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威远县小河镇(原回龙乡)地名录
文/林培安
回龙场简介
回龙场是一个古场镇,地处穹窿腹地,场镇四周沟壑林立,群峰绵延,今属威远县小河镇驻地。因越溪河河道长似蛟龙,蜿蜒曲折,特别是廖家碥至回龙场段的河道较为奇特,河水流向先是由东奔西,途中左拐调头向东似龙回首(故名)又折转向西南方向经大车堰流入岷江。
回龙场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设立回龙场。在清朝两百余年统治期间隶属资州直肃州仁邑(仁寿县)东林乡管辖,1958年划归威远县。回龙场是威远县最偏远的乡镇,置于威远、仁寿、荣县、井研四县交界处。场镇依山傍水,具有较好的地理优势,为东西南北咽喉要道,历来为商贾云集、兵家重视之地。
回龙场古迹众多,其中,节孝牌坊和马家祠石桅杆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回龙场文脉深厚,以清代举人马凡若和近代著名哲学家萧萐父为代表。
几千年来,很多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在这个古老的场镇久传不衰,其中,以错斩胡阁老赔一金脑壳,马张飞抱牛洗脚,咬肌郎屯兵开元寺,刘暠(刘知远)避难金鸡坳最为经典。这些故事不仅有历史背景,也有真实人物,还有故事的发生地,这就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最重要的是这些地名历经千年不朽,依旧伴随其故事熠熠生辉。
诗云:
西海灵龟脊背高,
无数峰峦隐云霄。
千载朝廷屡易姓,
唯有地方名不老。
巨蟒绕峰长百里,
回龙昂首涌波涛。
古名迄今仍沿用,
由来又有几人晓?
1、书房,位于牌坊村六组,原为书房大队驻地。此地较为开阔,现为生产队农户集居地。古时为萧氏大户的宅院。解放前,萧氏后人在此办了一所私塾,也是当时附近学生读书的地方,故名。
2、龙王沟,位于牌坊村十组。古代,因连年干旱,乡人为祈龙王降雨,就在山上修一庙子供上龙王神,以求风调雨顺。现今庙子已无,遗址尚存。
3、牌坊,既是文物又是地名。位于小河镇牌坊村二、五组之间,建于清代晚期光绪十七年(1892),节孝牌坊是古代为表彰妇女具有典型的贞节而建,也是封建社会赋予终身守寡的妇女的一种象征性荣誉。
节孝牌坊坐北朝南,位于回龙场首坳脊,形体巨大,造型优美宏伟、庄重威严,两面刻有多幅浮雕、深浮雕、凸雕、圆雕、镂空雕图案,雕工精细、玲珑剔透;并有楷书、行书、篆书、题刻多处,伴以刻画衬托,牌坊聚绘画、书画、雕刻艺术为一体,节孝牌坊是精美的艺术佳品,极具文物价值和欣赏价值,更是研究清末建筑和四川民俗文化的实物资料。
小河镇牌坊村节孝牌坊是威远县牌坊群中之冠,一九九零年三月十七日,威远县越溪区公所立碑,列为威远县重点保护文物。
4、朝阳寺,位于天灯坡上面,属牌坊村四组辖区。建筑坐西朝东,顾名思义,寺以坐向命名,朝阳寺始建于明代晚期,经过清中期逐年扩修,建筑规模较大,建有正堂、左右厢房、客房等配套设施。从现存遗址来看,回龙场众多大小寺庙,规模设施当属其首。寺里原来有很多木质菩萨、泥塑菩萨、石头菩萨及寺内精美装饰等,“文革”期间,寺内木质菩萨被烧、石头菩萨被打烂推下悬崖或挖土来掩埋,祭拜的一切设施,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毁于一旦,昔日香火旺盛风靡一时的朝阳寺,人来人往的拜佛热闹景象一去不返,成为回龙场人永远的记忆。
5、黑池坝,位于牌坊村六组。据传,一池水深呈黑色,地下常年溢水不涸,故名。后被当地百姓挖土掩填,堆高成土种上农作物,不久,水止色无,奇事也。
6、染房,位于牌坊村四组。后面岩上是天灯坡,左边是沟,右前方开阔。相传,清光绪初年,一位外乡人染匠在此染布,由于手艺好价格便宜,不到半年便远近闻名,染布作坊也逐步扩大,由最先一间染房发展成十几间作坊。此染房兴盛于晚清至民国中期,毁于解放前。现为曾氏族人聚居地。
7、白鹤林,位于牌村坊三社。古时候,此地是一片山林,山林里有一群白鹤栖居,故名,晚清时邓氏族人迁居于此居住至今。民国期间,该族邓伯清和邓根谱曾被抓壮丁,邓伯清参加过解放战争邓根谱曾任过国军连长。
8、箩筐坝,位于回龙场上游二里许,紧挨越溪河,毗邻仁寿县廖家碥,属牌坊村一社驻地。因地貌形似大箩筐,故名。现为廖氏与梁氏族人聚居地。
9、擦耳岩,岩上是高山,岩壁有一巨石,因原路面较窄,行路时岩壁容易擦耳,故名。远观其石犹如一屏风,外面几十米是河流。因原路面较窄古时有大石蹲踞路旁,高八尺,围四丈,形似龟,头尾具备,头前有一石脊似虾形,俗呼为金龟逐虾,尾后有一泉,流年不涸。20世纪60年代,当地百姓取石做磨,金龟被毁。位于牌坊村一社与二社交界处。
10、菜子湾,位于回龙场上游一里许,牌坊村二组驻地。湾上是高岩,湾外路下几十米是河流。20世纪50年代,生产队的田土遍种菜籽,恰遇旱年,湾外的菜籽都枯萎了,而湾里因有浸水反而喜获丰收,以后每年都在湾里种菜子,故而得名。
11、小坟坝,位于牌坊村二组山坡上,因有一些坟墓聚集在山坡的一个地方而得名。传闻时有鬼魂出没,二十年前,一农妇下午带儿子去此地砍柴,摘得剧毒野果让儿子吃,儿子食下后命休矣,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人间悲剧。
12、狮子咀,因山形酷似狮子,故名。位于天灯坡下,属牌坊村二组和五组辖区。
13、花岩,岩上是绝壁,位于牌坊村二组,因岩壁石质呈多层,而且颜色不一,故名。现今称花岩就是指岩下的程家大房子。
14、刺巴林,位于牌坊村五组。此地曾经栽有一片铁力刺巴,故名。据传,清朝乾隆年间,仁寿县宝飞乡一大户来回龙场游玩,见此地风水好,就买来作为自己的墓地,为保墓地安全,在四周栽有很多铁力刺巴。并且雇佣专人守墓,解放前仍有很多铁力刺巴,现今铁力刺巴无存,墓地已无迹象,墓碑高大,刻有上嘉庆字样,小字已风化。
15、林家老房子,位于牌坊村五组。为林氏族人聚居地,故名。清末光绪中晚期,仁寿县陈家沟林长兴迁居于此以酿酒为生,后来成为当地有名的烤酒匠。
16、龙颈杆田,位于牌坊村五组。因这一山脉似龙,这块长田恰恰位于龙颈,故名。原貌现已无存,城镇变革时已修房占用。
17、曹家坝,位于回龙场尾,属牌坊村十三组驻地。湖广入川时为曹氏插占此遍土地,故名。20世纪90年代新建的下街地段均属曹家坝。原坝上肥田百亩,因在河边,干旱无忧。据说在晚清时,萧氏就窥其田土,并不择手段将其揽为己有,使曹姓族人无立足之地,这也是解放前后此地没有曹姓人家的原因。
18、曹家坳(百度为曹三路),位于牌坊村十三组,是曹家坝上方的一山坳,故名。此坳呈十字路口,是回龙通富强、复立,小河碥、三羊沟的要津。
19、前坝子,位于回龙场沿河对岸,牌坊村十八组驻地。此坝较为宽阔,沿河而下,良田百亩,土地肥沃。晚清光绪年间,范氏迁居于此,繁衍生息,现为范氏族人聚居地。
20、后坝子,与前坝子仅一山丘之隔,因方位向西,故称后坝子。坝上住户多为范姓,与前坝子范氏系一脉相承。为牌坊村十八组驻地。
21、佛度岩,位于牌坊十七组。因河边岩壁上供有佛像,故名。以前每逢佛节,附近乡民便在此处焚香祈福,因地处偏岩下方,而且还是古道的三岔路口,往来人员皆知,传名也远。前些年,贼人为了牟利,把岩中佛像偷去卖了,虽然岩中无佛,但仍有人焚香祈拜,这也是信仰的一种力量。正可谓,岩龛已空,仍有人供。吾心向佛,佛在心中。
22、筒车堰,位于牌坊村十七组。以前乡民拦河用筒车抽水之堰,主要用于珂珩坝农事。20世纪70年代撤除。
23、珂珩坝,位于牌坊村十七组。清代同治年间,举人但抡元为萧氏赠匾题名“珂珩萧邨”,并刻在童车堰岩壁上,由此得名。乡人又呼孔坟坝或孔皇坝和恐洪坝。后称都是口语误传,应以石刻为准。岩壁上的两幅古代刻字保存完好,为回龙场风景线之一。
24、偏岩,因山形由大渐小逶拖较短,且偏东南方向,故名。民国时,军阀混战。四川著名的“壬申”之战即“荣威战役”爆发,刘文辉(24军)、刘湘(21军)叔侄为争权(争当四川王),1932年12月9日傍晚,刘文辉麾下陈光藻部在偏崖对天灯坡刘湘麾下范绍增部,陈光藻部前沿指挥部就设在偏崖崖洞中。偏岩原有一条盐煤古道通往井研方向,因高速公路穿插而过,石板道路已荡然无存。现为牌坊村十九组驻地,山下湾里是龙氏和刘氏的聚居地。
25、赵家湾,位于牌坊村十八组。湖广入川时为赵氏人家所占有,故名。现有彭范两姓散居于此。
26、程家大房子,位于牌坊村二组。清朝光绪年间,程氏先祖从荣县赖河坝迁居于此,繁衍生息,现今为程氏聚居地。民国期间,该族程仲池被抓壮丁,解放战争时随国军逃往台湾,解放后先回家探过亲两次,第三次就回家居住,几年后离世。花岩下住户以程氏为主,右侧有刘氏和唐氏两姓居住。
27、茶林坡,位于牌坊村十三组。解放前,此地山上山下遍栽茶子树,故名。茶林坡的石梯路为古时修建,是小河碥通往回龙场要津。
28、小河碥,顺小溪之意,故名。小河中心校驻地,原为回龙萧氏的“绍何山庄”。20世纪50年代初期,打倒了地主,穷苦百姓分到了田土,人们翻身做主人。1951年,人民政府在“绍何山庄”开办学校。
29、马颈坳,位于牌坊村11组。因山坳处形似马颈,故名。此地几面环山,地貌奇特。从外面河边到此去黄泥塘,此坳是必经之地。
30、元宝山,位于牌坊村九组。因远看此山像金元宝,故名。元宝山既突出了山的形象,又寄托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31、乱草坟,位于牌坊村九组。在旧社会,此地可以随意葬人,不受任何人限制,故名。此处是一山湾,两里内无人烟,因阴气太重,黑夜之时无人敢从此路过。
32、火烧屋基,位于牌坊九组。据说最先入住此地的主人半年就失火,一年后又失火,无故的失火让主人很烦恼,干脆就举家迁走了。另一户又迁来此地,住了三个月就失火,后在一年里莫名其妙地又三次失火,这家主人就去找地师来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地师看了看地势,说,这个地基是旺火地,会无故生火,凡在此屋基居住者,必遭火灾,并劝其迁走,从此以后再也无人敢居住于此。
33、马道子,位于牌坊村七组。以前没有公路,运送重物都靠马驮,进出山间的土路狭窄,马道子正是隘囗最窄的地方,不管马匹驮重与否都要二人以上小心把控,才能安全通行。
34、戴家湾,位于牌坊村七组。湖广入川时,戴姓人家最先占有此湾耕种,故名。现今仍有戴氏后裔居住湾内。
35、回水沱,位于越溪河回龙场段,牌坊村十八组河道拐弯处。洪峰期间,河水猛涨湍急,此沱之水受阻力的影响,呈现出一个巨大的漩涡,一波又一波的浪头拼命地撞击弯道的石头,河水自然回溅,每个瞬间都颇为壮观。取河水回旋之意,故名。
36、石厂湾,位于牌坊村二组,就是开采石头的地方,故名。此湾青石坚硬,储量较大。解放前此处办过石厂,石头多用于场镇建设和农村土墙地基石。石厂停办后,但氏和蔡氏两户迁居于此。
37、松柏庄,位于牌坊村十八组。是回龙场的地主庄园,建于清朝中期。庄园修得很漂亮,梁上雕龙画凤,金碧辉煌。楼台亭阁,假山鱼池无一不全。据说不幸失火,附近人们去救火,萧氏不让其施救,反而等它烧,因为房屋木材较多,烧了几天火才熄灭。后来人们看见萧氏族人在园内寻找金银,当地群众恍然醒悟不让救火原因。后来又重建,但始终没有修回原样。解放初做过粮站,20世纪80年代做过学校。
38、头功灞,位于牌坊村十五组。据说在晚清时回龙萧氏已为当地首富,而且在朝廷里也有人为官,在一次征集粮草任务中,军粮府官萧露浓筹集粮草表现积极立了头功,就将自己的庄园取为头功灞,此庄园建于清代晚期同治年间,前几年房屋旧貌依存,但是已经破烂不堪,近两年房屋主人将其推了重建。
39、愍德萧邨,位于牌坊村十五组。最初名为“愍德山庄”,清朝称“愍德萧邨”,民国时期称“愍德邨”,庄园建于清代中期,在“愍德萧邨”的围墙上,四字只存“邨”字。虽然残垣断壁,但气势仍存。据说原此地最初是罗姓大户人家的,萧姓大户看起此地的风水,便想占为己有,迫于萧姓人家在当地的势力,且萧氏族人在回龙设有“黑班房”罗姓人家惧怕,只好低价转给萧姓人家。
40、李家庙,位于北坡山上,属牌坊村14组辖区。据传,在明末清初,回龙场迁来一支李姓人氏,经过几年的艰辛开垦,渐渐积富并修建家庙于山顶。清代中后期,李氏家族渐渐没落,被萧氏所代替,庙子就无人管理。解放前做过私塾,1968年左右,李家庙遭劫难,由民兵排长和生产队队长将菩萨打掉了,原来每尊菩萨后面都有一个洞,洞里藏着一副药方,用来解除人们疾病,护佑着人们健康。
41、白坡,位于牌坊村14组,在回龙场向南5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段不很长的坡,人们把它称为白坡。因整个山坡都是白泥(俗称白甲泥),故名。听说以前是盐煤古道,铺的是石板道,后因修公路拓宽路面,古道自然就无存了。
42、玉台寺,位于民治村(原属山羊村)。建于清代中期嘉庆年间,毁于解放初期。玉台寺接近山脉顶端,道路曲径通幽、青山苍翠、绿竹成荫、景色迷人,令人驻足留恋。现今玉台寺遗址只剩寺庙后墙,其余的房屋及神像菩萨等都已毁掉。寺庙内原有一铜钟,每日清晨和尚定时敲响,雄浑的钟声,经群峰传出,婉转悠扬,回龙场附近可清晰听见。玉台寺山下“和尚沟”外有个专为香客指路立的指路碑。
44、炭市坝,位于回龙桥头上方,今天的回龙场尾,是高凤,于佳,双古,立石桥赶回龙场的必经之路口。这里主要是煤炭的集市。卖的煤炭主要源自黄泥塘杉树湾,隆兴寺小曲湾,大岩洞柑子湾,胡家山,青宁寺猪破咀(音)等地方的小煤厂。其中柑子湾,猪破咀的煤最好,发热量高,供铁匠打铁用煤。买煤的除附近的乡邻外,主要是东林场,研经,高凤,大联方向的人们。用人挑,主要用作煮饭的燃料。用马驮,主要用烧砖瓦。煤炭交易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其间还诞生了专门称重的行当,买卖双方达成后,他就来帮到过秤,一次两三分钱(相当于一斤煤价)。
45、开元寺,建于唐朝开元年间,遗址位于原弘泉山上,现今小河镇开元村四组。当地民间有咬脐郎屯兵开元寺的传说。原寺庙占地约5亩,配有左右厢房,有较宽的院坝,在寺庙前方还有几十亩地供僧人自耕。遗址现仅存几块募捐功德残碑,其中一块是乾隆辛酉年,即乾隆五年(1741),另一块是嘉庆九年(1805)。解放初年寺庙内菩萨等祭拜物被砸,1959年改为孤儿院,回龙场的孤儿都收留在此,1961年建立农业中学,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元大队又作为办公室,2002年当地村民迷信风又起,重修佛屋,内塑菩萨等,便于附近信徒祭拜,2019年小河镇整治寺庙,没有经宗教许可的寺庙,就会被取缔。封建迷信活动场所被彻底摧毁。
46、天灯坡、位于牌坊村。在古代每年正月都要在天灯坡山上立灯杆点灯祈福,故称。天灯坡的正面山头,左青龙右白虎,龙虎身尾相连,前身距离间隔约七八十米,青龙白虎怒目圆睁,傲视群山。远观正面犹如龙虎奔腾,并驾齐驱,大有锐不可当之势。
登上天灯坡,再上广东坪,反观青龙白虎之背,像双剑插背之势。最主要是广东坪如一巨桩,青龙白虎皆经山脉之绳永久系于桩上,让回龙场永无凶险,人畜皆旺,幸福安康。
47、食堂碥,位于小河碥对面,属牌坊村11组驻地,因20世纪60年代办过公共食堂而得名。后面有山,两侧有山湾,外面是小溪,现有李氏、喻氏、刘氏三姓散居于此。
48、女儿洞,位于牌坊村11组。相传,古时当地乡人曾见一女子进入山洞后,即闻婴儿啼哭,入洞观之,仅一女婴,故名。
49、观音庙,在小河碥上游公路壁,因在岩壁中间凹刻有一佛龛,龛离地表约三米,龛内供有一石刻观音,龛刻年代应在清初。附近乡民常来此烧纸进香祈福。此地属牌坊村11组驻地。
50、烟子冲,位于牌坊村11组。据传,因山上一棵大树受到雷击引发火灾,由于山林茂密,烧了几天几夜,几里之外可见烟火‘冲天,故名。现有刘氏、梁氏人家在山下居住。
51、王家湾,原名燕子形,因山形地貌酷似燕子,故名。位于牌坊村11组。据说这是块葬人的风水宝地,如果下葬的时候和方位恰当,其后人会长发其祥,世代昌盛。
52、圆田坝,位于牌坊村11组,因一块圆形的田而得名。20世纪九十年代在此办过耐火厂,现有郭氏居住于此。
53、上坝,位于牌坊村11组,位置在小河碥沿溪上游,就是毗邻小溪以流向而命名的一个地方,故名。
54、长沟,位于牌坊村11组。整条沟长两里左右,两边山高十几丈是典型的穹窿地貌,少有的地质奇观。现今沟内荒芜长满油草,被乡人更名为油草沟。
55、黄泥塘,此为古名。位于牌坊村二十组。因山上原有一口大池塘,满池都是黄色泥质,故名。纵观黄泥塘山形,似大鹏展翅。几年前,山上修有一寺庙,每逢观音菩萨生日那天,山上热闹非凡,进香朝拜的信士络绎不绝。
56、铁炉,位于牌坊村11组。1958年大战钢铁时在此地开设铁炉,砍大树挖矿石,炼钢炼铁。昔日炉火早已散尽,但铁炉的遗址尚存。辖区划归威远后,此村便以铁炉命名,后又合归小河村。
57、老岩湾山寨,位于牌坊村11组。老岩高十几丈,半岩上有个山洞,山洞内平面起伏面积宽敞。洞口离地面五丈,悬崖峭壁,呈笔直状,若要进山洞需徒手攀爬。民国时期称寨子,就是土匪居住的山洞。
58、挖断山,位于威远县小河镇(回龙场)民治村,距回龙场镇两公里,源自石牛山脉,地处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传说在明末清初,凡路过此山的乡人,时常会听见此地传出音乐声,乡人不明其理,就将此山挖断,一些树根流出红色液体,几月后液止音无。据风水先生说是挖断了龙脉,破坏了风水,以后这个地方就出不了人才了。
59、村子,原仅有一家住户,后逐步扩建为较集中的居民点,故名。原为铁炉大队驻地,现为牌坊村辖区。
60、铁钱沟,因此山沟曾经铸造过铁钱,故名。越溪河上游段因矿产丰富,在古代有铁山之称。宋代时,此沟曾开炉铸钱,据清版仁寿县志载,乡人曾拾铁钱数万。此沟原为铁炉大队辖区,后为小河村辖区,现为牌坊村辖区。
61、沙咀,因小河沟上游的沙被河水冲至一河湾处堆积,长年累月逐步延伸,且越积越多,最后形成一个咀咀,故名。解放初为大乐乡政府驻地,后为沙河大队驻地,为村民聚居地,现属民治村辖区。
62、三羊沟(百度为山羊沟),相传,湖广移民入川时,一朱姓人氏因入川较晚,来到回龙场时,所有的土地都被占完了。为了生存,用仅有的三头羊子换得一条山沟,故名。回龙场有名的煤炭生产所在地,20世纪70至90年代,沟内有大大小小的几十口煤矿井,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繁荣。
63、骑龙屋基,相传,湖广填川时迁来一黄姓人家,经过几年的劳苦耕作,渐渐富有,想新修一处房屋,请来一阴阳先生,此先生见主人家面相敦厚,言语和善,待人真诚,便给看了一处以龙脉背脊为地基的好地方,故名骑龙屋基。原为骑溪大队驻地,现为民治村辖区。
65、关山坝,就是以前埋葬亡人的地方。在旧社会,此处是个废弃的地方,凡是无力买地葬人的贫户,都将亲人抬至此处掩埋。20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此地开采过煤炭。
66、罗盘石,位于牌坊村11组。据传,山上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凸出部分呈圆形,远看犹如罗盘一般,故名。上个世纪,乡人修房屋需用石材,就把罗盘石打了作为地基。
67、毛湾,原名毛草湾,位于牌坊村11社。原来整个山湾都是丝毛草和杂草,附近的乡人把牛羊都赶到此处放养。
68、池竹湾,因湾里池竹多而得名,位于牌坊村11组。据传湾里池竹原是地主家的,因地主人丁不旺,多年后地主家人迹全无,这些池竹周边乡人都来争夺,年年的春笋都被挖光,没两年,老池竹也被砍光。
69、马儿湾,放养马匹的地方,故名,位于牌坊村11组。以前山湾里野草茂密且嫩,又适宜于马的胃口,驮煤的马队经过此湾时都要歇息,将马匹放至此湾,待马匹吃饱后继续赶路,来去都是如此形成了规律。
70、羊角沟,沟上是几十丈高的鹅颈砦,沟外两边的山形外逶拖延伸,远观酷似羊角,故名。沟上是几十丈高的鹅颈砦。20世纪80年代初,乡政府在沟内开采煤炭,因煤质好而远销外地,羊角沟之名也扬名在外,羊角沟煤矿是政府当年的支柱企业。后转包给私人老板经营,几年后,由于资源枯竭才停止开采。
71、新开寺,遗址位于民治村四组,后有高山,左右是沟,前面坎高十几米。原属沙河村,占地两亩左右。原寺有大雄宝殿,殿内置有各种佛造像,“文革”期间被毁。清初时,河南省开封府的一名和尚化缘到此建寺,听说在晚清时有和尚二十余个。据传,解放前的主持名为释甲,直到解放的时候,多数和尚走得走死的死,只剩雷和尚和孙和尚,孙和尚且年迈多病。一天清晨孙和尚去茅房滚进了粪池,喊雷和尚拉他上来,哪知雷和尚抓住他的双脚,让他倒立在粪池里淹死了(看来佛门也有恩仇)。1952年土改时黄付建兄弟俩从长沟迁来居住于此,1954年兄弟黄付云7岁时被牛打死。至今黄付建居住于此。
72、马儿坡,是高山上的坡,长半里有余,因马儿驮物爬坡,故称马儿坡,位于民治村四组。据当地人讲,在坡顶湾里有个岩洞,解放前,随近饿死的人都丢在里面,里面全是人骷髅。马儿坡是松峰场去青宁寺的捷径,也是盐煤古道,以前路上都铺有石板,“大跃进”时撤作他用。以前若去青宁猪婆咀买煤的马帮都要从此经过,一般十余匹马为一马队,因坡度长而陡,马儿驮煤爬坡相当吃力,奋力向上向前的情景催人奋进。据传,古时这些地方都是当地大户黄氏的,外地马帮过路需交过路费,马帮主人为逃避交费,就把马足和马铃用布裹住,尽量不发出声响,以免惊动黄氏族人。
73、汪家咀,原是马氏族人的聚居地,后山是马脑壳山。位于民治村13组。清初康熙年间,马氏族人由楚迁蜀,分居各个州县,其中一支来到仁寿县东林乡五甲汪家咀,见马脑壳山下风水极好,定居于此繁衍生息。此族后人出了两位名人,一是马福源(马张飞)是练武之人,可力举千斤,参加过嘉定府武举赛,因其他原因未入流,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二是马福升(榜名马凡若),道光二十四年举人,诗人,咸丰三年授大挑二等,历任庆符县儒学训导,同治五年仁寿县志编撰者,晚清蜀中名士。
74、马家祠,汪家咀马氏族人的祠堂,在汪家咀对面,位于民治村2组。祠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后有靠山“天灯坡”,前方坡下沿溪。同治五年,朝廷在马家祠堂前为举人马凡若立有孝廉双桅杆。此桅杆是内江市仅有的一对。1986年桅杆被定为县级文物,命名为“马家祠堂华表”,2008年命名为“马家祠堂石桅杆”。
76、豆地坝,位于原沙河村二队,后更为三羊村15社,现今又更为民治村2队。此坝背靠浅丘,山向北方,山形余脉很短,平坝外凸而且沿溪,向山对面有一磊字山形不高。思其名来,是否出于山形余脉?因收尾微圆且短而似豆。
77、黄家大湾,前方沿溪,后方不远倚山,黄氏族人的聚居地,位于民治村15组。明末清初,黄氏族人迁居于此,勤劳耕作繁衍生息,清中期时出了一名贡爷(贡生)晚清时出了一名秀才。黄氏家族久居于此,到民国都是当地的大户人家。
78、书王坡,坡度不大也不高,在黄家大湾斜对面,位于民治村14组。据传,古时黄氏家族在半坡上建了书房(私塾),请来私塾老师,专供黄家大湾的子孙们念书,由于在乾隆年间黄家出了个贡生(贡生也是在此读书),为了纪念这个贡生,其后裔便把此处称为书王坡。
79、戴家山,湖广入川时,戴氏族人迁居于此,故名,位于民治村18组。
80、刘家沟,湖广入川时,刘氏族人聚居地,故名。位于民治村16组。
81、碾子湾,湾外有小溪,后有山坡,此处有个碾子,故名。位于民治村14组。据传,这是黄氏家族碾米的地方,由于石辗棍很重,每次碾米都用两头大黄牛拉。黄氏家族人多,一次要辗几天才停。
82、双胞堰塘,位于一半山腰,属牌坊村五组辖区。因堰塘的平面形状似两个椭圆球,一大一小而且是连着的,故名。原来此堰塘蓄水是为保牌坊老二社的基础农田用水,分组后归五组管理使用,前些年修电管站时被征用。
83、水井湾,因湾里有个水井,故名。位于牌坊12组,在石厂湾对面,原农机站后山下,离回龙场镇百米左右,因此处的浸水清凉甘甜,古人在此打了一眼井,供近乡人享用,街上的居民知道后,很多人也来挑水食用。后来上面的土地被征用办了耐火厂,水井就被污染废弃了。
84、大坝桥,建于清代,位于民治村10组。以前桥头立有功德碑,修公路碑石被毁。桥的上游山丘上有二十余户聚居,农户地址以大坝桥冠名,是因地势原因,住户姓氏以朱、佘、黄、胡等为主,听说此地原是坟坝,在清朝中期就有人聚居了。
85、鹅颈砦,因山脉逶迤酷似鹅之项颈,故名。属民治村4组辖区。山砦有南北两个砦门,上砦之路陡峭,两边悬崖,砦门之路是在岩石上凿出来的,有易守难攻之利。砦子上面积较宽。据传,砦上为古时战时乡人避难的场所。民国期间,土匪盘踞在砦上,时常下砦掠夺大户钱粮,但不伤人。土匪警告山下贫穷百姓只要不上山砦,就不为难他们。听说乡警多次去剿土匪,皆因地势险要未能上砦。
86、楼房沟,位于牌坊村7组。晚清时,沟内沟外土地都属萧氏,萧氏建一木楼于沟内最高处,便于观察整条山沟,目的是监督干活的农人。据说,若发现偷懒的,这一天就没工钱。
87、金鸡坳,位于两山之间跌连处,属于牌坊村九组辖区。传说在很久以前,金鸡坳上有一座寺庙。附近的乡人种植的庄稼经常被鸡啄了,时常听见鸡叫又不见鸡影,就去庙内进香祈福,见石墙上刻有一只鸡,便怀疑是这只鸡糟蹋了庄稼,就拿来祭品祭拜。此后,庄稼不再被啄。又传,刘知远(后汉高祖刘暠)在一次出征打仗时,遭遇敌方伏兵,败逃于此,幸遇金鸡巧妙引路至金鸡坳才得以逃生,此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88、炭市坝桥,碳市坝古桥是回龙场第一座桥,建于清初。这座桥是出行井研方向要道。几百年前小溪初成,由于潮涨季节,水位增高,溪水对来往行人造成威胁,为保证人们生命安全,大家便捐资建桥,原建桥捐钱功德碑石己失掉。
89、拦河堰,在炭市坝古桥下方50米左右。是20世纪60年代回龙公社修的一个拦河堰口,小河大队充分利用水力发电,办了个加工坊。当时是为方便群众生活,有偿加工米、粮之类,后又演变成桥,这座桥至今为过往人们服务。
90、余加大桥,建于2020年,桥头刻有赋记,位于聚鑫乐园上游牌坊村境内。因善士余加礼先生为修桥捐资一百万元。为推崇修桥精神,弘扬捐资善举,以人名冠以大桥之名,以便传颂流芳。此桥的修建,既方便了两岸群众的往来,又为镇民休闲散步提供了便利。
91、大坪山,位于开元村4组。有三个山坪,因此山坪最大,故名。原威远县办“五七”干校驻地。据资料载,原县委、县人委机关和公检法的干部共273名于1969年3月15日被集中到此地接受劳动“再教育”锻炼,1970年5月以后,才陆续返回单位或另安排工作。
92、小坪山,位于开元村4组。因此山坪最小,故名。1969年,威远县油建大队到此勘探石油(称石油队),次年在山湾里办起了子弟学校(小学),学校延至2020年停办。
93、中坪山,位于开元村4组,因此山坪在三个山坪中居第二,故名。中坪山上原荒山硬沙地较多,农户用锄头无法耕种,开元大队请来油建队用大马力拖拉机翻地,农户才得以耕种。
94、麻坪,位于开元村二组。因此坪的土地曾经遍种黄麻,因此而得名。有上麻坪和下麻坪之分。
95、狮嘴巴,位于开元村二组。因地貌似狮子嘴巴,故名。
96、黄桷堰,位于原三羊村二组,现为民治村辖区。因堰侧有一棵黄桷树,故名。黄桷树有两人合围之大,在新中国成立前此树被伐作他用。
97、猴子沟水库,位于牌坊村和开元村地域之间,水库位置偏僻,生态环境好。水库始修于1970年,到1975年年底完工,在几年的修建施工中死了几人。水库大坝主体为拱坝条石砌成,最大坝高约29米,水库容量达179万立方。多年来,水库保障了回龙场居民的生活饮用水。
98、中和桥,位于民治村二组。古桥为石桥,建于清代中期,系乡邻捐款所修,原有功德碑立于岩壁。桥一头是高岩,一头是田野。20世纪80年代,企业家马孝成办耐材厂时,将桥升高拓宽加固,便于载货出入。
99、金龟庙,位于开元村10组。据传,古时候一个云游和尚到此,见此地一巨石形似乌龟,且头尾俱全,就在宝地上面修了一座庙宇,置以菩萨诸神,以便乡人朝奉。因香火旺盛,捐钱的人也多,因龟而得财,就取名金龟庙。庙子在晚清时被毁,后来大石头也被附近乡人建房所用。
100、马耳朵,位于开元村10组。因一石头形状似马耳朵,故名。现今石头已毁。
101、牛寨,名由不详,位于开元村10组。据传,晚清民国时期,牛砦上面土匪众多,土匪时而劫富,时而扰民,官府和伪政府都拿土匪没办法。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派遣小股部队将土匪消灭瓦解。
102、胡家山,湖广入川时,整座山都为胡氏所占,故名。后来,因山高天旱无法耕种和管理不善等因素,胡氏便将土地逐年卖与外姓,最后直到土地卖尽,胡氏迁出此山,但山名留用至今。
103、长堰塘,因村边有口大堰塘较长,故名。原为长堰大队驻地,现为开元村辖区。
104、水爬岩,因岩上有古时开凿的度水槽,乡人见水在岩上行走,便呼之为水爬岩。该处还有古栈道,位于开元村10组。
105、大碑沟,位于开元村六组。清光绪12年,群众捐款修石板路,在沟里立一功德石碑,故称。听说此碑有一人高,上面刻满了捐款人的名字,石碑早年已不知去向。
106、吊脚楼,位于开元村六组。民国期间,当地一地主用石头名砌了一个吊脚楼,故名。解放后,吊脚楼被撤,石头用作他用。
107、坛罐窑,位于开元村5组。就是以低温烧制士陶制品的一个窑口。据说此窑在明代就已烧制。因该地方的泥质细腻黏稠,很适宜做土陶器物,况且坛坛罐罐在农村既实用又实惠,备受老百姓的青睐。后来,由于受到细瓷器物的冲击和技术落后的影响,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土窑于1983年退出历史舞台。
108、大坟坝,位于牌坊村8组。因坟地里有一座大坟,故名。大坟坝这个地方前方开阔后有靠山,葬有很多坟墓,其中有一座双棺,当地人称“灰包蛋”,坟墓又高又大,20世纪50年代土改时,农民协会人员将此墓打开,墓里有精美的壁画。
109、羊角沟大桥,位于羊角沟煤矿外,今属民治村辖区。此桥于1958年由公社机械队修建,是三羊沟、羊角沟煤矿运输煤炭的重要桥梁,因为原系石质拱桥,重型载煤车辆过往频繁,曾面临垮塌的危险,后又重新用钢筋水泥加固。此桥为原三羊村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10、山湾堰塘,位于天灯坡下,置于牌坊和回龙场场首之间,属牌坊二、五组辖区。因堰塘路壁有两棺坟,又称“灰包蛋”堰塘。堰塘建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地处山湾,蓄水容易常年不涸。几十年间,堰塘不仅发挥了干旱保丰收的作用,还见证了几人在世间的最后一程。其中,一位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人民功臣,因战伤复发疼痛难忍,自己选择了在此塘踏入天堂之路。另有两人是夫妻,面对面自我捆绑,也经此塘步入天堂。
111、兴隆坝、位于回龙场河对面,四周开阔,前方沿河,右靠松柏庄,牌坊村十八组驻地。原是萧氏地主房屋,串架房子,解放前做过学堂。解放时,因此户在旧社会是属于落魄地主,没有压迫穷苦百姓,共产党明察秋毫,又将此房返还原主,体现了共产党的胸襟。
112、无深沟,(百度为郚莘沟)位于民治村4组,两面是山,沟长一里有余,沟内分正沟湾(湾上有个寨子,民国期间,乡人为逃壮丁就躲藏于此)、水竹湾、楠竹湾、丁母湾、猪场湾。因此山脉矿石丰富,20世纪50年代,大战钢铁期间,在几个湾里都挖过矿洞,采过矿石,矿洞深浅不一,其中,楠竹湾矿洞最长约二里许,直接挖到了羊角沟(现称穿山洞)。
113、桂花屋基,位于民治村八组,名称源于一棵抱大桂花树,是李氏老宅住址,宅后来山脉来龙较浅且不宽大,属大山小支系。以前有串架房,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李氏有勤劳作风和聪明的智慧,以及独享此龙之灵气,自然也成了当地富有之人。
114、牛儿湾,位于原三羊村三队,由于湾后的浅脉形状似牛,远观头、颈、脖俱全。原机械队(公社企业)在1976年左右开始开矿挖煤,10年后转包给私人老板,由于资源有限,前后只开采了10年左右。
115、白果咀,以前此咀有棵抱大的白果树,故名。原来此地办过耐火厂,现为马氏住地。据传,马氏先辈是个教书先生,曾在民国任过校长。因有文化和地位,社交能力强,是当地知名人士。民国期间,土匪猖獗,战争频繁,为了师生的安全,校长也有佩枪。
116、猫儿屋基,位于民治村二队,靠山向北,前面沿溪,山下的几户都隐在绿树丛荫之中。听说此地出文人,猫儿之称源出不明,是有才善隐之意吗?
117、观音沱,位于三羊村1队。因半山腰有一庙子,庙里供有观音菩萨,山下有一溪沱,此沱以庙冠名。此沱之水都是高山浸水所汇,寒冷且深,至今无人敢试其深浅。
118、白岩湾,位于三羊村1队,后山之岩并不是很高,以前在湾里住过地主。后来魏氏迁居于此居住至今。据当地人说,谁住此地都是有钱人,难道还有什么玄机在此湾?
119、赶场坳,位于牌坊一队和廖家碥之间,是仁寿和威远的边界。坳口系天灯坡山脉,两边坡度较陡,由于是廖家碥方向去回龙场的必经之地,故称赶场坳。
120、道班,位于开元村。此地是县道公路维护工人的住所,因在公路旁,也是公共客车临时停靠载人的一个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