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大英博物馆决定重新设计陈列硬币和奖章的68号展厅。当时,其策展人大胆摒弃了传统的钱币陈列方式,决定另辟蹊径。以往,古代欧洲的金币、银币和铜币一排排地陈列在展柜中;而在新的展厅中,不仅有硬币和纸币,而且从贝壳到手机,所有的展品都有自己的展柜,呈现了用于交易的古器物和设备的历史沿革。每个展柜都有一个主题:展厅中,一侧的展柜陈列突出了货币的制度基础和发行机构,另一侧展柜则展示了人们使用货币的多种方式——货币不仅用于交换或付款,还可用于典礼或宗教仪式、政治竞争、装饰和故事叙述。
编写这六卷《货币文化史》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种类似的体验,邀请他们参观这些神奇的货币展柜,走近形形色色、错综复杂、色彩缤纷的货币,看到货币不可化简的多元性,聆听货币讲述的多重故事。货币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多元经济和道德世界,以及估值与评价、财富与价值体系。货币绝不仅仅是狭义的经济术语中的硬币、现金或信贷,它的含义远远超过“货币拥有四大职能: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这句工整的习语的定义。货币同时也是一种交流的媒介、一组工具——人们以此交换信息,不仅仅是价格信息,还有政治信仰、权威、忠诚、欲望和轻蔑。货币也是纪念过去的一种方式,它使人、制度、神灵和祖先之间建立的关系超越现在,迈向临近的、遥远的,甚至想象中的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文化”和“历史”的色彩。因而,六卷本《货币文化史》主要聚焦于货币与宗教、技术、艺术和文学、日常生活、形而上学的阐释,以及与各种时代事件的关系。前几卷的编者是钱币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们与大量钱币和金银的实体史料打交道。此外,很多数字基础设施(digitalinfrastructures)研究者、文学和法律史学家、科幻小说研究者、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和艺术家也为本系列书的编撰作出了贡献。
绝大部分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古钱币,在被发掘出来时,考古学家都没有收集到有关其周围环境的任何数据。这使许多古代甚至近代历史成为谜团,长期以来,考古学家对此无不扼腕叹息。即使某个考古发现只在特定环境中存在,对其解释也往往模棱两可。在当代社会,货币处在诸多环境之中——电缆和无线信号、数据协议和计算机服务器、游说团体和立法者卷帙浩繁的文字材料、肥皂剧和在线社交媒体。然而,如同在阐释古代窖藏的钱币时那样,我们自身很难摆脱什么是货币、人们用货币做什么,以及如何使用货币等对货币的一些假设。
以实体收银机前一笔简单的信用卡交易为例,对于这种日常付款设备而言,有多少用户可以解释其工作原理?博物馆又该如何组织策划类似的技术性展览?除了简单的付款行为之外,我们再来看一看更加复杂的货币互动。例如,在某些中亚穆斯林移民社区中的“伊玛目·扎明”(ImamZamin),移民们用一块布将一枚硬币包裹起来,绑在上臂,希望以此保护旅行者。又比如,2005—2009年,在韩国首尔,人们用丙酮溶解塑料交通支付卡,取下射频识别天线(RFID)和芯片,然后创造性地缝入自己的皮夹、手链或夹克肘部的贴布内,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穿过(地铁)旋转栅门,人们称之为“调优”(/doingtuning)。那么,未来的考古学家如何演绎推断诸如此类的行为呢?
深陷于我们自身的“硬币意识”中,我们认为货币应该是,或者其价值应蕴含于一种有形的东西,即使在网络世界中,我们与货币的互动已日益脱离物质形态;我们一直坚守金银通货主义的观念,即使我们不断见证货币的价值随着政治动荡而波动;我们认为货币是抽象的,即使我们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使用实体钱币;我们认为货币可与价值相称,商品和服务可以用同一种价值尺度衡量,即使我们用货币来界定差异——民族差异、宗教差异、代际差异、阶级差异、种族差异和性别差异。
六卷的时期断代或有武断,但地理上基本以欧洲为中心。本系列书对作者和主题的选择旨在打破这种西方主导的历史叙述,着力展现一种全球化视野,将政治、帝国和种族动态纳入研究框架。
分卷内的各章从实质和形式上体现了货币的复杂性。实质上,对货币技术和文化的跨文化、跨历史研究,揭示了货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式上,虽每卷书选取的主题相同,但若通读各卷,读者会发现这些主题本身是复杂的,因为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主题的理解往往很不一致,但又常常被置于一起。如分类账簿——货币记录工具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本系列书可以“纵向”阅读,即通读一个历史时期的各个章节;也可以“横向”阅读,即阅读每卷书中相同主题的章节。相信读者最终会发现:货币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
比尔·莫勒(BillMaurer)加州大学尔湾分校IAO6ItkbeCANQL/MftOhqDzbSYEhG3woAS83DaVYCvEek4GCDwmn6HbU8PsKd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