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计划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十四章附则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保障科学发展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廊坊市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纲要》、《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和《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河北省、廊坊市有关土地利用规划的方针、政策,编制《廊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本规划是廊坊市实行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廊坊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廊坊市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范围为廊坊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安次区、广阳区、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共二区二市六县,总面积641728.92公顷。

第一条廊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廊坊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廊坊市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

第二条廊坊市行政区域内一切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2)《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33号)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4)《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82号)

(5)《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43号令)

(7)《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8)《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0]8号)

(9)《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3-2010)

(10)《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0-2009)

(11)《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6-2010)

(12)《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冀政[2004]151号)

(13)《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实施意见》(冀政办[2007]2号)

(14)《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冀政[2008]59号)

(15)《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冀政办[2008]4号)等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纲要》

(2)《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3)《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5)《廊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五个统筹”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紧紧抓住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和环渤海地区崛起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进位争先、和谐安定、富民强市”为主题,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统筹安排各区域各业各类用地,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创建经济高效、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第五条规划原则

1.坚持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并重。

2.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3.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节约和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4.统筹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

5.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6.上下联动,公众参与。

第六条规划任务

1.落实河北省下达给廊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任务。

2.以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为前提,对廊坊市市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主要用地规模进行安排。

3.制定区域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调控和指导廊坊市各县(市、区)土地利用。

4.确定廊坊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模、范围、用途和时序。

5.统筹安排廊坊市各区域各业各类用地,保障土地利用重点项目,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6.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7.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科学实施。

第七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廊坊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安次区、广阳区、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共二区二市六县,总面积641728.92公顷。

第八条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2005年

规划目标年:2020年

规划期限:2006-2020年

规划近期:2006-2010年

规划远期:2011-2020年

第九条本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因需要对本规划的内容进行局部调整、修改的,须报经上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批准,并报规划批准机关备案。

第十条廊坊市概况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东经116°38′-116°44′、北纬39°28′-39°32′,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环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明珠”和“联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之称。全市处于太行山、燕山山脉与渤海湾之间的河北平原上,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主,平均海拔13米。

2005年,廊坊市总人口417.60万,其中户籍人口391.57万人,城镇化率42.50%。2005年,廊坊市国内生产总值(GDP)632.9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1.00亿元;一产、二产、三产三类产业比例为14.8:55.5:29.7。

第十一条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廊坊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05年廊坊市土地总面积641728.92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485798.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70%;建设用地面积114751.8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88%;其他土地41178.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2%。

农用地: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379095.55公顷,园地面积26560.01公顷,林地面积29336.14公顷,牧草地面积308.24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50498.61公顷。

建设用地:2005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面积99581.55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13053.54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2116.76公顷。

其他土地:2005年全市水域20106.12公顷,自然保留地21072.40公顷。

第十二条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分布差异明显。廊坊市地貌类型由北向南依次为丘陵、台地、山麓平原和冲积平原,以冲积平原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用地及耕地主要分布于南部五县(市、区);水域主要分布于文安县、霸州市;自然保留地主要集中于三河市、永清县和固安县。

2.土地类型以农用地为主,耕地质量较高。廊坊市土地耕作条件较好,农用地和耕地占土地面积比例明显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耕地多为宜农平原地,土层深厚,适耕性好,保土保肥性能强,土壤垦殖率较高。

3.土地开发利用水平较高,开发效益较高。2005年廊坊市已开发利用土地600550.40公顷,土地利用率达93.58%,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2005年廊坊市地均地区生产总值9.86万元/公顷,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十三条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廊坊市经过多年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资源已经非常有限,廊坊市主要依靠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难度将越来越大。

2.城乡建设用地统筹任务艰巨。廊坊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较大,分布零散,不利于发挥规模效应。一方面,人口城镇化加快,农村居民点面积并未同步减少,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并未下降,农村土地的城镇化进程滞后于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农村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分布零散,利用效率不高,有待整合。

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形势紧迫。河北省在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原则下,下达给廊坊市的建设用地指标与各行业、各县(市、区)提出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差距较大,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形势紧迫。

第十四条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廊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于1998年编制,1999年批准,从1997年开始实施。

1.指标落实情况

上一轮规划确定规划至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404142.20公顷。根据2005年廊坊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2005年“四查清、四对照”耕地核查情况汇报,至2005年底,廊坊市耕地总面积为379095.55公顷,

上一轮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340609.10公顷,实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343449.96公顷。根据2005年廊坊市“四查清、四对照”基本农田核查情况汇报,至2005年末,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为340024.65公顷。

根据廊坊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005年底廊坊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已达114751.85公顷。较1996年底的102883.33公顷增加了11868.52公顷。

上一轮规划确定1997-2010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14021.13公顷。根据2005年廊坊市“四查清、四对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核查情况汇报,1997-2005年全市实际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6740.66公顷。

2.上一轮规划取得的成效

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土地用途管制逐步落实,基本农田与耕地保护得到加强,建设用地空间得以合理安排。在保证城镇及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增强了全民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增强了政府严格按规划审查土地利用的观念。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上一轮规划面临的困难

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廊坊市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建设用地需求超过规划预期,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廊坊市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增建设用地布局方向发生变化,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因此,针对新形势进行本轮规划修编意义重大。

第十五条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实施“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推进“主导产业、园区经济、优化环境、机制体制创新、社会进步”等五大工程,实现“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

廊坊市区域发展功能定位为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与教育科研基地,京津冀重要的物流基地,全国重要的保温建材、胶合板基地及摩配市场。

第十六条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

2005年廊坊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632.9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41亿元。规划至2010年,GDP达125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突破1266亿元;规划至2020年,GDP达355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突破2766亿元。

2.人口规模

2005年廊坊市总人口417.60万人,城镇化率达42.50%。规划至2010年,总人口451万,城镇化率达46.60%。规划至2020年,总人口562万,城镇化率将达56.60%。

第十七条土地利用战略

1.发展可持续土地利用战略

廊坊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便利的交通、不断升级的农产品结构、丰富的土地资源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廊坊市提供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利条件。结合廊坊市土地利用特点,建立廊坊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对廊坊市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根据土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在空间上因地制宜,制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同时,通过实行主动性土地保护策略,运用引导性环保经济政策,完善排污制度和资源环境税收制度,保证发展可持续土地利用战略的实施。

2.融入“京津冀都市圈”土地利用战略

面对“京津冀都市圈”战略规划带给廊坊市的良好发展氛围以及京津两大都市快速发展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廊坊市发展应与区域相结合,与国际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目标。按照“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同城一体、互补双赢”的思想,服务首都、对接北京,为京津对接打下坚实基础。以“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形成以电子信息和休闲商务产业为“塔尖”,以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型农业为“塔身”,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塔基”的金字塔型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既借助京津、服务京津,又与京津互补的开放型产业链,努力建成“京津冀都市圈”的区间合作型强市名城。

3.促进城乡统筹土地利用战略

通过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各类用地比例,促进城乡土地利用的统筹及城镇工矿用地的协调,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合理调整和配置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比例以及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结构,农用地中耕地、园地、林地的比例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协调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促进城乡土地利用的统筹。

4.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

根据廊坊市土地的利用状况,深入分析土地利用潜力。结合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设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导向转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完善从宏观到微观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提高。

第十八条主要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1.耕地保有量

2005年廊坊市耕地保有量379095.55公顷。规划至2010年,耕地保有量为368500.00公顷;规划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357900.00公顷。

2.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2005年廊坊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40000.00公顷。2006-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22800.00公顷。

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目标

规划2006-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4400.00公顷。其中,2006-201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800.00公顷。

4.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2005年廊坊市建设用地总规模114751.85公顷。规划至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130400.00公顷,2006-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净增15648.15公顷。其中,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120000.00公顷,2006-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净增5248.15公顷。

2005年廊坊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99581.55公顷。规划至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10100.00公顷。2006-2020年,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净增10518.45公顷。其中,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03000.00公顷,2006-2010年,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净增3418.45公顷。

规划2006-2020年,廊坊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2000.00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4400.00公顷。其中,2006-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000.00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4800.00公顷。

5.土地集约利用目标

加强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率等指标管理,进一步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2006-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将由2005年的193平方米/人降至159平方米/人。

6.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通过优先布设生态廊道,协调安排基本农田,完善城乡生态空间等,构建人地和谐、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格局。规划至2020年,廊坊市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35.70%提高到50.00%。

第十九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农用地结构调整

2020年农用地473838.71公顷,比2005年减少了11959.8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3.84%。其中,2010年农用地481119.5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4.97%,比2005年减少了4678.96公顷。

2020年耕地357900.00公顷,比2005年减少21195.55公顷,占农用地的75.53%,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5.77%。其中,2010年耕地368500.00公顷,比2005年减少10595.55公顷。

2020年园地26700.00公顷,比2005年增加139.99公顷,占农用地的5.63%,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16%。其中,2010年园地26000.00公顷,比2005年减少560.01公顷。

2020年林地38000.00公顷,比2005年增加8663.86公顷,占农用地的8.0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92%。其中,2010年林地33300.00公顷,比2005年增加3963.86公顷。

2010年、2020年牧草地规模与2005年保持不变,为308.24公顷,占农用地的0.07%,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5%。

2020年其他农用地50930.47公顷,比2005年增加了431.86公顷,占农用地的10.75%,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4%。其中,2010年其他农用地53011.35公顷。

2.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130400.00公顷,比2005年增加15648.1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32%。其中,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120000.00公顷,比2005年增加5248.15公顷。

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50600.00公顷,比2005年增加16231.21公顷,占建设用地的38.80%,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89%。其中,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39700.00公顷,比2005年增加5331.21公顷。

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59500.00公顷,比2005年减少5712.76公顷,占建设用地的45.63%,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27%。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63300.00公顷,比2005年减少1912.76公顷。

2020年交通运输用地9762.21公顷,比2005年增加3209.29公顷,占建设用地的7.49%,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2%。其中,2010年交通运输用地7692.43公顷,比2005年增加1139.51公顷。

2020年水利设施用地8105.27公顷,比2005年增加1604.6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6.2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6%。其中,2010年水利设施用地7035.50公顷,比2005年增加534.88公顷。

2020年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432.52公顷,比2005年增加315.36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87%,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38%。其中,2010年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272.07公顷,比2005年增加155.31公顷。

3.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规划期内,在保护滩涂、自然水体等区域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开发荒草地、滩涂和苇地等后备土地资源,稳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2020年全市其他土地37490.21公顷,比2005年减少3688.3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84%。其中,2010年其他土地40609.3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33%,比2005年减少569.19公顷。

2020年水域18993.79公顷,比2005年减少1112.33公顷,占其他土地的50.66%,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6%。其中,2010年水域19726.66公顷,比2005年减少379.46公顷。

2020年自然保留地18496.42公顷,比2005年减少2575.98公顷,占其他土地的49.34%,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88%。其中,2010年自然保留地20882.67公顷,比2005年减少189.73公顷。

第二十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农用地空间布局

规划期内,廊坊市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按照“差别生产、定向发展、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要求,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优化农用地空间布局,实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避免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营造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耕地在廊坊市各县(市、区)空间均有分布。粮食作物产区主要布局在三河、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固安、霸州以及文安、大城等地,规划期内将逐步形成三河、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固安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三河、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固安、霸州、文安、大城玉米生产基地,霸州、文安、大城优质大豆生产基地,文安、大城小杂粮生产基地;油料作物产区主要布局在永定河流域安次、永清、固安及霸州东部,南部黑龙港流域的大城、文安;蔬菜产区主要布局在永清、固安、三河、香河、霸州、广阳、安次。

园地主要分布在以三河、固安为主的种苗花卉生产基地,以广阳、安次、固安、永清为主的无公害新品种梨生产基地,以大城为主的无公害金丝小枣生产基地,以永定河故道区为主的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等地区。园地区内重点发展花卉苗木、优质果园,重点建设优势果产品基地和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加快调整园地布局,引导新建园地在现有基础上向耕种条件适宜地集中。

林地主要布局在大城县森林公园、永清森林公园等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京秦、京沪、大秦、京九、津霸五条铁路两侧;京津塘、京沈和津保等高速公路两侧;潮白河、永定河、白沟河等河道两侧;以及环城、环乡绿化带,农田防护林,城市绿地等。林地区内加强低效林地的改造和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充分利用泛区造林,积极扩大有林地面积,提高现有林地利用效率。

牧草地主要分布在霸州市康仙庄镇、大城县南赵扶镇等地区。牧草地区内适度发展畜牧养殖业,同时稳步推进牧草地改良。

其它农用地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区近郊、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和固安县等地区。重点支持水产养殖与畜禽养殖,继续推进养殖业标准化小区建设,鼓励规模化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凸显规模优势和经济优势。

2.城镇用地空间布局

廊坊市城镇发展将形成1个中心城区、2个次中心城市、6个县城、25个重点乡镇共四个等级结构的城镇用地空间格局。

1个中心城区是包括安次区、广阳区部分乡镇的中心城区。近期重点抓好主城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庄新区“小三点”组团建设,突出抓好南城建设和开发区扩区建设;远期谋划市区、永清、固安“大三点”组团建设。按照“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要求,围绕组团式发展布局,形成具有绿色隔离空间的组团式城市结构。

2个次中心城市即三河市和霸州市。规划期间,进一步强化次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发展。三河市立足于“一市两区”(东区为三河市城区、西区为燕郊镇),发展成为市域北部的中心城市;霸州市重点构筑“一市三城”(中部胜芳镇、东部杨芬港镇、西部霸州市城区),发展成为市域南部的中心城市。

6个县城即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永清县、固安县、文安县、大城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提升综合实力,完善综合功能,发展成为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5个重点乡镇由廊坊市各县(市、区)结合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重点扶植培育。其中,燕郊镇、胜芳镇、左各庄镇、牛驼镇、夏垫镇等5个为省扶植培育重点,皇庄镇、安平镇、渠口镇、东沽港镇、里澜城镇、马庄镇、信安镇、史各庄镇、留各庄镇、旺村镇等10个为市扶植培育重点,段甲岭镇、祁各庄镇、蒋辛屯镇、柳泉镇、宫村镇、曹家务乡、堂二里镇、煎茶铺镇、新镇镇、大尚屯镇等10个作为县(市、区)扶植培育重点。重点扶植培育乡镇应积极发展镇区经济,通过镇区改造、挖掘存量用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整合扩展重点乡镇用地空间。一般乡镇应通过挖掘存量用地,宅基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

通过农村土地整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居住分散、零星分布、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农村居民点用地要稳步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4.工业用地空间布局

廊坊市工业用地空间布局将体现“一轴两环带、多园支撑”的特点。

(1)沿规划建设的廊沧高速公路,建设以县域特色经济为核心的中部特色产业轴,沿轴着力建设霸州开发区、永清工业园区、文安工业园区、大城工业园区四个重点产业功能区,培育壮大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金属制品加工、食品加工与制造、摩托车配件、印刷包装及温泉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

(2)沿规划建设的密涿高速公路建设以现代制造业为核心的环北京产业带。在带上加快与北京东南产业的整合步伐,着力建设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燕郊开发区、香河开发区、大厂回族自治县工业园区、龙河工业园区、固安工业园区6个重点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汽车零部件、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使其成为廊坊市中北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先行区。

(3)沿廊泊公路,建设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环天津产业带,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机制优势,发挥工贸结合的经营优势,在带上重点培育胜芳镇、左各庄镇、东阜镇、平舒镇、留各庄镇、码头镇、东沽港镇、里澜城镇等节点,培育壮大板材加工、金属制品、家具制造、摩托车配件等产业,建设环天津特色产业带,成为廊坊市中南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示范区。

(4)按照“三为主一提高”(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优势特色产业为主,提高工业功能区产业承载聚集功能)的要求,加快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燕郊开发区、香河开发区、霸州开发区等工业发展区的发展。

各类工业企业依托工业发展区重点布局工业用地:电子信息工业重点布局在廊坊市区、燕郊开发区和固安工业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布局在廊坊市区、香河县、燕郊开发区和固安工业园区;金属制品业重点布局在环京津产业带20个乡镇;食品加工业主要布局在廊坊市区、燕郊开发区;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重点布局在文安工业园区、香河县等地。

按照《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北三县”积极推进廊坊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六基地”(新兴产业示范区、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养老基地、健身康复基地、观光农业基地、休闲度假基地、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宜居生活基地);在廊坊市“北三县”,利用环绕首都北京的优势区位和环首都和沿海“新城战略”开展廊北新城建设;在广阳区稳步推进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五大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示范区建设。

5.重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期内,重点保障亦庄—廊坊(L2)、通州—燕郊(M6)的轨道连接线;京山铁路改造;大兴线南延、京沪高速铁路、津保铁路和密涿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廊沧高速公路建设等用地。优先保障京哈高速公路、密涿支线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公路用地构建以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为骨架,各级公路协调发展的路网体系。到2020年逐步形成“一轴两线六通道”高速公路网,“十三纵、十三横”为干线的公路网主骨架。

水利设施用地。规划期内,保障区域治理、流域防洪、城市防洪及水资源保护等工程建设用地。重点保障规划防洪水利设施及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用地。开展潮白河及潮白新河治理、北运河治理、青龙湾咸河治理、白沟河治理、赵王新渠治理等防洪水利工程;在广阳区、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等布局南水北调水库;在安次区、固安县、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布局高氟小水库及高氟水厂。

能源设施用地。规划期内保障廊坊境内新建和扩建廊坊电厂用地需求。保障香河1000kV输变电工程、安次变电站、香河变电站、大城变电站等3座500kV输变电工程、小海子变电站、东沽港变电站、邵府变电站等15座220kV输变电工程、大学城变电站、中口变电站、龚庄变电站等44座110kV输变电工程的用地需求。

第二十一条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1.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强化对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等质等量补充。2006-2010年和2006-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分别控制在4800.00公顷和14400.00公顷。

2.合理引导农用地内部调整

耕地调整为非耕农用地的,不得破坏耕作层。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应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第二十二条保质保量补充耕地

1.紧抓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任务的落实

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加强对补充耕地质量等级的评定工作,确保规划期内耕地质量有提高。2006-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4400.00公顷。其中,2006-201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800.00公顷。

2.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制定耕地补充计划,监督占用耕地单位补充耕地,切实落实建设占用补充耕地法人责任制。同时,努力拓宽资金渠道,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3.大力加强农田整理和村庄整理

积极稳妥地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尤其要加大空心村、废弃宅基地等的整理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006-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10619.65公顷。重点整理区域为永清县、三河市等土地整理潜力较大的地区。

4.积极开展废弃地复垦

开展工矿建设废弃地、公路建设取土废弃地等的复垦,合理安排复垦土地规模、方向和时序。2006-2020年,通过土地复垦补充耕地166.56公顷。重点复垦区域为经过市域的铁路、公路沿线地区、全市已废弃的砖瓦窑和规划期内拟关停及废弃的砖瓦窑地区。

5.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2006-2020年,廊坊市通过开发其他土地补充耕地3613.79公顷。

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实施永定河泛区综合整治工程、黑龙港流域盐碱地开发整治、文安县东南地区滩涂、荒草地开发工程。

第二十三条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1.科学调整基本农田布局

严格按照《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的保护目标,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对现有的基本农田布局进行调整。

本轮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将尽可能保持与上一轮规划衔接,并按照农田相对集中、规模连片,有利于规模耕种,有利于持续投入、避让建设占用区和易于毁坏区的原则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域。

2.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

以农用地分等定级为依据,把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集中连片的耕地,粮、棉、油、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通过土地整治新增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对区内基本农田进行重点保护和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集中区。

全市共划定的10个基本农田集中区,分别是:龙河基本农田集中区、新龙河基本农田集中区、鲍丘河基本农田集中区、青龙湾河基本农田集中区、牛虻河基本农田集中区、永金渠基本农田集中区、中亭河基本农田集中区、任文干渠基本农田集中区、子牙河基本农田集中区、子牙新河基本农田保护区。

3.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积极推进基本农田集中区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增加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市域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将优先整理、复垦为耕地。

第二十四条合理利用其他各类农用地

1.提高园地利用效益

重点建设廊坊市南部地区瓜果、蔬菜等种植基地,以及红小豆、金丝小枣等特种种植基地,调整园地布局。加强对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不断推进特色园地的规模化和基地化。

2.严格保护重要林地资源

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工程征占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重点保护和建设永定河、龙河、潮白河、沟河等河流沿线林地及主要铁路、公路沿线防护林地。重点建设高标准绿色通道、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林地。加强低效林地的改造,加快受损林地的恢复和重建。

3.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

加强畜禽养殖用地调查与规划,坚持区域化布局,鼓励规模化养殖,推进标准化管理。建设南部小尾寒羊养殖基地。引导新建畜禽养殖场利用废弃地、荒滩和荒山坡等。

第二十五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以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节,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安排的调控。2006-2010年和2006-2020年,廊坊市新增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7000.00公顷和22000.00公顷以内。

2.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

依据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同时,做好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范围内的重要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的查询、评估工作,查询、评估结论作为确定城乡规划范围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六条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工矿用地

优化城镇工矿用地布局,调整城镇用地内部结构,整合各类工业产业用地,提高城镇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确保2010年、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89平方米/人、159平方米/人以内。

1.控制城镇工矿用地过快增长

调控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安排。2005年,廊坊市城镇工矿用地34368.79公顷,至2010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达到39700.00公顷;至2020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达到50600.00公顷。

2.加快推进工业用地整合

加快工业向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燕郊开发区、香河开发区、大厂工业园区、龙河工业园区、固安工业园区等省级开发区集聚;统筹开发区布局,整合开发区资源,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集群发展的开发区空间布局。

3.加大中心城区存量建设用地挖潜

挖潜发掘安次、广阳中心城区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保证城市发展的用地空间,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异位置换,引导城市住宅、商业和服务业项目建设同旧城改造有机结合,发展多层与高层建筑,提高建筑密度,开辟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共享集中,合理规划、集中建设城镇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车库、供热中心、给排水设施等)。

4.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

以空间形态改造为重点,集中连片改造城中村;统一规划,确定改造范围,制定统一标准,综合平衡改造项目的拆迁安置、开发和配套设施用地。

5.盘活存量用地,消化闲置用地,激活低效用地

通过限期开发、调整项目、整理复垦、土地回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手段,优先开发闲置、废弃和低效利用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并举。

6.建立健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各类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标准,并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对超标准用地的,要核减用地面积。

第二十七条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1.积极实行村庄综合整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管制,以县(市、区)政府为组织主体,编制和实施新农村布点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有计划地安排拆垦村庄的搬迁,并将其整理成耕地。

推进分散农村居民点的适度集中,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归并整理,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2.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确保宅基地面积不超标,加大闲置宅基地的处理力度,引导和规范农村宅基地合理流转,为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点建设标准,防止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完善供水、排水、垃圾处理、文化、医疗等配套设施,促进生活水平的提升。

参考现有土地利用功能,结合廊坊市自身特点及其区域发展功能定位,落实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和土地利用战略,按照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性和单元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相对一致的原则,将廊坊市划分为城镇村发展区、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等功能分区。根据功能分区的主导功能,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管制措施。

第二十八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1.城镇村发展区

城镇村发展区为廊坊市人口和二、三产业集聚,在土地利用上以城镇村建设发展为主的区域,总面积为821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区域:以廊坊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形成“两带一轴一中心”(两带:环北京产业带、环天津产业带,一轴:中部特色产业轴,一中心:城市功能中心)多园支撑、集群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开发建设用地区域:在廊坊市已有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产业集聚的原则,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工业企业集聚,做大做强开发区和工业组团。工业发展区主要包括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厂回族自治县工业园区、香河开发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固安工业园区、永清工业园区、霸州开发区、文安工业园区、大城工业园区等省级开发(园)区。

2.基本农田集中区

基本农田集中区为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较高、优质基本农田占比例较大,需要重点保护和进行基本农田建设的区域。廊坊市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2597平方公里,该区是全市粮、油和主要农产品的主产区,主要包括高产、稳产田,生产条件较好、质量较高、集中连片的农业用地,区内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3.一般农业发展区

一般农业发展区为基本农田集中区以外,以发展种植农业、林业、牧业为主的区域,总面积为2815平方公里。发展与大城市和生态城市相匹配的现代都市农业,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元服务功能,强化其对城市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农业衍生服务业,提升花卉苗木、时令瓜果、特种水产、特色畜禽等产业等级。

4.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主要为廊坊市蒋福山自然保护区、天下第一城风景名胜区、东湾自然保护区、葛渔城自然保护区等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公园,以及其他具有重要自然与文化价值且规模较大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各级文化历史保护区,面积为71平方公里。区内土地利用核心功能为生态保育和修复、文化保护、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规划期内积极进行生态建设,全面完善生态和文化空间体系。

5.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包括各种河、湖及其他重要水源保护区,面积为113平方公里。在市域内形成“河-湖-林-路”的生态安全屏障。“河”指市域内潮白河、泃河、大清河、永定河、青龙湾河、赵王新河、子牙河、北运河、京杭大运河等河流水系;“湖”指南水北调的广阳水库、高氟水库及市区周边中小型水库、水源保护区等大型水面;“林”指广阳森林公园、香河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路”指京秦、京沪、大秦、京九、津霸五条铁路沿线以及京津塘、京沈和津保、廊沧等高速公路沿线的绿化林带。

第二十九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调控方向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坚持集约利用的原则下,有机结合、综合协调区内产业布局与城镇用地空间布局,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其中,中心城区逐步完善区域“核心”职能,加强城中村整治和旧城改造,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区内注重工业用地的内涵挖潜,严格控制新增工业用地规模,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发挥集聚效应。

对基本农田集中区进行重点保护、管理和整治,严格控制区内的耕地转变用途,鼓励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序增加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的建设。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布局必须避让基本农田集中区。

一般农业发展区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同时也是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主要区域。区内以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严格控制区内农田转变用途。实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鼓励区内的其它用地按规划转为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用地,促进农业用地连片集中规模经营。

区内严格禁止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建设和开发活动,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大运河的保护工作机制,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稳步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及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廊坊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保育、生态修复和生态旅游等,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与开发活动。对泃河、南孟水源地等主要水源保护区及其集水区域以及广阳水库、高氟水库等主要水库水源保护区,规划期内,全面建设生态网络空间体系,完善生态防护功能,保障全市生态环境安全,保护生态敏感区不被破坏和污染。

第三十条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1.允许建设区

允许建设区涵盖规划期内将保留的现状建设用地和规划新增的建设用地,是规划期内廊坊市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各县(市、区)中心区,大中型工矿建设用地区域以及其他主要城镇村建设用地规划区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全市允许建设区面积约为821平方公里。

2.有条件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以外、扩展边界以内的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在不突破规划用地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允许规划建设用地布局在有条件建设区内作适当调整。在特定条件下,有条件建设区内可安排用于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新增建设用地。全市有条件建设区面积约为297平方公里。

3.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是全市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分布于城镇村规划建设和重点保护区域之外的广大地区,区内主导功能为农业生产。全市有条件建设区面积约为5115平方公里。

4.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是廊坊市市域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水源保护地、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采矿塌陷区等其他生态脆弱区域。全市禁止建设区面积约为184平方公里

第三十一条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管制规则

区内土地主导功能是城镇村和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优先满足基础设施用地和社会公益性设施用地的需求,统筹增量保障与存量挖潜,促进集约用地。允许建设区在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可依程序调整,但不能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照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须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并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

区内主要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区内禁止城、镇、村建设,严格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选址项目用地。

区内土地主导功能为生态与环境保护,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与开发活动。可以因地制宜,适当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及保护性开发活动。

第三十二条土地整治任务与目标

全面推进土地整理。积极开展农村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加大农村废弃土地和闲置宅基地整理力度,开展迁村并点﹑退宅还田,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加快闭坑矿山﹑挖损压占、砖瓦窑场等废弃土地的复垦,及时复垦新增废弃地。

适度开发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土地开发的用途和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切实做好开发土地的后续管理,确保被开发土地得到持续、有效利用。

2006-2020年,全市土地整治规模达到26769.09公顷,其中,土地整理规模达到17580.30公顷,补充耕地7691.37公顷;土地复垦规模达到4407.33公顷,补充耕地2644.40公顷;土地开发规模达到4781.46公顷,补充耕地4064.24公顷。

第三十三条土地整治工程

全市划定3个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分别为:北三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主要开展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并重的工作,土地整理以耕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并重,复垦的重点方向是废弃工矿、砖瓦窑厂用地和交通水利挖废地;中部区县(广阳区、安次区、永清县、固安县)土地整理重点区,主要开展以农用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为主的土地整理;南三县(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土地整理开发重点区,开展荒草地开发以及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并重的土地开发整理。

1.土地整理工程

(1)北三县高标准农田整理工程。该工程区域位于廊坊市北部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境内,包括三河市燕郊、高楼、李旗庄、黄土庄、杨庄、皇庄,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邵府、祁各庄,香河县蒋辛屯、五百户、渠口、安头屯等乡镇。工作重点是整理田间道路沟渠,明渠改暗渠,推广喷灌和滴灌技术,改善灌溉条件实施节水农业。

(2)廊坊市中南部地区中低产田整理工程。廊坊市中南部地区中低产田整理工程位于霸州市境内,范围涉及霸州市南孟、岔河集、煎茶铺、康仙庄、胜芳、杨芬港等乡镇。主要工作是对大量中低产田进行整理,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地力,提高耕地质量。

(3)廊坊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廊坊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涉及全市范围内具有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工作是通过空心村治理、旧村改造、平改楼、村庄撤并等措施将腾出的土地整理为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2.土地复垦工程

(1)廊坊市砖瓦窑整治复垦工程。廊坊市砖瓦窑整治复垦工程涉及全市已废弃的砖瓦窑和规划期内拟关停及废弃的砖瓦窑。主要任务是逐步将废弃和关停的砖瓦窑占地复垦为农用地。

(2)廊坊市交通骨干线沿线废弃地整治工程。廊坊市交通骨干线沿线废弃地整治工程范围包括经过市域的铁路、公路沿线工程挖损废弃地。主要工作是对沿线废弃地进行综合整治,增加农用地,主要为林地,在实现道路沿线绿化工程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3.土地开发工程

(1)永定河泛区土地综合整治区。永定河泛区土地综合整治区工程位于永定河泛区,工程范围涉及广阳区九州乡,安次区杨税务、仇庄、东沽港、葛渔城,永清县韩村、曹家务等乡镇。主要工作是对泛区土地进行开发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2)文安荒草地开发工程。文安荒草地开发工程位于文安县境内,范围涉及文安镇、黄甫、孙氏,德归等乡镇。工作重点是对文安县东南部的大量荒草地进行综合开发整治,对全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任务起支撑作用。

(3)黑龙港流域盐碱地综合整治工程。黑龙港流域盐碱地综合整治工程范围涉及大城县臧屯、里坦、大广安、留各庄、权村等乡镇。主要任务是对黑龙港流域盐碱地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对全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任务起支撑作用。

第三十四条中心城区功能定位

中心城区是廊坊市承担京津冀区域性重要城市绝大部分职能的空间载体,担负着廊坊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信息、交通、教育、科研等综合服务职能。其功能定位为:商贸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金融保险、信息中介、旅游会展等现代商务的核心区;教育科研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区;科技服务及科贸机构的聚集地;承接行政办公、文化传媒等综合职能的现代化政务文化区;建筑景观和谐、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高档居住区和休闲娱乐区。

为了充分发挥其在未来发展中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必须拓展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完善和强化其作为中心城市的各项职能。规划确定2020年廊坊市中心城区包括主城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万庄新区。

第三十五条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2005年,中心城区总人口为53.50万人,现状建设用地规模为48.10平方公里(不含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万庄新区),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89.91平方米。规划至2010年,廊坊市中心城区人口92.00万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100.00平方公里(含开发区和万庄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上升至108.70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廊坊市中心城区人口135.00万人,建设用地125.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92.60平方米。

第三十六条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廊坊市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将按照“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要求,围绕组团式发展布局,完善廊坊市中心城区功能,加强市区主城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庄新区“小三点”组团内部的联系。近期结合龙河工业园区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南水北调库区景观建设,形成具有绿色隔离空间的三角形组团式城市结构;远期逐步启动以主城区“小三点”为中心,向永清县、固安县扩展,形成大三点城市组团结构,构筑中心城区发展框架。

廊坊市三个组团主要职能:主城区为政治、文化中心;万庄新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文化休闲、现代服务业;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教育科研、经贸交流(会展)。中心城区内小三点组团用地扩展方向为:主城区主要向东南,适度向北、向西,控制向东发展;开发区主要向西、向南,适度向北,控制向东发展;万庄新区主要向西、向东、向北发展,控制向南发展。

第三十七条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鉴于中心城区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为加强中心城区用地管理,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体现中心城区用地弹性,在中心城区划定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规模边界以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为有条件建设区。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指标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可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布局调整,特定条件下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区域。廊坊市中心城区有条件建设区面积为19.72平方公里。

限制建设区。为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以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区域以农业发展为主,区内禁止城镇和大型工矿建设、限制村庄和其他独立建设、控制基础设施建设。

禁止建设区。为包括重要生态和环境资源,必须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区内重点实现“两片控制”,即控制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的凤河两岸50米以内的水源保护与涵养地区,以及中心城区南部的龙河两岸100米以内的水源保护与涵养地区。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

第三十八条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要求

各县(市、区)要在本规划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的指导下,积极配合全市土地利用战略的实施,切实落实所属区域的土地利用政策,加强本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合理利用与用途管制,加强市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生态建设分区等的空间落实和用地政策上的相互衔接,促进形成统筹协调的土地利用秩序。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土地用途分区,并依据本规划提出的分区管制要求,制定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细则。

第三十九条县(市、区)土地利用指导意见

安次区。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仓储物流区建设,建成环境优良的城市综合功能区,保障新增无污染工业用地和物流业发展用地。紧紧围绕“现代产业强区、生态文明新城”的发展定位,全力推进园区建设、项目突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生提升、稳定和谐“六大工程”,重点保障龙河工业园区用地。

广阳区。围绕“三产兴区,开放带动,城乡并进”的发展思路,以完善市级行政中心功能为重点,形成以大型商贸、现代物流和休闲娱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重点保障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产业园区用地。

三河市。立足于“一市两区”(东区为三河城区、西区为燕郊),以现有建成区为核心,县城区重点向西发展、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适当向北发展,控制向东南发展。依托城市西部李旗庄工业区建设集中工业区;依托现状建成区,在城市东部建设生活居住区,并在城市西部布置仓储物流用地。

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厂回族自治县要发挥民族自治县的优势,重点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加工业、旅游业和潮白河沿岸休闲度假业、文化创意产业。保障潮白新城、大厂回族自治县工业园区和大厂回族自治县镇的建设用地需要。

香河县。香河要依托京沈、密涿高速公路,在现有家具、钣金、印刷、包装、电子、工艺美术六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加工业和物流业。优先保障香河开发区以及香河县森林公园、庆功台森林公园和第一城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用地建设。

永清县。永清县是廊坊市“大三点”城市群的组成部分,主要发展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新兴服务业、旅游业和绿色农业,强化与廊坊市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重点保障永清工业园区及永清镇、里澜城镇、别古庄镇等重点镇的建设用地。

固安县。固安县城向北发展以商务、金融、现代居住社区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新区,向南整合现状发展用地,建成行政、文化娱乐和旅游中心,同时在固安工业区内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区和电子信息产业区,建成北京南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临空产业区,并在用地空间上予以重点保障。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以花卉苗木种植和绿色蔬菜为重点,建设北京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首都后花园。积极实施“两带工程”(即以京南花木第一村南王起营为龙头的牛驼镇花木产业带,以大范庄中国苗木生产基地为龙头的东湾乡苗木产业带)。

霸州市。霸州市以“一市三城”为依托,重点向市区西部(霸州开发区)发展,借助地热资源,重点打造温泉之乡,大力发展绿色温泉文化旅游产业,保障“一市三城”的建设用地。充分发挥区域交通枢纽的作用,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温泉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等特色产业,建设成为市域南部的中心城区。积极构筑区域经济发展“三大板块”:西部开发带建设高科技、生态型、旅游休闲产业园区;中部将以现代制造业、商贸物流业为主,打造全国最大薄壁管产销基地、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之都;东部规划建设新型工业区、商住区、休闲娱乐区,建设生态外向型高科技出口制造业基地。

文安县。以文安县城为核心,依托静王公路、世纪大道,经赵各庄至106国道,建设环京津地区电线电缆、车床、胶合板、塑料四大生产销售基地。保障防洪堤两侧生态林带用地,建成河北省洼淀地区生态绿色示范城镇。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根据县内不同区域种植特点,建立棉花、玉米、大豆等各类作物的示范基地及种植基地。引导工业项目向文安工业园区集中,并在发展用地空间上向文安工业园区倾斜。

大城县。要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和毗邻天津的区位优势,依托并积极发展壮大大城工业园区,本着重点保障大城工业园区发展用地空间的原则,构筑市场群,建设以轻工、食品、机械、煤炭和新兴工业为主的城市,加强大城县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建设无公害小枣生产基地、苜蓿草生产基地及小尾寒羊生产基地等农业生产基地。

第四十条县(市、区)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解结果

根据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调控方向,结合廊坊市北部山麓平原、中部及南部冲积平原的地形特点和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管制规则,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后备资源情况等因素,将河北省下达廊坊市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等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指标分解至各县(市、区)(见附表)。

耕地保有量。规划至2020年廊坊市耕地保有量为357900.00公顷。全市耕地主要分布在文安县56255.67公顷,大城县54857.29公顷、霸州市45109.26公顷。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各县(市、区)的耕地保有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广阳区和安次区的耕地保有量减少最多,分别为6171.22公顷和4758.30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期内,廊坊市基本农田面积为322800.00公顷。各县(市、区)的基本农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广阳区和安次区的基本农田减少面积最多,分别为7143.36公顷和2599.92公顷。文安县基本农田面积最大(51781.09公顷),大厂回族自治县的基本农田面积最小(7851.07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期内,廊坊市新增建设用地22000.00公顷。广阳区、安次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最多,分别为5010.80公顷、3197.74公顷,最少为大城县1511.57公顷。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划期内,廊坊市补充耕地指标分解结果为:安次区910.00公顷,广阳区770.00公顷,三河市1289.88公顷,大厂回族自治县1300.02公顷,香河县971.21公顷,永清县1751.05公顷,固安县1772.31公顷,霸州市1579.70公顷,文安县2101.85公顷,大城县1953.98公顷。

第四十一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的要求,优化交通运输用地布局,提高交通运输等级,为廊坊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到2020年,建设适应交通现代化要求,完善铁路公路交通设施,促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

到2020年,全市交通运输用地9762.21公顷,比2005年增加3209.29公顷。重点建设项目有:

1.铁路

重点推进亦庄—廊坊(L2)、通州—燕郊(M6)的轨道连接线及京山铁路改造、大兴线南延和京沪高速铁路建设。

2.公路

主要包括廊沧高速公路、密涿支线公路、大广高速公路、廊涿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津石高速公路等一批高速公路的新、扩建工程;规划新建固安北连线、东湾连接线、永清南连接线、李大线等高速公路连接线;新、改建廊泊线、津保南线、国道112线、唐通线、平香线、大香线、东扬线、永宫线、固雄线、侯潭线、唐通线、大石线、保静线等干线公路;新建郊区快速路和西环南延等市内交通工程。

第四十二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期间,廊坊市水利建设以保障廊坊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巩固和提高廊坊市防洪能力、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为目标,完善市域水利设施建设。

到2020年,全市水利设施用地8105.27公顷,比2005年增加1604.65公顷。重点项目有:

1.防洪工程

主要包括潮白河及潮白新河、北运河、青龙湾咸河、白沟河、赵王新渠、东淀大洪水、文安洼、泃河、老大清河、鲍邱河、凤河、龙河、牤牛河、中亭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新辟东淀行洪道工程、廊坊市城市防洪工程、三河市城市防洪工程、大城县城防洪工程、文安县城防洪工程等防洪排洪重点工程建设。

2.南水北调配套工程

主要包括南水北调干渠、南水北调调蓄工程(广阳水库、霸州市调蓄工程、胜芳镇调蓄工程、文安县调蓄工程、大城县调蓄工程)、南水北调水厂(廊坊市水厂、廊坊市开发区水厂、廊坊市万庄新区水厂、永清县水厂、固安城区水厂、固安热电水厂、霸州市水厂、胜芳镇水厂、文安县水厂、大城县水厂)、南水北调高氟水库、南水北调高氟水厂等建设工程。

第四十三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统筹安排能源基础设施用地,完成输变电网,电厂等能源项目建设,加大能源战略储备,为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1.发电厂

主要包括三河热电厂二期、廊坊市热电厂、固安热电厂等项目建设。

2.变电站

主要包括香河县1000千伏输变电项目,安次区、香河县、大城县等3个500千伏输变电项目项目,柳泉、邵府和信安等15个220千伏输变电项目,以及大学城、中口、龚庄等44个110千伏输变电项目。

第四十四条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1.环境友好型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城镇周围,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推进高产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形成都市农业发展区。推行“生态经济型”发展模式,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切实抓好水源涵养,重点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等特色农业。

2.环境友好型工业土地利用模式

按照生态空间的要求组织工业用地,实施集中式、集约化规模经营,加强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土地开发以及污染土地的恢复与治理。建立工业园区与绿色隔离带有机结合的空间结构,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形成良性工业发展模式。

3.环境友好型城镇土地利用模式

建设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镇绿地系统,优化城镇绿化土地利用方式,开放专用绿地,释放城市内公用绿地潜力;调整居住用地利用方式,强化地区性服务设施的中心作用;发挥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共享“主体化”,减少独自占用土地造成的浪费;营造居住环境优良、配套设施完善、绿化水平高的住宅小区。

第四十五条构建和谐生态用地空间格局

加强生态规划和建设,努力构建“三区一带”的和谐生态用地空间格局。

生态农业区。其范围包括北部山麓平原和中南部冲积平原等生态环境优良的区域,该区是廊坊市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同时该区还起着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等功能,是保障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该区应建立粮、菜、牧、果生产基地,引入生态开发方式,避免建成区过度连片发展,平衡区域生态建设,提供观光农业空间功能。

生态保育区。主要包括香河县、固安县、永清县的温泉度假村,三河市的蒋福山自然保护区、永清县的万亩森林公园、大城的万亩林场、固安的花卉基地等,该区是廊坊市温泉度假、农业观光、会展旅游以及高尔夫运动的黄金地段。该区应加强生态林带、风景林地的保护和建设,突出重点,强调特色。

生态修复区。主要范围包括东北部三河市的矿山开采区、南部文安县、大城县的地下水漏斗区、霸州市胜芳镇的地下水严重污染区以及永定河故道的风沙区等地区。廊坊市由于自然灾害或人工干预影响较大,导致生态质量不断下降,亟需进行生态修复和培育的地区。该地区应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建设矿业开发基地,形成与城市化、环境保护等相协调的规模化、集约化、集中化生产格局,同时开展节水工程、强化污水处理力度。

多级城镇斑块生态发展带。生态发展带是区域内城镇分布集中,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按照生态建设实施力度不同,可将生态发展带中的城镇分为一个中心生态城镇,两个次中心生态城镇以及六个生态城镇群带进行生态保育。该区域内应切实保护好各类重要生态用地,城区和镇区必须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居住区与其他用地之间设置必要的生态防护绿地。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工业、生活污染源治理。

第四十六条落实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1.制定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考核制度

廊坊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采取县(市、区)自查与市政府核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加强对耕地与基本农田的动态巡查和监测,定期提交耕地与基本农田的面积和等级情况的监测调查材料。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列入各级政府第一责任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的责任体系

实行政府牵头、部门合作,双管齐下,有效推动社会各界提高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的责任意识。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国土资源与司法、纪检、公安、规划、建设、环保、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联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切实做好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3.建立全社会共同监督、共同参与的机制

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律规章的宣传力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健全信息公开查询、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多渠道、多层次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机制。

第四十七条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1.制定节约集约用地指标控制标准

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基础,全面掌握全市城乡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制定各规划用途用地控制标准与规范,严格按照控制标准审核用地项目。

2.推行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机制,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解与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相挂钩,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核体系,奖励超额完成节约集约用地目标的用地行为。

3.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保障机制

完善用地指标项目管理机制,统一规划、统一分配全市用地指标,实行分期供地。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逐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土地市场体系。通过政府组织立项,财政补贴及市场化管理等手段,积极有序推进分散工业企业适度集中。

4.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利用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积极开展城、镇、村建设用地挖潜。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发挥规划、计划对用地总量和方向的调控。严格执行建设用地预审制度和验收制度,加大对土地利用违约责任的追究力度。

第四十八条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1.严格遵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原则

以挂钩周转指标安排项目建新拆旧规模,调控实施进度考核计划目标;以项目区实施为核心,实行行政辖区和项目区建新拆旧双重审批、考核和管理,确保项目区实施后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原有规模;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零拆整建,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引导农民集中建房、城镇集中布局,提高城乡建设用地效率。

2.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

坚决贯彻“一户一宅”制度,加强农村家庭户籍管理,做好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切实保障“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落实。

2.多渠道筹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

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筹措和使用机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用地单位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确保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四十九条健全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1.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家库,专家参与编制规划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规划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全市各阶层群众的心声,听取各方代表的建议,对大规模土地利用活动和影响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权益的项目实行听证会制度。

2.完善盘活存量土地的激励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加大对农村宅基地整理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投入多元化、项目运作市场化。通过政策引导、税费减免、供地优先等手段,鼓励各街道、各行业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存量建设用地。

3.加强规划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全社会按规划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五十条廊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说明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具有同等效力,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与图件的具体解释和阐述。

第五十一条本规划自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实施。

第五十二条本规划由廊坊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由廊坊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THE END
1.目标VS计划,你真的理解这两个概念了吗?我的天空 不知道“目标”与“计划”之间区别的人,意识不到自己可能会因为死守计划而最终无法达成目标。 ...https://www.jianshu.com/p/c9e82469c4e0
2.如何制定目标和计划制定目标和计划是个人或团队取得成功的重要步骤。以下是一些制定目标和计划的建议: 1. 明确目标:首先,要确保你的目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相关的和有时限的(SMART)。明确的目标可以让你更有效地追踪进度并衡量成果。 2. 制定可执行的计划:计划应包括要完成的任务、时间和资源的详细安排。制定一个可行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102/21/27236893_1109640716.shtml
1.学生学习目标计划(通用15篇)学生学习目标计划(通用15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学习目标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学习目标计划 1 https://www.ruiwen.com/xuexijihua/6137766.html
2.2022年目标计划(通用15篇)目标计划 2022年目标计划(通用15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年目标计划(通用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标计划1...https://www.unjs.com/fanwenku/337137.html
3.目标工作计划4篇为积极配合销售,自己计划努力学习。在管理上多学习,在销售上多研究。自己在搞好销售的同时计划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管理技能及销售实战来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再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本人将以身作责,以实际行动来来带领整个团冲击计划目标。 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10725231642_1219479.html
4.目标计划书(必备)目标计划书(必备)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计划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目标计划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标计划书1 一、学习目标: 月考,班级排名在前十名以内。 https://www.oh100.com/a/202406/7745139.html
5.目标计划目标计划范文目标计划模板工作计划表学习计划表工作计划寒假计划寒假计划表计划表计划书施工进度计划表计划书封面项目计划书商业计划书封面商业计划书word封面项目计划表学习计划项目计划书封面立即下载 公司部门年度月度工作计划表通用Excel模板 立即下载 关键性能指标以商业智能度量衡量业绩和计划目标提高 立即下载 公司部门年度月度工作计划表Excel...https://www.51miz.com/so-sucai/119979.html
6.个人年度目标计划(通用15篇)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年度目标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个人年度目标计划 1 本年度我主要担任的岗位:市场部业务主管 市场部业务主管的职责 ...https://www.wenshubang.com/gongzuojihua/328482.html
7.学习目标计划书(通用17篇)学习目标计划书(通用17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目标计划书,欢迎大家分享。 学习目标计划书 篇1 一、学习目标: 月考,班级排名在前十名以内。 https://3g.yjbys.com/xuexi/jihua/2610582.html
8.工作计划和目标措施(精选17篇)工作计划和目标措施(精选17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工作计划和目标措施,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https://www.gdyjs.com/shiyongwen/gongzuojihua/148477.html
9.学习目标计划(通用35篇)学习目标计划(通用35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目标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小学学习目标计划 【2】初中学习目标计划 【3】高中学习目标计划 ...https://www.jy135.com/xuexijihua/1505874.html
10.什么是行动计划?(附示例和模板)让我们来看看行动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行动计划目标、行动计划步骤、行动计划项目、行动计划时间表、行动计划资源、行动计划矩阵、行动计划报告。 1、行动计划目标: 行动计划目标作为行动计划的指南,定义和传达计划力求实现的目标。 2、行动计划步骤: 行动计划步骤构成了行动计划的核心。他们详细说明了实现目标必须完成的关键...https://www.zoho.com.cn/projects/articles/action-plan09.html
11.未来一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5篇未来一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5篇制订工作计划,是每位伙伴必须做的事,不只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更重要地是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笔者给大家带来的未来一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https://m.renrendoc.com/paper/155917841.html
12.目标和计划是两回事目标和计划的区别但如果我做了计划,分解目标,制定时间表,我就能有效地治疗“拖延症”,因为我时刻都处在自己构建的过程管控中,每一步的衔接都有安排,这样我的注意力就容易保持集中,甚至全程高能。而我发现,精力涣散最容易发生在当你不知道下一步该干嘛时。 第二点: https://blog.csdn.net/kevin1993best/article/details/105906466
13.目标管理计划包括八个步骤目标管理是组织实现其使命和愿景的关键工具。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制定有效的管理计划,组织能够确保团队的努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目标管理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路线图,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步骤和方法,帮助组织达成其长期和短期目标。 第一步: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是目标管理计划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组织需要明确定义其长期和短...https://www.jiangshitai.com/article/1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