但市场容量没有明显增长,同质化产品不断出现,如要切入市场,关键看自己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