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语言运用:能用组词的方法帮助理解词意,结合注释、插图,读懂两个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思维能力:初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审美创造: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少年勤学好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3.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恭、勤”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囊萤映雪》。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关于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
预设: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3.揭题: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囊萤夜读,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成语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释题,介绍车胤
1.齐读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夜读:夜晚读书。)囊萤夜读——(车胤)把萤火虫装到袋子里(照明),在夜里读书。
2.介绍车胤:车胤(约333~约401)字武子,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公安曾埠头乡)人。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
三、初读古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范读,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大概了解故事内容)
2.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囊、萤、恭、勤、博、贫
教师指名读生字,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教师范读。(注意读准前鼻音“勤、贫”,后鼻音“囊、萤、恭”。)
(2)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明确读音,重点指导“囊、恭、勤”。“囊”上中下结构,笔画较多,写的时候要注意写扁一些,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恭”上下结构,注意最后两点是左右点,不是上下点。“勤”左右结构,注意左边的部分,下面是两横一提。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3.学生听伴读音乐,再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要读出停顿。(2)没有标点符号的,要根据意思适当读出停顿。
4.对比读一读:A.以夜继日。B.以夜继日焉。讲解语气词“焉”,感受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的感觉。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本。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根据文言文学习方法,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文言文学习方法:(1)结合注释;(2)查阅工具书;(3)联系上下文;(4)联系生活实际;(5)扩词法
2.预设交流
(1)出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引导学生理解。
预设1:恭勤,肃静勤勉。不倦,不知疲倦。通,通晓,了解,知道。博学多通,博学多才、学识渊博。
预设2:车胤为人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学识渊博。
教师总结:胤(车胤)恭勤(肃敬勤勉)不倦(疲倦),博学多通(通晓,明白)。整句译文是:车胤勤勉认真、学习不知疲倦,他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
教师板书:车胤:恭勤不倦
(2)出示“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预设1:“囊萤夜读”的“囊”是用布袋装的意思。“练囊”的“练”指白色的布、囊”指布袋、“练囊”即白色的布袋。
预设2: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教师总结:家贫(贫穷)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焉。整句译文是:由于家境贫寒,夜晚没有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夜以继日地学习。
教师板书:练囊盛萤以夜继日
3.教师引导: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4.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1)课文中出现了两个“囊”,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预设1:“囊萤夜读”的“囊”是指用布袋装。
预设2:“练囊”的“囊”是指白色的布袋。
教师总结:囊萤夜读:文中作动词用,用布袋装。练囊:白色的布袋。
(2)出示词语:锦囊妙计,囊中羞涩。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中的“囊”是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看,同一个词语,有时候表示事物名称,有时候表示一种行为动作。
5.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1)那么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先介绍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再说他是如何刻苦学习的。
总结:“囊萤夜读”是“恭勤不倦”的表现,是“博学多通"的原因。
教师板书:原因结果
(2)同学们,现在你们拿着的书是纸做的,那课文插图中的书为什么是竹子做成的?
预设1:因为那时候没有纸。
预设2:竹子取材方便,而且便宜。
教师总结:晋代的时候纸张还没有普及,多数书是用竹简做的。
(3)了解完车胤的故事,你觉得在少年时代,车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预设:勤奋认真积极进取。
教师总结:勤奋学习自强不息。
教师板书:勤奋学习自强不息
(4)《囊萤夜读》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预设2:即使家境贫苦,也要创造条件刻苦读书。
预设3: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我们日后必有成就。
(设计意图:理解文本,探究交流。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
7.指导背诵:
胤()不倦,博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盛数十()以(),以夜继日焉。
9.拓展延伸故事《囊萤映雪》。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下背诵《囊萤夜读》,然后背诵给爸爸妈妈或同学听。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1.正确朗读《铁杵成针》,认读“卒”,会写“逢”。
一、诗歌接龙,导入新课
(1)、床前明月光,。
(2)、举杯邀明月,。
(3)朝辞白帝彩云间,。
(4)桃花潭水深千尺,。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不过,小时候的李白学习可不认真,贪玩。后来是什么事情使他专心学习称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呢?这节课就来一起学习《铁杵成针》这个故事。
2.师板书课题,学生拿起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生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铁杵成针
3.看到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铁杵”是什么意思?
预设2:题目中的针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缝衣针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成(磨成,做成)针(缝衣针),“铁杵成针”的意思就是铁棒被磨成了缝衣针。
二、初读古文,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先听范读,再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纠正字音。
3.出示生字,学习“卒”,说说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学习“逢”的认读,生组词。
预设1:“象棋里”,那在象棋里他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2:士兵衣服前面会有这样的字样代表自己的身份(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来说)
教师引导字理识字。并强调在书写时要注意“逢”是半包围结构。
4.指导书写。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一边写,一边强调注意点)“逢”半包围结构,被包部分的撇、捺都不要写的太长,最后一笔“平捺”要写的舒展;起笔要轻,捺角要平。
5.播放伴读音乐,指名读课文,评价。
6.师示范读课文,生评价。
7.正确、流利是读好文言文的基础,停顿是读出节奏的保证。请同学们根据朗读,划分节奏。注意停顿。再次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扫清障碍,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生生,师生的评价,激发起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兴趣,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利用上节课总结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2.学生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3.预设交流
(1)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地名。
教师总结:磨针溪(溪水的名字),在象耳山(地点)下。整句译文是: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的山下。
(2)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大家说说“未成”“弃”是什么意思,然后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说说由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预设1:未成,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
预设2:弃,放弃。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准备放弃离开。
预设3:我想到了成语“半途而废”。
教师总结:世传(世世代代相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弃去(离开)。
整句译文是: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
教师板书:学业未成弃去
(3)出示“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预设:过(路过)是(这)溪,逢(遇到)老媪(老妇人)方(正在)磨铁杵。整句译文是:(他)路过这条小溪,遇到一位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教师板书:遇老媪磨针
(4)(出示课件39)出示“问之,曰:‘欲作针。’”
预设:问之(上文中的老妇人),曰(说):“欲(想要)作针。”
整句译文是:(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这跟铁棒磨成针。”。
同学们来想象:李白会问什么?
预设: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5)出示“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预设:太白感其意(被他的意志感动),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整句的译文是: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教师引导理解:李白被老婆婆的什么一直感动?
预设:老奶奶这么大年龄都能坚持做一件事感动着。
教师继续引导:此时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老婆婆如此坚持不懈,我呢?就这样放弃了学业,真不应该;我也要回去读书了,老奶奶能坚持磨杵成针,我也一定能坚持学有所成。
回到山中后,李白会怎么做呢?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并回答:玩伴呼之,白端坐于案前,专心读之。夜深困乏,白端坐于案前,()。暑热难耐,白端坐于案前,()。
教师总结: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教师板书:感其意还卒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让组内的每一位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所蕴含的道理的感悟。)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儿时的李白能“还卒业”体现了他什么品格?
预设:有恒心、有毅力、刻苦学习。
5.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再一起重温故事,体会故事给我们带来的道理。(播放视频《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四、总结,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很多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你怎么看?
预设2:对,我们要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师总结:故事不一定真实,但我们在读的时候,要透过这个故事,看到它所反映出的精神,那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主题概括,升华情感:《铁杵成针》讲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认真,贪玩,弃学偶遇一位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触动很大,后来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5.你知道哪些持之以恒的成语或者故事?
预设:持之以恒、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闻鸡起舞。
七、布置作业
将《铁杵成针》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搜集有关坚持不懈的成语或者故事。
(设计意图: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理解故事,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
【教学反思】
第一,重视诵读。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读”,在读通部分,我让学生练习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朗读文言文,既要注意标点符号之间的停顿,也要注意句子间的停顿,尝试断句。通过范读、听读、跟读、引读、自由练读、齐读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恰当处理长句的适当停顿。根据对意思的理解,确定怎样停顿,指导孩子们读出韵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中之情,读中想象文中之景,读中感悟文中之道,学生再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感知每句话的意思。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古代汉语的神韵。
第二,授之以渔。要学好文言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词语是关键。本堂课,我重点教给孩子们运用看注释、看插图、想画面、扩词法的方法,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如“倦”是疲倦的意思,“贫”是贫穷的意思,“博学”是知识渊博、学问广博的意思,这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一致,学生通过扩词法,体会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进而理解了文言文。
第三,创设情境。整节课我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营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本课中,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在讨论中学生也体会到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我以此创设情境,通过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车胤是怎样“以夜继日”地读书。
《铁杵成针》是讲李白求学的故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导入时,我采用诗歌接龙的方式引出本课的主人公——李白,简单介绍李白,问题设置,导入本课。
二、学法指导落实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课堂还给学生,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文言文的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感悟做人的道理。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在学习铁杵成针这个故事里,我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知道在我们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尤其从小事开始,不能半途而废,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教育学生把这种精神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生受益匪浅。
教学是一门艺术,反思促改进,反思促提升,教后反思理应成为每个教者的必备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