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公司都是管理第一,技术第二。没有一流管理,领先的技术就会退化;有一流管理,即使技术二流也会进步。”
“以前我们就讲过华为公司什么都不会留下,就剩下管理。所有产品都会过时,被淘汰掉,管理者本人也会被更新换代,而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则会代代相传。”
也许你会反驳,华为是企业,医院不是企业。但从本质上讲,企业、医院都是为了共同目的而建立的组织,对于组织而言管理是保持其基业长青的核心能力!
医院信息主管一定要将管理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培养,懂技术但不沉迷于技术,做一个造钟人而不是报时者,激活组织,赋能个体,为员工的职业规划铺平道路!
第二个认知误区:服务外包的异化,有一种痛叫做放手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服务外包的理由。医院信息化发展至今,IT设备的维修维护、网络的运维、数据库的运维等服务靠信息科自己完成几乎不可能。适度服务外包是医院信息部门的普遍做法,这样可以释放人力资源从事与医疗业务联系更紧密的工作。
但服务外包不等于放手,服务外包不等于替代,更不能发展为外包的异化。异化理论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他把人跟物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称为主仆关系,人是主人,物是仆人。但是在二者相处的过程当中会发生主仆关系的逆转,刚开始是仆人依附于主人,但是,当主人把许许多多的事情都交给仆人去做的时候,主人的能力逐渐被掏空,最后的结果不是仆人离不开主人,而是主人离不开仆人。
信息科与服务外包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一种关系。如果外包服务无序扩张,有一天你会发现,离开外包服务信息科好像什么都做不了。就像手机之于我们现代人一样,一机在握你好像能无所不能,一旦没了手机,你就跟丢了魂似的无所事事。因此笔者认为服务外包要符合三个原则:
1.能用技术解决的不靠人海战术,比如用云桌面解决终端电脑的维护,实现故障快速恢复,业务快速上线,而不是一味的增加外包维修人员。
2.外包方式由托管型变为赋能型,从采购服务到沉淀知识赋能员工。因为技术门槛的限制,数据库运维一般由专业的数据库工程师提供外包服务,信息科人员只能打打下手,技术能力得不到提升。信息主管在采购此类服务外包时要转变思维,用数据库运行维护平台+定期现场巡检的模式来替代原来的托管型服务外包。信息科人员依托数据库运行维护平台,在知识库与后台专家的协助下解决业务系统的“卡、慢、顿”,保障数据库安全高效运行,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3.确定服务外包边界,防止外包的异化。信息主管要严格划定服务外包边界,数据资产与核心业务不能外包。外包的是低技术含量的服务,技术不能依赖外包,思考更不能外包(评审、检查、项目答辩),不要沦落为临床需求的传话筒和厂家服务的接线员。
第三个认知误区:只重视计划,忽略了规划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我们常常高估一年的变化,而低估五年十年的变化。不少信息科很重视每年的计划,把计划做得很到位,1月份上什么系统,2月份做什么升级,但对于信息化建设规却应付了事。规划和计划的关系就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对此原无锡人民医院刘喻主任列出过很好的公式:
好的规划+好的计划=优秀的系统;
好的规划+差的计划=平稳的系统;
差的规划+好的计划=混乱的系统;
差的规划+差的计划=失败的系统。
要做好信息化建设规划必须结合医院发展规划,必须熟悉医疗信息化发展趋势,必须理解医院业务演进方向,这对信息主管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制定规划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盲目追求高大上,“云、大、物、移”不切现实;二是过分强调现实性,规划没有前瞻性。
信息化建设规划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合适的规划无非三点:定位精准、贴合需求、适度前瞻!
二、找准定位,顺势而为,发展竞争力
所谓定位就是看清世界认清自己,大至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小至一个组织和每一个人,只有找准定位才能确定接下来的行动。根据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我将医院信息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常规保障阶段、管理融合阶段、数据创新阶段和数字化转型阶段。
信息科1.0(常规保障阶段):立足本职、中规中矩
此阶段,信息科能完成信息化建设基础工作,即管理医院IT资产(机房、网络和终端);进行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拟定、维护医院信息系统各项技术标准以及负责医院的网络信息安全。
信息科1.0的核心能力是运维服务,保证设备、网络、系统不出或少出问题,下沉一线主动服务是赢得认同的有效方式。
信息科2.0(管理融合阶段):统筹规划、协调实施
此阶段,信息科除完成1.0阶段的基础工作外,能围绕医院战略目标,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完成业务需求的分析整理、沟通协调;进行信息系统的论证、建设与实施;按照项目管理开展信息化项目目标评价、信息化项目效益分析。
信息科2.0的核心能力是信息规划、项目管理以及综合协调能力,熟悉医疗流程和业务演进,具备IT战略眼光和沟通协调能力。
信息科3.0(数据创新阶段):信息赋能、数据驱动
此阶段的信息科具备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能规范管理和运用医院数据资产来促进精细化管理,深度参与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并能初步利用数据创造价值,创新服务业态。
信息科3.0的核心能力是数据治理,对全量全要素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为医疗、科研、管理等活动提供数据服务。
信息科4.0(数字化转型阶段):提供决策、指向行动
这是信息科的最终阶段并将一直持续下去,或许这个阶段信息科已经改变名称为大数据科或者战略规划科,职能也将大大超出前三个阶段,从提供信息到提供决策,从指向观念到指向行动。
信息科4.0的核心能力是数字化转型力,即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推动医院业务演进,保障医疗行为安全高效,促进医疗资源精准匹配,提升医患双方体验,变革医院管理范式。
医院信息化的阶段决定信息科的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处于不同阶段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信息主管要找准定位、顺势而为、分步提升,跟随医院信息化的发展,一项一项地扩充核心能力,既不能不顾现状追求跨越式发展,也不能固步自封跟不上发展的趋势。
三、自我迭代、团队突围,实现价值
开篇笔者就提到,信息科要想突围必须从学科建设开始。近年来,业内对于信息部门学科建设的呼声甚高,但如何开展可谓起步艰难。医学信息学知识体系、教育体系、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妨先进行信息科的自我提升,培养三种思维、三种能力。
一是技术思维与运维服务能力。重视信息科制度建设和流程管理,运用IT服务管理理念,变被动“救火”为主动防范,提高使用者体验度。
三是临床思维与科研创新能力。深入临床了解需求,归纳整理进行评估,瞄准应用转化产品,形成良性循环,提升信息科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信息主管按照三种思维、三种能力对科室员工进行培养,使每一位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形成“科研、教学、技术”三位一体的团队合力,信息科自然能赢得认同,实现价值!
其实“空心化”不是只有信息科才有,医院职能科室都有“空心化”的风险。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如何客观公平地评价行政管理人员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不过我相信随着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多维度持续客观公平的评价体系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解决信息科“技术空心化”的关键在于信息主管!希望有更多的信息主管从思想上“破贼”,在发展上破局,甘当铺路石,发现培养人才,带出一支优秀的团队,带领信息科驶向学科建设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