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成都市第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开幕,成都2024年的发展目标敲定:GDP增长6%左右——与几天前,四川省定下的2024年发展预期目标保持一致。
2022年,成都成为全国第7个迈入“2万亿俱乐部”的城市,随后定下目标:到2027年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
2023年,是成都迈向3万亿的第一年,成都2023年全年GDP为2.2亿,实现了6%的增速,迈上新起点。
2024年,成都再次定下6%的预期目标,再次释放出拼经济稳增长和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看目标
发展后劲正在显现
已公布2024年增长预期目标的省份,多数预期增速介于5%至6%之间。
其中广东的预期增速为5%,高于其2023年4.8%的增速。北京、上海等地同为5%左右,河南为5.5%,安徽、湖南、重庆、四川、甘肃、宁夏为6%左右。海南、西藏均2024年增速目标则为8%左右。
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3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作为经济大省四川的发展“压舱石”和“主引擎”,成都将预期目标定在6%,在中国城市研究专家、智谷趋势首席研究员黄汉城看来,这为四川完成预期目标打下了基础。
“从全国范围来看,成都的目标处在一个比较适中的位置。”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表示,从成都定下的发展目标,可以看出发展的后劲正在显现。
2022年,成都成为全国第7个迈入“2万亿俱乐部”的城市;2023年上半年,成都GDP达10705.5亿元,成都GDP首次半年破万亿;2023年全年,成都GDP达到2.2万亿,实现了6%的增速。
白明分析,一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为成都带来了发展机遇,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释放了更大动能;另一方面,成都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布局电子信息等万亿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强。他表示,就成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他看好成都在下一阶段的转型升级。
看动能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面对6%的预期目标,2024年成都如何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发展方向。
白明表示,要实现预期目标,成都需要打好基础、寻求突破。打好基础,是指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做好人才储备,更好参与全球分工;寻求突破,则是需要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下功夫,加快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加快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展动能从何而来?创新是最大的底气。
2月1日晚,“代表·局长面对面咨询交流会”首次亮相。在经济领域的交流会上,成都市人大代表付天立第一个举手提问:成都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如何?
过去一年,成都全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超1.35万亿元。也正是因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成都2023年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紧接着,代表们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航空经济、专精特新……几乎都与“创新”有关。以高水平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成都正稳步前行。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4年,成都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明确“坚定不移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同时,成都还提出,塑造未来产业竞争优势,让更多新技术新产业相约成都、遇见未来,让制造业成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看发展
推动区(市)县结对联动起势见效
将眼光放到全国,成都的发展压力与机遇并存。从2023年GDP成绩单来看,广州、重庆相继跨上3万亿台阶。与此同,苏州GDP达到2.46万亿,还有杭州、武汉紧随其后。
你追我赶的榜单上,成都可以学什么?黄汉城提到一个均衡化发展的代表:江苏。从2023年的成绩单来看,江苏在跻身高质量发展“优等生”的同时,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全国第一”的成就,尤其省内“万亿城”增至第五座,包括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从整体到局部全方位地展现了硬实力。
“均衡化发展之下,5个万亿城市又各自拥有竞争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为江苏在全国制造业竞争中提供了支撑和保障。”黄汉城说。
加快推进均衡化发展,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三个做优做强”成为“市之大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成都将加快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发挥城市新区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区(市)县结对联动起势见效,高标准编制合作区规划,实施产业引育、产业协作、公服配套等重大项目200个以上,实现“点、线、面”相互呼应、整体成势。
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大背景下,成都承载着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使命。机遇已至,成都正努力做强极核,继续当好“压舱石”和“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