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摸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这是中医用来诊病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某种程度上带点神秘色彩的技艺。其实,通常意义上的摸脉远不如中医摸脉那样复杂,稍加练习就能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特别是老年朋友,一旦养成摸脉这个简单的好习惯,就会从中受益良多。
1把脉怎么判断是喜脉
胎息之脉,以血为本,血旺则易胎,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有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左疾为男,右疾为女(疾者速来速去,非数脉之一息七至)。如是以脉辩人则,男女脉同,唯尺各异,阳弱阴盛,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形象】脉跳来去滑利而快,故王叔和云,“与数相似”,脉形充实圆滑而脉势有力。特点是脉来流利而圆滑。
切脉时,可触到脉跳流利而不涩滞,脉率似数非数之动象。指下有“如盘走珠”之圆滑感觉。故可理解为“流利”脉。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等病证。或为妇女妊娠。
【分析】《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弱指和缓)。是说脉跳滑利而冲和者,是营卫充实的佳兆,妇人妊娠亦常见滑脉,是血气充盛而调和的表现。这些均不属病脉。所说病脉之滑者,前人论述较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滑者,阴气有余也”,张志聪在注解中说:“邪入于阴,则经血沸腾,故脉滑也。”张介宾也说,“滑乃气壅血实之候”。痰饮,食滞皆为阴邪内盛,再加血气壅涌,故现滑脉。若热邪波及血分,气血未损,血行加速,脉道满溢则脉象滑利,且多为滑数相兼出现。总之滑脉多主实证,故有“滑脉主实”的说法。
【相似脉】
动脉:脉来滑数有力,应指突跳如豆,但搏动的部位较滑脉短小,故云“如豆大,厥厥动摇”。其所主病为主惊,主痛。因为痛则阴阳不和,气为血阻,惊则气血紊乱,脉行躁动,故见动脉。
2养成自己摸脉的好习惯
一、为什么自己摸脉很重要
健康人在休息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在60~100次之间。而每一次心脏的跳动,都会转化为脉搏的一次搏动,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实际上就是每分钟后心脏跳动的次数,所以,通过给自己摸脉就会对自己心脏跳动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例如,休息时每分钟脉搏跳动高于100次,表明可能存在心动过速了,而低于50次则表明可能存在心动过缓,这两种情况都是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的。因此,我们说,脉搏是心脏跳动情况的晴雨表,通过摸脉能够及时发现心脏跳动的异常,后者的学名叫做“心律失常”,是一大类非常常见的心脏疾病。
二、如何给自己摸脉
摸脉的方法很简单。通常采用端坐位,把一侧的上臂手心向上平放到桌面上,然后把对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并排轻放到该侧手腕的拇指一侧,这时候往往稍加寻找就会清晰的触摸到自己的脉搏。如果开始不太熟悉触摸的方法,可以在触摸侧的手腕下面垫上一个小枕头,这时脉搏就会变得清晰起来。如果反复触摸都摸不清自己的脉搏,这本身就提示需要到医院就诊了。
三、{C}摸脉时都需要记录那些信息
四、为什么摸脉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心律失常的早期诊断
其实,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在某一个时刻摸过自己的脉搏,只是没养成习惯而已。由于心律失常在老年患者中非常常见,所以,对于>60岁的老年朋友,我们建议每天都能抽出两三分钟,摸一下自己的脉搏。在出现胸部不舒服的时候,更要及时去摸一下自己脉搏的跳动情况。对于<60的中年朋友,我们建议每周,譬如周末时,能够静下心来摸一下自己的脉搏情况。当然,在感知胸部不适或者心慌时也要及时去摸脉搏。对于青年朋友来说,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可以仅在自己感到心慌不适时再去摸自己的脉搏情况。
3把脉的正确方法
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把脉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把脉的部位
1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寸口以及脏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规律
1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2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的体位
1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以便诊察脉象。
2如果侧卧、上臂扭转,均可能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诊脉的手法
1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21.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3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43.运指
医生运指概括为7种。
(1)举法:指医生用较轻的力量按在皮肤上察脉的方法。又称为“浮取”、“轻取”。
(2)按法:指医生用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体察脉的方法。又称为“沉取”、“重取”。
(3)寻法:有两层意思:其一,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力可轻可重,左右推按,仔细体察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其二,是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即“中取为寻”。
(4)循法:指用指目沿着脉道的轴上下移动来取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体察脉搏的长短。
(5)推法:指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推动以体察脉象快慢、力量、趋势的一种方法。
(6)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
(7)单按:用单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数、形、势等变化特征。
诊脉平息
五十动
4摸脉也得有火眼金睛
明代嘉靖庚子年夏天,一位名叫沈大方的人,妻子赵氏患了痰热病,遍身浮肿、手足麻冷、日夜咳嗽,小便时每次只能尿一点,还尿不痛快。
沈大方四处求医,终于遇上了薛立斋,薛立斋诊了赵氏的脉,发现她的脉洪大而无伦,可是如果使劲往下一按,却发现脉很弱,跟没有了似的。薛立斋明白这些烦躁等热象都是假象,真正的原因是肾阳虚、肾中寒凉,因此导致的虚火上浮。于是开了金匮肾气丸,用一料的量,一次喝下。
赵氏在服用了金匮肾气丸以后,立刻就想要去厕所,到了厕所,小便就开始顺利地尿出来了。第二天,薛立斋又开了金匮肾气丸,同时加上些补药,一共服用了二十来服,结果赵氏身体就基本恢复了,居然三四年都没有出现什么病症。
医理分析:
中医认为,水湿和阳气是一对矛盾,阳气可抑制水湿,而水湿重了也可以抑制阳气,因此补阳气也可以化去水湿,促进排尿,而排泄水湿可以使得阳气恢复。
5中医看病只是需要摸脉吗
中医看病只是需要摸脉吗――走出中医脉诊的误区
凡是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医生,尤其不会处理这样的问题。因为从古到今,中医就不是这样看病的。而一些江湖医生倒是敢想敢说,(当然也有的正规院校毕业的医生被情事所迫的入乡随俗),如肝郁、胃火、肾虚呀等等。其中尤其是肾虚的脉象,最常被摸出。不论病人多么年轻,多么红光满面,反正你就是肾虚。这样的病人,就像是被洗脑了似的。花了许许多多的钱,补的口舌生疮、满脸痤疮,甚至前列腺发炎,也决不罢休。我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也不时碰到这样的病人,实在推托不开,也只能摸摸脉以后,不情愿的云山雾罩的说一些三焦气化不利、湿浊内蕴化热、久病入络、炅则气泄、热深厥深的病机,或是泻南补北、逆流挽舟、寒温并用的治法等等学术名词以应付了事(故意选一些有些医生也可能不容易解释的名词)。不可否认,“脉诊”是中医的特色,也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项诊疗,但往往被选择性忽略的是,中医诊断在两千多年前就是“望、闻、问、切”这四种手段,而不是单单一个切脉。不知从何时起,脉诊好像是唯一能代表中医特色的形式,而且被无限度夸大了。
但凡是有关中医的传媒,无论传统纸质,照片还是电视纪录片,都无一例外的选用了切脉作为经典形象代言。我在小时候也曾这样认为,手一搭,便知究竟,出神入化,还记得西游记中的走线号脉,年纪稍长又接触到的是京剧沙家浜中的: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情根源;还有金庸笔下的平一指,薛神医的辨脉绝技等等。这哪里是宣传中医,这是捧杀。那是文学的胡编乱造啊,但是,这些误解却流毒甚广。时值今日,有越发严重的趋势,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更甚。既影响了中医的形象,也误导了好些寻求中医看病的患者,误己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