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第一天,南京市民期盼已久的扬子江隧道终于正式通车,而且长江隧道也和扬子江隧道一起,实行免费通行,过江只要四五分钟。这也标志着,南京过江隧道从此迈进“免费时代”。
昨天凌晨1:05至上午8:53,现代快报记者先后记录下长江隧道最后一辆交费车、第一辆免费通行车,以及扬子江隧道江北出口第一辆驶出的车。三辆看似毫无关系的普通小轿车,却承载着过江隧道由收费变免费的跨时代意义。从此,南京跨江交通进入了新的时代。根据交警部门的统计,昨天上午扬子江隧道开通后,截至中午12:00,南北通行车流量合计8802辆。
这三辆车见证南京跨江交通新时代
A
长江隧道
最后一辆交费车
“我知道,我就是最后一个交费的”
“大家注意了,最后只留3号口,其他关闭。”随着管理员一声高呼,其他收费口全部亮起了红灯,3号口的收费员等待着隧道里驶出的车辆,这时是凌晨1:04,“夜里车不多,一般过来也就四五分钟,快了。”收费员说。
话音刚落,隧道出口有车灯亮起,一辆黑色轿车由远及近,司机在收费窗口前递上10块钱后对现代快报记者说:“我后面没车了,我知道,我就是最后一个交费的。”司机表示,12月31日跨年,他回家稍迟了一会儿,但为了方便,不想绕道长江大桥,仍赶在了次日凌晨1:00封闭之前进了隧道,对于自己能成为最后一个交费从隧道过江的人,他说:“这个钱,交得也挺有意义的。”
B
第一辆免费通行车
“第一次来就遇上这么有意义的事”
早晨4:40,现代快报记者再次来到长江隧道收费站。此时,隧道口已经排了20多辆等待放行的车辆,其中一多半是外地牌照。记者走到收费岗亭前,一眼就看到了排在第一位是辆白色私家车,从牌照看,这辆车来自安徽。
司机是一位年约30岁的男子,他打开车窗,轻声说:“后座有人在睡觉。”这位司机表示,他来自安徽六安市,今天赶早来南京,是有要事需要办,当记者问他,知道隧道免费了吗?他说:“元旦高速公路不免费啊!”听完一番解释后,他恍然大悟:“真不知道,没想到我第一次来南京就遇上这么有意义的事。”原来,这位司机在来南京之前,就知道长江大桥不允许外地牌照车辆通过,于是就通过导航设置了经过长江隧道的路线,一路车辆不多,他在4:30就到了收费站,因此排在了第一个。
5:00整,隧道收费道闸全开,车辆依次通过,长江隧道免费通行之后的第一辆车就此诞生。
C
扬子江隧道江北出口
驶出的第一辆车
从隧道口出来,迅速驶上浦镇大街
简单的通车仪式之后,所有参与扬子江隧道设计、建设和施工的工作人员,全都留在了路面上,他们不停拍着照片,记录着自己在这条被南京人民寄予厚望的隧道上付出的辛勤劳动。
与此同时,隧道江北的出口处,一名工作人员拿着扩音喇叭喊道:“请所有人员离开路面,第一辆车就要开出来了。”反复几次呼喊之后,路面上的所有人都站在了路边,虽然之前验收工程时,已经走过无数次,但正式通行之后驶出的第一辆车,对于施工人员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几分钟后的8:53,一辆黑色轿车驶出,还没等到大家的掌声和欢呼声响起,这辆车便直接驶上了浦镇大街。随后,隧道里陆续涌出了数十辆车,至此,扬子江隧道开始和长江隧道一起,承担起了南京跨江交通的重任。
长江大桥、扬子江隧道、长江隧道,这三条免费的过江通道,开启了南京跨江交通新时代。
体验
长江大桥开完全程仅用了8分钟
昨天早上7:22,现代快报记者驾车从桥北新一城路口准备排队上大桥,可能是放假的原因,一路几乎没多少车辆排队,记者驾车一路开上了大桥,从7:24左右上桥,到7:32下桥,前后仅用了8分钟就走完全程。
与工作日相比,由北往南车辆明显减少,但由南往北车辆变化不是很大。此后,记者驾车从桥南开回桥北,也仅用了不到10分钟。
与此同时,与平日早高峰期间,浦珠北路动辄排队一两公里的拥堵程度相比,昨天等候排队上桥的车辆仅150米长,最多两个红绿灯就能走完。昨天整个上午,大桥通行情况都非常好。记者从南京交警九大队获悉,当天上午由北往南车流有明显降低,不排除有不少车辆选择前往扬子江隧道、长江隧道通行。
长江隧道过江只用了4分钟
扬子江隧道由南往北过江仅用5分钟
不过,与长江大桥以及长江隧道相比,记者在扬子江隧道内行驶时,明显感觉隧道内车道较窄,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有可能导致隧道内出现拥堵。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从扬子江隧道上午开通到中午12:00,南北通行车流量合计8802辆(进城方向3303辆,出城方向5499辆),交警部门表示,隧道运营情况一切正常。
开心
过江车主:
为体验新隧道早早起床
“我今天是专门过来体验的,感受新开通的隧道到底是啥感觉。”8:30左右,家住浦口旭日爱上城的时先生就把车开到隧道口附近,等候隧道放行车辆。时先生工作的地方在定淮门大街,在此之前,他每天6:30就要开车出发。当得知昨天上午扬子江隧道要开通后,原本可以睡懒觉的时先生早早起床,开车来到扬子江隧道江北出入口。“早早地体验一下通过新隧道的感觉。”现代快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和时先生一样,专程赶来体验的车主还不少。
当隧道口的工作人员将通道放开时,时先生发动汽车冲着记者摆了摆手,向隧道驶去。
江北居民:
结伴赶到现场见证变迁
昨天在通车仪式的现场来了一群特殊的观众,他们年纪都在五六十岁左右。“我们从出生就在这里,现在都老了。”吴先生今年60岁,住在顶山街道,昨天上午,他和几个老邻居步行来到扬子江隧道江北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