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文化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钱币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所谓的丝路最早以陆路为主,经新疆进入中亚各城邦国家,波斯(安息王朝、萨桑王朝、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印度(贵霜王朝)而至地中海沿岸东罗马帝国(拜占廷王朝)。

其后分为三条线路:

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北岸,经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堡尔(君士坦丁堡)。

中线:自喀什、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前往欧洲。

总之,丝绸之路的路线,大体上是由长安出发,经由陕、甘、宁、青、新疆省区,跨葱岭(帕米尔高原),经中亚部分的独联体(哈萨克、吉尔吉斯坦、俄罗斯)、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到达地中海东岸,基本上是中亚、西亚地区,但近来研究发现其范围应扩大至南亚,包括印度部分地区。

丝绸之路的开通最晚可溯源至西汉,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沟通东西方外交与贸易的重要通道,而且在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从建国初期至今,在新疆、甘肃、陕西及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古代货币,其中以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杜维善先生捐赠的丝路系列货币为其滥觞。

“物以稀为贵”,在丝路货币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金银币了。

观察这些金银币,有以下特点:

一、涉及古代中亚、西亚至东罗马国家的数量众多,几乎涵盖了丝路上的所有重要国家,其中包括贵霜的韦苏婆提三世(公元360-365年)金币、察哈台金币、印度西徐亚银币、波斯倭马金银币、阿拔斯穆斯塔克菲金币、帕提亚阿塔培努斯五世(公元209-229年)银币、福莱特斯四世银币以及东罗马拜占廷金币等。

三、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交流信息。这些丝路国家历史古老,几经沧桑,所留存下来的货币,其历史价值不容轻视。首先,这些货币大多数图文并茂,完整地记载和保留了当时的一些政治、经济、军事与民间生活的生动画面。如波斯、东罗马等国的君主头像,有的头带盔甲,有的梳冕垂面,栩栩如生。我想这些千年前风云人物的真实模样也只有从这些货币中寻找了。这也正是我国古代钱币所缺乏的。

另外这些钱币上有大量的宗教题材与军事题材的生动画面,如波斯拜火教的祭坛,弓弩手用弩机射击以及持刀剑武士等画面,对研究中亚宗教及军事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这些钱币上都有不同的文字,这些大都是古代文字,有的已成了无法破解的死文字。而对今日研究语言历史的变迁却正好成为第一手重要资料。

再从钱币制作技术上来看,这些钱币也很有研究价值,有的方法还值得今日继续探索。

四、不乏珍品

这批钱币中,有不少珍品,根据有关资料和市场流通情况,价值很高,萨桑王朝如瓦伦二世王储纪念币,钱面图案为国王、王后与王子三人像,背为祭火坛,在美国旧金山丝路钱币交流会上标价很高。而其中萨桑王朝库斯老一世像银币、东罗马金币均曾被国家有关部门专家定为一级文物。而察哈台金币、贵霜银币(贵霜金币、铜币多,银币极少见),均为丝路钱币中的珍品,根据有关工具书标价,这批钱币中的金币珍品单枚市场价应在四万至五万元,银币珍品单枚价也应在四千至一万元之间。其中还有一些,因资料稀缺,暂时难以估价。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批丝路钱币具有双重的文物价值,它既是铸造国的钱币,又曾在我国长期流通;既是铸造国经济发展与文明的体现,又是我国历史上与西方及中、西亚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从促进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融合的角度看,它比其他历史文物更多一层特殊的价值。

附记:

【关键词】收藏爱好;历史学习

在担任初中历史教师的工作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特别是初一、初二学生,开始萌发收藏爱好。他们收藏的范围广而杂,邮票、汽车模型、连环画、IC卡、树叶标本、香烟盒子、文身画片、毛公仔、发夹等,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学生的这种收藏爱好很有传染性,某个学生喜欢收藏某种东西,往往会引发一群学生争相效仿。课间学后,学生们三五成群,欣赏、夸耀着各自带来的藏品。

爱好收藏并不是一件坏事,学生爱好收藏是一种兴趣,而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能使人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一个学生爱好收藏,正是教育、引导他的大好机遇,而传统的“堵”的办法显然浪费、错失了这种机遇。

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爱好收藏迁移、上升到爱好历史学习呢?

学生的收藏爱好最初往往是盲目的、随意的,只是出于一种简单的喜欢,对于其中的历史渊源和意义并不会深究,看到别人收藏什么,自己就跟着收藏什么。如果不加以引导,多数学生不会将其爱好进行到底。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规范地撰写科研小报告,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但学生往往不能透过事物的外在表象而抓住本质,也不能进行准确加工提炼,这时教师便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帮助学生流畅地表达,协助学生疏通思想、理清思路、引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形成概念,完成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游牧文化;乌桓;鲜卑;研究索引

一、论著类(含博士、硕士毕业论文)

成永娜,《乌桓民族关系探析》,烟台大学硕士生论文,2009年。

郭鹏,《十六国时期慕容燕集团文化述论》,西北师大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

闵海霞,《匈奴发展史研究》,兰州大学博士生论文,2010年。

吴松岩,《早期鲜卑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生论文,2010年。

蒋东明,《慕容鲜卑兴衰原因探析》,内蒙古大学硕士生论文,2012年。

李莎,《论乌桓、鲜卑的南迁及其对汉匈关系的影响》,渤海大学硕士生论文,2012年。

陶丽根,《拓跋鲜卑早期史地综考》,内蒙古大学硕士生论文,2013年。

郝燕妮,《慕容鲜卑对“中国”认同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生论文,2013年。

刘洋,《东汉王朝东北地区治理政策研究――以东汉王朝与鲜卑的关系为重心》,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3年。

梁云,《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生论文,2013年。

周刘备,《唐代诗人眼中的汉代边疆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4年。

李洪波,《两汉时期的马政与边疆安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4年。

李焕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号与崇山习俗考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2014年。

李路《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2014年6月

张婷婷,《鲜卑族民间美术造型》,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4年。

高建国,《鲜卑族裔府州折氏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生论文,2014年。

二、论文类

理论研究综述

傅新民,《融合、消亡、新生――北魏拓跋鲜卑文化改革沉思》,《网络财富》2009年01期。

闫祥云、马成军,《拓跋鲜卑史学自觉与北朝史学编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姚胜,《甘英出使大秦原因考》,《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李焕清、王彦辉,《匈奴“瓯脱”考辩》,《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04期。

王平、陈文,《简述东汉前期对北匈奴的政策》,《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薛海波,《试论汉魏之际东北各民族的政治发展形态――以部落酋豪为中心》,《东北史地》2009年08期。

闵海霞、崔明德,《试析南匈奴未能实现统一的原因》,《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李治亭,《论边疆问题与历代王朝的盛衰》,《东北史地》2009年11期。

陈得芝,《秦汉时期的北疆》,《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2009年12期。

焦应达,《古代北方民族法律起源探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程尼娜,《汉代东北亚封贡体制初探》,《学习与探索》2010年05期。

梁云,《内蒙古地区鲜卑历史的研究意义》,《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秦树才、梁初阳,《〈后汉书〉中国民族史史料概说》,《西南古籍研究》2011年06期。

杨春奋,《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男子发式微探》,《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梁云,《早期拓跋鲜卑研究回顾》,《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王冉,《论早期鲜卑和东胡的渊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2期。

付开镜,《魏晋南北朝鲜卑民族性观念的儒家化》,《史林》2012年06期。

周丽莎,《魏晋时期鲜卑之崛起及其被打压》,《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尹波涛,《略论马长寿先生的北魏史研究――以〈乌桓与鲜卑〉为中心》,《西北民族论丛》2013年08期。

李晓标,《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文脉分析研究――以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为例》,《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年10期。

李昆、李建凤,《知网所见鲜卑族族源研究综述》,《青春岁月》2014年01期。

高然,《民族历程与慕容改姓》,《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07期。

戴光宇,《试论鲜卑语、契丹语和满语的关系》,《满语研究》2014年12期。

赵红梅,《汉代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比较研究――以度辽将军、护羌校尉、使匈奴中郎将为中心》,《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起源与发展史

李海叶,《北魏时期的慕容与鲜卑》,《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黄河,《3-4世纪昌黎鲜卑胡姓群体初探》,《东北史地》2010年01期。

赵学政,《诗歌(词)中的北疆游牧史考――以匈奴、鲜卑为例》,《前沿》2010年01期。

殷宪,《拓跋代与平城》,《学习与探索》2010年03期。

李书吉,《拓跋魏代北史实拾遗》,《学习与探索》2010年05期。

曹永年,《关于拓跋鲜卑的发祥地问题――与李志敏先生商榷》,《中国史研究》2010年08期。

潘玲,《西汉时期乌桓历史辨析》,《史学集刊》2011年01期。

刘军,《论鲜卑拓跋氏族群结构的演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1期。

赵红梅,《慕容鲜卑早期历史谈论――关于慕容氏的起源及其对华夏文化的认同问题》,《学习与探索》2011年05期。

梁云,《拓跋鲜卑西迁大泽、匈奴故地原因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7期。

杨军,《乌桓山与鲜卑山新考》,《欧亚学刊(国际版)》2011年10期。

倪瑞安,《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研究述评》,《东北史地》2012年01期。

穆臣,《慕容鲜卑民族共同体形成考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温玉成,《论拓跋部源自索离》,《新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丁柏峰,《简论吐谷浑西迁之后与慕容鲜卑的历史分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崔向东,《论慕容在慕容鲜卑崛起中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2期。

王鹏,《鲜卑人觊觎中原慕容世家的“皇帝梦”》,《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02期。

刘宗铭,《简述鲜卑族的起源及发展演变史》,《学理论》2013年03期。

王天蛟,《嫩江流域是鲜卑入主中原的必由之路》,《理论观察》2013年04期。

魏俊杰,《论鲜卑段部的源流和兴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高然,《慕容鲜卑早期历史考论》,《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08期。

文化、社会生活与习俗

高恒天、赵金国,《秦汉时代鲜卑族的道德生活及影响》,《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徐海晶,《从北朝上层女子看鲜卑族的贞洁观》,《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孙险峰,《北魏鲜卑人的宇宙观――从鲜卑人的祭天礼制看宇宙观的变迁》,《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11期。

庄鸿雁,《鲜卑萨满文化三论》,《学术交流》2012年09期。

王永平,《北魏后期迁洛鲜卑皇族集团之雅化――以其学术文化积累的提升为中心》,《河北学刊》2012年11期。

吕净植,《鲜卑非瑞兽辨》,《北方文物》2013年02期。

艾荫范,《尾音节为“隗”的古鲜卑人名音读和意涵初判》,《北方文物》2013年04期。

王春红,《北魏鲜卑八姓之嵇、奚辨》,《许昌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赵和平,《于阗尉迟氏源出鲜卑考――中古尉迟氏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14年06期。

肖永明,《青海魏晋十六国墓葬的鲜卑文化因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曾顺岗、张宏斌,《鲜卑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儒士命运――对北魏崔浩被诛的深层解读》,《天府新论》2014年05期。

孙楠,《鲜卑族口传文学的史料价值》,《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9期。

陆刚,《东汉鲜卑立体造型艺术发展脉络研究》,《雕塑》2014年09期。

宋丙玲,《从文本和考古材料探析早期鲜卑服饰反映的汉人意象》,《中国美术研究》2014年09期。

陆刚,《鲜卑立体造型艺术作品构成形式解析》,《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10期。

政治、制度与军事

薛宗正,《关于慕容氏集成制度的探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李俊方、魏舶,《汉晋护乌桓校尉职官性质演变探析》,《北方文物》2009年11期。

李大龙,《简论曹魏王朝的鲜卑政策――以王雄刺杀轲比能为中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10期。

李瑾明,《游牧社会领导者的作用考――以鲜卑君主的地位为中心》,《宋史研究论丛》2010年12期。

金洪培,《淝水之战与慕容垂复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林永强,《汉朝针对降附乌桓的军政管理措施考论》,《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04期。

曹晋,《克里孟古城:檀石槐鲜卑军事大联盟的指挥中心》,《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毋有江,《拓跋鲜卑政治发展的地理空间》,《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12年12期。

赵红梅,《鲜卑朝贡制度构建的历史轨迹――1―4世纪鲜卑朝贡中原王朝特征述略》,《学习与探索》2014年04期。

程尼娜,《汉魏晋时期东部鲜卑朝贡制度研究》,《学习与探索》2014年04期。

民族交往与融合

王华权,《汉语亲属称谓前缀“阿”成因再探――兼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语对中古汉语的影响》,《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崔明德、成永娜,《乌桓调整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原因及其影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孙玉景,《古代浑河地区民族族系嬗变及其文化特征》,《民族论坛》2010年03期。

汪锡鹏,《由太和五铢到北周三品――从钱币上看北朝鲜卑统治者的汉化进程》,《中国城市金融》2010年03期。

羊瑜,《从六镇鲜卑看拓跋鲜卑的汉化过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赵秀文、金锋、包福存,《鲜卑族汉化与诺曼底贵族盎格鲁化比较》,《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庄金秋,《略论段部鲜卑与两晋的关系》,《东北史地》2010年09期。

束霞平,《刍议鲜卑族服饰对南北朝戎服的影响》,《丝绸》2010年10期。

沈波,《对鲜卑族种属的多角度探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金洪培,《叛服不常――略论慕容鲜卑与西晋的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12期。

高然,《鲜卑豆卢氏世系补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12期。

赵红梅,《乌桓朝贡东汉王朝探微》,《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11期。

胡玉春,《铁弗匈奴与拓跋鲜卑关系考略》,《黑龙江史志》2012年01期。

王荔,《慕容鲜卑汉化过程浅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3期。

李春梅,《匈奴与乌桓的关系考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3期。

李莎,《论两汉时期乌桓、鲜卑南迁的原因及对汉匈奴关系的影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管芙蓉,《鲜卑族入主中原的意义》,《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潘慧,《浅析拓跋鲜卑和中原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丝绸之路》2012年08期。

赵红梅,《政治中心的移徙与民族文化的交融――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解析》,《学习与探索》2013年02期。

孙泓,《慕容鲜卑迁入朝鲜半岛及其影响》,《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13年03期。

郑亮,《试论东汉与鲜卑的和战关系》,《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9期。

刘彦坤,《浅析鲜卑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对民族大融合推动作用》,《商》2014年04期。

孙颢,《高句丽与慕容鲜卑关系解读――以陶器为视角》,《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崔向东,《乌桓、鲜卑南迁西进与北方民族关系演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07期。

杨懿,《华裔理殊:永嘉之乱前的慕容鲜卑及其改革动因》,《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7期。

苗霖霖,《党项鲜卑关系再探讨》,《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08期。

考古研究

吴松岩,《早期鲜卑考古学主要发现与研究述评》,《东北史地》2009年01期。

韦正,《鲜卑墓葬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07期。

倪瑞安,《拓跋―北魏墓葬研究的学科背景与核心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01期。

吉平、刘海文、马婧,《内蒙古南宝力皋吐鲜卑墓地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0年06期。

陈孔坛,《“北周三品”钱币是鲜卑宇文部汉化的物证》,《东方收藏》2010年11期。

李怀顺,《河西魏晋墓壁画少数民族形象初探》,《华夏考古》2010年12期。

潘玲,《东汉至魏晋早期鲜卑墓葬的特征与演变分析―以性别和年龄差异为例》,《草原文物》2012年03期。

范恩实,《论西岔沟古墓群的族属――兼及乌桓、鲜卑考古文化的探索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4期。

吴荭、王策毛、瑞林,《河西墓葬中的鲜卑因素》,《考古与文物》2012年04期。

吴松岩,《拓跋鲜卑一种特殊的合葬类型―二次叠葬墓》,《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9期。

谢洪波,《北朝镇墓兽造型与鲜卑族汉化的关系解析》,《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林林、冯雷、郭松雪,《慕容鲜卑早期落脚点“棘城之北”考》,《草原文物》2013年09期。

范兆飞,《北魏鲜卑丧葬习俗考论》,《学术月刊》2013年09期。

张景明,《鲜卑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边疆考古研究》2013年12期。

关键词:十通;古代;政书;

人们通常将古代社会制度和法令称作“典章制度”,它包括土地、田赋、贡税、职官、礼俗、乐律、兵刑、科举等制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以上记载典章制度的书就是“政书”。政书本是我国历史著作中的一个门类。政书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古今”的“三通”、“九通”、“十通”;另一类则是断代的,即所谓“会要”和“会典”。本文专述“通古今”的“十通”。“十通”是指古代带有“通”字的十部政书。它们分别是唐代杜佑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这三部是最早的政书,被人们称作“三通”。另有《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这六部与“三通”合称为“九通”。加上《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部合称为“十通”。下面分述“十通”的主要内容概况。

《文献通考》是元初历史文献学家马端临编著的一部历史著作。《文献通考》的编纂方法与杜佑的《通典》相似。《文献通考》分类详细,条理清晰,全书上承正史、志、表,下取会要的有益因素,综合而臻完备。全书始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公元1208年―1224年)年间,共分24个门类,348卷。分别是《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为《通典》所无,采正史、会要的编排而加以改易撰成,其余19门虽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而分门别类的精细合理,实又过之。“三通”之中的《文献通考》后来居上,自属必然之势。《文献通考》的价值和影响主要有三:第一是开创历史考证学的先河。第二是将“会通”观点运用到典章制度史的撰写过程中,并寻求“变通张弛之故”,开始触及到从典章制度的变化,来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三是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续通典》系清代嵇璜、刘墉等人奉敕编撰,由纪昀等人校订而成。它的编撰目的主要是为衔唐

代杜佑的《通典》。《续通典》记录了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近900年的有关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尤以明代的制度为详。《续通典》始编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成书于乾隆四十八年。全书150卷,分类体例相似于《通典》,惟从《兵典》中析出《刑典》。计有《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14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卷首有凡例十四则。《续通典》的资料比较丰富,引用书除各代正史外,还有《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集礼》、《明会典》和《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另外对古今名贤的有关议论,择其精要者收入。《续通典》有武英殿刊本,清末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续通典》影印精装一册,这是目前较好的一个本子。

《续通志》系清嵇璜、刘墉等人奉敕编撰,纪昀等人修订,成书于乾隆五十年。全书640卷,包括《本纪》70卷、《后妃传》10卷、《略》100卷、《列传》460卷。《续通志》记事与郑樵《通志》相衔接,编撰体例也与《通志》相似。纪传部分,始于唐初,终于元末,下接清修《明史》。《列传》的一些类目与“郑志”相较增加了“孔氏后裔”、“贰臣”、“奸臣”、“叛臣”、“逆臣”;删除了“游侠”、“刺客”、“滑稽”、“货殖”等。均抄录诸史,无所创造。诸略始于五代,终于明末,各目均同“郑志”。但《艺文略》增加“著者爵里”等项,《图谱略》细为分类,《金石略》于撰人、年代、地点并为“详载”,《昆虫草木略》补正“郑志”之失,有其所长。另外,对“郑志”所载唐制之缺,予以充实,也是其优点之一。《续通志》有乾隆武英殿本、光绪间浙江书局“九通”合刻本等。

《续文献通考》系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撰的一部典制文献。该书除原有的24考外,增“节义”、“氏族”、“六书”、“谥法”、“道统”、“方外”六考,合为30考。此书起自宋理宗宝庆六年(公元1225年),终于明毅宗崇祯十七年。全书计250卷,汇集了宋、辽、金、元、明五代400多年的事迹与议论,其门类仍从马书,只是从《郊社考》中析出“郊社”和“群祀”两考,从《宗庙考》中析出“宗庙”和“群庙”两考。全书对四库馆辑访遗文悉加采录,采用的诸考事迹均以正史为主,而参以说部杂编,议论则广取诸家论文集,而佐以史评语录,材料相当丰富,是了解自宋至明各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重要考书,其价值在《续通典》和《续通志》之上。《续文献通考》作为清编“续三通”中的佳作,版本情况同于《清朝通典》,较好的本子是《续文献通考》影印精装二册。

《清朝通典》系清代嵇璜、刘墉等人奉敕编撰。该书记载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至清高宗乾隆五十年近170年的典制沿革,是研究清开国至乾隆年间社会典章制度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清朝通典》始编于乾隆三十二年,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其编撰主要是根据《清律例》、《清一统志》、《大清通礼》、《大清会典》等书中的材料删并编纂而成。它的体例与《续通典》完全相同,分为九典,计100卷;其中《食货典》17卷、《选举典》5卷、《职官典》18卷、《礼典》22卷、《乐典》5卷、《兵典》12卷、《刑典》10卷、《州郡典》7卷、《边防典》4卷。卷首有凡例四则,其中细目因古今沿革的不同,略有更改。如《礼典》中的封禅,清统治者认为前朝弊法,清代未推行,所以一律删去。又如《兵典》专述八旗军事制度;《州郡典》分省排列,因清代疆域幅员辽阔,超过前朝,再按九州叙述,已不合适。《清朝通典》从实际出发更改部分细目,这是可取的。《清朝通典》现存的版本情况相同于《续通典》,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十通》合刊本是目前学者常用的一种。

《清朝通志》系清嵇璜、刘墉等人编撰,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清朝通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全书126卷,记事始于清初,终于乾隆五十年。该书无《本纪》、《列传》和《年谱》,仅有二十略。诸略名目与《通志》、《续通志》完全一致。但细目则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删减或增补。删减后的《都邑略》仅载清统治区域;《谥略》仅录“尊谥”,“赐谥”;《金石略》仅收钦定或奉敕之作。增补后的《天文略》述历数、仪象,比“郑志”更为全面;《地理略》备载各地河流,比“郑志”更为详细;《六书略》收载满、蒙、回等多种文字;《七音略》以汉、满、梵音翻切配合十二谱;《昆虫草木略》多作考校,以上所述都优于“郑志”。总的说来,各略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它对研究清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有很有帮助,是一部很好的工具书。《清朝通志》的版本情况完全同于《清朝通典》。最常用的本子是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

《清朝续文献通考》系清代刘锦藻编撰。记事上起自与《清朝文献通考》相衔接的乾隆五十一年,下止于宣统三年。主要记述清代后七朝126年的典制沿革,是我们了解乾隆之后清代社会经济情况最主要的参考工具书之一。该书400卷,30考。书中的26考与《续文献通考》相似,只是新增加了“外交”、“邮传”、“实业”和“”4考,卷首有凡例十则。《外交考》记录了清代与外国之间的关系来往,华工在海外受压迫的情况。《邮传考》和《实业考》记载了我国民族工业、航运、铁路、矿山等兴办的过程。《考》叙述了清末改良派的各种活动以及他们在当时政治上所起的作用。这些都是很珍贵的资料。《清朝续文献通考》目前较好的版本要算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此书影印精装4册,前有陆润庠的序,因另有一册索引,所以使用极为方便。

参考文献:

[1]彭斐章.目录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字体的设计。字体本身是一种艺术形象,具有美和抒发感情的特性。在设计时不能仅满足文字的可辨性和可读性,还应充分调动文字的内涵来表达其艺术魅力。文字源于图画,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提及:“既是字,又是画。”汉字可以说是物象符号化、语义图案化的典范。在设计中适当运用象形文字,可以使该设计作品更加耐人寻味。在包装画面上,多运用象形文字,中国书法、印章及活版印刷字体,既能表现东方艺术的风格,又能强调画面意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比如民间陶瓷的系列包装,其主要画面就是“土陶”两个书法大字,再加上一方朱印,整个包装内容十分充实,苍劲的字体,使人联想到该产品悠久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论文关键词:旅游文本;增译;省略;借译;中国文化传播

与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旅游文本的翻译有其自身特点。旅游文本只是通过景点介绍来增加人们的旅游信息,吸引人们前来旅游观光。因此,译者拥有较大的自由度,翻译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机械处理,否则译文很难被读者理解。而应分析文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有的学者提出了“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的原则。在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增补省略、借译等翻译策略。

一、增补法

增补法是指增添适当的理解原文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年代,名人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古迹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历史典故等。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旅游文化丰富的内容,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是吸引许多国外游客来华旅游的重要原因。但是,英文读者因文化差异,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进行旅游文本英译时,译者应该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努力将原文中的特色文化传达到译文中,以满足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理,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例1:有机绿茶产自云南高山云雾之中,清明前精心采制。茶香宜人,富含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常年饮用,包您健康。

译文:eorganicgreenteagrowsonthemountmDeakadmistthecloudandmistandiscarefullycoliccteandpreparedbeforeQingmingDay.Theteahasagoodsmellwithavarietyofnutrients,whichprovetObeefectivetoyourheMth.Sokeepdrinkingalltheyearorund,andyouwilenjoygoodhealth.

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等信息的文本就更有必要采用增补解释法,便于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例2: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旁证了建筑长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除了钱币,还有众多建筑者的躯体。

译文:hTelegendthatthecollapseofhteGeratWallwascause({bythecryofawomnanamedMengJiang-nv,whosehusbanddiedintheconstrucitonfotheGreatWall,isanevidenceshowinghttathepriceofbuildingthiswonderofhtewoddWasnotonlymoney,butalsothelivseofcons~a'uctors.

这是一段介绍长城的旅游文本。孟姜女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却未必知晓。译者如果不对此作出解释,外国游客就难以理解原文意义。补充了whosehusbanddiedintlleconstructionoftheGreatWal1.外国游客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孟姜女要哭以及为什么长城的倒塌是孟姜女的哭泣造成的,使游客获得“盂姜女哭长城”的历史故事知识,从而吸引他们继续游览长城。在对旅游文本中的文化特色词汇进行增补解释时,要注意文化解释的重点。比如,对“粽子”这一文化词汇如果只是解释为apyramid-shapeddumplingmadeofglutinousircewrappedinbambooleavesorredeleaves,外国游客虽然了解了什么是粽子,但没了解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更不会深入了解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习惯。而这些恰好应该是译文要向外国游客介绍的中国特色文化。

二、省略法

省略法指的是省略原文中累赘或不重要的信息。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首先是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等。名人名言、诗词歌赋本是中国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汉语旅游文本中经常出现。但是如果对理解译文没有多大帮助,照译出来反而使译文拖泥带水,而删减并不影响译文的主要信息和功能,就可以用省略法突出主要信息,使译文更为简洁,迎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其次是华丽的辞藻和虚化朦胧的表达。这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也是很多汉语旅游文本惯用的表达手段,往往只是为了渲染气氛或顺应行文习惯的需要,本身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在英语中,这些介绍往往让人觉得拖沓冗长,抓不到重点。因此翻译时可以省略那些华而不实的“溢美之词”,保持译文简洁明了。

例3:崂山,林木苍翠,繁花似锦,到处生机盎然,春天绿芽红花,夏日浓荫蔽日,秋天遍谷金黄,严冬则玉树琼花。其中,更不乏古树名木。景区内,古树名木有近300株,50%以上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着名的有银杏,桧柏等。

译文:LaoshnaScenicAreaisthicklycoveredwihttreesofmanyspecies,whichaddcreditforitsscenery.Amongthemover300aleconsideredrareandpercious,halfofwhichaleplantsundertop-levelprotection.Themostf~tnlousspeciesincludegingkoandcypress.

原文用许多夸张性词语形容崂山的景色,如“林木苍翠”、“繁花似锦”、“玉树琼花”。在西方人眼里,这些四字格缺乏实际内容,夸张有余而真实感不足。因此,译者将这些虚化朦胧的四字结构省略,只译出原文主要内容,使译文景物描写真实客观,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三、借译法

借译法就是借用英语文化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人物事件来解释翻译中国文化有的内容。可以让西方游客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例如总理有一次在接待外宾时说到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便告诉翻译把它解释为西方的罗米欧和朱丽叶,这样客人便很好地理解了中国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纽马克在ATextbookofTranslaiton一书中提到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即用译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互相替换的两种文化负载词很难说完全对应,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所以在旅游文本中用借译法能使译人语读者更容易接受,文本的呼唤功能也更容易实现。如:借ChineseCleopatra译“西施”,借ChinseeCupid译“月老、红娘”,借ChineseRobinHood译“济公”。

当代赏石洛阳是国内起步较早的地方,洛阳的日月石曾经是奇石市场的宠儿。洛阳的黄河石、梅花石、荷花玉以及近年热度较高的黄蜡玉,都在全国的奇石大市场中频繁流动。洛阳的石头大量流向全国,多年来价格却并没有随石界对其广泛认知度而上涨。洛阳奇石的价格洼地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然而在洛阳,石事热度却不减。多次石展的成功举办、洛阳奇石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洛阳石友间奇石交易的频繁、洛阳与周边县市的积极互动、展会上洛阳石友大手笔铲摊清江石……,洛阳的石是热的,有自己的节奏。

黄河:河道砂石厂和支流均可捡拾奇石,沿河两岸县、区、市各自都有自己的奇石协会。其中济源市奇石协会在会长张建军的带领下,人数众多,规模档次最高,曾多次组团来洛阳调研交流、购石,赏玩收藏以洛阳黄河石为主,经常参加全国性石展,书写论文,畅谈石文化。

伊河:伊河之源栾川县,为伊河上游,山水形胜天下,是河南省以及洛阳市的后花园,是亚洲钼都,也是旅游胜地,更是美石高产区,有丰富的石种。最早成立了栾川县奇石协会,现任会长吴学文、中国洛栾黄蜡玉研究协会会长张斌于2012年6月,曾组织以《中国洛阳栾川黄蜡玉横空出世》为题的《特别策划》,在国内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中华奇石》杂志上集中展示。社会效应、经济效益双丰收,猛然将本县奇石事业推进到历史新高度。县办公室主任、原栾川县奇石协会长王延生说:栾川“中国观赏石之乡”的成功挂牌,得力于2012年8月份《中华奇石》杂志的有力宣传,及广大石友和县政府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当然,这其中也有王延生主任个人无私奉献的原因。

伊河中段的嵩县奇石协会发展最猛,形势良好。张红光领先组织建设了较大的奇石市场――嵩北奇石基地,石美价廉,名扬省内外。

紧邻洛阳之南的伊川县,古称“伊阙”,为伊河龙门石窟段的上段。交通便利,石产丰富,是石友采石圣地。去年,新成立了伊川县奇石协会,在师少辉会长的带领下,会员迅速发展到一千多人。并经常组织团队外出考察学习、观摩,举办研讨交流会。伊川县奇石协会是目前洛阳周边县区协会成立最晚,人数规模最大,热情最高,最有号召力,最出色的团队之一。

汝河:石种丰富,所产的梅花玉自古名闻天下。汝阳县奇石协会在王会长的带领下,团结奋进、无私奉献,所有会长和副会长捐款一到二万元支持协会工作,服务于石农会员,两次组织上《中华奇石》杂志《特别策划》,给上书会员每人以经济补助,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还成功首创奇石拍卖会,由王文B副会长主拍几十次,是洛阳县区奇石交易最火爆的市场之一。

洛阳龙门古玩城位于洛阳市中心、洛阳桥东南角上,与洛河堤相邻。仿唐式古典建筑群,商业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是目前河南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经营环境最好、设备设施配套服务最优、最完善的仿唐式建筑市场。室外空地六千多平方米,属洛龙区主管,紧临洛龙大道,对面是“洛阳国花园”正大门,集古玩、奇石、杂项、珠宝、玉器、翡翠、陶瓷、书画、根艺、古旧家具、邮票钱币等为一体,是“荣宝斋”入住经营的重要场所,是洛阳市文化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古玩城设立有奇石、玉器、根艺交流鉴赏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流鉴赏中心,三彩及国花瓷艺术品展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拍卖行,文物鉴定评估中心,古玩商会以及奇石、玉器、古玩、根艺室外展销活动、管理办公室等配套服务机构。

为了深度挖掘洛阳历史名城优势资源,打造洛阳赏石新亮点。最近,洛阳龙门古玩城已与“洛阳中原赏石文化研究协会”成为友好单位,拟举办首届“中国洛阳奇石玉器古玩根艺大型博览会”,拟五百家客商商铺的招商容量。会展之前,将做大量宣传工作,组织邀请全国有实力的财团、协会、企业家、奇石收藏家参加交流选购,为奇石古玩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诗话洛阳石

洛阳奇石,有专家称有五十余种,若细分数量远远超出此数,若谈盛兴之石,质地首推黄蜡玉、梅花玉、河洛玉、荷花玉、伊源玉,若以变化特色论有黄河日月石、人物石、风景石、伊河梅花玉和荷花玉、荷花石,各色梅花石(红、黄、绿、墨、白)同时风行市场,后续不绝。

“河洛地,产奇石,质彩丰富,琼姿身不凡。宇宙精灵探索中,人和自然,感生命局限。玄妙乎,奇趣也,紧扣心弦,美艺留人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好石拥有,此生也没憾。”一首《苏幕遮话奇石》,代表了洛阳人的玩石之爱。

《西江月太阳石》:“进赏河洛石馆,满壁美图谁书。万紫千红竞缤纷,江海花草异树。午过人众难散,点点评评。红日配得好景色,顿言万金幸福。”

这位“80初”的年轻人,在24岁时就以优异的业绩成为上海寿险业最年轻的美国百万圆桌(MDRT)会员,并在此后连续六年成为美国百万圆桌协会内阁会员,还成为了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最年轻的首席讲师并两次荣获中国保险集团杰出员工,在2011年,俞晔更荣获了上海市保险行业劳动模范。

在俞晔看来,成功无捷径,离不开脚踏实地的摸索与积累。他的成功来自于坚忍不拔的毅力,来自于孜孜不倦的奋斗,更来自于他对人生外圆内方境界的感悟。

从高材生到保险精英

大学时成绩优秀的俞晔,2002年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毕业后即被杭州的一家私企相中,许以“行政副总”的职位,当时的年薪已高达10万并配房配车。但半年后,俞晔离开了那家公司回到上海,成为了太平人寿保险公司一名普通的保险人。离开的理由很简单,“我已经很难从那里学到东西。”俞晔表示,选择保险的理由正是“看中了这个行业巨大的机遇”。

熬过头三个月的寒冬,俞晔的展业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时节。他拜访过的准客户中,一旦谁有了保险需求,首先会想起这位名校出身且谈吐斯文的小伙子;在一些社交场合,客户们也常常把他推荐给其他朋友。“可能没有一种商品能够比人寿保险更具爱心。”俞晔认为,人寿保险对他的意义已然不是一份事业,于是,他以近乎传播福音的虔诚态度去传递寿险之爱。

俞晔回忆说,他曾接到一个陌生人的来电,一位自称王小姐的女士告诉俞晔,她从俞晔的个人主页知道了他,想约他设计一份保险并约好当天下午6点在徐家汇见面,但俞晔在寒风中从5点45分一直等到7点多还不见王小姐出现,打她的手机也是关机。还好,7点多时,王小姐发来一个短信,说她今天有事不能赴约了,希望改约在第二天见面。第二天见面之后,王小姐一个劲地向俞晔道歉。她后来向他透露,她对保险人很不信任,所以决定要挑选一名守信用的专业人为她服务,那天她是有意要考验一下俞晔。俞晔的真诚守候,改变了王小姐的态度。

从EMBA学霸到金融经理人

为进一步拓展自身的能力和人脉,俞晔报读了复旦大学的EMBA。大学时杰出的学习能力和在保险业养成的坚持能力,使得他成为了18门课程和毕业论文全部获得“A”的“学霸”。“我在复旦大学EMBA第一天开学典礼时就定下目标要拿下全部的‘A’,有很多同学一开始也很厉害,但是2年半的学习就像一场马拉松,过程中有太多放弃的理由,几乎没有人能坚持到底。”

在EMBA的学习中,俞晔遇到了融资租赁P2B(PeertoBusiness)平台普资华企()的董事长,他慧眼识才一眼看中了俞晔,力邀其加盟普资华企并出任CEO。虽然保险和融资租赁均属于金融大范畴,但从销售精英到领军人物CEO,俞晔还是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考验。不过,“学霸”的钻研精神,使得他很快就胜任了新的角色。2013年11月,普资华企成功引入了融信租赁这样一家拟上市的公司成为平台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该公司总资产规模近30亿,主营业务涉及多个行业,此次与普资华企的战略合作,带来的不仅仅是雄厚的资金支持,还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及成功的运营模式融入平台。

“通过本次战略合作,普资华企团队将会重新规划企业格局,完全打破传统P2P网络平台的运作模式,创新引入融资租赁行业项目,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客户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项目公示的平台企业。”俞晔表示,“配合全面升级的风控体系,产品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得到了更好的平衡,为广大投资者营造出更为安全的投资环境。可以相信,普资华企必将成为投资者的首选之一。”

外圆内方的“铜钱文化”

在问及俞晔多年职业生涯的心得时,俞晔强调,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自己信奉的是“铜钱文化”。“中国曾经有过各种形式的钱币,但是最终都统一到了‘外圆内方’的铜钱。这里面有深刻的哲理,‘外圆内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俞晔认为,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血气方刚,这时候可以称作“外方内方”。在与社会慢慢的磨合中,有些人始终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不能适应,于是开始丧失信心,怨天尤人,这就是“外方内圆”;也有些人开始变得油滑,给人一种老油条的感觉,不管做事还是做人,都让人难以产生信任感,这种就是“外圆内圆”。真正的沟通高手,始终可以做到“外圆内方”,表面柔和,而内心原则分明,充满激情和进取心,这才是沟通的最高境界。

永嘉学派的经济思想在浙东实学中最具系统性,而其集大成者叶适的经济思想具有典型意义。

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晚年在永嘉城外水心村著书讲学,世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年)中进士,历仕京外,曾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太常博士等,屡奏言复兴,要求抗金。《宋史叶适传》称“适志意慷慨,雅以经济自负。”开禧北伐时,他出知建康府立有战功;又在江淮屯田练兵修垒筑堡,防御金兵进犯;到韩佗胄败后,他因“附会用兵”被革职。叶适倡导“务实而不务虚”(《水心文集补遗》),他批评“高谈者远述性命,而以功业为可略”(《水心别集》卷15《上殿札子》),主张“黜虚从实”,修实政、行实德、实事实功(22)。黄宗羲在《宋元学案艮斋学案》的案语中说:“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实际功效是衡量道义正确性的指标。

叶适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他与朱熹有联系,又与浙东其他学派有来往,他推崇陈亮,为之铭墓志、序文集,他们被朱熹指责为“若永嘉、永康之说,大不成学问,不知何故如此。”(《朱子语类》卷122)早年他还在朝中为朱熹进言说话;在《进卷管子》中,指责管仲始坏王政,“以利为实,以义为名”(《水心别集》卷6);在淳熙五年(1178年)的《廷对》中他提出:“孔子修群圣人之道,付之儒者使世守之。而秦汉以还,习于功利杂伯之政,与群圣人之道不类”,主张“谈谊而不谈利,计德而不计功”(《水心别集》卷9)。而晚年的代表作《习学记言序目》则明显变化,反对空谈倡言功利。此书“根柢《六经》,折衷诸子,剖析秦汉,迄于五季。”(《习学记言序目》嘉定十六年序)是他对对传统思想的系统反思。

叶适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贡献,突出于其反传统精神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并且较为全面系统,所及几乎涵括传统经济观诸方面,(23)以下要点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对传统经济思想的发展创新──

①义利观

②本末观

“重本抑末”是传统经济观的主要倾向。叶适则讲三代“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到汉代始行抑商政策,他认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使其果出于厚本而抑末,虽偏,尚有义。若后世但夺之以自利,则何名为抑?”(《习学记言序目》卷19)此前反对“重本抑末”者也不乏人,但对这一传统教条本身进行公然批判否定、从学理上指为“非正论”的则自叶适始。尽管他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本工商末”的基本理念,但他的“非正论”说,已经标志着宋人的商品经济观念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他主张“商贾往来,道路无禁”(《水心别集》卷1《治势下》),指出“夫山泽之产,三代虽不以与民,而亦未尝禁民自利”,当时“而坐盐茶、榷酤及它比、巧法、田役、税赋之不齐以陷于罪者,十分之居其六七矣。故曰比三代之刑为重。”(《水心别集》卷2《国本下》)他要求政府改变政策。

更为重要的,是永嘉学派对“农本工商末”这一基本概念的否定和突破。叶适的学生陈耆卿在叶适死后继承其学,并有光大。叶适生前对他褒奖有加,在《题陈寿老文集后》中夸陈之作“驰骤群言,特立新意,险不流怪,巧不入浮”。(《水心别集》卷29)陈耆卿在所修《嘉定赤城志》卷三七《风俗门重本业》中,采用绍圣三年(1096年)当地地方官郑至道所作《谕俗七篇》,明确提出士农工商“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此为迄今所发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四业皆本”的史料,较以往学术界定论此论最早由明末清初的黄宗羲(1610—1695年)在《明夷待访录财计三》中提出早约五百余年,(24)浙东实学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有着重要贡献。

③理财观

④富民观

余英时先生十分重视“富民论”,认为主张国家应保护富民使之能“安其富”的观点,“这在儒家经济思想史上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当时除了其(指苏辙)兄苏轼以外,司马光也持论相近,南宋叶适则发挥得更多。但这一新观点的广泛流行却在明代中叶以下。”(27)他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主要讲明清时代,在学术界有很大。实际上,宋代为富人辩护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与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对政治的反抗过程相一致,成为中国前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重要特征。明代丘浚说:“富家巨室,小民所赖,国家所以藏富于民者也。”(《大学衍义补》卷13《蕃民之生》)并发展为“安富”思想;他也反对抑制富人“乃欲夺富以与贫以为天下,焉有是理哉!”(同上,卷25《市籴之令》)王夫之说:“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名也”(《黄书大正第六》),“国无富人,民不足以殖”(《读通鉴论》卷2),抑兼并是“犹割肥人之肉以置瘠人之身,瘠者不能受之以肥,而肥者毙矣。”(《宋论》卷12)明清以后这样的观点越来越普遍,成为社会形态演进的反映。

⑤人地观

人口问题也是经济思想史的重要问题,而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以及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到宋代尤其南宋才凸显出来,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28)叶适在这些问题上的认识也很独到。他在《民事中》中提出:“为国之要,在于得民”,他的所谓“得民”一是要合理利用民力,二是要人地优化配置。当时宋金战争疮痍遍地,人口大规模南移,两浙人口“百倍于常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8)。叶适说:“户口昌炽,生齿繁衍,几及全盛之世,其众强富大之形宜无敌于天下。然而偏聚而不均,势属而不亲,是故无垦田之利勉为其难增税之入,役不众,兵不强,反有贫弱之实见于外,民虽多而不知所以用之,直听其自生自死而已。”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还徒耗财富,应当“有民必使之辟地,辟地则税增,故其居则可以为役,出则可以为兵。”(《水心别集》卷2《民事中》)应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功用。

由于南宋偏安一隅,生产密集生态破坏,叶适十分忧心:“凿山捍海,摘抉遗利,地之生育有限而民之锄耨无穷,至于动伤阴阳,侵败五行,使其地力竭而不应,天气亢而不属,肩摩袂错,愁居戚处,不自聊赖,则臣恐二者之皆病也。”那么,怎么办呢?他提出了“夫分闽、浙以实荆、楚,去狭而就广”的办法,认为这样一来,就会“田益垦而税益增。其出可以为兵,其居可以为役,财不理而自富,此当务之急也。”(同上,《民事中》)即以“分闽、浙以实荆、楚,去狭而就广”的人地优化配置方案,来解决人多不富的“偏聚不均”问题。

吴越之地数十年无战火,所以人口拼命云集于此,造成激烈的人地冲突;而荆、楚之地到汉末还很兴盛,唐、五代后才“不复振起”。若前者以其盛坐待其衰实在是傻事;后者有广阔的开发复振前景,不利用也是很可惜的。他从生态平衡角度闽、浙集约式经营有伤地力,不解决会“极其盛而将坐待其衰”,所以提出“均民”的主张,发展了苏轼的“度地以居民”的思想,也是对“适度人口”的较早理解。这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安土重迁习惯,减轻发达地区压力,开发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叶适注意发挥人口的生产要素功能“有民必使之辟地”,在《民事下》中他还提出了招徕农民开垦各州荒地等主张,想既可解决土地问题也可缓和贫富对立,还可增加国家税收。统筹全局合理分布,缓解人地冲突,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力效益;并使发达地区免于盛极而衰,使落后地区重振优势,这在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合理配置方面是重要的思想。

⑥货币观

宋代的货币思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都有其独特地位。“钱荒”是宋代货币问题的焦点,(29)北宋人论钱荒主要是指金属货币,尽管交子在四川发行,但与“钱荒”关系不大。到南宋则不同,纸币已较为广泛地流通,“钱荒”的内容复杂得多,不单纯指流通中必要货币量不足,还包括几种货币的相互关系。因此,南宋人的货币思想在经济思想史中有独到价值。

叶适的货币思想主要集中在《财计中》、《淮西论铁钱五事状》以及《通考钱币二》所载文献中。他的反传统倾向在货币思想中也有突出表现,他提出“今之所谓钱乏者,岂诚乏耶?上无以为用耶?下无以为市耶?是不然也。”(《水心别集》卷2《财计中》)对几乎众口一辞的“钱荒”提出质疑。他认为并非真的“钱荒”,从物价变化来考察铜币购买力来看,不是“钱重物轻”,反倒是“钱轻物重”,说是“然则今日之患,钱多而物少,钱贱而物贵也明矣”他考察历代米价变化来证明“天下百物皆贵而钱贱”,认为这是“方今之事,比于前世,则钱既已多矣,而犹患其少者”的原因,即物价上涨的普遍要求,使不断扩大的铸币量依然不能满足需求,铜币购买力下降钱多物少,必然形成钱贱物贵,钱多反而物贵,这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认识,比单纯从货币绝对量看问题要深刻得多,并能辨证地观察货币量与物价变动关系,且较为符合当时无价变动的实际。叶适这里讲的是钱的绝对数量并不少,但不能满足物价上涨后的流通需求,因此不能认为是“钱荒”。

总的来说,叶适的通达与明智,远见和卓识非一般人可比。顺应历史发展和顺乎趋势,让经济沿着自身发展规律演进,反对强权干预,主张富民发展民间经济实力,批评“腐儒”陈见,主张务实重实利功效,提出一系列反传统性经济思想观点,代表了浙东实学的较高成就,值得深入系统研究。

(1)葛荣晋:《实学导论》,载其主编《中日实学史》,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2)同上,第205页。

(3)参见田浩(H.C.Tillman)著、姜长苏译:《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同(1),第13页。

(5)参见拙作:《“中国学”寻根》,载《中国社会科学》98—4。

(6)陈序经:《中国南北文化观》一书中,记述历代南北文化观主要论点和史料,参见牧童出版社1976年版,《牧童文史丛书》14。

(7)参见张仁福:《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云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页、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4页、丁文江:《汉唐宋明各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载《科学杂志》第8卷第1期1923年等。

(8)参见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1页。

(10)见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55页。

(1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6页。

(12)参见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236、234、135、142—143页。

(13)参见陈国灿:《80年代以来南宋事功学派研究概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96─3。

(14)艾伦布坎南著、廖申白等译:《伦、效率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15)参见拙著:《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三联书店1996年版。

(16)参见拙著:《富国富民论──立足于宋代的考察》,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7页。

(17)叶国良:《宋人疑经改经考》,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之55,1980年6月,第205—208页。

(18)参见拙撰:《商品经济观念的转化──立足于宋代的考察》,载《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19)吕书,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何书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6、204页。

(20)参见《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第541—543页。

(21)参见拙作:《论“利”》,载《中国经济史研究》98—2。

(22)张义德:《叶适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记叶适治边郡、措屯田、安流民、建堡坞、守江北等修实政、行实德的行谊。

(23)有关叶适经济思想,可参见拙作《叶适经济思想研究》,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24)参见拙著:《富国富民论》,第183—185页。

(25)参见拙著:《传统经济观大论争──司马光与王安石之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58页。

(26)胡寄窗先生认为这“标志着传统经济观点的一种重要转变和的新要求。”《中国经济思想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5页。

(28)参见拙作:《论宋代的生产力思想》,载《生产力研究》89—6。

[关键词]标志设计流程教学

首先,它应该是一个新颖、独特的图形。其次,它的形象必须高度简洁,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便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另外,作为代表一个企业或一种产品的信息符号,它必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此外,标志形象还应该有一定的形式美感,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由于标志设计要受到这些方面的制约,使得学生初学设计时感到压力很大,常常发出“标志设计好难!”的感叹。的确,这对于设计的理论知识不太深厚,实践经验又比较少的学生来说,要想设计一个比较好的标志,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眼力训练――提升对标志图形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变形游戏――培养对标志图形的表现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是解决标志设计中形式上的如何表现的问题。形式美的处理非常重要。实践证明,图形越简洁,形式美把握的难度就越大,虽然学生对于形式美的认识有一些基础,但标志图形在这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严,所以也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

1.如何将一个图形再展开,再深化,从而获得更多的设计方案。“从视觉设计的角度看,任何物体都有重构的可能性,有些在实际生活中不合乎情理,但可变成视觉上合理的画面,可以起到独特的艺术和视觉效果。”所以要培养学生任用创造性思维,对图形进行多种形式的变形、重构以及同构的能力。

2.如何将图形处理得既表情达意,又高度简洁。

3.如何在简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图形的形式美处理。训练课题可以采取这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下,做单个形象元素的变形练习,如利用中、英文字母,采取外形变化、局部变化、正负形变化、影子图形、元素置换等手段变形,也可以和其它图形(人、动物、植物等)进行同构,这样一个常见的中英文字母可以产生无数个新图形。接着挑选少量图形进行深入的形式处理。要求学生在前一过程中,思维广泛,思路开阔,在后一过程中,在图形的独特性、简洁性和美观性等方面进行反复的磨合。

三、发散思维――揭开创意构思的神秘面纱

但是作为标志设计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找到创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任用创造性思维设计出更多的创意。目前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设计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有时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一个主题,必须设计出多个方案,或对方案进行反复的修改,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需具备思维的创造性和变通性。

四、实战演习――眼、脑、手整合行动

设计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本文只是根据所教课程的具体特征,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作的一种教学尝试,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以及与各位同行,企业界人士和从事标志设计的工作者进行交流和探讨,使标志设计教学更具科学性,生动性,灵活性。

关键词:传统图形;符号;图形语言;融合;现代设计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其中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结晶,它一直在各个领域默默的陪伴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发展,现代设计如何能够真正体会其民族精神含义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挖掘传统资源和寻找文化传承的脉络,是传统元素运用的发展的趋势,它可以使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未来发展空间。因此,如何借鉴,怎样"融合"是我们现代设计师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现在我们面对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在"国际思潮"的影响下,中国设计一度出现追崇西方设计、而漠视中国的设计风格的现象,在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借鉴和运用上,用简单的复制或生硬的拼凑的方法来完成图形组合,而忽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涵的诠释,这样的融合是对现代艺术的误解,会阻碍现代设计的发展。

在如何对待传统、应用传统等问题上,日本的做法是实践着把现代和传统同步并行的方法,互补互存,并以复活传统的手段推陈出新。也就是将已灭绝或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艺术用现代设计的感觉和手法去粗取精,在保留本民族特征的基础上以新的面貌使传统重获新生。

一、中国传统图形的造形特征

纵观历史,从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利用图形进行语言交流,并在彩陶上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生活,到明清时期“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图形的发展,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图形表现形式的更加多彩和丰富。

1、传统图形的形态要素

“图形”在每个时期的形态各异,让我们感受到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中所表现出的特有精神气质,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衍变,那勃勃的生机仍然令我们为之赞叹。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彩陶上精美的鱼纹、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以及汉代漆器上隽秀的凤纹,无不传递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例如传统图形中最有代表性的“龙”的形象,就是在设计历史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从世界的神话史或者设计史去寻找,都没有哪种图腾、神兽的形态像中国的龙那样,具有如此之多的属性,从形态上看“龙有九似”,蛇身、鹿角、狮鼻、虎须、鱼鳞、鹰爪……聚九种动物特征于一身,这足以看出龙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高等级的神兽,其强大的图形整合能力和精神特质,中国龙作为图腾或臆造的神,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是其它图形都无法超越的。

2、传统图形的形式要素

纵观中国设计的历史和世界平面设计史我们会发现,远古时期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类的平面设计、图形艺术,不变的主题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形象寓意,而它们的图形特征,却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转变,而且还跟当时的本土文化、工艺与技巧紧密相连,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在图形形式的衍变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图形形式"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图形元素”的彻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审美观念赋予其以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元素”不断的丰富与拓展使之符合时代的需要。从2008中国奥运会的开幕式的视觉表现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张艺谋对传统元素独具匠心的现代化的演绎,其艺术表现形式的视觉效果震撼世界。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的运用,只有利用现代科技,现代化的设计工具对传统元素进行新的创意,才是未来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

二、中国传统图形的语言魅力

1、具有寓意的传统图形语言

中国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图形美感,而是图形深层蕴藏着的吉祥寓意,这些寓意最初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宗教的崇拜,而衍生出的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企盼的表述。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吉祥图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牡丹象征着富贵、桃子象征长寿,石榴预示多子,鸳鸯象征成双等寓意,这些图形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万事如意等美好愿望。其中最有特色的图形寓意是“吉祥”所谓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再也没有那一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注重吉祥如意的了。“吉祥”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深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处。中国人借用传统文化把人们美好的祝愿画成优美的形象、吉祥的图案,并用这些元素去装饰生活、馈赠亲友、慰藉精神和满足心里需求。

2、传统图形语言的符号特征

在人类之初,人们就开始用图形符号来进行语言沟通了,因为图形比文字更形象、更便于理解。现代的视觉设计也是以自己独特的图形语意来传达设计主题的,因为,视觉设计本身就是力求以符号化的形式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通过精练的图形语言符号传递一种设计的意境。所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图形的寓意特性,更准确的运用图形语言来进行设计创意,可深化设计的文化内涵,使设计和受众之间建立起思想上的沟通和视觉上的默契。

在传统图形形式上的转化也就是保留图形符号原来的意义内涵,同时通过形象结构的简化获得现代精神的表现。由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的形象标志设计中,就用中国的“中”字与传统造型“古钱币”进行了形式简单的符号组合设计,“中字代表以中国资本的联营集团;古钱象征银行的服务特点;圆角的方孔是现代化电脑的联想,上下连串的直线则象征联营服务。”----靳埭强。标识在保留了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创造出强烈的现代感,其视觉识别理念和识别效果早已被现代人认同。

三、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1、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

设计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创新,这也正是设计的生命力所在。如果一味地照搬和模仿,就势必为时代所淘汰。

2012年2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以“中国龙”设计作品为主题的"龙行天下"艺术设计展上,以“中国龙”概念为主题的参展作品,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理念融为一体,用全新的视觉效果对中国龙文化进行了阐释及传承。用现代的理念,把中国的龙文化与世界文化融为一体,和现代设计前沿相对接,这是一个把传统设计观念向现代设计理念迈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在传统设计基础上的创新过程。

以往对龙文化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龙形、龙纹、龙字的概念上,其表现形式也大多以传统表现手法为主,这些看似保留传统文化特征的表现方式,不但约束了我们对中华民族图腾"龙"的深入解读,也束缚了我们龙文化设计思维与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的融合。

“龙行天下”艺术设计展的设计理念向我们展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全新思路,而全新的设计理念应该具备的是创新精神,改变旧的传统概念,使中国设计走向未来与国际接轨。

2、“融入与再造”与时代接轨

将传统图形运用于现代视觉设计,不应该是表面的视觉装饰,或者简单的加工拼凑,要将传统图形所深含的中国文化精神表现在现代设计中,必须将传统图形作为一种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视觉符号。

对传统图形的现代设计,还要对传统图形的形式和形态上进行重新分解再造,提取特征元素并且用贴近现代人的图形语言重新转换组合,这样才能做到“兼容并蓄、古为今用”。因此,设计者要充分认知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将传统图形完全置于现代视觉设计语境中,同时,它需要我们要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和现代设计表现能力。

3、添加新元素与世界相融

中国传统图形其图形表现.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它同时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的变化很大,不可能再完全重复以往的传统,所以传统图形的发展要不断添加新的时代元素,把以前过于繁复的设计简化并且将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与现代的人文生活相融,人们更容易接受。

“新元素”的添加,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尝试,有的简单、有的深奥、都力图向先进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上的拓展。由此,图形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符号,它带给人们的是精神上的丰富和视觉上的精彩纷呈。

那么如何添加呢?纵观图形设计的发展历史,从早期图形的形成、到发展成熟,其在设计思想、表现手法和图形语言上不断的变化、添加和完善,它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但它的历史发展脉络还是很清晰的。现代设计对“新元素”的添加要有更新的创新观念,不断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思维转换,用新的技术新的观念和新的表现手法代替传统意识和表达方式,使中国现代设计与世界相融。

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多样。面对着信息化快速的发展和人们对新视觉艺术元素的需求,视觉设计领域将面临着新的考验。但是可以看到,这种需求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观念思维方式的导入,也为我们对审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在国家十二五计划,发展文化产业精神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也将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局面,信息化的普及和人们因生存条件、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激励人们的想象和创新欲望。只要我们把握图形艺术的时展脉搏,对中国传统图形艺术设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用创新的理念去发掘祖国传统艺术宝库,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变革中,推动传统图形艺术的前进,不断推陈出新,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兼容着传统和现代多重元素的中国图形艺术就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中国艺术设计史》作者:夏燕靖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

《传统图形语言》作者:李爱红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喀斯特生态脆弱环节;环境友好型。

TheThinkingofConstructingtheSocialandEcologicalDevelopingModeof

AmityEnvironment,AvoidingWeakSegmentsofEcosystem

WUZheng-biao

(JishouUniversity,Jishou,Hunan416000,China)Abstract:Probingintotheculturaladaptationtoecologicalenvironment,JulianH.StewardputforwardCulturalEcology,whichistheprocessandmethodsofidiographicethnologiccultureadaptingtoitsecologicalenvironment.However,RobertM.Nettingoppugnedthisproposition,consideringtwoethnicgroupscannothavethesameecologicalactioneventhoughtheyliveinthesameecologicalenvironment.Onthebasisofthetwoviews,thispaperpointsoutcultureadaptstonotonlyecologicalenvironmentbutalsosociety.Therefor,accordingtoculturaladaptationtosociety,itispossibletoconstructthesocialandecologicaldevelopingmodeofamityenvironmentintheareaswhereminoritiesliveinbyavoidingweaksegmentsofKarstecosystem.

Keywords:CulturalEcology;weaksegmentsofKarstecosystem;themodeofamityenvironment

从20世纪50年代起,文化人类学家就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做过系统的研究。斯图尔德(JulianH.Steward)在此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生态学”(Culture

ecology)这一命题。[1]文化生态学指的是具体民族文化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和适应方式。斯图尔德认为,一个民族周围的生态环境对其文化的形成通常具有直接的模塑作用,而人们为了适应环境,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相应地形成什么样的文化与之相适应。此后,一些文化人类学家如韦达(APVayda)、拉帕波特(RARappap)、麦凯(BJMccay)、贝内特(JWBennett)、唐纳德L哈迪斯蒂(DonaldLHardesty)等人对斯图尔德开创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延伸,并在其它民族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但是,斯图尔德的这一理论仍有其局限性,并遭到了来自内亭(Netting,R)等人的质疑。内亭认为,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过程的不同,两个民族即使处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也会具有不同的生态行为。[2]凭借内亭的质疑,可以看出任何民族的文化适应,不仅有生物性适应的一面,而且还应有社会性适应的一面。为此,需要引入“社会性适应”(Social

adaption)这一概念,才能解释文化对生态环境适应的复杂性。[3]而从文化的社会性适应入手,探讨避开喀斯特生态脆弱环节,在民族地区建构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才具可能性。由此,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对同一区域内不同民族的生态行为进行探讨,并以此揭示他们不同的社会历史过程如何影响到他们的生态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性适应机制、作用和后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趋恶化,无论是文化人类学家还是生态学家都致力于救治生态灾变、维护生态安全的研究,提出了“脆弱生态系统”这一命题。这些学者认为,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着若干脆弱生态系统,此类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过渡性、不稳定性和易损性,人类稍为过度利用,此类生态系统就会诱发生态灾变。按照这种观点,处于亚热带的喀斯特山区生态,就属于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过度耕牧后,就会诱发为大面积石漠化。为此主张将各族居民外迁来确保当地的生态安全。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还力图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寻找借鉴。近年来,随着格尔滋(Geertz,C)创立了解释人类学,并引入了“地方性知识”(Local

长期以来,大多数生态人类学家坚信传统文化具有适应所处环境的禀赋,但在田野调查中,却常发现各民族在不同程度上有冲击所处生态环境脆弱环节的生态行为,如何正确地选择发掘和利用地方性知识,一直是生态人类学中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从内亭提出的社会历史过程会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态行为这一研究设想出发,引入“社会性适应”这一概念,通过一些具体的研究个案,从对比分析中归纳总结社会性适应的机制和原理,那么社会性适应对生态适应的干扰就可望得到合理的说明。于是,也就找到了凭借历史过程的不同而成功地筛选出具有生态建设价值的地方性知识成为可能,从而使上述理论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我们知道,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习见的农牧经营方式在翻土时冲击了其脆弱环节,就会导致大面积的石漠化灾变。如果通过我们研究的成果可以提供一套不借助于工程设施,低成本救治石漠化灾变的方案。凭借这套方案,我国广大的喀斯特山区可望建成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带。此项成果还具有向全世界类似地区推广的潜力。

我国西南片区喀斯特山区面积超过17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生息着苗、壮、瑶等多个民族。由于社会历史过程不同,各民族在民族关系网络中的地位、生计方式与生态行为也互有区别,但若资源利用不当就会诱发为石漠化灾变。事实上,研究和发掘利用地方性生态知识、从事生态建设获得健全的理论支持,从而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灾变救治成为可能。

文中所说的“克孟、牯羊”系当时金筑司下属的基层建制名称。当时称为“克孟支”和“牯羊支”。“支”的建制规模约为今天的一个乡。“克孟支”位于今紫云县板当、克卜、克混一带。“牯羊支”位于今长顺县中南部。值得注意的是。“克孟”一词出自该亚支系苗族的自称。“牯羊”这是当地苗语中“山谷”一词的反切音译。“克孟牯羊”一名在苗语中的含意是“山谷中的苗族”或“深山中的苗族”。从这一称谓方式看,这个称呼显然出自金筑安抚司的转译。但田汝成将“克孟、牯羊”视为两种苗族,是他会错了意而导致的误解。从此以后“克孟牯羊”这个名称一直延用到清代中期,成为汉文典籍中对该亚支系苗族的专称之一。

由此可见,当地苗族早期的这种土地开垦种植方式并未触动到卡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导致麻山地区卡斯特石漠化的原因是从清朝后期开始,当地人为了适应政府农桑政策及纳粮纳税的需要,大范围地扩展开垦的土地,再加上政治腐败、军阀连年混战,征战各方为使对方无藏身之地而焚烧森林,大面积的石漠化由此而形成。

长期以来,前人探讨生态维护往往与降低资源消费为基本手段,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又主张超额利用生态资源,两种观点相互抵牾。但如果我们通过改变资源利用的方式建构各民族稳定的文化制衡格局,避开生态系统脆弱环节,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安全相互得兼,以社会性适应为分析手段去发掘利用地方性知识,我们认为这应该是借助传统文化的最低成本在脆弱生态系统中求得发展的新思路。

[1]JulianH.Steward.1955:Theoryofculturechange:Themethodologyofmultilinearevolution[M].UniversitylfIllinoisPressUrbanaandChicago.

[2]Robertting.1986:CulturalEcology(secondedition)[M].WavelandPress,Inc.

[3]杨庭硕,吕永锋.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王宣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THE END
1.这几枚稀见古钱:其中有宫钱名誉版式,也有雕母金口未开,成交价格...拍品专场:南京三省2021年秋拍-钱币专场 开拍日期:2021-10-27 10:00:00 成交价格:RMB 598000 拍卖公司:南京三省 拍卖状态:成交 拍品描述:清·嘉庆通宝背天下太平大型宫钱。尺寸:64.3*6.5mm;重:141g,此钱为嘉庆通宝宫钱中名誉版式,传世包浆,品相极佳,此泉字口极精深,地章穿口皆有精修,颇具母风,公博评级美88...https://www.360doc.cn/mip/1140019291.html
2.齐鲁探测店铺数据分析店查查9 古钱币铜钱钨钢内弧刻刀八件套清理钱币 篆刻工具套装 超硬质合金 58.00 详情 10 TGG- 正品天匮钱币支架(小)小圆盒 鉴定盒 布币盒硬币盒展示支架 1.80 详情 11 天匮古钱币镂空盒小圆盒亚克力耐磨透明高质量专用盒15-34mm纪念 1.60 详情 12 【新品】神剂堂银元包浆液生成氧化银微黄微灰包浆银币包浆修复水 ...https://www.dianchacha.com/shop/info/index/uid/109118995
3.江苏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第七届钱币交流会7788交流会买家总回复 https://www.997788.com/bbs/show_3393243_1____1_1.html
4.钱币学名词铅布、铅范、铅锡、钱板、钱宝、钱币、钱柄、钱布、钱册、钱钞、钱筹、钱串、 ...洮布、陶贝、陶币、陶范、陶钱、腾格、锑币、提领、天罡、天国、天品、天钱、 ...一贯、一毫、一忽、一化、一锾、一角、一界、一金、一匮、一絫、一厘、一两、 ...http://cdengmi.com/m/view.php?aid=2487
5.上海国宝珍匮五千价格怎么样,历朝历代都铸造了不同级别的钱币,藏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品种,可供选择的多了,玩的人自然就多https://m.bestb2b.com/business_88410110.htm
6.江苏常州第二届全国钱币杂项交流大会成功举办人文常州山西泉海天下文物商店、御泉斋、鸿升堂、杭州宜和拍卖、浙江宝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7788收藏网、重庆虹美术馆、大佛钱币交流拍卖淮安泉友会、浙江泉友会、北京阿城哥拍卖、宁波天匮钱币艺术品有限公司、涵盛钱币、老钱庄、上海叶克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支持的江苏·常州第二届全国钱币杂项交流大会在志逸温德姆大酒店举行...http://www.renwencz.com/a/lcdt/msms/2024/0728/19334.html
1.明代顶花钱(明代用什么钱币)明代铸钱的特点:明代铸钱的特点是一般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所以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此外,明代钱币基本上沿袭元代钞制,在版面设计上更加简介匀称,文字简练,刻工细腻。 明代货币的种类:明代货币主要包括大明宝钞和铜钱。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该纸币贯行于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代铸钱则包括洪武通...http://www.ruo8.cn/w495/102804867.html
2.这枚开元古币值得收藏吗?文化常识勤学客古币开元通宝是在唐代时期发行量的一种钱币,古币开元通宝的诞生之后,是唐代时期首次开始使用钱币,也是流通时间最长的一种古钱币。在经过历史的沉淀之后,古币开元通宝已经早就成为了收藏品,也是五大帝钱之一,得到了很多收藏者的追捧。而且据了解,开元宝通在民间,还有着特殊的意义,老百姓喜欢用它放在家里镇宅和辟邪……...https://www.qinxueke.com/news/14625.html
3.货币学与金融史教案2.前蜀、后蜀 先后割据四川的王氏、孟氏政权,这个地区在五代十国时期战乱比较少,境内比较安宁,地方也比较富裕,称为“天府之国”,所以发行的钱币相对多一些。前蜀王建、王衍父子铸有: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乾德元宝、咸康元宝。后蜀孟知浩、孟昶父子铸有“大蜀通宝”、“广政通宝”。 3.楚...https://doc.mbalib.com/view/0d108feddfb279254882e9a98cce6ba6.html
4.牛宏成:浅论中国古代钱币的美学价值“中国造物设计以‘天圆地方’为起点,动态地把握相似性原则,通过一系列类比,将自然空间上下四方由思维推演为中央优于四方,并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中央帝王领属四方藩臣的政治结果的神圣性与合理性的依据。”正基于以上的原因,秦始皇将钱币形制固定为圆形方孔钱,于一钱以中,法备天地,天覆地载,万宇一通。一方面...http://nysbwg.com/xsyj/723.html
5.清代的货币与物价清朝没有中央银行性质的货币管理机构,各省经批准可自行铸行钱币;顺治至嘉庆年间(1644-1820年)货币价值和物价稳定;咸丰年间(1851-1860年)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货币混乱,导致物价飞涨;光绪和宣统年间(1875-1911年)制造的银圆和铜圆是中国传统社会统一的新式货币。 https://net.blogchina.com/blog/article/509502141
6.这几年评级币盛行,你想到的和没想到的都在这了……据公司介绍是全球钱币评级行业唯一采用电子芯片嵌入技术的,芯片技术具有可追溯、唯一性、高安全、易验证、保存久等特性。 除上述外,国内还有天匮、源泰、众诚、阿林、华龙、天印、通宝、大榕树、闻德等评级公司,不再详述。 十、为什么买或卖盒子币都应该仔细阅读相应评级公司网站的各项内容? http://www.bjzxcp.com/article-39621.html
7.安南古钱币(史上最全)20220820182959.docx安南古钱币(史上最全).docx 12页内容提供方:hao187 大小:21.07 KB 字数:约1.1万字 发布时间:2022-08-25发布于上海 浏览人气:9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安南古钱币(史上最全).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820/5332231034004324.shtm
8.《生化危机7》古钱币位置攻略疯人院古钱币位置一览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位玩家分享的《生化危机7》疯人院33枚古钱币位置一览,没收集全的玩家,快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看录像带拿钥匙开抽屉看完相片后再回到主角开抽屉 2 从餐桌逃脱后客厅罐子 3 第一次对战杰克车库梯子上去后左手边 4 第一个投影机关进去后房间的马桶 ...https://a.9game.cn/wodeshijie1/1540646.html
9.秦汉时期黄金货币的辉煌与没落(呼林贵,尹夏清《西安东北郊北十里铺发现大量西汉金饼》、《中国钱币》2001年第二期),再如武帝置...《汉书·王莽传》:“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钩盾、臧封,中尚方,处处各有数匮。http://wuhan.pbc.gov.cn/wuhan/123537/123545/125031/2416554/index.html
10.七年级下册暑假作业(15篇)(8)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8、(1)段中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从这句话中,你可以了解当时人们是怎样看待...https://www.yjbys.com/xuexi/shujiazuoye/2520458.html
11.中国古代钱币大全,有多少依然价值连城?唐高祖武德年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085202.html
12.犹太人的生意经谈钱术:用嘴巴咬住钱币 与其迷一次路,不如问十次路。 在商谈中商定有关价钱问题时,对金钱非常热爱的犹太人,态度是非常认真的。犹太人对每个有关价钱的问题,都会非常认真地考虑。对于利润的一分一厘及契约书的形式等,也相当仔细。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没半点含糊,即使谈得满嘴白沫也不罢休,发生激烈的争吵也在所难免...http://www.gxbiyang.com/recruitment/71.html
13.钱币收藏(精选十篇)钱币收藏 篇1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决定收藏的兴衰 中国数千年的收藏史为什么会产生于宋代, 而且第一次收藏高潮出现在北宋晚期, 除了当时的社会稳定, 工商业发达, 人口增多, 战事少, 政通人和等社会因素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处于收藏要素中主体地位的个人即收藏家的个人爱好和收藏兴趣。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9us6xdb.html
14.各个地方的钱币图各个地方的钱币图片大全?导读:各个地方的钱币图 各个地方的钱币图片大全 1. 各个地方的钱币图 2. 各个地方的钱币图片大全 3. 各国钱币图片大全大图 4. 钱币上的地方 5. 钱币的图画 6. 世界各地钱币图片 7. 各个地方的钱币图片及价格 8. 钱币图片大全,你认识多少? 9. 全国各地的钱币图片 10. 钱币上的地方图片大全 ...https://qqx.com/news/23253480558821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