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狙击手在执行任务前都要校镜,军队狙击手一般在300米距离归零,警察狙击手一般在100米距离归零,即调整瞄准镜在300米或100米距离上使十字中心和弹着点重合。可执行任务时目标未必就在这个距离上,而且弹道并不是直线,受重力影响略带抛物线下坠,弹着点就会偏离十字中心,因此必须在原有归零基础上再次修正瞄准镜,使十字中心与实际射击距离的弹着点重合,就可以用中心直接瞄准射击,也可以不修正,直接在十字中心外估算出弹着点,然后用这一点瞄准,不过只有很有经验的射手才能做到。另外任务前较枪不考虑风偏,根据实际天气情况和战场情况临场计算并修正,这是必须得,除非那天没风或者风向完全沿着弹道.
首先,要理解为何要瞄准镜,人的眼睛能力有限装了瞄准镜就看得清远处的目标和环境(当然!要望远式瞄镜才可以),假设瞄镜轴线与枪管线平行子弹不受重力影响直线飞行瞄镜轴线与枪管轴线(子弹飞行线)距离为X厘米瞄镜轴线对准目标点子弹发射后(理想情况下)必定击中目标点下X厘米,真实情况是子弹飞行成抛物线越远弹道下降越厉害所以枪管是稍稍向上抬起的。交点是不一定的,是可以调整的,瞄准镜上面有旋钮,电视上也可以看见(生死狙击),打狙击枪前时不时的拧一下旋钮。
就算不调整风大了风小了气温高了低了气压高了低了子弹重了轻了快了慢了,这个交点也会变化,也可能没有交点,说了这么多可能不明白!那就再说一个例子。(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射击术语——归零
好!调整旋钮,瞄准镜瞄准线下降向左,如果枪管不动,就可以看到瞄镜的十字线中心向下向左移动,再打再调!知道十字线中心与弹洞完全重合,也可以
叫200米归零。
下面讲讲轻武器都是如何进行瞄准和射击的。
俄国TT-33手枪缺口式照门和片状准星的瞄准状态,即缺口、准星、目标“三点成一线”
练习过射击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据枪是基础,瞄准是前提,击发是关键。由此可见瞄准是射击中重要的一环。要想瞄得准,首先枪上必须要有设计合理的瞄准装置,后者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到射击精度。由于枪械性能、用途各不相同,其瞄准具也千差万别,但不外乎机械与光学两大类。(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机械瞄准装置
机械瞄准装置是最早诞生的瞄准设备,冷兵器时代的弩上已有它的雏形。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等优点,因此在枪械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最早的枪用机械瞄准具诞生于15世纪,但真正实用化是从19世纪开始的。机械瞄准具一般由准星和照门组成,通常所说的“三点成一线”即是指这种瞄准具在使用时要保持照门、准星和目标三个点成一直线。照门一般有方形/V形缺口和觇孔两大类,准星也有刀形、三角形和珠状等式样。与缺口式相比,觇孔式由于直径小(一般在1毫米左右),射手能够比较精确地地将准星尖置于觇孔中央,射击精度比缺口式好,但观察范围受到限制,反应速度不如缺口式,对多目标、运动目标和弱光条件下射击时比较困难。缺口式还有制造简单,适用面广等优点。这两种照门各有所长,枪械究竟采用哪种一般依设计习惯而定,如俄国的AK系列步枪一般都采用缺口式照门,而西方同类武器多采用觇孔式。
美国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所采用觇孔照门
中国56式半自动步枪使用的弧形座式表尺、缺口式照门
对空射击表尺呈打开状态的日本99式步枪
机械瞄准具一般分为固定式瞄准具和可调式瞄准具。固定式瞄准具由不能调整的固定式照门和准星组成,一般只用于有效射程较近的手枪上,如俄国TT-33和美国柯尔特M1911A1手枪就都采用方形缺口照门和片状准星。少数需要快速反应的枪械如猎枪等,往往采用固定准星加瞄准板组成的概略瞄准装置,而没有照门。(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点击看大图
英国“布仑”MK3型轻机枪使用的立框形表尺
国产88式狙击步枪采用可折叠的转盘形表尺,由表尺盘上高度不同的横槽与表尺板上的竖槽构成矩形觇孔
以上介绍的只是机械瞄准装置中比较典型的几种形式。具体到各种现代枪械上,其结构可谓千差万别。如国产88式狙击步枪和95式自动步枪两者瞄具部分设计得就很不一样。88式狙击步枪采用可折叠的转盘形表尺,由表尺盘上高度不同的横槽与表尺板上的竖槽构成瞄准用的矩形觇孔;而95式为翻转式觇孔表尺,上面有100、300、500米三个分划,使用时调节到相应位置上即可。国产81和87式自动步枪的表尺设计得也很有特点,81式使用转轴调节式表尺,表尺板为方形缺口带护圈照门,后部用弹簧紧压在表尺轴上,表尺轴上铣有不同高度的平面,通过转动表尺轴来调节相应的射程。而87式改进为三角形旋转表尺,也是方形缺口照门,分划为100、300、400米,调节时只要旋转到相应的位置即可,其结构具有长度小、结构简单、调节方便等特点。比利时FAL步枪采用倾斜可调表尺,通过照门游标在倾斜的表尺座上移动来调节射程,类似结构美国M2卡宾枪也使用过。(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机枪所用的高射瞄准具虽然也属于机械瞄准装置,但结构和原理与上述的有很大不同。它由前、后照准器组成,前照准器通常是柱状球型照门,靠近枪身后方射手一侧,后照准器一般为若干个同心圆环构成,靠近枪身前部。它可以通过提前量三角形和弹道三角形原理,大致估算空中目标的速度、方向,以便获取相应的提前量,其具体过程比较复杂,在此不再详述。
德国MG34通用机枪在高射状态下使用的高射瞄准具,图中左方的同心圆环为后照准器,右方的柱状物为前照准器
机械瞄准具一般只能在可视度良好的环境中使用,为了解决在夜间或光照不佳条件下使用的问题,大多数现代机械瞄准具上都装有简易夜瞄装置,一般是在准星和照门上安装发光装置,有采用荧光点,也有用氚光管的。氚光管发光强度好,寿命长且耐用,但生产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很多国家还是使用相对便宜的荧光点。
光学瞄准装置
由于机械瞄准具使用时主要依靠使用者的经验和技术,偶然误差较大,随着距离的增加瞄准精度会明显下降。为解决这个问题,简化射手瞄准过程,提高远距离的射击精度,各种光学瞄准具应运而生。到一战期间,望远式光学瞄准具已经接近成熟。光学瞄具的特点是结构比较复杂,体积也比机械瞄具大得多,造价昂贵。由于具体用途不同,光学瞄具的种类也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望远式、潜望式、反射式、准直式光学瞄准具以及夜视、激光瞄准具等。
装在民用AR-10半自动步枪上的望远式瞄准镜
俄国莫辛·纳干狙击步枪瞄准镜镜内的分划
望远式是最早诞生的光学瞄准具,其基本原理是加上转像系统的开普勒式望远镜。瞄准镜中设有分划板。早期的分划板比较简单,只有简单的十字线,而现代的分划板则有多个不同射程上的瞄准点,且有简单的测距功能。按放大倍率不同可分为低倍、高倍和不放大的瞄准镜,而按倍率是否可调又可分为可调与不可调两类。光学瞄准镜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看不清瞄准分划,因此现代军用瞄准镜上大多装有二极管照明具,在黄昏和黎明时也能正常使用。(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潜望式光学瞄准具是早期堑壕战时使用的特殊瞄准镜,以避免射手因暴露身体而遭敌方杀伤,日本在二战中使用的部分92式重机枪上为降低射手瞄准高度也装有这种瞄准镜。其原理与潜艇使用的潜望镜类似,缺点是体积大、造价高,实际使用效果也不明显,因此二战后这种光学瞄准具没有进一步发展。
反射式光学瞄准具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比较新型的瞄准具,它通过精确的光学曲面反射透镜,将瞄准器内部光源产生的光线发射出去,使其形成与枪械瞄准基线平行的光束。使用者通过它,可以忽略瞄准过程中的视线偏移,以达到快速瞄准的目的,而且它没有放大倍率,瞄准起来比较直观。缺点是光学曲面反射透镜加工成本比较高,另外瞄准具的体积也偏大,且不适合远距离精确瞄准,所以多用于近战和实用性射击比赛等。
装在IPSC竞赛手枪上的准直式光学瞄准具
装在“SIT”公司IPSC竞赛手枪上的反射式光学瞄准具
准直式光学瞄准具也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瞄准具,同样也没有放大倍率,射手可以双眼同时瞄准目标。它最早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目前使用非常广泛。这种瞄具在前部有一条导光棒,由侧边的自然光或其它光源照明,导光棒的后端面紧贴一个光栏孔,光栏孔限制通光范围和形状,当射手用一只眼通过瞄具观察时,会看到无穷远处的光栏孔的成像——红色亮点,另一只眼同时瞄准目标,因为人的双眼会将各自看到的图像合而为一,因此会产生红色亮点与目标重合的感觉。因此只要瞄具的瞄准线与枪的瞄准基线一致,就达到双眼瞄准射击的功能。准直式瞄准镜性能虽然不及反射式光学瞄具,而且不适用于对付远距离目标,但在近战尤其是运动中射击时,在反应速度及准确度上明显优于其它瞄具,而且价格低廉,因此主要作为近战瞄具使用。(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夜视瞄准装具是由于夜间战斗的需要而研制的,最早实用的军用夜视瞄准装置是美国在二战后期研制装在M3卡宾枪上的主动红外瞄准具。二战后夜视瞄准具得到了快速发展,原理也不断更新,目前已是提高军队夜战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装备。早期夜视瞄准具一般使用主动红外瞄准具,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大,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后来改为被动红外瞄准具,但主要缺点仍未完全克服。直到后来诞生了微光夜视瞄准具,夜视瞄准具才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微光瞄具具有成像直观、清晰度好、体积小巧等优点,在各方面均得到广泛的应用,缺点是需要利用月光、星光,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不适用。目前最新的夜视瞄准具是红外热成像瞄准具,它是利用物体间温度的差异来显示物体的轮廓图象,虽然成像不如微光夜视瞄准具那么直观清晰,但干扰小,对于观察人员活动非常有效。夜视瞄准具的主要缺点是结构复杂精密,保养要求高,造价昂贵,体积质量也比一般瞄准具要大的多,而且电池一旦用完,整个瞄准具就会失去作用。
装在国产92式5.8mm自动手枪上的激光瞄准具
激光瞄准具是利用激光二极管发射的高亮激光束来指示弹着点,以此来进行瞄准的一类特殊光学瞄准具,具有体积小、瞄准简单方便等特点,因此在警察和特种部队中应用非常普遍。早期激光瞄准具发射的激光都是可见的,有红色和绿色等,但易于暴露自己,因此后来又发展出红外激光,其激光束肉眼无法看见,必须使用特殊的目镜才能看到光束。激光瞄准具可以在手枪、冲锋枪和步枪上使用,对于在近距离内增强射击精度、简化瞄准过程、提高反应速度有很大的帮助,缺点就是在白天光线较强时不能使用,因为会看不清光斑。(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瞄准装置的实际限制及未来发展
各种瞄准装置都有其长处与缺点,因此很难评断某一种具体瞄准具的优劣。除设计外,使用是否合理也是决定瞄准具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主要取决于使用者对武器的熟悉程度和使用经验。同时,瞄准具的实际使用效果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光学瞄具就要受到有否归零装置,其架座固定是否牢靠,与射手眼睛位置的距离是否合适等的限制。有些因素则是无法避免的,如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人的眼睛因先天生理原因无法准确配合,因而不能使用准直式光学瞄具。
现代枪用瞄准装置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和光纤、无线图像传导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相融合。图为装有可视瞄准装置、可以射击拐角另外一侧目标的防暴榴弹发射器。
HK公司研制的试验型管退式自动霰弹枪,其瞄准镜和握把合二为一。这种瞄准装置兼做其它用途的设计在现代步枪上非常流行。
目前所有枪打出的子弹运行轨迹都不是直线,而是一条不对等的抛物线。人眼到准星的瞄准线却是直线,因此从理论上讲子弹打中的地方就是子弹画出的抛物线与人的瞄准线相交的点。(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瞄准镜与枪管并不是平行的,只是近似平行,所以要打中不同距离上的目标要相应的调高或调低瞄准镜的瞄点。
简单说就是你看一个瞄准镜里的瞄准点,那个点不是瞄准线的终点,而是弹道线的终点,瞄准镜只是起到一个放大的作用。
子弹打出去不是直线,而是抛物线,瞄具要是和枪管在一条直线上,只会越来越偏离瞄准点。
枪线和瞄准镜都是通过调教的在一定范围是精准的,一定口径的子弹,在一定飞行距离内,他的弹道性能会很稳定。所以在稳定的距离里,自然打的精确。(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比如12.7打击距离是2公里,但是它要射2公里的目标,就要考虑地心吸引力、风向。
因为飞行距离远,子弹消耗了很多能量,自然就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12.7打击600~800米的距离,完全可以忽略这些自然条件。当然,要是当时刮很强的风也要加以调整。
所以,子弹的研究也考虑空气动力学,弹药装填的火药多少,弹头重量,在膛线里发出去之后,多远的距离弹道开始变形。(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所以阻击步枪介绍的时候,会有一些类似于射程或者有效射程的注解。
比如大家熟知的AK477.62的子弹在1公里还有可观的杀伤力。
所以枪和镜之间的调教是有距离的近中程距离射击精度高是跟距离而定子弹飞行不易变形远距离就要考虑自然因素对子弹自身的影响!
典型的现代瞄准镜一般由物镜、镜管、方向手轮、高低手轮、内部转像组、倍率调节环、目镜和目镜聚焦环构成。狙击步枪瞄准镜通常分为两类:固定倍率瞄准镜和可变倍率瞄准镜。适用于狙击行动的可变倍率瞄准镜的最小倍率应为3×,最大倍率应为12×。现代瞄准镜品牌繁多,如何对瞄准镜进行优劣评估,从中甄取精华之品可从以下几个因素进行判定。镜头表面镀膜通常来讲,多层镀膜的瞄准镜的透光性要优于单层或没有镀膜的瞄准镜,质量优良的瞄准镜通常有3~7层镀膜,每层的加工过程都很复杂,镀膜层愈多价格愈高。头像边缘扭曲程度高质量的瞄准镜所观察到的图像不会产生任何扭曲,图像边缘和中心的亮度没有差异。(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分辨率要检验瞄准镜的分辨率是否高,可将其带至户外,观察具有细致特征和明显对比度的物体。如果在相同放大倍率下,某瞄准镜看到物体最清晰,就说明它的分辨率最高。方向和高低的内部修正装置这些装置应由钢材制成,以有效防止装置磨损。但是有些劣质的瞄准镜内部修正装置却是用铝、铜和尼龙材料制成的。狙击手通常要频繁地修正方向和高低角,这些软质材料很快就会被磨损,从而降低狙击系统的射击精度。调整倍率时,瞄准点是否偏移当狙击手改变可变倍率瞄准镜的放大倍率时,用校靶镜或视准器观察瞄准镜的十字线是否产生微小的晃动。高质量的瞄准镜产生的晃动极小,甚至感觉不到。
瞄准镜的分划对于提高整个狙击系统的射击精度非常重要。如果狙击手选用了合适的分划,再加上正确使用,将极大提高远程射击的效果。现在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瞄准镜分划是密位点分划,当狙击手从安装有这种分划的瞄准镜中观察时,就会发现从十字线的交点分别向上、向下、向左和向右均匀分布着一些密位点。密位点分划比其他瞄准分划具有更大的优势,比如,狙击手可以通过垂直分划进行测距和高低修正,而水平分划则用于风偏和运动目标提前量的修正。但这种分划对十字线的尺寸要求颇高,当分划过宽时,就会掩盖住远距离的目标,使得狙击手无法准确瞄准和射击;过细时,狙击手又不易在微光条件下看清分划。
可从以下几个因素进行判定。镜头表面镀膜通常来讲,多层镀膜的瞄准镜的透光性要优于单层或没有镀膜的瞄准镜,质量优良的瞄准镜通常有3~7层镀膜,每层的加工过程都很复杂,镀膜层愈多价格愈高。头像边缘扭曲程度高质量的瞄准镜所观察到的图像不会产生任何扭曲,图像边缘和中心的亮度没有差异。(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分辨率要检验瞄准镜的分辨率是否高,可将其带至户外,观察具有细致特征和明显对比度的物体。如果在相同放大倍率下,某瞄准镜看到物体最清晰,就说明它的分辨率最高。方向和高低的内部修正装置这些装置应由钢材制成,以有效防止装置磨损。但是有些劣质的瞄准镜内部修正装置却是用铝、铜和尼龙材料制成的。
狙击手通常要频繁地修正方向和高低角,这些软质材料很快就会被磨损,从而降低狙击系统的射击精度。调整倍率时,瞄准点是否偏移当狙击手改变可变倍率瞄准镜的放大倍率时,用校靶镜或视准器观察瞄准镜的十字线是否产生微小的晃动。高质量的瞄准镜产生的晃动极小,甚至感觉不到。瞄准镜的分划对于提高整个狙击系统的射击精度非常重要。如果狙击手选用了合适的分划,再加上正确使用,将极大提高远程射击的效果。现在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瞄准镜分划是密位点分划,当狙击手从安装有这种分划的瞄准镜中观察时,就会发现从十字线的交点分别向上、向下、向左和向右均匀分布着一些密位点。密位点分划比其他瞄准分划具有更大的优势,比如,狙击手可以通过垂直分划进行测距和高低修正,而水平分划则用于风偏和运动目标提前量的修正。但这种分划对十字线的尺寸要求颇高,当分划过宽时,就会掩盖住远距离的目标,使得狙击手无法准确瞄准和射击;过细时,狙击手又不易在微光条件下看清分划。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尝试用新的大视场可变倍数瞄准镜,取代二战期间的固定倍率瞄准镜。在这期间,他们尝试了多种光学、弹道调节结构设计和测距方式,比如M40步枪的瞄准镜,就有自动显示目标距离的功能设计,妥妥的在当时算黑科技了。(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图:改进后换新瞄准镜的M40A1
图:前、后置分划放大后的差别
和定倍瞄准镜相比,变倍瞄准镜增加了一组变倍透镜;这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分划应该放在它之前还是之后?前置的分划会随着瞄准镜的倍率调节而同步放大缩小,这使它与目标的大小比例不会随着倍率改变;只要知道目标或者参照物的尺寸,射手可以在任意倍率下完成测距。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它很容易在低倍率下过于纤细看不清楚,而高倍率下又过于粗壮干扰观察和瞄准。而后置分划在倍率改变以后,分划大小并不变化。避免了前置分划缺陷的同时,它也有自己的问题:由于分划与目标的大小比例并不固定,它只能在特定倍率下完成测距。
图:雷德菲尔德瞄准镜
雷德菲尔德瞄准镜的自动测距功能,则是依靠前后置的双分划实现的。它的主分划——也就是一个类似“丰”字形的瞄准线仍然是后置的;顶端设置有两条平行的测距标尺,其间隔对应18英寸(0.46米)。狩猎瞄准镜中18英寸是个相当常见的测距标准,因为它代表了多数成年鹿从脊背到腹部的高度。而前置读数分划负责提供目标和射手之间的测距结果,由一个带有距离刻度的透明塑料长片制成,越靠近上方字体越小、刻度越密集。(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图:如果此时测距分划正好卡住18寸参照物的话,下方的500码读数就代表测距结果
射手在测距时,首先需要找到一个高度在18英寸左右的参照物——比如一个敌方士兵从肩部到腰带的躯干部分,并将其放置在测距标尺之间。随后他要不断调节放大倍率,直到参照物的上下端正好被测距标尺卡住。由于倍率越高视场越小,随着倍率的增加,读数分划底端被遮蔽在视野以外的部分也会越来越多,反之亦然。当射手用测距标尺卡好参照物时,视野边缘处的刻度便代表测距的结果,射手无须计算过程就可以直接得到数字。
当时美国陆军M21步枪上使用的ART瞄准镜,其主体正是来自这款雷德菲尔德瞄准镜;区别在于ART瞄准镜取消了前置读数分划,将其替换成了外置的弹道调节机构与变倍环联动。这使它避免了雷德菲尔德瞄准镜的一个重要原始缺陷:透明塑料分划在炎热环境下高强度使用以后,高温和反复的冲击振动会使其产生严重的变形和浑浊,严重干扰正常使用。在莱瑟伍德(ART瞄准镜设计者)光学公司后来的文件中,甚至用“经常在越南的高温下融化(。。。andoftenmeltedintheheatofVietnam)”的措辞来描述这种现象。(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图:M40瞄准镜的测距结果可以直接读取
必须承认,雷德菲尔德瞄准镜的读数分划从直观经验上看就给人很不牢靠的感觉;而这种设计实际上是当年光学水平有限下的无奈之举。因为数字都是一些造型复杂、而且不延伸到视野以外的线条,无法单独形成完整的受力结构,只能在透明材料上采用蚀刻、或者粘贴工艺形成图案。然而当时的光学玻璃材料和镀膜工艺技术还很有限,在镜片数量增加以后要保证光线衰减少是一件成本非常高、或者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尤其是为了隔绝外界避免霉变,采用蚀刻或者粘贴工艺成型的图案往往要做在两块镜片粘合的内表面上,整个分划板的厚度相当大,可以超过10mm。
雷德菲尔德当时采用长条透明塑料制造前置的读数分划,就是试图减少透光率损失的设计:长条可以占据最少的视野面积,而具备良好弹性的塑料不会在后座带来的冲击振动下断裂。当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这样的设计就显得毫无必要了,比如莱瑟伍德光学公司推出的复刻品中,就将前置分划改成了镀膜光学玻璃镜片。(想了解更多特战知识可以观|住|威|性|公|重|浩:特战之家)
除了读数分划的问题以外,雷德菲尔德瞄准镜还存在一些其它的缺陷。最严重的问题是它提供的测距范围只在200-600码(183-549米)之间,对于精度性能非常优异的M40步枪来说,600码的距离远远无法发挥枪械平台的实际有效射程。此外作为上世纪60年代技术水平的产物,当时的变倍瞄准镜机械和光学精度都很有限;变倍误差很明显,不同倍率下命中点偏移较大。
1.原来狙击步枪和瞄准镜是这样的关系
2.世界最强军用瞄准镜,德国S&B公司研制,名字却叫警察神枪手