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币天然贝10元使用海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产一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曾亦行使货币之功能;铜贝--始铸于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时期。此当人类史上最早之金属铸币。
贝币骨贝25元
贝币铜贝5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武1300元春秋早期至战国初。周王畿地区。青铜,按今发现,空首布尚有铅质,以及银质者铸。形状为平肩平足,附注于此不另载。铲型,有銎。
平肩弧足空首布册18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南15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1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东周5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3200元
斜肩弧足空首布卢氏1050元春秋至战国初。周王畿地区。青铜,铲形,斜肩,有銎。
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1100元
耸肩尖足空首布八4000元春秋至战国初。晋。青铜。起源于生产工具“耒”,肩,足皆成尖角状,有銎。
耸肩空首布无文2600元
釿布梁半釿2600元战国早、中期,以魏国为主,另赵,楚诸地亦曾铸有。青铜,平首,一般为圆档方足。
釿布梁一釿2000元
釿布梁二釿8000元
釿布晋半釿15000元
釿布晋阳二釿8000元
釿布晋阳一釿2500元
釿布安邑一釿600元
釿布晋阳半釿6000元
釿布虞一釿2000元
釿布虞半釿22000元
釿布氏半釿22000元
布币山阳10000元
布币分布3000元
布币四布当釿30000元
布币殊布当釿、十货1400元
锐角布公100元战国中、后期,韩,魏等地,青铜,首部两端呈锐角,平肩方足。
锐角布垂220元
锐角布涅金200元
布币卢氏涅金6000元战国中、后期。三晋地区、燕国,青铜。平首、平肩、方足。小方足布是目前存世最多的一种布币,历年均有出土。
方足布蔺100元
方足布平阳35元
方足布安阳120元
方足布齐备120元
方足布襄坪背左80元
方足布同是150元
方足布高都180元
方足布奇氏280元
方足布乌壤300元
方足布长安700元
方足布550元
方足布东周1600元
方足布右明新治1500元
尖足布邪山1200元战国中、后期,赵、燕等地,青铜。平首、耸肩,尖足。
尖足布兹氏半150元
尖足布武安150元
尖足布中阳400元
尖足布商水900元
尖足布寿阴350元
圆足布蔺、五1300元战国后期,赵国,青铜,圆首,圆肩,圆档、圆足。
圆足布离石3000元
圆足布离石、三十五2200元
三孔布北九门50000元战国晚期,赵国,青铜,由圆足布演化之别种;首与两足部各有一小圆孔,故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两”纪重,首开“铢”、“两”纪重制,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孔布宋子50000元
三孔布下专50000元
刀币针首刀700元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燕国一带,青铜,首部尖状,面文为记号、符号或单字。
刀币尖首刀1200元
刀币博山博山刀1500元
刀币八明刀圆折70元战国中、晚期,燕国,青铜,有圆折和磬折两种。
刀币左二明九磬折40元
刀币明、齐化齐明刀8000元战国晚期,齐境内,青铜,刀身多轻薄,“明”字为方折,细长。
刀币甘丹直刀250元战国中晚期,赵、中山国,青铜,圆首,刀身平直,大者微带弧意,形体皆轻薄。
刀币晋匕直刀10000元
刀币即墨之法化齐大五字2500元
刀币齐造邦长法化齐六字刀8000元
刀币即墨法化齐四字刀2200元
刀币齐法化齐三字刀400元
环钱离石1500元战国中后期,周王畿、魏、秦、赵等地,青铜,圆形圆孔,制古拙,而背无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钱背呈平面状,背径大于面径。背缘上及穿眼肉多能观察到范线,而钱体外缘亦能找到浇口痕迹。字文大篆,笔划锋劲,俊洒不羁。
环钱蔺10000元
环钱共屯赤金15000元
环钱东周1500元
环钱西周1200元
环钱共1000元
环钱半环10000元
环钱长垣一釿2500元
圆钱币贝益四化150元战国中晚期,秦、齐、燕等地。铅,铜,圆形方孔,分无郭,有两种,后世相沿之方孔圆钱定制即源出于此。
圆钱币贝益六化180元
圆钱币贝益化600元
一化方孔币10元
明化方孔币10元
两甾方孔币1200元
蚁鼻钱君800元战国,楚,青铜,贝形,凸形,平背,一端有孔,钱面铸阴文。
蚁鼻钱金200元
蚁鼻钱行400元
文信方孔币5000元
半两秦铸(小平)30元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初由于中央政权统一铸币,至末年,社稷动荡,各地方铸、私铸钱出焉,青铜,规范秦半两制作精好,钱文整,挺拔,一般直径在3.2厘米上下,重约8克左右。
半两大型(小平)50元
半两秦铸36mm200元
两两秦铸小平600元
半两秦精铸传形500元秦并六国统一铸币,名曰半两,方孔圆钱从此成为定制,古以廿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钱文半两二字高挺,两中人字偏下,上横较短,半字下横较长,据咸阳出土:径2.3--3.8厘米,重2.8--8.1克,传世径3.5厘米以上者少见。
半两秦特大型
汉-隋
汉初仍行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自铸,钱制较乱,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吕后、文帝及武帝初年,曾分别更铸八铢半两,五分钱和四铢半两。汉武帝建元元年铸行三铢钱,元狩五年则开始铸行五铢钱,使半两钱不再成为法定货币。从实物上来看,除四铢半两外,目前对秦汉之际的半两钱的鉴别尚有待深入研究。
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枚重五铢,形制规整,重量标准,铸造精良。
王莽代汉,托古改制,币制极度混乱。自居摄二年至天凰元年八年间。王莽颁布一系列改变币制的法令,禁五铢,行新钱,先后规定的货币连三十余种,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级庞杂,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额货币滥借苛法强制推行,导致经济的极大混乱,不久即告失败,新莽改制为取得政治效果,十分注意器物制作的精准,遗存的新莽货币形制精美,币文隽秀,在铸造技术上有其独到之处。
东汉建开十六年,光武帝刘秀重新推行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断的五铢钱制,对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期,即中国铜钱由铢两体系向唐宋年号、宝文钱制转变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时期,政治分裂,社会动荡,货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三国时期,各国钱制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曹魏立国之初,一度废除旧钱,改用帛交易。魏明帝太和元年恢复使用形同汉制的五铢钱,货值相对稳定。吴、蜀两国则因国力不济实行变相的通货膨胀政策,接连铸行不少名目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脱离的大额铜钱。
两晋时期,仍沿用汉魏及东吴旧钱,十六国中的前凉、后赵和成汉则发行过少量钱币,但有帛等实物交易却是主要的流通手段。南北朝埋藏铸币增多,但币制相当混乱,名目繁杂,民间的私铸钱大量出现,而初行于东汉晚期的剪鉴钱在北方地区尤为盛行。所谓剪鉴钱,一般指前期旧钱鉴为内心与外圈二种型,以这应当时衰颓的社会经济对货币单位的重量的需求。
--
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同时严禁私铸及其他旧币使用。钱制的庞杂局面得到了整治,至开皇五年隋五铢便成为国内统一的法定货币。汉(新莽、东汉、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
隋
名称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
凉造新泉小平小样3000元北凉渠蒙逊永安年间铸径2.4CM,重约3克左右,小者不足2CM,重约1.5克,此泉出土均在甘肃武威,有王莽钱文风韵..
太夏真兴小平15000元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真兴年间铸。径2.35CM,重约3.03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此泉多在甘肃出土,传世极少。
丰货小平隶书400元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铸于其都襄国,径2.42--2.48CM,重2.4--4.8克,分别有内外郭及无内外郭者,因铸行较少,故传世不多。
丰货小平篆书300元
汉兴小型直读80元东晋李寿踞成都,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铸。钱文隶书直读,篆书横读,径1.2CM,重1克上下,此钱制作粗陋,字浅肉薄,传世不多,以横读为罕。...
汉兴小型横读350元
四铢小平100元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始铸。仿五铢而略小,面无内郭,四铢二字为篆书,重如其文,径2.25CM,重2.4克,少数面穿上下各一星,面文亦有错范重文者
孝建四铢小平80元
永光小平小型20000元南朝守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铸。钱文薤叶篆,内外有郭,径1.6CM,重约1克,永光年号行六月改元,故此钱存世极少。...
景和小平小型20000元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铸。较永光钱更见轻薄,钱文为小篆,径约1.6CM,重不足一克。景和年号行三月而废帝被弑。故景和钱极罕。
两铢小平小型6000元两朝宋废景和元年二月铸的两铢钱。钱体轻薄,径约1.9CM,重1克左右;三月废帝被弑,十二月罢两铢钱,故两铢钱极罕。
太货六铢小平150元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铸,面背内外郭精整,钱文玉筋篆,书体精美,为六朝钱中精品,径2.5CM,重约3克,近日市上见一批“十全十美”之太货六铢,望集币时慎之。
太和五铢小平小样200元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铸,钱文方折篆体,因许民间自铸,故铜质杂,大小不一,大者径2.5CM,重3.4克,小者径2CM,重2.5克。由于铸行有限,故传世,出土均少。.
太和五铢小平小样200元
太和五铢小平300元
太和五铢双点太800元
永安五铢背“土”400元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听民与官铸,铜材,大小不一,钱文永安二字接郭,五字连内郭,径2.5CM,重5.5克,轻小者1.8CM,重仅2克,背有四出纹,土字者少见。
永安五铢小平光背15元
永安五铢背四出50元
常平五铢小平光背15元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铸,钱文篆书直读,笔划圆润,平字第一笔与内郭合成一线,径2.5CM,重3.5---4.2克。后期所铸较前期粗糙,更有杂铅锡薄钱。.
五行大布小平小样40元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始铸,以一当布泉十并行,形制精美,内外郭齐备,版别数种,径2.6---2.8CM,重4---4.3克,为北周三大名泉之一,另有合背钱。
五行大布小平大样60元
布泉北周铸40元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始铸,一当五枚五铢钱并行,钱文玉筋篆,泉字中竖不断,内外郭齐备,与新莽布泉有所不同,径2.5CM,重4.3克,亦分大小两种,此钱系北周三大名泉之一。....r>太清丰乐小平2200元
五铢隋铸大样10元隋高祖开皇元年始铸。青铜、白铜、制作多精整,宽缘,穿右有一直划与“五”字相连。
五铢隋铸小平3元
---------------------------------------------------------------
半两汉代旋读200元秦泗水亭长刘邦率军攻占咸阳,为收揽人心,令民鼓铸,民以营利,钱体日渐轻小,制作粗劣。其时钱轻物贵,担米值万钱。
半两汉代复式钱250元
三铢小平300元汉武帝建元元年,分有郭和无郭两种,径2.3CM,重2.1克上下,无郭者铢字金旁多异字,由于三铢减重,私铸难禁,铸行四年而止,故传世较少。
五铢异品小平250元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开皇元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钱文篆书,外郭较宽内郭,唯五字左侧多一竖划,径2.4CM,重3克上下,后杨嗣位,朝政腐败,物价飞涨。直至斗米千钱。
五五铢铢传形复式400元
五铢小平直读2500元
五铢铁质四出5元
五铢小平传形25元
五铢小平普品1.5元
五铢陈文帝小型10元
五铢陈文帝小平双星60元
五铢陈文帝小平20元
五金小平600元1980年陕西咸阳出土,系方孔圆钱中最早的黄金铸币,径2.6CM,重9克,含金95%据此形制似系宣帝五铢。
大泉五十小平合背140元王莽居摄二年始铸,大泉五十意即值五十枚五铢钱,初期径2.8cm,重7克,后期经减重后仅1--2克,除字体各异,又有传形,合背,重轮,四出等多种,亦有钱饼等。
大泉五十小平传形60元
大泉五十小平四出150元
大泉五十小平旋读700元
大泉五十小平铁质300元
金错刀一刀平五千6000元初始元年王莽代汉帝于居摄于二年铸。钱身由刀环,刀身组成,青铜浇铸,刀环似方孔圆钱,一刀二字阴文系用黄金错于面上下,俗称金错刀,外形光灿华美,刀身直书平五千,意值五千通行五铢钱。通长7.3CM,重20--40克,厚薄不一,因其制作精美,为泉家所珍爱。
金错刀契刀五百600元王莽居摄二年始铸,形类金金错刀,契刀二字横列穿孔两侧,刀身铭五百二字意值五铢五百钱,实属虚值,传世不多见。
小泉直一小平小型10元王莽始建于国元年铸行,由于虚值的错刀,契刀大钱遭反对,又以忌讳汉室刘姓含卯、金、刀三字,对新朝不详,遂铸小泉直一,以代替五铢,与大泉五十并用。径1.3CM,重0.7克左右,制作工整,文字清秀,为历代小钱中之佳品。
么泉一十小平小型3500元始建国二年铸行,王莽简直按人的年岁称泉了;幺泉一十,径1.6CM,重1.8克,幼儿泉二十,径1.8CM,重约3克,中泉三十,径2CM,重约4.2克,壮泉四十,径2.2CM,重约5.4克,与大泉五十合称六泉。从幺泉一十至壮泉四十皆为泉中珍品。
幼泉二十小平小型4500元
中泉三十小平小型8000元
壮泉四十小平16000元
大泉五十小平5元
小布一百布币2000元始建国二年铸行,王莽为了大改货币增宝货制,货布十品亦在其中,从小布到大布各长一分,相重一铢,其值各加一百,小布一百,长寸五分,重15铢,至大布黄千,十布之序如五: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十种,每种中线纹分通顶,不通顶两种,大布黄千亦有铁钱,传世大布黄千较多。
么布二百布币2000元
幼布三百布币2000元
序布四百布币2000元
差布五百布币2000元
中布六百布币2000元
壮布七百布币2000元
第布八百布币2000元
次布九百布币2000元
大布当千布币80元
五泉十布全套80000元
货布布币40元王莽天凤元年铸,与货泉并行,一货布当货泉二十五枚,此布厚实正整,书体潇洒,货布二字作垂针篆列于两侧,通长5.6cm,重16.5克,传世较多,赝品亦混迹其中,望集币时注意。
货泉方贝1200元王莽天凤元年铸,钱文为悬针篆,泉中竖笔断开,版别有传形,异书,异范,合背,合面,圆穿,横划,星号,月纹,决纹,剪边等近百种,一般径2.2--2.4CM,重约2.8--3.6克,初期可达5克以上。传世极丰。
货泉普品1元
货泉传形40元
布泉10元王莽后期铸,据其钱文,形制仍不失莽钱之风,布泉二字作县针篆,内外郭齐备,亦有决纹、半星等。径2.6CM左右,重约3.5克上下,旧时称妇女佩此钱生男孩,又称男钱
国宝金匮直万无定价传闻为陕西西安出土,上部近方孔圆钱,面、背肉好周郭,面文篆书直读国宝金匮,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身面,背有直纹两道,中篆书直万二字,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于御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真品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直百五铢小平光背40元刘备于建安十九年入蜀后铸于成都,面文直百即值一百枚五铢钱,实是虚值钱,面背有内外郭,多光背,亦有背铭篆书为字者,系方孔圆钱记地之始。
直百五铢背“为”80元
直一特小型1000元三国时刘备父子铸于蜀,标明一当五铢百钱,实为虚值过甚,的小钱,径1.5--2CM,重1.3--2克,最轻者不足0.5克,出土多在四川,湖北等地。
直百中小型30元
定平一百小型40元三国时期蜀汉铸币,有大小二种,大者径1.6CM,重2克,小者径1.2CM,重0.6克,钱文夷漫不清,直读光背,出土多在四川。
太平百钱小平60元东汉末或三国初铸币,我文有篆、隶两体,制作粗疏,太有作大者,钱有作金者,亦有作水波者,据建国后考古发掘多在蜀地出土,当属蜀钱,径2.5CM,重3.3克,传世分大小多种,亦有传形者。
世平百钱背水波纹1800元
大泉五百小平大样150元三国吴钱,孙权嘉禾五年始铸,仿王莽大泉,面背有内外郭,一当铢五百,系高额虚值大钱,初铸径2.8--3CM,重7--10克,后铸较轻、小。背无纹饰,有合背钱。
大泉当千小平大样150元三国吴钱,孙权赤乌元年始铸,大泉当千径3.6CM,重14.5克,后铸轻小者径2.5CM,重3.5克,一当五铢钱千,此系高额虚值大钱。大泉二千径3.2CM,重11.5克,尚有大泉当五千者,径3.9CM,其数甚微,集时宜慎之。
大泉当千大样600元
大泉当千折十特大型10000元
大泉二千折二大样1400元
大泉五千折五型无定价
唐
唐初一度沿用隋五铢钱。唐高祖时正式发行五铢,铸行“开元通宝”,并迅速推行,延绵七百余年的五铢至此结束。高宗乾封元年铸乾封泉宝钱,以一当十,不久即废去。开元通宝的使用,使唐代货币保持了长期的统一与稳定。安史之乱,是经济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唐肃宗乾元元年发行虚价的“乾元重宝”钱,钱制渐趋混乱。中唐发行“两税法”,以铜钱征税,货币供应不足,武宗会昌元年铸了“会昌开元”钱后才缓解了严重的钱荒。唐代中晚期出现了“重宝”“元宝”等钱名,此后中国的方孔圆钱,形成了记年号,称“宝”的钱制。开元通宝的形制不但成了后世小平钱的基本铸式,还被沿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古代日本、朝鲜及越南等国,都受到了开元钱的影响。唐
名称书体书体币型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孕星30元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攻克长安,次年隋亡,他在关中称帝,国号唐。武德四年废通行1300年的五铢钱,改铸开元通宝。开元为开新朝之元,与开元年号无关。初期径2.4--2.5厘米,重3.8--4.2克,贞观年间斗米三五文而已。自玄宗后钱文四字稍欠匀称。德宗以后铸制粗陋,终唐近三百年,版别,样式繁多,另有金、银、铁、铅线,由于铸期长传世丰富。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右桃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双桃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月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巨星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星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星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三月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月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右月3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同心结7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金质80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银质2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洪”2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兴”1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京”1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宣”1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平”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丹”3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大“平”1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小“平”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永”13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永”15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福”6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福”1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福”1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丹”8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桂”6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广”8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广”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太平蓝大王”15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三云18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梁”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梁”3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梓”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鄂”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反“京”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京”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昌”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益”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洛”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襄”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4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越”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宣”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潭”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润”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兴”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兖”8元
开元通宝隶书折十唐代16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当十折三型唐铸无定价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唐铸1元
乾封泉宝隶书小平唐代300元高宗乾封元年铸,以一当开元通宝钱十。钱体略大于开元钱,径2.5厘米,重3.3----3.5克,因铸期短,传世少,出土多在陕西境内。常见多为赝品。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唐代2元肃宗乾元元年始铸之虚值大钱,一当十与开元钱并行,后期减重大小不一,版别甚多,背有星、月、祥云,瑞雀等。当五钱径2.5厘米,重4克上下,当十钱径2.9----3厘米,重10克上下。
乾元重宝隶书折二唐代10元
乾元重宝隶书折二白铜母线8000元
乾元重宝隶书折二背祥云400元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背瑞雀1100元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背“洪”1600元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背“二”1100元
乾元重宝隶书折二背“十”10000元
乾元重宝隶书折二背重轮50元
乾元重宝隶书折十背重轮下月2000元
乾元重宝隶书折十背重轮下月200元
乾元重宝隶书小二背重轮20元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背重轮40元
乾元重宝隶书折十背重轮八星1500元
大历元宝隶书小平光背500元唐代宗大历四年于绛州铸造,钱文隶书,旋读光背,径约2.3厘米,重工业2.5克左右,因含锡,铜色昏浊,制作粗陋。大历钱铸期短暂,故传世甚少。
大历元宝隶书小平背月650元
建中通宝隶书小平大样1200元唐德宗建中元年复商州废炉所铸。钱文四字隶书,径2.1--2.3厘米,铜色暗红,钱体薄小,由于铸期短,传世,出土甚少。
建中通宝隶书小平小样800元
得壹元宝隶书折十光背300元乾元二年唐叛将史思明占魏州称“大圣燕王”建元“应天”溶佛寺铜器得壹元宝大钱。钱文隶书旋读,径3.65--3.9厘米,重18.8--23克,痛月纹多种,得壹为初始、纯正意,而非年号钱,行未久因恶得壹非国运长久之兆,遂改元更铸顺天元宝,故世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
得壹元宝隶书折十背月400元
得壹元宝隶书折十背四月1300元
得壹元宝隶书折十背四星一月2000元
顺天元宝隶书折十背月120元唐叛将史思明公元760年占洛阳,自号大燕皇帝,建元顺天,铸顺天元宝,形制,色泽均同于得壹元宝,钱文隶书,径37.5厘米,重20.8克,钱背多有星,月纹,铸行壹年有余,故传世较得壹元宝多。.
顺天元宝隶书折十背月星500元
高昌吉利隶书小平大样光背2300元南北朝时高昌国曲氏王朝铸。其故都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20里处,北魏太和廿三年曲嘉为王,传世至唐贞观十四年为唐所灭。钱文隶书有北魏气韵,内外郭齐备,素背无文,径2.6--2.67厘米,重12.5克,此钱传世不多。幸阿斯塔那及陕西曾有微量出土。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的分裂和政权的频繁更替,使货币流通再度陷于紊乱。北方的梁、唐、晋、汉、诸朝,因铜资源缺乏,新钱铸量不多,但制作让究,并明令禁止铁、铅钱的流通。后周世宗时的佛寺铜材铸行“周元通宝”,钱质与铸量均居五代之冠。南方十国铸币量大,类杂,南唐、前蜀、后蜀、尤其如此。楚、南汉曾铸铅、铁钱、蜀钱铁钱。南唐的唐国通宝钱、蜀的大蜀通宝钱和齐的大齐通宝钱的行用表明,以国号铸于钱上,成为一时的风气。钱文篆隶两种书体并行,则为南唐所首创。五代十国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价格文字说明
开平元宝隶书折十大样光背无定价后梁太祖开平年间铸,传世仅见大钱一种,钱文隶书近真体,直读光背,径约3.4厘米,此钱传世极罕。
开平元宝隶书小平光背无定价
天成元宝隶书小样官铸光背12000元后唐明宗天成年间铸,此钱精整,文字清晰,元字右挑,光背无文,径2.3厘米,重3.4克左右,历来所出甚少,系五代钱中珍稀品。
天福元宝隶书大样官铸光背13000元五代后晋高祖天祖三年铸,许民间设炉并铸,故大小不一,钱文多夷漫不清,径2.2厘米重1.7克左右,另有一种官铸大样制作较精。
天福元宝隶书小平官铸背月1600元
汉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背月40元五代后汉隐新闻社乾佑元年铸,制作精良,隶书四字稍露真书气韵,径2.4厘米,重3--3.5克,钱文面星及背星月纹,或光背无纹者,此钱传世较丰。
汉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孕星220元
周元通宝隶书小平合背150元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二年废天下佛寺,毁铜像铸,周元通宝仿唐于元,制作精美,径2.4--2.5厘米,重3.5----3.7克,钱文四字为八分隶书,背多星月纹,布于穿孔上下左右,亦有合背钱,民间广传此钱可治难产等症,故甚为老人喜爱,以元字右挑为贵。.
周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10元
周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月8元
周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月80元
周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巨星巨月150元
永平元宝隶书小平光背20000元十国蜀王建永平元年铸,钱文隶书旋读光背,永平二字已近真书,径2.3厘米,重3克左右,传世罕见。..
通正元宝隶书小平小字光背150元十国前蜀王建通元年铸。形制近似永平元宝,钱文隶书,旋读,径2.3厘米,重2.8克,多光背亦步亦有背星月纹,另有一种元字右挑者,较少见。
通正元宝隶书小平右挑大字280元
通正元宝隶书小平背星月300元
天汉元宝隶书小平光背35元十国前蜀王建天汉年间铸,形制较精整,钱文四字隶书旋读,为王建五钱中最清秀者,径2.3厘米,重3克,传世光背及上仰月较多见。
天汉元宝隶书小平背月40元
光天元宝录书小平光背35元十国前蜀王建光天年间铸,此钱制作粗劣,面文草率,径2.3厘米,重2.5克,背穿上有时可见一星或一月纹,光天元宝铸量较大,故传世甚多。.
乾德元宝隶书折十光背50000元十国前蜀后主王衍咸康年间铸,制作粗陋,钱文四字中康字独大,径2.2厘米,重3.1克,此钱传世较多。.
乾德元宝隶书小平大字光背20元
乾德元宝隶书小平小字光背70元
咸康元宝隶书小平光背50元后梁太祖开平年间铸,传世仅见大钱一种,钱文隶书近真体,直读光背,径约3.4厘米,此钱传世极罕。尚有“开平元宝”作珍。铜质浑厚,书意在隶,真之间,笔势洒脱,大似当五,幕平,几不分肉好郭,存世各一品,元宝下落不明。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铅质背“闽”6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铅质背“殷”3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折十背星40000元
永隆通宝隶书折五背“闽”月2500元十国闽王延曦永隆年间铸,分铜、铁两种,径3.8--4厘米,重20--25克,背穿上闽字,穿下仰月,因铸行不足一年,传世极罕。
天德重宝隶书折五铁质前“殷”5000元十国闽王延曦永隆年间铸,分铜、铁两种,一当小钱百,钱文真书,因王延政一度改国号殷,故背穿上殷字。铜钱径3.2厘米,铁钱径约3厘米,此钱传极罕。
天德重宝隶书折十光背35000元
天策府室隶书折十大样光背20000元十国楚王马殷于乾化元年铸,铜钱大如当百,钱文真书含隶韵,径3.8厘米,重33克,大样径4.2厘米,此钱传世及出土均极少。.
天策府室隶书折十大样铁质光背2000元
乾封泉宝行书折十光背6000元十国楚王马殷铸。分铜、铁两种,径约3.8厘米,重22--33克,钱文隶篆兼备,背文为:天府、天策、天,策,乾封泉宝以铜钱难得。...
乾封泉宝隶书折十大样背“天府”60000元
乾封泉宝隶书折十大样背“天”50000元
乾元重宝隶书折十大样光背30000元
广政通宝隶书小平光背10000元十国后蜀孟昶广政年间铸,分铜、铁二种,钱文隶书,径2.4厘米,重3.5克,铁钱略大,传世均罕。..
大蜀通宝隶书小平光背35000元十国后蜀铸,钱文四字隶书,光背无文,径约2.4厘米,重3.5克左右,此钱传世绝少。
保大元宝隶书折十光背50000元南唐李景保大年间铸,分铜、铁两种。径约3.25厘米,钱体制作精好,四字已近真书背穿上一天字,传世极罕。
永通泉货隶书折十大样光背12000元南唐李景中兴年间铸,一当十。钱文隶,篆二体,隶书径4厘米,重14克左右,铸期只有半年,故传世甚少。
永通泉货篆书折五光背14000元
唐国通宝篆书折十光背2200元南唐李景交泰年间铸。大小三等,钱文篆书,隶,真三体,小平径2.5厘米,重4克折二径2.65厘米,重5克,当五径3.2厘米,重9克左右,传世以小平最多。.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宽“唐”光背25元
唐国通宝真书小平小字光背45元
唐国通宝隶书小平大字背巨星22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宽“唐”背巨星400元
唐国通宝篆书折二宽“唐”背巨星120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点贝50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异唐圆贝1000元
唐国通宝隶书小平小样光背25元
唐国通宝隶书小平铁质大字光背60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长大字400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背月20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光背4元
大唐通宝隶书小平小型光背50元南唐李景铸,钱文篆、隶两体。钱文真书含隶意,制作较粗,大、小不同,一般径2.4厘米,重3克左右,传世不及唐国通宝数量大,
大唐通宝隶书小平中样光背100元
大唐通宝隶书小平大样光背200元
开元通宝篆书小平光背4元南唐李景铸,钱文篆、隶两体。系我国最早出现的对钱,与唐开迥异,此钱阔缘,小字,制作较粗,很少有精美者,径2.4--2.5厘米,重3.1--3.5克,尚有大样篆、隶对钱。当十大钱,径4厘米,重12.2克,为传世仅见。图见53页标廿元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2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处30元
开元通宝篆书小平背星月300元
大齐通宝隶书小平光背无定价十国徐知浩封齐王时铸,四字隶书,径约2.3厘米,重未详。传世大齐仅见两品,一为缺角,一为四眼,今又发现第三枚,经实测径2.5厘米,宽穿0.6厘米,重3.125克,通身黑漆古锈。
乾享重宝隶书小平光背500元南汉刘龚乾享年间铸,分铜、铅两种,钱文真书,对读光背,径2.4厘米,重3.7克,铜一当铅钱十用。铝钱文字歪斜,径2.3厘米,重3.8克左右,传世铅钱较多。
乾享重宝隶书小平光背10000元
永安一十隶书小平大样光背无定价五代初刘仁恭铸于幽州有铜,铁两种,其中铁钱远多于铜钱。以一百,一千两种罗丰,出土多在北京居雍关附近大王山附近,文字俱五代气韵,传世大铜钱多赝品,集币时宜慎之。
永安一十隶书小平大样铁质光背2000元
永安一百隶书折三型光背2000元
永安一百隶书折三型铁质光背50000元
永安五百隶书折十大样光背50000元
永安五百隶书折十大样铁质光背3000元
永安一千录书折二十光背6000元
永安一千录书折二十铁质光背280元
应圣元宝行书折十背“拾”无定价五代初期刘守恭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应天后所铸。径3.45厘米,背穿铭拾字,此钱传世绝少。
乾圣元宝行书折十背“百”无定价五代初期刘守光铸,形制,书体与应天元宝雷同,钱文真书,旋读,径3.5厘米,背穿上铭一“百”字,以一当百。此钱传世绝罕。
应天元宝行书折十大样背“万”无定价五代初期刘守光铸,背穿上铭一“万”字,以一当万。钱文真书,对读,径约3.8厘米,此钱传世极少。
北宋
北宋时的钱币存在着三大特点。一,钱文中出现了年号,先后铸行的年号有四十五种,版别之多为历代所罕见。二,货币流通具有地方性,有些区域铜铁钱兼用,显示了一种割据的局面。三,钱币的形态、钱文书体以及币材呈现多多样性,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起我背开始添铸纪年和监名且书体渐趋单一,咸淳年间为了应付通货膨胀产生的财政因难铸行了地方上的代有币“钱牌”。北宋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8元公元前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捡赵匡胤于今陈桥(河南开封县东北40里)兵变,黄袍加身,代后周称帝,定都东京(开封)建元建隆,是为宋太祖,废周帝为郑王。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但也是历史上国力最弱的朝代,终宋一代(960-1279)无一位明君能治国安邦平天下。宋元通宝即铸行建隆元年,乃宋代开朝钱,钱文仿唐开元钱,隶书直读。径2.5厘米。重3.6克左右,背有星、月纹,有铜铁两种,传世以广穿铁母、元字右挑稀有。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月6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星100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月150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右桃元800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铁母3000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广穿700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普品2元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光背3元太宗太平兴国年间(676--983年)铸,宋年号钱由此始,有铜铁两种,径2.4厘米,重3.4克左右。钱文隶,真二体,背有星、月纹,以铁母,广穿钱为稀有。
太平通宝录书小平背星20元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背月15元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合背300元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广穿铁母3500元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广穿600元
太平通宝隶书折十大样背巨星22000元
淳化元宝行书小平光背0.50元太宗淳化元年(990)始铸,有铜,铁两种,太宗亲书真,行,草,三体钱文,开御书钱之先河,亦草书入钱文之始。旋读光背,径2.4厘米。重3.8克左右,以缩小淳化为稀有。
淳化元宝隶书小平光背0.5元
淳化元宝行书小平背星80元
淳化元宝行书小平铁母6000元
淳化元宝隶书小平缩水1500元
至道元宝行书小平光背0.50元太宗至道年间(995-997)铸,有铜,铁两种。钱文真、行、草三体书为太宗亲书。径2.4厘米。重3.8克左右,传世以合背钱为稀有。
至道元宝隶书小平光背0.50元
至道元宝行书小平合背300元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光背0.50元真宗咸平元年(998年)铸,有铜铁,轮廓精整,另见有各式宽缘厚肉之大型钱。钱文真书,旋读光背,径2.5厘米,重4克左右,咸平无珍惜钱。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合背300元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背四出250元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阔缘厚肉180元
咸平元宝隶书折二阔缘厚肉500元
咸平元宝隶书折五阔缘厚肉1000元
咸平元宝真书折十大样光背45000元
景德元宝真书小平光背0.50元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始铸。有铜、铁两种,铁氏只见折三。径2.5厘米,重4克,铁钱径3.5厘米,以铁钱折三少见。
景德元宝真书小平铁质光背50元
景德元宝真书折二铁质光背100元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光背0.50元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铸,有铜、铁两种,钱文真书,旋读。小平有大、小样版别数种,径2.4-2.5厘米,重4克左右,光背及背有星月纹。传世以背星月纹为少见。铁钱折三稀有。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背星180元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背星月250元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合背3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二阔缘厚肉5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五铁范铜3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五铁母10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五阔缘厚肉1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二光背3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十光背45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光背0.5元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背巨星200元
天禧通宝隶书小平缩缘小字2元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铸,有铜、铁两种,小平径2.5厘米、重3.8克,折二径2.8厘米,重4.7克,铁钱亦有折二。其时斗米十钱。天禧以铜、铁折二及合背为稀有。
天禧通宝真书小平光背0.5元
天禧通宝真书折二光背20000元
天圣元宝真书小平光背0.50元
天圣元宝真书折二铁母光背20000元
明道元宝真书小平光背1元仁宗道元年(1032)铸。钱文明道,明指日、月明者属阳,代表皇帝赵祯,月属阴,代表皇太后刘氏,二者同朝听政,故曰:日月之道明。有铜铁,面文真篆两体,旋读光背,径2.5-2.6厘米,重4.3克,铁钱折二径2.85厘米,重7.5克,为它谱所不载,因明道一年改元较其它钱少。
明道元宝篆书小平光背1.50元
景佑元宝真书小平光背0.50元仁宗景佑元年(1034)始铸,分铜、铁,钱文有真,篆二体,旋读。光背无文,径2.5厘米,重4克,版别较多。铁钱有小平,折二径3.2厘米,传世以铁钱折二为少见。
景佑元宝篆书小平光背0.50元
皇宋通宝真书小平光背0.50元仁宗宝元二年(1039)始铸,为避钱文重“宝”而造的非年号钱,应与南宋“皇宋元宝”相区别,有铜、铁两种,钱文真,篆二体,直读,光背,小平径2.4厘米,重4克左右,折二篆书罕见,新发现一枚隶书折二,径2.8厘米,重6.4克,据悉日本尚有一枚真书折二,惜末见拓图。小平以九叠篆为珍稀品,铁钱有小平、折二钱。
皇宋通宝篆书小平光背0.50元
皇宋通宝篆书小平九叠篆14000元
皇宋通宝篆书折二光背12000元
康定元宝隶书小平铁钱500元仁宗康定元年始铸,径2.3厘米,重5.75克,因行用一年,所造又为铁钱,故传世极少
庆历重宝真书小平直读光背100元仁宝庆历年间(1041--1048)铸,有铜、铁两种,钱文真书,为宋氏重宝之始。庆历二字分直读,旋读,小平径2.5厘米,重3.2折十径3--3.2厘米,重6.6-7克,当十铜钱初铸未久即作折三,折二钱用,传世旋读较少,铁母更稀。
庆历重宝真书小平旋读光背300元
庆历重宝真书折二直读光背7元
庆历重宝真书折二直读光背15元
庆历重宝真书折五铁范铜3000元
庆历重宝真书折五铁母10000元
至和元宝隶书小平光背250元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5)年铸,元宝钱文为真,行、篆三体,旋读,通宝钱为真,篆二体,直读,重宝为折二,折三,钱文真书,小平径2.4厘米,重3.8克,折二径3厘米,重8.8克,折三径3.4厘米,重10克上下。传世元宝,通宝易寻,重宝钱为泉界所珍爱,尤以背文虢,坊者更足珍贵。
至和元宝隶书小平左挑350元
至和元宝真书小平光背0.50元
至和元宝篆书小平光背1元
至和元宝真书小平光背1元
至和元宝隶书小平隶通250元
至和元宝隶书小平隶宝300元
至和元宝真书折二光背1700元
至和元宝真书折五铁母光背5000元
至和重宝真书折五背“坊”40000元
嘉佑元宝真书折五背“号”30000元仁宗嘉佑元年(1056)铸,钱文真篆二体,旋读光背,径2.5厘米,重3.8克,为小平对钱,传有铁钱,然未见存世。
嘉佑元宝隶书小平光背0.50元
嘉佑元宝篆书小平光背0.50元
嘉佑元宝真书小平光背0.50元
治平元宝隶书小平光背0.50元英守治平年间(1064-1067)铸,钱文真、篆二体,有直读,旋读两种,径2.4厘米,重3.8克,光背小平,未见折二以上大钱。偶有背四出传世,实为稀品
治平元宝篆书小平光背0.50元
治平通宝隶书小平光背1元
治平通宝篆书小平光背1元
熙宁元宝篆书小平光背0.30元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铸,钱文真篆二体;旋读,径2.5厘米,重4克,未见折二,折三钱。多为光背,以背卫,衡者为少见。重宝年代同元宝,钱文有篆,真二体,为折二对钱;旋读,径3厘米,重8克上下,以直读罕见。通宝年代同元宝,通宝唯有铁钱,分小平,径2.5厘米,折三,径3--3.4厘米,钱文真书,旋读,多为光背,以背穿上月为希有,集币时如遇通宝铜钱均为铁母,万勿错过。
熙宁元宝真书小平光背0.30元
熙宁元宝篆书小平背“衡”250元
熙宁元宝真书小平背“衡”180元
熙宁元宝篆书折二光背0.5元
熙宁重宝真书折二光背1元
熙宁重宝行书折二连飞点10元
熙宁重宝篆书折二长冠“宝”15元
熙宁重宝真书折三光背20000元
元丰通宝行书小平光背0.3元神宗元丰元年(1078)铸,有铜、铁、两种,钱文分篆、隶、行三体,小平径2.5厘米,重5克。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3-3.2厘米,版别可达百种,为宋钱中最多一种,隶书体、背穿上仰、俯月为贵。集隶书体元丰钱时须注意丰字头,另有一种日本曲字头元丰,最易鱼目混珠。
元丰通宝篆书小平光背0.3元
元丰通宝行书小平背月200元
元丰通宝篆书小平背月200元
元丰通宝行书小平背星10元
元丰通宝隶书小平小字光背100元
元丰通宝隶书小平大字1000元
元丰通宝篆书小平大字400元
元丰通宝行书折二背星5元
元丰通宝行书折二背月4元
元丰通宝篆书折二长字10元
元丰通宝行书折二长字10元
元丰通宝行书折五铁范铜1500元
元丰通宝篆书折五铁母2800元
元丰通宝篆书折五铁范铜1500元
元丰通宝行书折五铁母2800元
元丰重宝篆书折十光背40000元
元丰通宝半文钱篆书50元元佑元年(1086)宋哲宗继位后,励精图治,经济渐有好转,平钱已不足计数(无法找零)而铸的半文钱。形制与平钱相同,只是钱径缩小,径2.1-2.2厘米,重1.4-2.4克,大部分为2克。尚有绍圣元篆,行对钱,圣宋元宝篆行对钱,元佑通宝篆书钱,元丰通宝行书体等。
元佑通宝行书小平光背0.3元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3)铸,钱文有篆,行二体。旋读,小平径2.5厘米,重4克,折二径3厘米,重7.8克,折三为铁径3.2--3.4厘米,以折三铁毋稀有。背陕列罕。
元佑通宝篆书小平光背0.3元
元佑通宝行书小平背星10元
元佑通宝篆书小平背星8元
元佑通宝行书小平合背180元
元佑通宝行书小平背“陕”25000元
元佑通宝篆书小平背“陕”25000元
元佑通宝行书折二光背0.8元
元佑通宝篆书折二光背0.8元
元佑通宝行书折五铁范铜1800元
元佑通宝篆书折五铁范铜1800元
元佑通宝行书折五铁母4500元
元佑通宝篆书折五铁母4500元
北宋(续上)
绍圣元宝行书小平光背0.5元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年)铸,元宝钱文为篆,行,隶三体,分铜、铁。小径2.5厘米,重4克,折二径3厘米,折三钱径3.3厘米。通宝钱文真书;直读,细小工整,今铜者好寻,铁钱难得。绍圣以元宝隶书体稀有。广罕亦罕。
绍圣元宝篆书小平光背0.5元
绍圣元宝行、篆书小平背星5元
绍圣元宝行、篆书小平背月5元
绍圣元宝隶书小平光背15000元
绍圣元宝行、篆书折二光背1元
绍圣元宝行、篆书折五铁母光背6000元
绍圣重宝隶书折二光背50000元
绍圣重宝真书小平小字45元
绍圣重宝真书小平铁母4000元
绍圣重宝真书小平铁母背“施”15000元
元符通宝行、篆书小平光背0.5元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铸。通宝钱文有篆、行,真三体,有铜、铁两种,小平径2.5厘米,重4.2克,折二径3厘米,重7.8克,折三为铁钱径3.4厘米,重宝唯见样钱,径约2.9厘米,元符钱以小平铁母,折二铁母,稀有。重宝样钱更是凤毛麟角。
元符通宝真书小平铁母旋读4000元
元符通宝隶书小平铁母背“上”15000元
元符通宝隶书小平铁母12000元
元符通宝行、篆书折二光背1元
元符通宝篆书折五铁母10000元
元符通宝隶书折二牙雕无定价
建国重宝篆书小平光背无定价微宗建中靖国年间(1101年),初期铸。钱文隶体直读,背无文,径约2.35厘米,重不详。因与前朝年号相抵,改铸非年号钱圣宋元宝,由于铸量少,传世仅有廖廖数枚,极珍罕
建国重宝真书小平光背无定价
圣宋元宝行书小平光背2元微宗建中靖国年间(1101)铸,系皇宋通宝后又一非年号钱,元宝钱文有篆、行、隶三体。分铜、铁两种,小平径2.5厘米,重4克,折二径3厘米,重7.8克,平钱中佳品,灿若群星,折三唯见铁钱,径3.2厘米,通宝以背当五尤其珍贵。
圣宋元宝篆书小平光背2元
圣宋元宝行、篆书小平美制10元
圣宋元宝行书小平结“宋”50元
圣宋元宝行书小平结“圣”25元
圣宋元宝篆书小平中冠“宝”60元
圣宋元宝行书小平通“宝”手3000元
圣宋元宝篆书小平长字850元
圣宋元宝真书小平长点“宋”1100元
圣宋元宝真书折二长点“宋”1500元
圣宋元宝隶书小平隶书10000元
圣宋元宝篆书小平长冠“宝”18000元
圣宋元宝行书折二铁母0000元
圣宋元宝行、篆书折二光背1.20元
圣宋元宝隶书折二铁母背月10000元
圣宋元宝行书折五铁母光背8000元
圣宋元宝行书折五铁范铜2400元
圣宋通宝行书小平光背15000元
圣宋通宝隶书小平铁母直读20000元
圣宋通宝隶书小平背“当伍”3000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大字200元崇宁重宝背藏文四字译读为穿上:地,穿左,水,穿右;火穿下,风,其意蕴含着两层意思:(一)祝愿地水火风彼此相全,众生康泰安居乐业,(二)把个人的祝愿引伸到国家社会范围,祈祷民族团结亲睦共处,,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同进并寓有警戒的涵义;否则,将招致灾难临头,祸患无尽。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瘦金体15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抽示16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阔示60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折十书体25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二私铸15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普品2.5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短尾异“崇”3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错范重文1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隔轮8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广穿2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背四决5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合背2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铁范铜14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三铁母22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大字18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异重5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高足贝1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月1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星15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十”15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精铸细缘1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普品1.5元
崇宁元宝楷书小平银质小字无定价
崇宁元宝隶书小平银质30000元
崇宁元宝楷书小平银质大字50000元
宗宁元宝隶书折二铁母20000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普品2元微宗大观元年(1107年)铸,大观年号,取《易》:“大观在上”之意,分铜铁两种,钱文微宗亲书瘦金体,小平有行书体,径2.5厘米,折二轻2.8厘米,折三径3.1厘米,折五径3.5厘米,折十径4.15厘米,以当十大钱最精美亦最多。小平钱因通字部位不同,可分昂通、降通、斜通、大字小通等多种版别,传世以合背,铁母为珍品。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昂通20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分头“通”15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斜“通”10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小样楷“通”80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大样楷“通”300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宽“观”精铸80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大样样钱6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二光背14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三光背14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五光背5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二合背7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三“崇宁大观”合背5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十光背25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十合背450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铁母120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二铁母36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二铁母铜14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三铁母36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五十光背20000元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文“政”楷“通”550元微宗政和年间(1111--1117年)铸,政和年号,取“庶政惟和”之意,通宝有铜、铁二种、钱文人篆、隶、真三体,直读光背;小平径2.5厘米,折二径3.15厘米。重宝为折二铁钱,钱文瘦金体,直读光背,径3厘米,传世以折二重宝铁母数种珍品。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真“政”楷“通”400元
政和通宝楷书小平文“政”80元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文“政”85元
政和通宝篆、隶书小平光背1元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大字50元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大字55元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锐禾400元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文政背“陕”10000元
政和通宝楷书小平楷“通”25元
政和通宝楷书小平小样文“政”70元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银质大字6000元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铁母6000元
政和通宝隶、篆书折二光背2元
政和通宝隶书折五铁母26000元
政和通宝篆书折三铁母3000元
政和通宝楷书折五铁母宽缘8000元
政和通宝楷书折三银质40000元
重和通宝隶书小平光背15000元微宗重和年间(1118)铸,年号重和,系取“和之以和”之意大敌当前不知励精图治,却一再割地赔款,屈辱求和,名符其实的求和。钱文有篆,隶两体,直读光背,径2.6厘米,重4克。篆少于隶,皆精美可爱。
重和通宝篆书小平光背1300元
重和通宝隶书小平小字400元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小字400元微宗宣和年间(1119--1125)铸,钱文宣和乃皇上常处宣和殿名其年号,通宝分篆,隶二体,直读;小平径2.5厘米,折二径3厘米,折三径3.3厘米,小平背陕者钱文为瘦金体。元宝制作。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小字1000元
宣和元宝隶书小平中字1000元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中字1000元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大字1500
元宣和元宝隶书小平大字1700元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白铜昂“通”200元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楷“宣”40元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楷“通500元
宣和通宝隶、篆书小平普品7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短宝开足1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短宝开足12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小字15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小字5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真“宣”广穿5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真“宣”广穿50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圆贝“宝”70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圆贝“宝”600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离“宝”12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离“宝”150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隔轮5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隔轮12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巨头“宝”700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巨头“宝”100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背星600元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旋读银质7000元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背“陕”600元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小型背“陕”120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铁母8000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铁母8000元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小型金质无定价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小型金质80000元
宣和通宝楷、隶、篆折二光背2元
宣和通宝隶、篆书折二光背2元
靖康元宝篆书折二光背1000元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铸,钱文系宰相提议,取“日靖四方承兆康民”二句,定年号曰,“清康”。分铜、铁两种,钱文篆、隶二体,通宝小平直读;光背,径2.3--2.5厘米,折二径2.7厘米,折三径3--3.15厘米。元宝书体与通宝同,旋读;光背,小平径2.4厘米,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3厘米。靖康钱均被泉家视为瑰宝。小平更为珍贵。.
靖康元宝隶书折二光背700元
靖康元宝隶书小平光背30000元
靖康元宝篆书小平光背15000元
靖康元宝楷书小平光背15000元
靖康元宝楷书小平银质光背100000元
靖康元宝隶书小平铁母30000元
靖康元宝篆书小平铁母30000元
靖康元宝楷书折二光背8000元
靖康元宝篆书折二光背6000元
靖康元宝篆书折三光背50000元
应运元宝篆书小平光背400000元北宋淳化安五年(994年)李顺起义军所建大蜀国应运元年铸于成都,小平旋转,钱文隶书,径2.4厘米,背上隐有孕星纹,此钱至为珍贵。
应运元宝隶书小平光背250000元
南宋
淳熙元宝隶书小平光背12000元孝宗淳熙元年铸,元宝钱文为真,篆二体,铜钱小平径2.3---2.5CM,折二径2.7--2.8CM,背有星、月纹,记地,淳熙七年起记年,自七至十六。又有各种大小铁钱,以铁母者少见。通宝只见铁钱,有篆书小平径,2.4CM,背月。折二径2.75--2.8CM,背文自春十至春十六,同十五至十六,以铁钱小平为少见。
淳熙元宝楷书小平背星月5元
淳熙元宝楷书小平背“十六”5元
淳熙元宝楷书小平背“十”5元
淳熙元宝楷书小平铁母8000元
淳熙元宝篆书小平铁母背巨月15000元
淳熙元宝篆、楷书折二光背15元
淳熙元宝楷、篆书折二背星月5元
淳熙元宝楷书折二背“正”700元
淳熙元宝楷书折二背“柒”4元
淳熙元宝楷书折二背“捌”4元
淳熙元宝楷书折二背“十二”4元
淳熙元宝楷书折二背“泉”25元
淳熙元宝篆书折二背“泉”240元
淳熙元宝楷书折二铁母背“同”8000元
淳熙元宝篆书折二铁母背“利”8000元
绍熙元宝楷书小平背“元”5元光宗绍熙元年铸,元宝铜钱面文真收;旋读、小平径2.3---2.4CM,折二径2.8--3CM,背记年元至五,铁钱有真,篆二体,小平径2.5CM,折二径3CM,以铁母痛篆书春为罕见。.
绍熙元宝楷书小平背“二”、“四”5元
绍熙元宝楷书折二背“元”、“三”2.50元
绍熙元宝楷书折二背“五”2.50元
绍熙元宝篆书折二铁母背“春三”10000元
绍熙元宝篆书折二铁母背“定三”15000元
绍熙元宝真书折二铁母背“四七”盈星1.2万
绍熙元宝真书折十背“四”40000元
庆元通宝楷书小平背“元”、“二”3元宁宗庆元元年铸,通宝分铜,铁两种,铜钱面文楷书,旋读,小平径2.4CM,折二径3CM,折三径3.3CM,背记年。小平、折二,自元至六。折三自四至六。铁钱品种多于铜钱。元宝只见当五铁钱径3.1---3.2CM,庆元钱以元宝铁母精美珍贵。
庆元通宝楷书小平背“六”3元
庆元通宝楷书折二背“元”、“三”1.50元
庆元通宝楷书折二背“六”1.50元
庆元通宝楷书折三背“四”、“五”8元
庆元通宝楷书折三背“六”8元
庆元通宝楷书折三背“永”28000元
庆元通宝楷书折二铁质背“同七”60元
嘉泰通宝楷书小平背“元”、“三”5元宁宗嘉泰元年铸,通宝铜钱小平径2.5CM,折二径3CM,折三径3.5CM,背记年元至四,折三光背。铁钱有小平、折二,背记年自元至三,记监为同、汉春等。元宝只见铁钱,面文楷书,有直读,旋读之分。直读为元宝钱之始。小平径2.4CM,重4.5克左右,折二径2.8CM,重7克上下。折三径3.1CM,重8.2上下。
嘉泰通宝楷书小平背“四”5元
嘉泰通宝楷书折二背“元”、“三”150元
嘉泰通宝楷书折二背“四”150元
嘉泰通宝楷书折三旋读光背150元
嘉泰通宝楷书折二铁母背“汉三”8000元
嘉泰元宝楷书折二铁母背“二川九川”1.2万
开禧通宝楷书小平背“元”、“三”10元宁宗开禧元年铸,通宝为楷书旋读,有小平径2.4--2.5CM,重4--4.5克,折二径2.8CM,重6--7克,背记年元至三。铁钱制同铜钱,背文记年复加记监,面文直读为珍品。元宝楷书旋读,只见铁钱折三径3.1--3.3CM
开禧通宝楷书小平背“二”10元
开禧通宝楷书折二背“元”、“二”2元
开禧通宝楷书折二背“三”2元
开禧通宝楷书折十铁母背“利”50000元
开禧通宝楷书折二铁母背“利”12000元
嘉定通宝楷书小平光背30元宁宗嘉定年间铸,钱文楷书直读,通宝小平径2.5CM,折二径2.8--3CM,背文记年自元至十四。铁钱形制与铜钱同,面文楷书,有直读,旋读,小平径2.5--2.6CM,折二径2.8--3CM,折五径3.4CM,背文记年,记监。记年自元至十七,另有光背者,嘉定铁钱在南宋钱中最多者。
嘉定通宝楷书折二背“元”、“十四”5元
嘉定通宝楷书`折二光背15元
嘉定通宝楷书折二背“元”、“十四”1.5元
嘉定通宝楷书折二铁母背“同三”8800元
嘉定通宝楷书折二铁母背“春十”7000元
嘉定通宝楷书折五铁母背“西四五”1.2万
嘉定通宝楷书小平铁母背“利州一”5000元
嘉定通宝楷书折二铁母背“利州二”6500元
嘉定通宝楷书折三铁母背“利州五”7000元
嘉定通宝楷书折十背“折十”1000元
嘉定通宝楷书折十背四出“折十”1500元
大宋元宝楷书小平光背100元理宗宝庆年间铸,非年号钱,面文楷书直读,有小平径2.5CM,折二径2.8--2.9CM,背文记年自元至三,亦有光背。铁钱有小平径2.5背汉三,折三径3.2--3.3CM,通宝为当十大铜钱,径5.2CM,重31克,制作精美,传世珍罕,铁钱背汉三亦不多见。
大宋元宝楷书小平背“元”、“三”20元
大宋元宝楷书折二背“元”、“二”10元
大宋元宝楷书折二背“三”10元
大宋元宝楷书折十背“当拾”35000元
绍定通宝楷书折二背“元”、“四”5元理宗绍定年间铸,楷书直读,小平径2.4CM,重3.2克,折二径3CM,重5.5克左右,背文记年自元至六。铁钱有小平,分直读与旋读二种,元宝只见折三钱,径3.2厘米,面文楷书,旋读光背。.
绍定通宝楷书小平背“六”5元
绍定通宝楷书折二背“元”、“二”2元
绍定通宝楷书折二背“六”2元
绍定万岁楷书小平银质8000元
端平元宝楷书小平光背220元理宗端平元年铸,元宝唯见铜钱小平,面文楷书旋读,背穿上元,径2.4CM,铁钱面文直读,折三径3.2CM,背穿上邛,折五径3.5CM,背文有记地,记值及记范等。通宝折五铜钱,径3.5CM,重10.5克左右,铁钱分小平径2.5CM,折五径3.4CM,重宝唯见当五铜钱,径3.4CM,面文楷书,直读光背,制作精美。.
端平元宝楷书小平背“元”80元
端平元宝楷书折三铁母背“定伍东下”1.2万
端平元宝楷书折五铁母背“定伍此下”1.2万
端平元宝楷书折三光背2500元
嘉熙通宝楷书小平光背20元理宗嘉熙元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小平径2.5CM,背文记年元至四,折二径2.8CM,背记文元至四,铁钱当五径3.5CM,重宝为折三径3.5CM,此钱品相端好。另有重宝背四出者为罕。.
嘉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元”、“四”8元
嘉熙通宝楷书折二背“元”、“三”2元
嘉熙通宝楷书折二背“四“2元
嘉熙重宝楷书折五光背50元
嘉熙重宝楷书折五背四出1200元
淳佑元宝楷书小平背“元”、“十”5元理宗淳佑年间铸,元宝钱文楷书旋读;小平径2.4CM折二径2.8CM,背文记年自元至十二。通宝钱文楷书直读,小平径2.5CM,折二径2.8CM,折三径3.5CM,当百大钱为宋钱一绝,有大中小样之分,大样径5.3CM,小样仅3.6CM,淳佑通宝铁钱均罕见。
淳佑元宝楷书小平背“十一”100元
淳佑元宝楷书小平背“十二”2.5元
淳佑元宝楷书折二背“元”、“八”2.5元
淳佑元宝楷书折二背“十二”25元
淳佑通宝楷书小平光背5000元
淳佑通宝楷书折二光背8000元
淳佑通宝楷书折五光背10000元
淳佑通宝楷书折五背“当百”350元
淳佑通宝楷书折十大样背“当百”400元
皇宋元宝楷书小平背“元”、“三”8元理宗宝佑元年铸,因避宝而行用的非年号钱,钱文楷书旋读,有小平径2.5折二径2.8CM左右,背文记年自元至六;以光背者罕见。
皇宋元宝楷书小平背“六”8元
皇宋元宝楷书折二背“元”、“四”3元
皇宋元宝楷书折二背“六”3元
开庆通宝楷书小平背“元”60元理宗开庆元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分小平径2.5CM,折二径2.8--3CM,两种,此年号仅用一年,背文记年唯见元字。
开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元”25元
景定元宝楷书小平光背20元理宗景定年间铸,为一宗朝十五种钱币最未者,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径2.4CM,折二径2.8CM,背记年自元至五。景定钱无珍稀钱。...
景定元宝楷书小平背“元”、“三”10元
景定元宝楷书折二背“元”、“二”3元
景定元宝楷书折二背“五”3元
咸淳元宝楷书小平背“元”、“四”15元度宗咸淳元年铸,度宗身后五年三帝未见铸钱。此钱为终宋一代最后钱币。钱文楷书直读,分小平径2.4CM,折二径2.9CM,背文记年自元至八另有铁钱。
咸淳元宝楷书小平背“八”25元
咸淳元宝楷书折二背“元”、“三”4元
咸淳元宝楷书折二背“八”4元
临安府行用楷书长方形背“准贰百文省”15000元南宋末年铸行于临安的钱牌,背记值,大额为铜牌,如准贰百文省,准叁百文省,准五百文省,小面额为铅牌,有准壹百文省,准肆拾文省等。
临安府行用楷书长方形背“准叁百文省”10000元
临安府行用楷书长方形背“准伍百文省”7000元
------------------------------------------------------------------------------------------
建炎通宝楷书小平点“建”400元高宗建炎元年铸,通宝分小平、折二,折三,钱文有篆,真二体。直读;多为光背,可配对钱。小径2.4CM,重3.5克;折二径2.8CM,重5.5克以上,折三径3CM,重9.3克,元宝有小平,钱文篆,隶二体,旋读光背,南宋钱以小平为稀。重宝钱文篆书,直读光背,径3.3CM,重9.5克左右,较北宋大为减重,此钱铸行于江浙及两湖地区,传世以重宝少见。
建炎通宝楷书折二点“建”500元
建炎通宝楷书折三点“建”1200元
建炎通宝篆书折五光背1000元
建炎通宝楷书小平光背20元
建炎通宝篆书小平光背20元
建炎通宝楷书小平长字50元
建炎通宝篆书小平长字50元
建炎通宝楷书小平背“川”400元
建炎通宝楷书小平铁母10000元
建炎通宝篆书折二省宝10元
建炎通宝楷、篆书折二光背1.50元
建炎通宝楷、篆书折三光背2.50元
建炎通宝楷书折三宽缘15元
建炎元宝篆书小平光背40000元
建炎元宝隶书小平光背30000元
建炎重宝篆书折二铁质200元
绍兴元宝楷书小平官铸光背1800元高宗绍兴年间铸。有铜、铁两种。元宝钱文真、篆两体,旋读光背,小平径2.4CM,折二径2.75CM背有星月纹,折三径3厘米以上。通宝只见折三径3CM,以瘦金体者为珍品,绍兴年号长达32年之久,故传世多,然小平少。..
绍兴元宝篆书小平官铸1800元
绍兴元宝楷、篆书折二星月2元
绍兴元宝楷、篆书折三光背3元
绍兴通宝楷书小平光背300元
绍兴通宝楷书小平铁母5000元
绍兴通宝楷书折二光背4元
绍兴通宝楷书折三光背6元
绍兴通宝楷书折五旋读45000元
绍兴通宝楷书折十旋读60000元
隆兴元宝篆书折二光背25元孝宗隆兴元年铸。元宝钱文有真,篆二体,旋读光背,小平为铁钱。径2.4CM,折二径3CM。通宝已发现铁钱,折二径3CM,隆兴钱传世稀少,尤以通宝折二铁钱更甚。
隆兴元宝楷书折二光背15元
隆兴元宝篆书小平铁质180元
乾道元宝楷、篆书折二星月4元孝宗乾隆道元年铸,元宝钱文为真、篆二体;旋读,径2.8CM,背有星,月纹及字者,铁钱有小平,径2.3CM,折二径2.8CM,通宝仅见折五铜钱,径3.4CM,传世极罕,近年又发现折二铁钱,径2.7CM,重6.8克,背穿有篆书安字,亦为珍品。
乾道元宝楷书折二背“正”550元
乾道元宝篆书折二背“正”800元
乾道元宝楷书折二铁母背“松”10000元
乾道元宝楷书折二铁母背“周”10000元
乾道元宝楷书折五光背40000元
乾道元宝楷书小平金质小样80000元
乾道元宝篆书小平背月350元
金
皇统元宝篆书小平光背无定价熙宁皇统年间(1141--1148)始铸行。面文篆书,旋读光背,径2.3厘米,字体简洁,传世已知仅一枚。
正隆元宝楷书小平光背2元海陵王正隆年间(1156--1160)铸,面文楷书,旋读光背,有北宋大观钱风韵,质地精良,文字俊秀,径2.5厘米,重3.4克。有一种正字末笔出头,称出头正隆,俗称出头正隆不在正,而看隆下生。存世以合背钱为少见。
正隆元宝楷书小平正字五笔600元
大定通宝楷书小平背“申”15元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铸,钱文楷书含瘦金体,内外郭精整,为金钱中佼佼者,有光背、背穿上,申、酉、背穿下申、酉大样、小样、宽缘、窄缘、合背多种。小平径2.5厘米,重3.5克,折二径3厘米,重9克。存世折二,小平合背为罕。
大定通宝楷书小平背下“酉”35元
大定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酉”15元
大定通宝楷书折二光背7元
大定通宝楷书折二白铜质1000元
大定通宝楷书小平青铜质850元
大定通宝楷书小平铁质70元
大定通宝楷书小平铁范铜800元
泰和通宝楷书小平光背4000元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铸,钱文楷书,含瘦金体风韵,制作精美,旋读光背,小平径2.5厘米,重3.8克,折二径2.87厘米,折三径3.27厘米,当十径4.4厘米,重15克。泰和通宝钱不分何种均极稀少。
泰和通宝楷书折二光背1500元
泰和通宝楷书折三光背18000元
泰和通宝楷书折五光背4000元
泰和通宝楷书折五元代背巨星700元
泰和通宝楷书折十光背80000元
泰和重宝篆书折十光背200元
泰和重宝篆书折十合背700元
泰和重宝篆书折三光背1400元
泰和重宝篆书特大型光背2800元
崇庆通宝楷书小平光背60000元卫绍王崇庆年间(1212)铸。文字与形制近似泰和重宝,大如折五,径3.45厘米左右,只此一枚。建国以来未见新品。通宝楷书直读仿瘦金体,小平径2.4厘米,重3.6克,折二径2.7厘米,重6.4克,现又见一新品,钱文瘦金体,径2.51厘米,重4克,红斑绿绣与北宋钱同出一坑。
崇庆通宝楷书折二光背60000元
崇庆元宝篆书折五光背无定价
崇庆元宝篆书折二光背无定价
至宁元宝楷书小平光背25000元卫绍王至宁年间(1213)铸,折五钱,面文有瘦金体风,制作精好,径3.4厘米左右,存世仅此一枚。
贞佑通宝楷书小平大样光背35000元宣宗祯佑年间(1214--1216)铸。钱文楷书,直读光背,小平径2.5厘米,折二径约3厘米,制作已不能与前期相比,贞佑通宝为金之未代钱币。
贞佑通宝楷书折二光背60000元
佑通宝楷书小平光背无定价
阜昌元宝篆书小平光背2500元刘豫(枕头降金叛将)阜昌年间(1130--1137)铸。钱文有真,篆二体,旋读光背,元宝为小平对钱,径2.6厘米,重3.4克。通宝为折二钱,真篆二体对钱,直读光背,径3厘米,重3.8克。重宝为折三对钱,钱文真篆二体,径3.4厘米,重11.5克。阜昌钱以精美传世,然刘豫的民族气节却非常低下,此三钱以折二最难得。
阜昌元宝楷书小平光背3000元
阜昌元宝楷书折二光背2600元
阜昌元宝篆书折二光背3200元
阜昌重宝楷书折十光背1600元
阜昌重宝篆书折十光背2000元
辽
开丹圣宝行书小平光背8000元辽太祖阿保机建契丹国前后铸,开丹意“开创契丹”或“契丹开国”,隶书直读,钱文体分二式,另一种为行楷书体,笔划具辽钱风,径2.4厘米,重2.7克,光背无文。传世并不难见。
天显通宝隶书小平光背无定价太宗天显年间铸,据内蒙出土:径2.38厘米,重2.7克。文字自然,颇具辽钱风韵,隶书体旋读,传世甚罕。
会同通宝录书小平光背无定价会同年间,铸,面文隶书,旋读,素背无文,字大小有别,尤宝字特大,径2.41厘米,重4克,此钱发现于辽宁朝阳,为辽钱又增一新品。
应历通宝隶书小平光背30000元穆宗应历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径2.4厘米,重4.4克,光背,于内蒙库伦旗出土,传世极罕。
天禄通宝隶书小平光背20000元世宗天禄年间铸,内蒙巴林右旗出土,径2.4厘米,重4克,品相完好,隶书旋读,属极罕品。
保宁通宝隶书小平光背30000元景宗保宁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径2.4厘米,重2.7克,光背无文,辽钱中仅次于天显,天禄,为第三珍品。
统和元宝隶书小平小样光背4500元圣宗统和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径2.4厘米,重5.1克,于内蒙林西县出土。此钱不多见。
统和元宝隶书小平大样光背6000元
重熙通宝隶书小平隶“通“1000元兴宗重熙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径2.4厘米,重3.4克,该钱为内蒙巴林右旗出土,重熙以前均少铸钱,此后逐渐丰富。
重熙通宝隶书小平光背350元
清宁通宝楷书小平小字180元道宗清宁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径2.4厘米,重3.4克,内蒙林右旗出土,在辽钱中属最多的一种。
清宁通宝楷书小平大字150元
咸雍通宝楷书小平光背150元道宗咸雍年间铸,钱文匀称,辽钱气韵实足,径2.4厘米,重3.6克,出土甚丰。
咸雍通宝楷书折二光背1800元
大康元宝楷书小平光背300元道宗大康年间铸,钱文楷书,旋读光背,径2.34厘米,重3.9克,内蒙辽上京屡有出土,然品相精美者颇难一见。径2.36厘米,重3.9克,版式变化多,较元宝匀称,少数堪称佳品。.
大康通宝楷书小平光背150元
大安元宝楷书小平光背120元道宗大安年间铸,钱文楷隶兼备,背无文,安字又分长安,短安。径2.4厘米,重3.9克,在辽钱中属最丰盛者。
大安元宝楷书小平长“安”350元
乾统元宝楷书小平光背150元天祚帝乾统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光背,元字左挑,径2.4厘米,重3克。传世较多。
寿昌元宝楷书小平光背160元道宗寿昌年间铸,制作较好,钱文楷书,旋读光背,径2.35厘米,重4克。以阔缘长昌者少见,然品相却无佳者。
乾统元宝隶书折十光背无定价天祚帝乾统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光背,元字左挑,径2.4克,重3克,传世较多。
天庆元宝隶书小平光背200元天祚帝天庆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光背,庆字独大,径2.3厘米,重3克,传世较多。
大辽天庆楷书折十光背无定价天祚帝天庆年间铸,大辽为国号,天庆系年号,钱文楷书,旋读光背,制如折十,径4.4厘米,此钱制作精美,已知存世仅二品。
通行泉货行书小平光背10000元约为辽太祖阿保机前后铸,据1981年内蒙林西县出土,径2.3厘米,重4.4克,钱文隶书旋读,仅见数品。
助国元宝隶书小平光背1500元约道宗后期铸,钱文真书,旋读光背,壮国通宝径2.2厘米,重3.5克。助国元宝径2.25厘米,重1.8克,前者1982年于内蒙巴林右旗出土,后者1972年内蒙巴左旗出土。
壮国元宝隶书小平光背1500元
千秋万岁行书小型光背250元
天朝万顺契丹折十光背12000元契丹文辽钱,此钱为内蒙巴林左旗出土之银币,亦有同文铜币,钱文,简笔契丹大字,背文阴刻繁多的契丹小字,制作精整,属祝语、吉祥之类。
西夏
福圣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2000元毅宗福圣承道年间铸,西夏文,旋读光背,径2.4CM,重3.9克,传世不少见,内蒙乌审旗出土,一次达7枚之多。
大安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1500元惠宗大安年间铸,西夏文小平钱,径2.4CM重3.5克,制作较福圣宝钱为精,可见西夏钱冶铸术的长进。内蒙乌审旗出土,一次达20枚之多。
大安通宝隶书小平光背15000元
贞观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30000元崇宗贞观年间铸。西夏文平钱,径2.5CM重6克,传世极罕。.
元德通宝真书小平光背10000元崇元德年间铸汉文重宝折二钱,面文楷书直读,制作精美,径2.8CM,重6克,传世极罕。小平钱,面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径2.5CM,重3.8克。另有一种宽缘钱,面文楷隶混书,乃内蒙出土,元德钱存世均罕。
元德通宝隶书小平光背1800元
元德重宝隶书折二光背40000元
大德通宝楷书小平光背35000元西夏崇宗大德年间铸。汉文钱,面文楷书直读,径2.3CM,重不详。
天盛元宝楷书小平光背20元仁宗天盛年间铸,汉文平钱,有铜,铁两种,天盛在西夏钱中最为精美,铸量亦最丰。面文楷书,旋读素背,径2.4CM,重3.4克,内蒙鸟审旗出土一次达2070枚。..
天盛元宝楷书小平背“西”铁范铜15000元
乾佑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2000元仁宗乾佑年间铸。西夏文钱,光背,径2.4CM重3.8克。此钱出土于甘肃武威,宁夏贺兰山一带西夏腹地。制作精整,为西夏文钱中的精品,存世罕见。
乾佑宝钱楷书小平光背1300元
乾佑宝钱行书小平光背1500元
天庆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2000元桓宗天庆年间铸。西夏文平钱,制作精整,旋读光背,径2.4CM,重4克。因铸量少传世难见。
天庆宝钱楷书小平光背1500元
皇建元宝楷书小平光背160元襄宗皇建年间铸。汉文平钱,制作精整,旋读光背,钱文楷书,径2.4CM,重5克。皇建钱铸量丰,为集币者所喜爱。
皇建元宝楷书小平大样光背200元
光定元宝楷书小平光背140元神宗光定年间铸,汉文平钱,楷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4CM,重3.8克。铸量颇丰。1984年宁夏出土一枚篆书光定元宝,钱文为玉筋篆,宝字已隶化。此钱为西夏最末一代钱币,以篆书钱为罕见。..
光定元宝楷书小平宽缘200元
光定元宝篆书小平光背30000元
元
名称书体特征币型参考价文字说明
大朝通宝楷书小平银质4000元蒙古入主中原以前的铸钱币,时蒙古尚无国号,游牧民族而自号大朝,故铸钱文曰大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径2.2厘米,重2.7克。制作粗劣疏,建国后很少出土。
大朝通宝楷书小平银质背“木”4500元
大朝通宝楷书小平铜质8000元
支钞半分隶书小平光背35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十背“半分”2800元
大朝金合楷书折十光背3500元
中统元宝楷书小平光背22000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铸,钱文真,篆两体,直读,背无文,小平径2.4CM,重3克左右,篆书者制作稍精,另有一种残缺小钱径1.5CM,皆为元钱中之精品。
中统元宝篆书小平光背40000元
至元通宝楷书小平光背700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铸,钱文分蒙文,汉文两大类版式,大小不一,蒙文以上下左右序读,汉文楷书直读,小平径2.3厘米,重3克,折二径2.7厘米,重6.2克,折三径3.1厘米,重9克左右,蒙文钱类似汉文钱。蒙文钱铸量不多,以蒙文小钱,汉文大钱为罕见,其它钱也难得。
至元通宝楷书折二光背12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二大样光背25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三光背4200元
至元通宝蒙书小平光背2200元
至元通宝蒙书折二光背850元
至元通宝蒙书折三光背1050元
元贞通宝楷书小平光背3000元成宗元贞年间铸。钱文分蒙文,汉文两类,大小不一钱文楷书,直读光背,制作精糙,小平径2.1CM,重2.5克。
大德通宝楷书小平光背2000元成宗大德年间铸,有蒙汉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制作粗糙,文字不精,小平径2.4厘米,重3.4克;折二径2.7厘米,重6.3克,折三径3厘米,重9.4克,小钱径1.4厘米左右,大德钱存世出土均少,尤以蒙文折三钱为珍罕。.
大德通宝楷书折三光背4500元
大德通宝蒙文折二光背3000元
元贞通宝蒙文折三光背2800元成宗元贞年间铸。钱文分蒙古,汉文两类,大小不一,钱文楷书直读光背,制作精糙,小平径2.1厘米,重2.5克;折二径2.5厘米,重3.6克。特小钱径1.4克,重不足2克。
至大通宝楷书小平光背15元顺帝至元年间铸,汉文钱,通宝大小多种,版别繁杂,制作精整,小钱径1.7--2.1厘米,小平径2.4厘米,重3.4克,折二径2.8厘米,重6.5克上下,除光背外,复有星月,玉字。元宝只有小钱,径约1.5厘米,至元钱存世均稀。
至大通宝楷书折二光背500元
至大元宝楷书小平光背400元
至大元宝楷书折二光背3000元
至大元宝楷书小平供养钱350元
大元通宝楷书小平光背10000元武宗大年间铸,分蒙文,汉文两种,蒙文为当十大钱,径4厘米,重19克。为大元钱中最多一种,汉文楷书直读,背无文,径2.4厘米,制作精整,存世罕见。
大元通宝蒙书折十光背30元
大元通宝楷书折十背四体文5000元
大元通宝楷书小型供养钱350元
大元国宝篆书折十背龙30000元面文篆书,背至大,径约4.5厘米,此钱存世赝品较多。
大元国宝篆书折十铅质雕母200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二光背3500元四体文大钱,面文对读,穿上下为八思巴文,穿右察合台文,穿左西夏文,背汉文,径4.5厘米,重20克以上,此钱建园后未闻出土,至为稀罕。
至元通宝楷书折十光背60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十背四体文7000元
至元七年楷书小平大样光背850元
至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寅”500元顺帝至正年间铸,品类繁多,但规律划一,钱文端庄秀丽的汉字楷书,背穿上记年或记数用蒙文,以背穿下有无汉字记数可将至正钱分为三大类,地支记年钱,穿下无汉字,穿上蒙文为寅、卯、已,午五个地支记处字。所记为至正十至十四年。每一记年均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俗称五年三等十五品。小平于折五径2.5--4厘米,重3.6--21克。此十五品为元钱中最佳美者,另有蒙文穿上记值为折三,折五,折十,三种。背穿下汉文“壹两重”大钱径4.9厘米,重42克,为元钱中最重大者,至元钱铸量颇丰,存世较多。.
至正通宝楷书折二背“寅”6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三背“寅”700元
至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午”3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二背“午”2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五背“午”2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五背“五”85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十”8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五背“戌五”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亥五”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戌十”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亥十”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光背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重”12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蒙汉文“十”8000元
至正之宝楷书折十背“吉权钞五分”1000元顺帝至正年间铸,权钞钱。用以代交钞,与纸钞并行,钱文美丽楷书,直读,背穿上吉字,穿右权钞,穿左记值,五分径4.1厘米,壹钱径5厘米,壹钱伍分径6厘米,贰钱五分么7厘米,伍钱径8厘米,重达140余克。
至正之宝楷书折二十背“权钞壹钱”7000元
至正之宝楷书折五十背“壹钱伍分”7000元
至正之宝楷书折五十背“贰钱伍分”8000元
至正之宝楷书特大型背“伍钱”7000元
龙凤通宝楷书小平光背2000元元末大宋龙风年间铸。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韩林儿,栾城人,至正15年在毫州为帝,建元龙凤,“国号大宋。钱文楷书,光背,分小平径2.5厘米,重3.3克,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早期径3.4厘米,中期3.3厘米,后期径3.2厘米,龙凤钱出土多在江、浙一带,传世甚罕。
龙凤通宝楷书折二光背4000元
龙凤通宝楷书折三光背2000元
龙凤通宝楷书折五光背4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大样光背6000元元末天启间铸,徐寿辉为红巾军领袖,元至正十一年攻克蕲水被摇篮立为帝,国号天完,铸行天启通福,此钱均为楷书,分小平,径2.4厘米,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3.3厘米,重7.8克,存世甚罕,出土多在浙江一带,尤以折二钱更属凤毛麟角。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光背10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五光背3000元
天启通宝篆书折五光背60000元
天定通宝楷书小平光背450元元末起义军徐寿辉称帝后,于元至正十九年改天启为天定,并铸行天定通宝,分小平,径2.4厘,折二径2.8厘米,重6.4克,折三径3.2厘米,重10克,此钱较天启钱多。钱文楷书,光背。在起义钱中属精美品,为泉家所喜爱。
天定通宝楷书折二光背450元
天定通宝楷书折五光背450元
大义通宝楷书折二光背450元元末大汉政权建立陈友谅于元至正二十年铸。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铸大义通宝,钱文楷书,直读光背,分小平,径2.3厘米,折二径2.65厘米,重6克,折二径3.1厘米,重11.2克,此二泉均出浙江。
大义通宝楷书折二光背450元
大义通宝楷书折五光背450元
天统通宝真书小平光背无定价
天统通宝篆书小平光背无定价
天佑通宝楷书小平背“一”2000元元末割据江浙一带的武装首领张士诚,元至正十四年正月称王,建国大周,改元佑铸天佑通宝,分小平,径2.5厘米,重3.5克,折二径2.85厘米,折三径3.3厘米,重10.25克,折五径4厘米,重20克,钱文楷书直读,背记值,穿上一,贰,叁,五。此钱存世较少,折二钱更难求。
天佑通宝楷书折二背“二”4000元
天佑通宝楷书折三背“三”1000元
天佑通宝楷书折五背“五”1000元
明
泰昌通宝楷书小平光背15元熹宗天启年间补铸光宗年号钱,钱文尚工传世仅见小平,楷书直读,有光背,或星、月、合背、合号等,径2.5厘米,重工业2.8克上下。存世尚不难求。
泰昌通宝楷书小平背月15元
泰昌通宝楷书小平心泰2800元
泰昌通宝楷书折二光背3000元熹宗天启年间铸,分三等,小平径2.4厘米,重2.6--3.6克,折十径4.5--4.8厘米,重18----30克,合背折十钱,径4.4厘米,重21克,天启通宝四字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尚有记值,记地,记重数种。明天启与徐天启区别在于:明天启首撇与第二笔相连成“卢”状,集币时稍加注意不难鉴别。另有合号钱多种。.....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光背3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得2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月15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新”6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浙”5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工”8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8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壹钱”850元
元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京”65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院”8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分一钱”35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6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旨奉”15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二分”22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70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白铜母钱10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背“户”15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背星15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背“二”星6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银质背“二”40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光背7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35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十”45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府”3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镇十”6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密”20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光背3元思宗崇祯元年铸。分四等近百种,为明代版别最杂,品种最多的货币,铜色杂陈可见黄、红、白、同等钱大小不一。面文直读,四字楷书,小平径2.5厘米,折二径2.8厘米,折五径3.4厘米,折十径4.4厘米,重28克。背纹除光背者,有星,月,奔马,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记局兼记值以及吉语钱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1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星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丁”15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乙”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丙”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戊”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日”2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嘉”9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局”1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广”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旨”22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应”1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宫”月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加”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重”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宁”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下“宁”3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府”2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制”45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制奉”3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青”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清忠”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共”18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忠”4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合背1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二”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二”12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雕母无定价
崇祯通宝楷书大型背“户二”300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大型背“四手”450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二背“监二”20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五背“监五”35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五背“工五”25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五背“户五”3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十光背250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十背“寿”5000元
大明通宝楷书小平光背150元南明鲁王以海1645年在越称帝,改元监国始铸大明通宝。传世仅见小平,面文楷书,字体欠工,已现衰弱景象,背文有户、工、帅等字,径2.4厘米,重3--3.8克,传世少见。
大明通宝楷书小平背“工”、“户”150元
大明通宝楷书小平背“帅”350元
大明通宝楷书小平背“招”7000元
弘光通宝楷书小平光背5元南明福王朱由崧弘光年在南京即帝位,时在1645年。并铸弘光通宝,分小平,折二两种,小平有楷隶二体,面文直读。径2.5厘米,重3.4克左右,折二径2.8厘米,重6克上下。小平楷书背穿上星纹,隶书小平背穿上铸一凤字,折二背穿右铸贰字,传世者已难寻。
弘光通宝楷书折二背“贰”500元
弘光通宝隶书小平背“凤”120元
弘光通宝隶书折二光背10000元
隆武通宝楷书小平光背8元南明唐五朱聿键隆武元年铸于福州,有小平、折二两种,面文楷书,除光背者,穿上有星,工,户,南,小平径2.5厘米,重3.5克,折二径6.3克上下,尚有铁钱,传世甚少。...
隆武通宝楷书小平背“工”、“户”8元
隆武通宝楷书小平背“南”2500元
隆武通宝楷书折五光背120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工”、“户”8元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时铸。此钱版式多种,可分四等,小平钱径2.5---2.7厘米,重4--4.8克,折二钱3厘米,折五钱3.2厘米,折十径3.5--4.5厘米,重10--26克,轻重大小悬殊较大,除光背者,小平钱背文,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尚有记局,记值等,折五背文五厘,折十背文壹分。永历帝在广东坚持十六年之久,于1662年被吴三桂父子绞死于昆明,故永历钱传世颇多。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御”200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道”600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督”30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国”25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明”25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定”25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留”20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部”100元
永历通宝楷书折二光背20元
永历通宝楷书折三光背80元
永历通宝行书折二光背80元
永历通宝篆书折二光背80元
永历通宝楷书折三背“五厘”10元
永历通宝楷书折十背“壹分”25元
永昌通宝楷书小平光背60元明末李自成于1644年在西安建大顺国,铸,永昌通钱,传世有小平、折五两种,面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小平径2.3--2.5厘米,重3.5克,折五径3.4---3.75厘米,重8.3---14克。版别又分湖北版,陕西版,传世较少。
永昌通宝楷书折五光背60元
大顺通宝楷书小平光背15元明末张献忠于1644年在成都建大西国,,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钱。面文楷书,工整秀丽,除光背者,有工、户、二字,径2.6厘米,重3.5克,传世户字者难寻。
大顺通宝楷书小平背“工”25元
大顺通宝楷书小平背“户”40元
大顺通宝楷书小平背“川户”6000元
西王赏功楷书折十铜质50000元张献忠据蜀称大西国之时铸。时在1644年前后,此钱类当十,一说赏功钱,面文楷书,直读光背,径约5厘米,传世仅见金、银、铜三品。
西王赏功楷书折十银质150000元
西王赏功楷书折十金质无定价
兴朝通宝楷书小平背“工”5元明末起义军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称东平王,改号举朝,于永历三年在昆明铸。分大中小三等,版别多,规格不一,面文楷书直读,制作工整,兴朝通宝系银钱,小平钱折银一厘径2.4--2.8厘米,重8---11克,大钱背文壹分径4.6---5厘米重18--35克,此钱又分云南版,遵义版两种,传世较丰。
兴朝通宝楷书折五背“五厘”10元
兴朝通宝楷书折十背“壹分”20元
利用通宝楷书小平光背3元明末,降清明将吴三桂铸。康熙十二年消藩,他在云南反叛,建号大周,改元昭武,并铸利用通宝钱,分四等,面文楷书直读、小平钱径2.4--2.5厘米,重3--4克,折二钱径2.7厘米,重4--6克,折五钱径2.9---3厘米,重6---8克,折十钱径4---4.8厘米,重17--24克,小平钱除光背者,可见贵、厘、云,折二钱痛二厘,折五钱背五厘,折十钱可见背简体一分繁体壹分,又分穿上下一分,穿左右一分筹。背文一分系指折银一分行用,传世较丰。..
利用通宝楷书小平背“贵”5元
利用通宝楷书小平背“厘”10元
利用通宝楷书折二背“云”20元
利用通宝楷书折二背“二厘”20元
利用通宝楷书折五背“五厘”15元
利用通宝楷书折五横“五厘”50元
利用通宝楷书折十背“壹分”120元
利用通宝楷书折十背“一分”15元
利用通宝楷书折十背横“一分”70元
利用通宝楷书折十背横“壹分”500元
昭武通宝楷书小平光背5元武三桂昭武元年铸。分小平、折十两种,面文楷、篆二体直读,小平钱径2.4厘米,重3.7克上下,楷书者背可见工字,余皆光背,折十钱径3.5厘米,重10.5克。背篆书壹分,折银一分行用。此钱书体优美,制作精良。.
昭武通宝篆书小平光背60元
昭武通宝篆书折五背“壹分”80元
洪化通宝楷书小平光背3元吴三桂孙吴世番洪化元年铸,传世唯见小平钱,面文楷书直读,大小版式甚多,径2.2---2.5厘米,重3--5.4克,小钱光背无文,大样钱背可见
洪化通宝楷书小平背“工”、“户”4元
洪化通宝楷书小平小型背“壹分”3500元
裕民通宝楷书折二背“一分”30元清靖南王耿精忠据闽中叛乱建元裕民。并铸裕民通宝钱,分三等,面文楷书直读,小平钱径2.6厘米,重3.2克,光背无文,折银一厘使用。传世界观
裕民通宝楷书小平光背15元
裕民通宝楷书折五背“壹分”120元
裕民通宝楷书折五背“浙一钱”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光背4元太祖洪武元年铸。形制,钱轻,重同大中通宝,钱文楷书直读,较规整,除光背无文者外,记值有:一,二,三,四,五。记重,为一钱,二钱,三钱,五钱,一两。记地为;京、北平、浙三、豫、济、鄂、桂、福、广等九等。记地兼记值“桂一,桂二,广二,二福,桂三,桂五,广五,五福,京十,北平十,广十,鄂十,济十,桂十,十豫,十福,十浙等。同等钱各有差异小平径2.4厘米,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3.15--3.3厘米,折五径3.8--4厘米,折十径4.4--4.5厘米,此钱以光背平钱,记钱较常见。.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5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京”5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鄂“4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北平”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浙”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济”7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桂”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福”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豫”8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桂一”32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广”6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光背1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二钱”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豫”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京”10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北平”8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济”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桂二”4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浙”1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二福”7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豫”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广二”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光背1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钱”3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北平”1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鄂”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浙”1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福”1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京”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济”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桂三”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广三”6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豫”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光前11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五”28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五钱”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北平”12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浙”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济”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京”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鄂”6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桂五”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五福”4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豫”28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广五”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3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6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北平十”2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广”22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京十”1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济十”2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鄂十”28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豫”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桂十”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福”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浙”150元
永乐通宝楷书折三光背50000元成祖永乐年间铸,传世以小平较丰,制作精美,面文有宋钱风韵,笔划清秀,径2.5厘米,重4克上下。折三有两枚,一枚为完整者,今已下落不明,残角者钱径3.4厘米,为已故苏州籍钱币学家王荫嘉老先生以银元五百枚购得,使国宝留存今日,永乐平钱传世较多,流布甚广。
永乐通宝楷书小平光背5元
永乐通宝楷书小平银质6000元
洪熙通宝隶书小平光背无定价明仁宗年铸,面文楷书,直读光背,径约2.3厘米,重不详,洪熙年号存在一年月仁宗即位,至洪熙五月死,仅九个月,因而铸量特别少,一般是不容易见到的,已知仅发现两枚,一枚存张叔驯处,钱币学家王荫嘉曾享过眼福,可惜今已不知流落何处?另一枚,罗伯昭生前已捐往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枚已是海内孤品。
宣德通宝楷书小平光背20元宣宗宣德八年铸,传世唯见小平钱。制作粗糙为明钱中较差者,面文楷书直读,背无文,同等钱小不一。宣德钱较永乐钱少
宣德通宝楷书小平省一“德”300元
弘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15元孝宗弘治十六年铸。唯见小平钱,制作类宣德钱,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尚有一种隶书钱,所见甚少,钱币学家郑家相曾获当十大钱财一枚,径约3.9厘米,为存世少见。
弘治通宝楷书折十光背无定价
嘉靖通宝楷书小平光背10元世宗嘉靖七年铸。仿洪武钱制,分为五等,小平径2.5厘米,重3--4.5克,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3.3厘米,折五径3.9厘米,当十径4.5厘米,重24克以下。钱文楷书直读,除光背者记重有:二钱,三钱,五钱。记值有:一两。存世平钱较丰。
嘉靖通宝楷书折二背“二钱”65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三背“三钱”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五背“五钱”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雕母背“十一两”无定价
嘉靖通宝楷书折五十光背20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大观改范25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二十光背6000元
隆庆通宝楷书小平光背60元穆宗隆庆四年铸。仅见小平,钱文楷书,直读光背,制作精整,径2.5厘米,传世今已不易得,重为4克。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光背3元神宗万历四年。版别繁多,以小平多见,平钱除光背外,穿上有:星、月、工、公、正、天。穿右厘,合背等。径2.4--2.5厘米,重3.4--4克,折二径2.8--2.9厘米,矿银小钱径1.9厘米,背五钱径3.5厘米,特大钱径8.8厘米,传世属小平钱最丰,面文除规整楷书者,尚有少数“历”,历下长日宽日数种。..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宽缘大样25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大字1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星2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天”16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月”2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正”5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河”5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公”1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工”6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合背15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分”8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江”6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厘”2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背纹15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户”5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折二光背40元
万历通宝楷书折二背包星月8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银质背“矿银”8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折二银质背“二钱”45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折二背北斗星8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旋背10元
万历通宝楷书特大型光背无定价
清
清承明制,仍称本朝所铸铜钱为铜钱,顺治年间始定钱法。清廷和地方设局铸造铜钱,钱式在顺治末年以后固定正面汉字钱文,背面满文纪局。咸丰年间为筹措军饷,清廷改铸各式不足值的大钱,地方省局竞相仿铸,面值大小,轻重多不相同,制钱越于衰微,最后为机制币所逐渐取代。清
天命汗钱满文小平光背40元
天命通宝楷书小平光背80元明万历四十四十年我国东北地区女真族头领努尔哈赤,改后金为大清,建元天命,其间铸天命通宝,面文为老满文、汉文两种,满文钱,面文左右上下序读,光背无文,小平钱径2.7--2.8厘米,重5.46。4克,外郭不规整,赤铜,为女真族第一代贷币,距创有文字仅50余年。汉文钱,面文真书,直读光背,钱径2.6厘米,重4.6--6克,传世汉文钱少于满文钱,然较顺治以下诸钱为少。
天命通宝篆书折十背满文1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5元顺治元年铸。1644年李自克攻入北京,崇祯自缢煤山,清兵乘明乱入关,适逢吴三桂请兵书来,遂至山海关,败李自成于一片石,李败回北京,即皇帝位,第二天撤兵回陕,九月世祖回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撤兵回陕,九月世祖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铸顺治通宝,面文楷书直读,按背文分为五式,一式仿明钱,光背,径2.4厘米,重3.6克,二式汉字钱仿会昌开元,铸局各于穿上下左右。计22字,工户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西河宁广浙荆延阳云襄。径2.5--2.6厘米,重3.8--4.5克,三式权银一厘钱,穿左一厘,穿右铸局名。工户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西河宁广浙之十七字,径2.6厘米,重4.4克,五式为满汉文钱:临宁原同宣江东河蓟浙陕昌十二局,径2.8厘米,重4—5克。二式未见西广,一厘米同福江较少。另有合背钱,仿明制记重,记值当十大钱,径4.8厘米,重20克以上。顺治钱奠定了有清一代钱币基础,为嗣后各代所沿袭。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二”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4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4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1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7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7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4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2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4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1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6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2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13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2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8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2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3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4元
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20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50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罗汉钱10元圣祖康熙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记局,分满文,满汉文二种,满文钱仿顺治四式,背宝泉、宝源二局,满汉文钱仿顺治五式,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汉文记局名;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尚有巩西二字,径2.5--2.7厘米,重3.8--5.6克。另有少数背星、月纹及合背钱,记地支钱。当十大钱径4.7厘米,传世以背巩,西,当十大钱罕见,背大字广,南,面文双点通背东者亦少见。记地支钱更罕。.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十四种监局3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小“台”4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大“台”15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西”30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巩”20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漳”1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桂”2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南”3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广”10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大清”8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南”星月4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子”25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丑”25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寅”25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巳”25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干支“福”250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宝源局雕母12000元世宗雍正年间铸,胤祯得隆科多,羹尧之助,以谋取得帝位。雍正通宝面文楷书,直读,背穿左为满文宝字,穿右满文记局,泉源浙武河昌云苏南安黥巩济晋台川。雍正钱按顺治四式,形态工整,规格统一。在清代诸钱中居少而精地位,一般径2.6--2.8厘米,重3.6--4.5克。存世尚有宝黔折二大钱,径3.1厘米,甚罕见,合背钱亦稀少。.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宝泉局雕母1500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多局监造普品3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安局1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晋局1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济局1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川局8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南局180元
雍正通宝楷书折二背宝黔局2000元
名称书体特征币形参考价文字说明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多局监造普品1元高宗乾隆元年始铸。面文楷书直读,背文沿雍正满文穿左为宝,穿右为铸局名,新疆红钱穿左满文,穿右为维吾尔文。计有泉源直苏昌浙福武南川济晋陕巩安云黔台伊,库车,叶尔羌,叶尔奇木,阿克苏,乌汁,喀会,和田。币材多用黄铜、青铜、新疆用红铜,一般径2.2--2.5厘米,重2.4--4.8克,分大样,小样,少数钱背有星、汉字,又有记年,记值,合背,吉语等钱。传世以雕母珍贵。...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25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右“福”22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阿克苏局5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450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合背15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陕局雕母800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母钱1500元
乾隆通宝楷书折十背宝巩局5000元
乾隆通宝楷书特大型背宝泉局38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10元仁宗嘉庆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满文穿左为宝,穿右为铸局名;泉源直苏昌浙福武南川晋陕巩云东黔,伊,阿克苏,币材含铅锡各半,故钱质灰暗脆弱,一般径2.2---2.6厘米,重2--4克,少数钱可见星月纹,另有吉语钱,如福康寿宁,天下太平等。此时的大清朝已是日薄西山。传世元珍稀品。
嘉庆通宝楷书小平背“桂”5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桂”100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直局4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苏局宽缘100元
嘉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50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源局雕母6000元
嘉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雕母60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十背宝川局3500元
道光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10元宣宗道光年间铸。形制同嘉庆钱,面文楷书,直读;背满文记局名:泉源直苏南昌武川浙福晋陕广桂云东黔,伊犁,阿克苏,库车,宝新。道光钱制作粗糙,大小不一,轻重悬殊,一般径2.2--2.4厘米,重2.5--3.6克,清廷由于入不敷出,新疆阿克苏,库车,宝新三局始铸虚值析五,当十钱,亦是清钱虚值钱之始。传世几无稀罕之品。...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壹分”30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十八年”2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阿克苏局精铸500元
道光通宝楷书折三背阿克苏局100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宝苏局雕母800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500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雕母4500元
咸丰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铁母2000元文宗咸丰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满文记局,满汉文记局,汉文记值,记重,种类繁多,小平钱称通宝,当四,五,八十,五十,称重宝,当八十,百,二百,五百,千称元宝,其时军费大增,国库空虚,使物价飞涨,货币严重贬值。小平钱径2.2---2.6厘米,重2.4---4.2克。同是重宝钱,当五十大者径6厘米,重80克,小者径4.6厘米,重30克,当百元宝钱更是尽出洋相,重者296克,轻者36克,形制极其混乱。咸丰钱品类浩繁,仅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达917种,铸局有:泉源直蓟福陕昌河德晋云东武桂浙济台苏巩川黔南广,伊犁,迪化,叶尔羌,库车,阿克苏,喀会,传世以小平雕母,宝福局计值,计重钱少见,新疆宝迪局当八十为珍品。.
咸丰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4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当五”戴书6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大样背“伍文”3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拾文”8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拾文”28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铁线珍宝背“当十”2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雕母5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泉局35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星月“当五十”5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泉“当百”3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泉“当百”星月8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泉“当百”雕母100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泉局“当五百”500元
咸丰元宝楷书特大型背宝泉局“当千”90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当五”2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背宝源局“当五”5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源局“当十”5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源局“当百”40元
咸丰元宝楷书大型背宝源局“当五百”500元
咸丰元宝楷书大型背宝源局“当千”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源局“当十”1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宝直局“当五十”6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直局“当百”8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蓟局“当五”6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蓟局“当十”8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蓟局“当十”7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宝蓟局“当五十”28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蓟局“当百”1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济局“当十”1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宝济局“当五十”15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济局“当百”1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背宝德局“当十”4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德局“五十”25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宝德局“当五十”2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德局“当百”25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陕局“当十”1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陕十”22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陕局“五百”3000元
咸丰元宝楷书特大型背宝陕局“当千”3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巩局“当十”8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宝巩局“五十”35元
咸丰重宝楷书大型背宝巩局“当百”5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巩局“五百”30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巩局“当千”30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河局“当五百”42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河局“当千”5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浙局“当三十”2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背宝浙局“当二十”18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宝浙局“当四十”3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大型背宝浙局“五十”3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浙局当头“百”20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浙当十”5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浙四十”5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五十”2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特大型背“浙当百”7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当头十”3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大清背宝福局“一十”25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二十”1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桂局“五十”8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昌局“五十”25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安局“当五十”28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云局“当五十”3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迪局“当八”1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迪局“当十”5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迪局“当五十”5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宝伊局“当五十”24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伊局“当四”280元
(续上)
名称书体币形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
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3800元穆宗祺祥年间铸。其时穆宗初登帝位,由载垣,肃顺八大臣辅佐政,改元祺祥,并铸祺祥通宝,重宝钱。未久慈禧摄政即改元同治,祺祥钱未及通行。面文楷书直读,背满文计局,小平径2.5---2.8厘米,重宝当十钱径35厘米,重12.5克上下。又有合背钱,祺祥钱传世均甚少。...
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2800元
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苏局20000元
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云局1000元
祺祥通宝楷书小型背宝巩局35000元
祺祥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源局“当十”3500元
祺祥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泉局“当十”6800元
祺祥重宝楷书折五背宝巩局“当十”35000元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多局监造普品2元穆宗同治年间铸。因咸丰大钱造成混乱,平钱用途日减,致使许多省局停铸,此钱面文楷书,直读,背满文记局,计有:泉源直苏昌浙福济云广桂巩川东武台陕南晋黔,伊犁,阿克苏,此钱铜差质轻,一般径2.2--2.5厘米,重2--3.6克,近期发现一枚背满汉文,宝东钱,径2.5厘米,重5.5克,以辅西氏古钱大辞典,套子钱20品描图之缺,重宝面文同小平钱,背有计值者,径2.3--3.8厘米,重6--12克,传世当十个别局较少见。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宝云局“八”15元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7000元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部颁各局样钱700元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新十”8元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阿无苏局“当五”5元
同治通宝楷书折五背宝泉局“当十”10元
同治通宝楷书折五部颁各局样钱1200元
同治通宝楷书折五背宝伊局“当四”2000元
同治通宝楷书折三背宝巩局“当五”8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金”、“宇”8元德宗光绪年间铸。通宝面文多为楷书,少数局亦有篆书,背满文记局名,汉文年叫记年钱。计有:泉源苏直浙昌福武南晋陕川广桂云黔津沽漳河吉宁东奉新,伊犁,库车,阿克苏。另有背记值,星月纹及合背钱,一般径2--2.4厘米,重1.8--3克。广东,福建,天津,吉林有机制钱,山西宝晋局铸大通宝钱径4.8厘米,重24.2克,吉语钱等。重宝面文较通宝钱清秀工整,楷书直读背满文记局名,汉文记值,传世以雕母为珍品,贵州发现一枚通宝当百小钱,径2.4厘米,重2.73克,试问此钱何以流通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日”、“往”8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来”、“列”8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宙”8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下“村”1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苏”精品18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白铜背上“福”15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桂”25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星月25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雕母55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部颁各局样钱800元
光绪通宝楷书折五背宝泉局“当十”雕母650元
光绪通宝楷书折二背宝苏局“当五”10元
光绪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源局“当十”10元
光绪通宝楷书折五部颁各局“当十”12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宝蓟局机制14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库平广一钱”25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官板四分”6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宝直局机制500元
光绪通宝楷书折二背奉天紫铜机制币180元
天子万年楷书折五背江南局机制币5000元
一统大清楷书折五背江南局机制币3000元
宣统通宝楷书小平小型背宝泉局7元清末代皇帝宣统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满文记局,泉源福广,小平钱径1.2---2.4CM,当十径2.5--3.7CM,近期发现库车当十钱,宝新当十钱新疆红钱,为宣统通宝增加新品,径2.2CM,重3.6克传世较多。.
宣统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20元
宣统通宝楷书小平小型背宝巩局机制10元
宣统通宝楷书小平小型背宝福局机制25元
宣统通宝楷书小平小型雕母宝泉局6500元
天国通宝楷书折五背“圣宝”230元
太平天国楷书小平宋体背“圣宝”200元太平天国铸。洪秀全于咸丰三年定都南京,并正式铸行太平天国钱,币材金,银,铅铁俱有,然以铜币为主,形制分小平钱径1.9厘米,重2.2克,折五钱径2.85厘米,当十径3.8---4.2厘米,当五十径4.8--5.2厘米,钱文多为宋体字,次为楷书,国字方框内从王,名称不一,有太平天国,天国,背文有通宝,圣宝,初期与后期相比,差别很大,实与国力有关,大花钱径33.5厘米,重达4500克,太平天国钱因其制作精美,广受喜爱,传世以面文:太平天国,背文圣宝者最为长见。
太平天国楷书折五宋体背“圣宝”600元
太平天国楷书折十宋体背“圣宝”1100元
太平天国楷书折五十宋体背“圣宝”1700元
太平天国楷书折二背“圣宝”120元
太平天国楷书折五背“圣宝”500元
太平天国楷书折二十背“圣宝”650元
太平天国楷书小平背“太平”150元
太平天国楷书小平背“圣宝”25元
太平天国楷书小平大样背“圣宝”母钱7000元
太平天国隶书小平大样背“天国”220元
太平天国隶书小平背“圣宝”2000元
太平天国楷书特大型背“圣宝”70000元
平靖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中”1000元清晚其天地会铸币,三合会首领李文茂攻占广西和柳州,自称平靖王,并铸平靖胜宝钱,面文楷书直读,形制较通宝欠佳,背文按各军番号铸前营,后营,左营,右营,中营及御林军,长胜军七种文字,径2.7厘米,重7--11克,此钱类似钱牌,以表明持有者所在单位。次年李文茂战败身亡。所铸不多,传世难得一见。
平靖胜宝楷书小平背“长胜军”3800元
平靖胜宝楷书小平背“前营”1200元
平靖胜宝楷书小平背“后营”1200元
平靖胜宝楷书小平背“中营”1200元
平靖胜宝楷书小平背“左营”1200元
平靖胜宝楷书小平背“右营”1200元
太平通宝楷书小平背月“明”300元上海小刀会咸丰四年铸,面文隶书,直读,背日、月、或穿下明字,日、月相合乃一明字,以示反清复明之目标,径2.4厘米,重3.2--4.5克,小刀会之太平通宝铸行仅一年,故传世不丰。
太平通宝楷书小平背“文”500元
天朝通宝楷书小平背“永”600元清晚期天地会所铸会钱,面文隶书,直读,背穿上铭一永字或穿下永字,经2.3---2.4CM,重4克上下。传世少见。
皇帝通宝楷书小平小样背“浙”400元清晚期天地会所铸会钱,面文隶书,直读,背穿上圣,穿右圣,又有背满文宝汉文浙钱,径2.4CM,重5克。背满文者为混在清钱中携带,以避清军耳目。传世较多。
皇帝通宝楷书小平背“圣”2000元
开元通宝楷书小平背“武”1500元清晚期天地会所铸会钱,面文隶书,直读,开元较通宝大,背穿铭一武字,或穿上,或背右,径2.3---2.5cm,传世难得一见。
嗣统通宝楷书小平光背1000元咸丰十年天地会系统,贵州张保山起义军铸币,他自托大明后裔,号秦王,建元嗣统。面文拙补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径2.3--2.5CM,重4.5--7克传世不多。属罕见品。.
明道通宝楷书小平背“天”1500元清晚期天地会所铸会钱,面文楷书混厚拙补,直读,背穿上天字,径约2.5cm,传世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