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育学题库及答案

A.教育问题B.教育现象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

A.描述教育事实B.探讨教育问题

C.分析教育现象D.揭示教育规律

3、()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原则D.教育问题

4、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B.《学记》C.《理想国》D.《大教学论》

5、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

6、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B.《理想国》

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是通过()

A.美国B.德国C.法国D.日本

8、下列教育家中()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A.裴斯泰洛齐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

9、“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儿》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0、下列被尊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康德C.杜威D.夸美纽斯

11、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学等著作,表现出有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时机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在()

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头20年

C.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D.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12、教育学被正式列入大学课程始于十八世纪()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A.卢梭C.康德B.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13、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4、制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教育家()。

A.乌里B.鲍尔斯C.梅伊曼D.狄尔泰

15、美国的()是批判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6、以杜威为代表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17、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新教育大纲》B.《教育概论》

C.《教育过程》D.《现代教育原理》

18、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作()

A.现代教育派B.传统教育派C.形势教育派D.实质教育派

19、以杜威为代表所倡导的教育理论主张被称为()

A.现代教育派B传统教育派C.形势教育派D.实质教育

20、下列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C.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出自()

A.《学记》B.《论语》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

22、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是在()中。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3、人类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A.思孟学派的《学记》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4、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的出现。

25、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A.幼儿教育B.中、小学教育C.高等教育D.职业技术教育

26、于1933年出版,以前苏联()为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巴班斯基B.赞可夫C.凯洛夫D.申比寥夫

27、下列教育家中,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的是()

A.裴斯泰洛齐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杜威

二、简答题

1、请联系实际,评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2、试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并谈一下你对它的认识。

三、分析论述题

试述教育学包含了哪些基本问题,并结合实际谈一下你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语出自()

A.《论语》B.《学记》C.《孟子·尽心上》D.《劝学篇》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A.教师、学生、教材B.教师、学生、教学方法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3、人类的教育活动与所谓的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

A.自然性B.社会性C.生产性D.适应性

4、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起源说的是()。

A.教育的劳动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5、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6、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所具有的根本属性是()

A.社会性B.历史性C.阶级性D.民族性

7、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最早是由()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A.美国教育学者B.英国教育学者

C.前苏联教育学者D.我国教育学者

8、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社会性B.教育的自然性

C.教育的阶级性D.教育的生产性

9、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学家()

A.沛西·能B.孟禄C.高尔顿D.达尔文

10、在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问题并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1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属于()

A.原始社会的教育B.古代社会的教育

C.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D.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12、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主张这一观点的是教育的()

A.心理起源说B.劳动起源说

C.神话起源说D.生物起源说

1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B.许慎C.朱熹D.孟子

14.“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一语出自()

A.《学记》B.五经四书C.《论语》D.《说文解字》

15、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各种属性的统一的观点属于教育本质的()

A.上层建筑说B.生产力说C.多质说D.本质规定说

16、下列认为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在于它自身的专门特点,并试图从教育自身的矛盾特殊性来揭示教育本质的学说是()

1、试述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说明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有何重要意义。

2、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3、试列举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代表性定义并谈一下你对这些不同教育定义的看法。

试论述教育的起源并谈一下你对各种不同教育起源说的认识。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是由()决定的。

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C.生产力发展水平D.教育的规模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3、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最终是由()决定的。

A.政治制度B.经济发展水平C.文化传统D.人口数量

4、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实际上是把()相隔离了。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

5、一个地区的人们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的()。

A.人口功能B.政治功能

C.经济功能D.文化功能

6、以下对于文化传统与教育发展的关系的述说不正确的是()

A.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B.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C.文化传统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D.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改革的政策

7、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文化传统

8、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最终取决于()

A.生产力水平B.社会制度C.文化背景D.科技水平

9、以下对于人口状况与教育发展的关系的述说不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是影响教育规模和投资的最终决定因素

B.人口就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部结构

C.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

D.教育的发展可以改善人口素质

10、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教育的这种功能称之为()

A.传递—保存文化功能B.传播—丰富文化功能

C.选择—提升文化功能D.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11、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人的现代化

C.教育条件现代化

D.教育内容现代化

12、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A.教育观念的现代化B.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C.教育管理的现代化D.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13、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人口环境B.自然环境C.政治制度D.社会生产

14、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

A.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B.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C.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D.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15、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在()

A.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B.逐步形成一个多样、开放的大系统

C.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灵活性、和个性化

D.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

A.1995年3月

B.1995年5月

C.1987年5月

D.1987年6月

17、确立我国教育战略地位的理论依据是()

A.“三个代表”B.”三个面向”C.马克思主义原理D.理论

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运用现代教育功能的原理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包括哪两方面的典型特征()

A.认识和情感B.生理和心理

C.理性和感性D.气质和性格

2、在小学阶段,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而进入中学以后则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均衡性D.阶段性

3、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洛克C.华生D.杜威

4、教育教学工作之所以要循序渐进,其原因在于()。

A.学生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D.教育活动受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5、我国古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的说法,突出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6、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尊重权威,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是道德发展到()的表现。

A.第三阶段B.第四阶段C.第五阶段D.第六阶段

7、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整体性C.不均衡性D.互补性

8、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9、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是()。

A.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D.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10、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

A.决定作用B.提供物质和社会条件

C.提供心理前提D.主导发展方向

11、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环境。

A.宏观B.间接C.一般D.特殊

1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

1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

A.决定作用B.主导作用C.提供了多种可能D.促进作用

15、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A.遗传B.环境C.学校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

16、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

A.强制性B.自发性C.系统性D.计划性

17、下面不属于对“学生主观能动性”描述的是()

A.学生具有自觉性B.学生具有独立性

C.学生具有创造性D.学生具有可塑性

18、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

19、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加德纳B.卡特尔C.斯腾伯格D.柯尔伯格

20、三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斯腾伯格D.吉尔福特

21、道德发展理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斯腾伯格D.柯尔伯格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包含的五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B.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C.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D.生理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3、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发展顺序依次为()

A.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1、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2、试述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并说明对此我们所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1、论述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

2、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说明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哪些重要启示

3、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文中所述事例: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第五章教育目的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3、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智育就是教学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人的全面发展即平均发展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4、()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

A.圣西门B.傅立叶C.欧文D.马克思

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素质教育D.加强现代人文教育

6、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A.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D.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7、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育目的是()中的教育目的

A.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8、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其教育目的制定首先适应它的()

A.政治制度B.科技水平C.经济基础D.文化传统

9、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工作总要求的是()

A.教育途径B.教育内容C.教育目的D.教育方针

10、将个体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的是()

A.神学教育目的论B.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C.教育无目的论D.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11、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能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这说明体育具有()

A.思想性B.技能性C.娱乐性D.竞技性

12、教育的根本问题是()

A.政治方向问题B.发展生产力问题

C.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D.提高教育质量问题

1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生产力B.巩固社会制度

C.促进人的身心发展D.提高人的科学人文素养

14、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方案B.教育内容C.教育原则D.教育目的

15、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的是美国教育家()。

A.杜威B.洛克C.斯宾塞D.康德

17、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三个代表”

18、教育目的是检查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评判标准,这最能说明的是教育目的具有()

A.教育评价功能B.控制教育方向的作用

C.指导和支配教育活动的作用D.端正教育思想的功能

1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20、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

A.教育大纲B.教育目标C.培养目标D.教育目的

21、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社会效益论思想B.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C.社会本位论思想D.个人本位论思想

22、社会对学校教育培养造就人才个体的质量规格或素质标准要求的总设想、总规定,这是()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D.培养目标

23、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为严重的时期是()A.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B.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C.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D.原始社会初期

2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才能真正实现。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时期

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谈一下你对我国当代教育实践的认识。

2、试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布的教育目的,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应如何去实施教育目的'

第六章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A.学校教育制度B.教育体制

C.社会教育制度D.业余教育制度

2、普通中小学的双重任务是()

A.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B.发展体力智力,培养思想品德

C.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力量

D.培养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3、学制中各级各类学校分段的主要依据是()

A.文化传统B.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C.人口状况D.社会制度

4、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

A.文字的产生B.阶级的出现

C.生产力的发展D.正规教育制度的产生

5、教育制度在废止之前要求个体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A.客观性B.强制性C.价值性D.教育性

6、反应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7、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

A.17世纪末B.18世纪末C.19世纪末D.20世纪末

8、《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年。

A.1985年B.1993年C.1999年D.2001年

9、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

A.人类教育的产生B.古代学校的出现

C.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D.终身教育的实现

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素质良好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城乡劳动者,所以必须大力发展()

A.高等教育B.中等教育C.职业技术教育D.初等教育

11、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A.六三制B.双轨制C.分支型D.五四制

12、教育制度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划分。下面从教育阶段角度划分的一种教育制度是()

A.高等教育制度B.特殊教育制度

C.奖惩作息制度D.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

13、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就不同,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

A.客观性B.强制性C.历史性D.教育性

14、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必须依循一定的规律,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15、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是()

A.制度教育B.非制度化的教育C.家庭教育D.社会教育

A.1949年10月B.1950年10月

C.1951年10月D.1958年9月

二、辨析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所指称的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三、简答题

简述学制确立的依据。

四、论述题

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经验,这对我国当前学制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第七章课程

1、目前在我国高中及部分小学、初中所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其主要性质而言是一种()。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经验课程

2、课程的一般结构是()。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

3、国家对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进度作出规定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A.教学计划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程标准

4、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

6、于1967年提出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的是()

A.斯塔克B.斯塔佛尔比姆C.斯克里文D.普洛沃斯

7、布鲁纳指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据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存在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8、在教育史上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B.桑代克

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9、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

A.课程设置B.课时分配C.学科顺序D.学周安排

10、学校课程改革中主要是改革()

A.课程设计B.课程制订C.教材编制D.课程设置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三者都是

A.后现代主义课程论B.经验主义课程论

C.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D.存在主义课程论

13、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A.奈勒B.多尔C.杜威D.巴格莱

14、突破了学科界限,体现某类知识体系之间内在联系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B.选修课程C.活动课程D.学科课程

15、学科课程又称()

A.综合课程B.分科课程C.活动课程D.核心课程

16、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是()

A.布鲁纳B.克伯屈C.赞科夫D.怀特海

17、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三个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8、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体现出来的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内容D.教科书

19、“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这一课程观倾向于认为课程是()

A.学科B.文化C.目标D.体验

20、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课程计划制定的重视,纷纷开始重视课程变革过程中的()

A.课程内容的选择B.课程内容的组织

C.课程实施D.课程评价

21、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B.隐性课程C.国家课程D.校本课

22、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

23、课程评价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其划分的依据是()

A.评价实施阶段的不同B.评价主体的不同

C.评价对象的不同D.评价所发挥作用的不同

24、现代学科课程的奠基人是()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杜威D.布鲁纳

25、综合课程不包括()

A.融合课程B.核心课程C.广域课程D.潜在课程

26、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是()

A.教学改革和实验B.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C.实施素质教育D.个性发展

27、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微观背景是()

A.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B.素质教育的实施

C.知识经济的出现D.政治的民主化

28、以下课程理论流派取消了课程问题特殊性的是()

A.存在主义课程论B.经验主义课程论

C.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D.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29、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努力使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以促使双方彼此协调,这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课程创新取向

30、通过课程评价可以找出课程计划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建议,这体现了课程评价的()功能

A.判断成效B.比较与选择课程

C.诊断与修订D.了解目标达成程度

31、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隐性课程

32、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

A.融合课程B.广域课程C.核心课程D.合并课程

1、联系实际,说明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举例说明校本课程的利弊。

4、试分析课程目标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应如何确定课程目标

三、论述题

1、试述泰勒关于课程评价模式的基本观点。

2、联系实际,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八章教学

1、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A.《教学与发展》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D.《大教育论点》

2、于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布鲁纳B.罗杰斯C.瓦·根舍因D.布卢姆

3、从本质上讲教学是()

A.一种特殊认识活动B.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

C.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D.发展学生体力、智力和品德的活动

4、下列主张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温故而知新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D.上施下效

5、“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主要说明了教学中()的意义。

A.传授科学知识B.反复联系巩固

C.发展智力,提高能力D.提升思想品德

6、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实验作业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

A.练习法B.演示法C.实验法D.实习作业法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个别辅导D.布置作业

8、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卢姆提出了()

A.发现学习教学法B.掌握学习模式

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D.暗示教学法

9、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过程本质的()

A.发展说B.交往说C.特殊认识说D.双边活动说

10、“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

11、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A.教学组织形式B.教学原则C.教学模式D.教学方式

12、在教育史上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A.康德B.赫尔巴特C.拉特克D.杜威

13、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演示法B.讲授法C.谈话法D.陶冶法

14、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15、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助产婆法”是()

A.讲授法B.练习法C.参观法D.讨论法

16、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A、自学法B、读书指导法C、练习法D、参观法

17、“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B.发现教学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D.暗示教学模式

A.实践法B.谈话法C.参观法D.讲授法

19、诸如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实际上是指学生的()

A.智力因素B.理性因素C.非智力因素D.感知因素

20、以倡导暗示教学模式而闻名于教育界的学者是()

A.谢夫特B.洛扎诺夫C.布卢姆D.罗杰斯

21、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实践法

22、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分组教学制B.道尔顿制C.班级授课制D.特朗普制

23、在教学中允许同班的学生存在不同方面和水平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获得适宜的个性发展,这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A.量力性B.因材施教C.启发性D.巩固性

24、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捷克教育家是()

A.尼德兰B.夸美纽斯

C.斯图谟D.福禄培尔

25、正确反映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B.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C.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26、下列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B.演示法

C.练习法D.暗示法

27、广泛利用环境信息,注意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

A.发现学习法

C.暗示教学法

A.实物直观

C.多媒体教学

A.特朗普制B.分组教学制C.道尔顿制D.协同教学

30、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以达成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B.智育C.教学D.美育

31、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的观点属于()

A.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B.行为主义教学取向

C.认知教学取向D.情感教学取向

32、非指导性教学属于()

A.认知教学理论流派B.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流派

C.情感教学理论流派D.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流派

33、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法”体现了()

A.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4、我国进行的“六课型单元”教学、“六步教学法”、“学导式”教学等,都属于()。

A.传递--接受教学模式B.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C.自学--辅导教学模式D.集体教学模式

35、以下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斯宾塞的《教育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

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36、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

A.道尔顿制B.文卡特纳制C.特朗普制D.协同教学

3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力

B.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D.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辨析题

辨析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1、列出五种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并说明当前在我国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哪些

2、确立教学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3、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

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智力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第九章德育

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B.知与不知的矛盾

C.德育要求与个人需求的矛盾

D.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矛盾

2、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A、引导法B、榜样法C、谈话法D、讨论法

3、德育在中小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中起()

A.决定作用B.条件作用C.主导作用D.保证作用

4、奖励和惩罚是德育工作的()。

A、比较法B、榜样法C、评价法D、自我教育法

5、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是()

A.适应性功能B.生存功能C.享用性功能D.发展功能

6、“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赫尔巴特的这一言论表明了德育应该具有()功能。

A.个体性B.教育性C.文化性D.社会性

7、李××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揭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入手对李××进行教育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8、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语言说理法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9、一般说来,狭义的德育专指()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法制教育D.道德教育

10、依据教育内容的分类,法制教育属于()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

11、5~8岁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这时期儿童的道德叫做()

A.他律道德B.自律道德C.权威道德D.公众道德

12、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感到奉献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觉得是“牺牲”。这表明德育具有()

A.政治政治性B.享用性C.发展性D.社会性

13、我国商、周的奴隶社会重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主要是德育内容。

THE END
1.中国历代几千年的货币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无障碍 关怀版 登录 视频加载失败,可以 刷新 试试 00:00/00:00 推荐 已经到底了 中国历代几千年的货币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科普中国 发布于:北京市 2024.11.22 14:11 分享到 热门视频 已经到底了 ...https://www.sohu.com/a/829314579_135814
2.中国古代钱币有哪些1、贝,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很多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离不开“贝”。2、早期的不规则币,比如铜币、铲币...http://m.7tqp.com/news_544258.shtml
3.古髌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二)分配形式和顺序 1-1-4 上海古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招股说明书 公司可采取现金、股票或者现金...各类金融设备的应用大致如下图所示: 1-1-87 上海古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招股说明书 点验钞机 小型...等相关机读检伪信息的采集、对比与识别,计算纸币的张数,区分钱币的真假, 并对纸币的冠字号等信息进行...http://wap.stockstar.com/detail/JC2016092600000164
4.中国近代钱币的发展史中国的钱币历史悠久,不同的年代,钱币的种类就不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看钱币的发展史吧! 图为光绪年间的硬币 清末的钱币特点就是:大和重,是用真正的铜铸造的。并且币面上也清晰地印着“光绪元宝”四个字,商人带着很多这样的硬币出门交易,会十分麻烦,因为它很重 ...https://www.meipian.cn/1wa6b0i9
5.中国历代钱币演绎进程史独家报道故,司马迁在《史记》的“平准书”中曰:“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由是“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中国古钱币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开创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其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晰,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http://www.jibi.net/News/qbdjbd/134235294.html
6.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pdf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pdf 39页内容提供方:徐老师资料铺 大小:2 MB 字数:约9.34千字 发布时间:2021-07-30发布于四川 浏览人气:412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730/6231105103003222.shtm
7.历史⑨课中国历史地图の重绘详细版15虽然你做的是中国历史地图,但是你把东亚、东南亚甚至南亚全都做好了,自古以来XXXXXX。干脆下次主题就发...求up写一点有关中亚/中东地区的历史,感觉欧亚大陆东边和西边都有好多资料,但是中间地带完全搞不懂发生http://acfun.cn/v/ac1002575
8.2009年“社科普及周”省级活动指南地点: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学阶梯教大室 时间:10月23日下午2:00 内容:学会组织专家到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学以“当代影视文化与青少年”为主题作科普讲座,并有...承办学会:省钱币学会 活动对象:村民 地点:富阳高桥镇 时间:10月13日 内容:学会组织10位专家到富阳松溪镇青泉村开展反假货币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咨询,提高村民...https://ky.zjipc.cn/2009/1009/c456a5864/page.htm
9.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陈智超)·清史史料这些亦都归入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清代档案,按其原收藏部门,分为内阁、军机处、宫中、内务府、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理藩院、都察院、大理寺、翰林院、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钦天监、国史馆、方略馆、国子监、八旗都统衙门、神机营、健锐营、火器营、侍卫...http://lishisuo.cass.cn/zsyj/zsyj_whsyjs/202001/t20200109_5074117.shtml
1.中国货币的历史与演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https://www.jianshu.com/p/e0fdc3f211c2
2.右图所示钱币出自我国古代哪个历史时期?()在客运运价里程接算站示意图中,接算站用()圆圈表示。 A. 红色 B. 黑色 C. 蓝色 D. 绿色...中国古代主张“无害为美”的人是()。 A. 孔子 B. 孟子 C. 庄子 D. 伍举 查看完整题目...时间接线器的话音存储器(SM)有(),控制读出及控制写入,顺序读出两种工作方式。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https://www.shuashuati.com/ti/15b113d3b377487f91eed45605c5bcb9.html?fm=bd910b1ca57bef6304448c3e99b11945cf
3.郑州特色博物馆邀您打卡中国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什么时候、世界“最美纸币”长什么样——货币史也是社会发展史、文明进步史,作为郑州市首家钱币文化主题非国有博物馆,郑州鼎藏钱币博物馆位于金水区玉凤路朝阳门财富广场4楼,面积约500平方米,共收藏历代钱币及相关物品1万余件,并从中甄选500余种具有代表性的珍贵藏品按照时代顺序进行展示。https://www.zhengzhou.gov.cn/news7/8413701.jhtml
4.保健养生顺口溜口诀(精选16篇)本朝代口令为最简捷、同时又包含最全的朝代,顺序又为最佳。 夏商周秦西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中国历史朝代背诵口诀 【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魏晋南北朝,十国互相乱,隋统天下和,唐宋元明清,还有民国在中华忍受难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gi5q0.html
5.大历史“钱”世今生:100种钱币,看见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简单了解一点中国钱币的历史。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钱币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物品,大家对它并不陌生,但是,除了购物,平常我们可能很少会想:钱币还能干什么? 实际上,钱币除购物之外,还能发挥很多别的作用。它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它所承载、记录、包含的内容和信息却是博大精深。 https://www.cqcb.com/wenshi2/dalishi/2022-07-29/4972618_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