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能力的提高又在于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但学习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要灵活运用到临床上,这是对修炼内功的具体要求,也是做好中医临床的关键所在。
做好顺应“结合”,要坚持“借西守中”和“衷中参西”的思维;要坚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和中西互补;要坚持“百花齐放、借西促中”。
中医临床工作者治病取效首先要明辨病机,辨证论治,而取方用药亦是重要一环,必须紧紧抓住药之配伍,每味药的用量,炮制对药物的临床疗效的发挥也十分重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又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我们中医药人要不负重托,不负期盼,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实走好。要以临床为导向,来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认为应着力在以下几点。
不负重托,练好内功
国家重视,人民期盼,当下中医药人应练好内功,做好临床。要深知疗效是中医药的优势与生命力所在,并要知道疗效是中医药理论实践价值的集中反映,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医药的立足之本,优势专科又是医院的立身之基。不过从临床实际来看,中医药疗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提高疗效须重塑中医思维,首先要从“审察病机,辨证论治”着手,这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抓手,是“练好内功”的切实落脚点。今天的中医要立足自信,深刻领悟中医药学术有其深厚的文化和哲学背景。其凝聚着天人合一、相生相克、顺应平衡的辩证统一思想,要求遵循传统医学思维去分析“中医现实”,并提出中医策略。而策略就是要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能力的提高又在于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但学习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要灵活运用到临床上,切不可学用分离,这是对修炼内功的具体要求,也是做好中医临床的关键所在,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所以练好内功乃为要务。
着力“我主”,顺应“结合”
中医药得到传承发展,在政策指引下,有序推进,从“依法支持”到“促进振兴”,再到“坚持中西医并重”和“加强中西医结合”,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所取之举让中医与西医在同等位置上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发挥中医药优势,用疗效“说话”。学科引领者要着力带领中青年中医工作者,秉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能中不西”的治疗原则,让中医药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价值,真正寻找到中医院姓“中”和中西医结合的切实落脚点,融合地走中西结合之路,是当今临床医学的呼声。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要以多变思维去认识疾病,其中要将现代医学技术为我所用,在辨明病机的同时,还要分析病变的转归,随机应变,拟定中医方案。现在的学科引领者,既有中医的经验,又有现代医学的知识,而关键在于用心,以姓“中”的理念是完全有能力带领下级医生做好中医临床工作。如以疗效来说,是有双重要求,对功能紊乱性疾病又兼有实质性病变的患者,中医需要着力用心抓住重点,各个击破,取得疗效,并以此为起点组织团队加联盟研究大病种的筛选,制定相对统一的方案,施于临床,通过实践与数据,来阐释中医药的疗效,落实中医院姓“中”的宗旨。
逐渐实现数字化是新时代对中医药的要求,要深刻认识数字化是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以数字化推动服务能力提升,赋能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医药发展新赛道,塑造中医药发展新动能。
一要坚持两个思维——即“借西守中”和“衷中参西”的思维。中医应该积极地借助现代医学的检验等手段发现和认识疾病,并借其甄别有无器质性改变,是否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是否需要生命支持辅助手段进行挽救等。在适合的阶段遵循中医的辨证原则,分析判断疾病的虚实并给予针对性的方药调理,支持辅助西医共同取得最佳效果,特别对疑难杂病,如肿瘤手术、放化疗等恢复期患者,中医药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识病上中医是以宏观和形象思维取以四诊(望、闻、问、切)去辨证处理,而进一步剖析又以“八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关系都为核心,对此思维的定向需要用心领悟。可见做中医临床一定要辨证论治。此“辨法”用就是中医处理人体疾病信息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但又需要看到辨证是有严密的逻辑,论治是有严格的规定,对于“证”是有三个基本要素,即谓之病位、病因、病性,这都需要领悟以指导实践。
三要坚持“百花齐放、借西促中”。对于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理论、临床、理法方药、古方今用、药材培育、加工炮制、制剂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积极借助和利用西医学的微观、有效成分检测、细胞分子提取等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来不断发现中药新效能、新用途,并不断研发出包括给药途径在内的一系列中医药创新成果。《中国中医药报》3版刊发的“西医大家话中医”栏目,让我们中医药人更加认识到自信的重要性。我们要提高自我,做好中西医结合。以坚持中西医并重,用“和而不同”的智慧,发挥出特色优势,以疗效来说中医。让中西医融合贯通,并行不悖。
临床用心,方药在握
中医临床工作者治病取效首先要明辨病机,辨证论治,而取方用药亦是重要一环,对于提升中药的疗效,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是药之配伍。药有千万种,有的具有多效作用,配伍得当则起效。如临床遇见高血压合并颈椎病而出现眩晕症状的,有求于中医治疗,则需要用升降同施的方法。取煨葛根配伍代赭石、竹茹、天麻钩藤饮出入图之,即可使人体的升降得到平衡,眩晕得止,可见药效在于配伍。
此外,炮制对药物的临床疗效的发挥也十分重要,现在中医临床工作者有见忽略,而制药工作者也有失传统。举例来说,如生姜,是一味药食同源的良药,其入药之品常有鲜姜、干姜、姜皮、姜汁、煨姜、炮姜等六种,而现在药房饮片中只有鲜姜、干姜、炮姜、姜皮,却鲜见煨姜,我在临床上运用煨姜对“肝胆郁热,脾胃虚寒”的寒热错杂之症,起到确切的应对作用,因煨姜性温而不燥,又有利胆作用;又如拿甘草来说,其入药有生甘草、甘草梢和炙甘草等几种,生甘草用以调和诸药,如以10克以上用量,配生黄芪又可起到托里解毒之效;甘草梢有清心利窍,引热下行之功,如导赤散即用梢而取效;炙甘草分蜜炙,姜炙两种,蜜炙则润肺止咳,姜炙则以气化的作用调节心率,如“炙甘草汤”用意如此,而今日的中医门诊处方上,只看到一个“炙”的字迹,所用饮片并无蜜炙,姜炙之别。
总之药制作用有五:相反为制——如吴茱萸和黄连;相贵为制——知母与黄柏;相畏为制——如生姜能解半夏、南星之毒,故以炮之使胃受纳,利于服用,对气味重的药物醋炙,酒炙,麦麸炒姜炙等;相恶为制——如以米泔水制苍术以缓其燥性;相喜为制——使形、色、气味发生改变,利于服用,如五味子配干姜,酸辛并用治疗内伤咳嗽。
面对现实,应着力解决中药炮制问题,中医院要作为一项内涵建设,在药剂科设立“临方加工室”,按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加工,体现中医院的特色,促进疗效的提高。
基层的中医药工作者要有多面手的能力,既要有大内科知识,又要有外治的方法,这是随机应对的,如中药,针灸都是有效之取。
以上简短之言,是我从事临床的感悟,我们要提高站位,以问题为导向,着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让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力,用疗效来诠释中医药,让中医药扎根疗效,永葆生机。(国医大师徐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